這裡記錄UG99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點點滴滴!

Universal Generation 99 googol...

心隨法轉,勝解力行,心法相應,究竟菩提。

涓涓法音傳十方,謙謙如水受法義,
壯麗人生惠施德,及興隨順供三寶。

2009/12/08

隨力隨能發勤精進

【如是知已,雖尚未能如實修學,然心亦應趣向彼品,隨力隨能發勤精進,如《妙手問經》說,則於餘生少以功力無諸苦難,速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

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行為的確還不一定能夠做到,但是心裡邊一定要「趣向彼品」。實際上做任何事情,一定從心裡先建設起,譬如眼前很多的事情,不一 定是你真正想去做的,但是因為覺得這樣做有好處你就會去做。就像有些東西,因為聽說它有營養,你吃起來就很起勁,其實不一定好吃。佛法也是這樣,知道將來 有這麼殊勝的好處,你只要去做,習慣了也就不難了,所以心裡面要能夠這樣建設起來。   

若能這樣做,下一生不需太大的辛苦,就能很快地圓滿精進波羅蜜多。因為你因地當中不斷地集聚這個資糧,念念下的因都是跟精進度相應 的,如果這個業很重,將來所感的果自然跟現在這個因相應,所以當然容易。譬如我們想賺錢,勤勤懇懇地努力,儘管現在很窮,可是我今天集十塊錢、明天集十塊 錢、後天集十塊錢,天天努力地累積,到了年底結帳,就會有一筆錢了。所以這一生努力一直這樣集下去的話,到來生感得的異熟、等流,自然而然都跟這個善法相應,做起來自然就很容易;而且所感得的客觀環境也都是善師、善友,這一點是我們要很重視的。   

曾經有人問我一個問題:「無常迅速令人很害怕,怎麼辦?」這個事情很簡單,第一、因為無常,所以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是一無可取; 第二、因為無常,所以你不能等待,要趕快努力;還有,因為無常,說明了很多殊勝的特質,淺的只是看見世間生滅的真相,深細的無常本身就說明了空、無自性, 沒有一樣東西是有實質的。既然是沒有實質的,一切法的生起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所以《法華》說:「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一切法都不是本來如此的,都是 從因緣而起,所以因地當中種下去的是一佛乘的因,將來自然感得佛果。只要你因地當中,種下去的每一個因都跟正法相應,那無常不但不必擔心,正因為無常,所以我才能夠如理地掌握住眼前當下這一念,種下與正法相應之因。   

如果它是常的話,你就沒有辦法改變它,因為它天生就是如此,而且永遠是如此,這樣才叫常嘛!現在因為是無常,一方面是時間迅速地過去,一方面並沒有不變的實質,所以完全看你因地當中如何下種,只要心心念念種下去的是正確相應的因,還愁沒有好的果嗎?如果你在這個無常的逼策當中,一 心念佛求往生,感的果是一定往生;如果你求的是發大菩提心,下一生就感得菩薩的位置,生生增上。所以佛法說來說去不離因果,前面告訴我們對業感緣起發深忍 信是一切白法的根本,不是不怕無常,而是要懂得善巧地怕,了解它,然後把握住重點。   

最後,有一個毛病千千萬萬要改掉它:不要耳朵聽見了或眼睛看見了,嘴巴就講出來。古德告訴我們:「耳目之間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 之軀。」你聽見了講給別人聽,對這個堂堂七尺之軀沒有什麼用處;聽見了要記在心裡面,了解了以後如理去行持,所感得的就是殊勝的報身,這個才是真正重要 的。我們如果現生能做固然好,現生若不能做也不要怕,因為因果,業感緣起,法爾如是。對於現在的狀態要感到慶幸,儘管是末法了,居然還能夠聽見這樣圓滿如理的教法,但是不要停在這裡,要步步上進。所以你們特別記住,前面「五巨礙」中「缺隨順教」,這是修學佛法最嚴重的一個關鍵。很多人覺得自己在修行,結果 忙了半天仍然是學我,真正如理的教法沒得到。「得微少善便生喜足」,碰到了一點點就覺得好得不得了,停在那裡不上去了,這都是很可惜!所以我們只要在這上 面能夠步步上升,絕不停止,一生一生增上是絕對沒問題的。   

佛發的願是要濟度一切眾生,他悲心的量是把所有眾生看成是他最疼愛的獨生子,他的智慧是了解一切真相,能幫助人家解決一切問題, 還有他修持圓滿成就,具足滿眾生願的力量,不信佛的人不談,信佛的人你想想看,他會不救我們嗎?舉一個簡單的比喻:就像世間的慈母,對於她最可愛的兒子, 那個小孩儘管無知地在地上爬,可是母親看得清清楚楚,她絕不會讓那個小孩把毒的東西吃到嘴巴,或者讓毒的東西傷害到他。只要你自己能夠信得過,跟上這個母 親,那就對了。前面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皈依的內外兩支,外支是大師已成,不單是一尊佛,有無量無邊的佛,他們不住涅槃,盡未來際一直安住在大智、大悲、 大願、大行當中濟度我們,就像母親一天到晚在照顧她的小孩一樣,而我們就是佛的獨子。千萬不要說:「唉!我不行啊!」這個念頭一起來的話,就一點辦法都沒 有。   

同樣以剛才那個比喻來說,現在那些孩子長大了,他不知道時還很聽話,知道了以後,知見多得很,相當於我們要學佛結果學錯了變成學我,總是拿自己的概念去衡量外境,就像眼前很多家庭當中,父母告訴子女怎麼做,子女會說:「那是老一輩的想法,這個概念已經落伍了。」子女不能接受他,父 母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用這個最平舖直敘的例子,無非是提醒我們問題的關鍵在哪裡。(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LR.P321L10~P321L11)

  • 我也要做勇士──如證法師開示於憶師恩法會 (摘自福智之聲第188期)
    師父是生死輪迴中的勇士,我們皈依了師父,希望無量劫跟著師父成就無上菩提,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艱辛與困難,但是既然我們是師父的弟子,師父是獅子,我們 就是獅子兒,不管碰到再大的困難,無上菩提這一條路,一定要堅持地走下去!雖然不一定短期間可以做得到,但是盡我們的努力,堅持地走下去,有一天我們一定 可以像師父一樣,具足勇悍的悲智力功德!所以回向時我們可以發一個願:師父,我一定要像你一樣,不管無上菩提這一條道路有多麼困難,我一定要像你一樣,把正法在這個世間撐持,我一定不讓正法在我手上衰微!

2009/12/05

金剛乘學習道理

【◎ 第二特學金剛乘法。】

金剛乘就是密乘,實際上的內涵是非常深、細、博大。弘一大師對密教曾經有過一個簡單的說明,他說當初他看那個儀軌時,對它很不了解,一直等到後來看 了《大日經疏》以後,才真正了解密教的內涵,那時候覺得它的確是非常高明、圓滿的教法,正因為它非常高深,一般人就很難見得到、探索得到。所以最好一開頭 的時候,不要去看那個儀軌。如果只從行相上面看,因為不了解它的內涵,很容易誤解。現在這裡只是把金剛乘非常簡單地說一下。如果了解了這個內涵以後,在概 念上至少曉得是怎麼一回事,然後依著次第才不會出錯。

【如是善修顯密共道,其後無疑當入密咒,以彼密道較諸餘法最為希貴,速能圓滿二資糧故。】

你要學密法的話,上面的基礎是顯密的共道,一定要能夠善修,不只是膚淺的了解,就算了解了以後如法行持還不一定行,必須要做到如理如量,這樣才能學好基礎。基礎學好了以後,就應該入密教,因為密教能夠以最快速 的方式圓滿福、智二種資糧。佛之所以成佛,就是明足、行足--智慧、福德二樣圓滿,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沒有別的,就是怎麼把智慧跟福德二樣東西圓滿,而密乘 能以最快速的方法來圓滿這個,這就是它為什麼這麼難能可貴的原因。但也因為它快速,所付的代價也比較高,走法也比較特別,也比較難走,不具足相當條件是很 難修學的,所以佛也不輕易傳授這個方法,能真正接受的人也很少。根據密教的經論上說,在賢劫千佛當中,真正傳密法的總共只有四位,有的說三位,由此可見密 法是何等的難能可貴,這裡我不詳細說,真正心力夠、有條件,至少有興趣的人,不妨進一步去了解它。   

假定要走密乘的話,那的確不是我們普通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別以為密法在密教才有,其實在一般顯教的經典當中也有,只因為我們不了解密教的 內容,所以即使看見了也不曉得。例如:天台化法四儀當中有「頓、漸、秘密、不定」,那個「秘密」是無法說,不了解的,裡頭就包含密法。另外,賢首的「小、 始、終、頓、圓」,圓教是根據《華嚴經》,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一生導歸極樂。在顯教裡面儘管有理論,可是卻從來沒說明能在一生中圓曠劫之因的方法。當 然因為這個是祖師所說的佛的深遠意趣,大家也奉為圭臬,覺得這個是最高明、最圓滿的。密教就是實實在在把一生取辦的內涵告訴我們,真正了解了密教整個的圓 滿內涵後,再回過頭看顯教經典,會發現處處皆是,譬如《法華經》上也一樣說明了這個。有些事情在你還沒有體會過之前,不曉得是些什麼,一旦經驗到時才恍然 大悟,「噢!原來是這個。」所以稱它為密,有很多原因在,因為這是佛果位上的種種方便,對凡夫來說,的確沒辦法透徹了解。詳細的道理這裡不申述,只是簡單 地把密教的次第中最主要的大綱說一下。

【若入彼者,如《道炬論》說,先以財敬奉教行等,令師歡喜,較前所說尤為過上,然是對於能具咒說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

前面說過,假定你由於根性不合,或者是其它的理由而不願意走密教的話,那麼走顯教就可以了。假定你自己具足修學密教的條件,也想走這個路的話,那該怎麼辦呢?在《道炬論》上面說,當前面基礎已經完成了之後,這裡的「第一步」所指為何要注意噢!就好像我們念書,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都念完了,現在是進入研究所時的第一步,而不是指進幼稚園那第一步,內涵是天差地遠。   

那時一定要找到一位好上師,先以財敬奉教令師歡喜。這個善知識非常重要,真正最圓滿的善知識是佛。密教裡面真正的上師,的確是已經達到了最高成就,為應最特殊根性的弟子,示現凡夫相,而這種示現卻是佛圓滿報身的化現。這是最上的一種老師,當然有稍微差一點的,但是也必須具有前面說過的善知識的條件。找到老師你一定要令師歡喜,普通所說的四依法是「依法不依人」,在密教裡面卻很特別,它是「依人不依法」。如果不了解這個內涵的人,看起來會覺 得有矛盾。我當年也是覺得這怎麼可能呢?一直到後來真正了解以後,才知道不但絕不矛盾,而且必然相順,就像我們前面說的空和有好像互相決裂,大、小乘又好 像是唱對台戲,其實真正了解了以後,不但不矛盾,而且彼此間一定是相輔相成的。   

我曾舉個比喻說:就像兩枝筷子夾得起來,一枝筷子就不行。結果有人就問:「有的人拿了一枝筷子也可以吃起來,你怎麼講?」你們會怎麼回答 他?有人回答說:「這不是正常現象,正常現象一定要兩枝。」也有人回答說:「一枝筷子有所遺漏,就是夾不起來。」這兩種說法都可以。但是要真正解答這個問 題的話,是不能針對他的問題回答的。因為我前面說的是:任何一樣事情都必須要這兩方面互相配合,如果以剛才這兩種答案回答他的話,不管你說得多圓滿,我前 面這個立論就被推翻,建立不起來了。但是這個立論矛盾嗎?能推得翻嗎?不矛盾、推不翻。假如你們善巧地學好,不要說證量,只要完整的理論你把握得住的話, 這個立論在任何情況之下,是絕對圓滿,無懈可擊的。就算他說一枝筷子對,可是並不能擊倒我這個說法。所以要真正有智慧,才能夠在任何情況之下把握住這個道 理。

現在要說明的是依法或依人這件事情,要有智慧才能夠圓滿地解釋清楚。法跟人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呢?這個法是指圓滿、正確、無誤的教法,這是佛講的。佛之所以能講出圓滿正確的教法,是因為他圓滿正確地了解世間一切現象。佛又是怎麼來的呢?佛的根源就是法,因為他是依法如理地聽聞、思惟、修持、證得,於法 一點沒有錯誤、缺漏而成佛的。當達到圓滿境界的時候,這兩者是不可分的,所以佛的根本身是法身,以法為身。法、佛之間這個關係是很明確的。   

不同的就是圓滿與否,如果說這個人能夠跟圓滿的法完全相應的話,那他比法還要來得可貴,這很清楚。就拿眼前來說,儘管這個法是圓滿的,但 我們就是不相應。反過來說,因為自己的條件不具足,所以圓滿的法擺在這裡,對我們來說變成殘缺不全,就是沒辦法善巧地利用它,這是事實。所以需要一位對法已經有所認識的人的指授,你才能夠真實地如法得到它。而得到的程度,就看這個人對法了解跟證悟的程度。   

單單這個還不夠!還要看你是不是受法的根器。假定這個人是究竟圓滿,而你受法的根器不夠的話,那還不行。必須弟子也是具備圓滿條件的受法的根器。真正要學密教的條件,最少一定要十信滿心這個位次,這個位次的特點是淨心為性。他雖然還沒有如理如量地證得,但是已能把煩惱跟正理都看得清清楚 楚,煩惱雖然並沒有徹底地斷除,可是的確已經能夠認得煩惱的真相,完全不受煩惱的控制,而且有無比的好樂心,一心淨信圓滿的教法。換句話說,容器本身不但徹底清淨了,而且他的量能夠容納圓滿的法,他有最高敬仰好樂求法之心,以及行法的精進意志,這樣條件才具足了。   

反過來,我們從佛陀這方面來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位例外的,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把這個圓滿的教法傳持下去,問題不是他不肯,而是弟 子不具足條件,這在《法華經》上面也一再強調。我們眼前也可以很清楚地體會,我苦口婆心地勸大家,常常覺得很辛苦,但是回想當年我的老師勸我的時候也是一 樣。對於諸位我想也多少可以體會得到,你們聽了覺得很好,跑到別的地方也同樣去勸別人。可是像家裡的弟弟妹妹也好,自己的子女也好,你儘管苦口婆心勸他, 他就是不能接受,佛對我們亦復如是。所以如果有弟子真的具足這個條件的話,那佛是求之不得,他一定把最好的東西傾囊相授。這種情況下,所跟的人就是佛。此時人、法有沒有差異?毫無差異。這是第一個。   

第二點,正確的法你自己找了半天不一定找得到,而這個人卻可以把他所實證的經驗圓滿無缺、一步不差地傳授給你。所以只要你具足這個特殊的條件,這時依最圓滿的法,正是依最圓滿的人;依最圓滿的人,正是依最圓滿的法。四依當中的依法不依人做到最極致、最圓滿時,一定如此。所以我一開頭的時候就特別引證弘一大師說的話,這個大家一定要記得。   

所以學金剛乘第一個要找到老師,而自己也要具足這個特殊的條件。那為什麼要令師歡喜呢?因為真正要學法的時候,固然是你要找老師,反過來 老師也要觀察你,一定要看看你夠不夠條件。很多人跑到學校去唸書,好像我付了學費,老師就要來遷就我,在佛法裡沒有這樣的事情。就算是世間任何一件事,假定你要學好的話,一定要對你所學的對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要把自己的知見拿掉,全心全意去學那才可以,這是很清楚明白的。所以前面說過,依止善知識一定要 九心。第一個心是捨自自在,我們處處地方都是為了這個「我」,現在有了完整的了解,知道原來真正害我的就是這個「我」,用盡方法拿掉它都來不及,而要想拿 掉它唯一的辦法,就要靠一位具有如理的教授,而行持也如量地達到的善知識。既然這位善知識是個圓滿證得的人,他當然能夠鑑別你,也能夠鑑別法,他現在要把最圓滿的教法給你時,如果你心裡還有一點雜質的話,那這個東西放進來對你也沒有用,這在前面斷器三過當中講得很清楚。九心的第一點,主要就是調練我們的身 心,身心純淨了以後,還要能夠非常柔軟,師長要你怎麼辦,你就怎麼辦。這是它的一個特質,一方面要這樣調練,一方面也鍛鍊堅忍的意志,以及種種的條件,如 果你了解這一點,就不覺得懷疑。反過來說,那個時候有個必要的條件,就是老師本身要夠量。如果老師本身不夠量,就會出大毛病了。所以佛法講緣起之法,一定 是如是因如是果,你能夠把事情的因緣法相把握得清清楚楚,自然哪一條路走起來都對,否則莽莽撞撞去做的話,高也不對,低也不對。

【其次先以清淨續部能熟灌頂,成熟身心。】

找到了老師,你能夠如法地親近他,就能夠調練你的身心。老師一定是把你前面的基礎打好,如果還有罪障的話就要淨除,資糧還不夠,就先要去集聚。實際 上依教奉行就是最佳的淨罪集資的方法。本論一開頭就特別說明這一點,將來真正入密教的時候,會有更完整的說明。其實這個內涵不一定在密教當中才有,顯教的 大乘經論也處處說明這一點。有了這個之後,老師就給你灌頂。這是印度的習慣,當老國王要決定王子當中最足以擔當得起王位的人選時所舉行的儀軌,表示自現在 起,他已經夠資格做為國王了。灌頂亦復如是,把佛的整個圓滿的內涵,透過這個儀式傳授給你。在世間這是一個幻相,而在佛法卻不是,它的內涵是成佛圓滿的種 子,就在那個時候灌注到我們身心上,所以說灌頂有非常殊勝的意義。   

現在許多人遇到密教上師就跑去灌個頂,好的是結結緣,就像我們現在跑到廟裡合一下掌,拜一拜反正都沒關係啦。如法的灌頂一定要清淨的續部,這是沒有一點差池圓滿無缺的。因為它是能夠成熟我們身心的種子,這個種子本身如果有一點點小毛病就長不好;如果損壞了,那根本沒有生長的可能。就像儘管房子裡電燈、電扇、電視……樣樣俱全,你沒有電就是不行,關鍵就在那個電。我們自己具備的這些條件,就像我們家的東西是幾萬塊、十幾萬,乃至幾十萬,好像很值錢,但是再值錢,比起能把電接進來的破銅爛鐵,是不能比的。你要想自己造一個發電廠的話,那是要百億、千億計。同樣地,一定要是諸佛圓滿的成佛的種 子,透過上面所說的師、弟之間的這個條件,才能夠加持行者的身心。很多人不了解,動不動自稱修密教的,那固然是大增上慢;另外一種不懂的人,因為看見了它錯誤的行相,就隨意毀謗,那是對自己最大的損害,也是最大的障礙。接受灌頂的人一定要受密宗戒,密宗戒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次當聽聞了知守護,爾時所受三昧耶律。若為根本罪犯染著,雖可重受,然於相續生道功德最為稽留,故當勇猛莫令染著。又當勵力莫犯粗罪,設有誤犯,亦當勤修還出方便,彼等皆是修道基礎,若無彼者,則如牆傾,諸危屋故。】

密宗戒有個專有名詞叫三昧耶戒,或者叫「誓句」,就是發誓要這樣做。像我們跟人簽約,在合約上簽個名、蓋圖章或手印,之後你就不能毀約,一旦毀約的 話,這張合約就失效了。比如我們跟電力公司訂約,只要照這個規矩做,付一點錢,幾千億的電就進來了,但是如果你自己違反規定,電就不來了。現在我們跟佛菩 薩訂了約,這三昧耶戒是一點都不能破的,所以叫誓句。平常我們這個身是凡夫業力所感得的雜染之身,一旦受了三昧耶戒以後,這個身體就不再是雜染之身,有個 特別的名字叫誓句身,而且內涵也不一樣。你現在遵守這個誓句,所以諸佛菩薩已經把圓滿果位(佛)的種子,灌注在你身心上,只要照著這個合約、誓句的條例去 做,你就能夠得到它,然後使它增長、擴大,相當於有了電,你怎麼用,它就怎麼對,全部的功效你都可以獲得到。

所以受了灌頂以後,一定要如理聽聞,正確如法地去守護,一旦犯了根本罪染,你就完了,雖然它還可以重受,但是你身心相續中真正生道的基礎 壞了,要再重新來,那是很慢很慢!所以一旦破壞了,就算你懺悔乾淨重來,要想當生成就的機會很難很難。我沒有認真學過我不敢說,不過依我所了解的以及聽到 過的說法,幾乎已經絕無可能。這是說犯了以後能夠懺悔乾淨重受,假定你犯了以後不懺悔,那種墮落可怕極了。一般顯教的戒,最多墮落阿鼻地獄,而犯了密宗戒 的話,一定墮落到金剛地獄,那是阿鼻地獄當中最嚴重的一種。所以對密宗戒不要以為輕輕鬆鬆,愈是最好的法,學好了固然易得殊勝的功德,學不好的話,毛病也 出得最大。   

就像你跑路跌跤了,雖然不能說一定跌不死,但是一般來說,跌傷的可能都很少;可是你坐飛機的話,一旦跌下來,要不死的可能幾乎是絕無僅 有。同樣的道理,密宗戒不但是根本罪,就是其他的罪也是一樣,就算不小心稍微犯了,也要努力地求還出的方便,因為戒是根本。換句話說,現在你這個身體是根 據圓滿成佛的種子來建立的三昧耶身,如果這個根本損傷了,當然會出毛病,就像種子一樣,你把它弄壞了當然不行。   

本論一開頭介紹此論的根本造者阿底峽尊者,在他修學了佛法出家以後,對小乘的戒從未違犯,以我們現在看,小乘的戒要完全不犯,那怎麼可能 啊!他不僅是粗戒,乃至最細微的都不犯。菩薩戒他偶爾有一些違犯,密宗戒並沒有幾條,但他就覺得經常犯。只要一有違犯,即便正在做很多事情,他馬上就坐下 來,供曼達拉、唸咒,照著儀軌如法還淨,因為他知道犯了戒要趕快懺悔,絕不能留著。以尊者這樣高量,我們可想而知,密宗戒要如理持守是難極了。現在因為是末法,大家結一個緣,種一點種子,往往把它看得太容易,實際上根本不知道它的內涵。就像我們一般早晚課時都會唸:「眾生無邊誓願度……」四句唸過了,到底 裡邊是什麼內涵都不知道,乃至於只是隨口溜過了,自己唸些什麼都不知道,那就更不要提其中的內容了,這個情況我們一檢查,很容易就可以了解的。所以這個地 方特別說明,這個戒是道的基礎。就像牆如果壞了,房子就非常危險!以前的房子並不像現在用鋼筋水泥,而是把那個牆砌起來,然後上面再架樑,如果牆垮掉了, 屋頂一定塌下來。

【《曼殊室利根本教》云:「佛未說犯戒,能成就諸咒。」此說全無上中下三等成就。《無上瑜伽續》說,若不守護諸三昧耶、下劣灌頂、不知真實,此三雖修終無成就,故若不護三昧耶律而云修道,是極漂轉咒理之外。】

上面把道理說出來,下面馬上引經來證明,這都是佛親口說的,十方諸佛從來沒有說過,犯了戒還能在密教上有什麼成就。不要說上品成就,乃至於中品、下 品成就都不可能。平常我們唸咒有一些靈驗、感應,那個可以說是下品成就。很多人唸了一點咒,覺得靈得不得了,就自稱說學密教,那完全錯了,密教真正的宗旨 是要即身成佛,那個才是真正成就啊!唸了個咒覺得有感應,說實在的,下品成就有一點影子,只是如此而已。因為我們現在對真正密教的內涵並不清楚,所以才會產生這個大誤解,如果你的戒不清淨的話,那最起碼的影子都碰不上!   

密分成四部,無上瑜伽是最高的一部,它也特別說:假使有下面三種情況之一,雖修終無成就。第一是不守護三昧耶戒;第二灌頂不圓滿;第三是 不知真實。如果你要真正得到密教的圓滿成就,必須具備這三個條件,其中灌頂要絕對圓滿,一方面老師要圓滿,再者是你自己要圓滿,這兩個少一個都沒有用,然 後還要如法去灌頂。對真實的內涵如果不清楚的話也不行,還有對於三昧耶戒如果出一點差池的話也不行。守護戒是必須自始至終的,不是說剛開始守,後來就不要 了。就像顯教中也是一樣,往往有很多人剛開始的時候,好像很認真地修,到後來就輕忽了,這就錯了,實際上到後來心裡應該跟它完全相應,不是像我們所想像的 認為它可以不要了,那都是我們的誤解。以上這三樣東西如果沒有的話,任你怎麼修是一點用場都沒有,如同蒸沙煮飯一般。有人說密教對這個不斤斤計較,或者不 需要,那根本是外行話。實際上密宗的三昧耶戒,一定是具備攝律儀戒、攝善法戒以及饒益有情戒,換句話說,是以小乘的別解脫戒及大乘的菩薩戒為根基而建立 的,所以很清楚的,沒有下面的戒基,要成就根本是談不上的。

【◎ 若能如是護三昧耶及諸律儀而修咒道,當先修習堪為依據續部所說,生起次第圓滿尊輪。】

你能得到灌頂,又能夠如法地守護戒律儀,換句話說,方法、道理都懂了,要修的時候必須是照著堪為依據的續部所說的。平常我們都是盲修瞎練,就算會請 教人家,但如果告訴你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沒有什麼真正的內涵,這樣都不行。所以圓滿的人、法兩樣是絕不可分的。依據佛所說是先修生起次第,生起次第是學圓滿 尊輪,這個特別解釋一下。在顯教中把念佛分成四個步驟:持名、觀想、觀像,以及實相念佛。現在一般只是持名而已,好一點的是觀佛像,最好就是實相念佛,把 這四樣東西分開來修,在密教裡不是這樣的。對於生起次第下面有一段解釋,看了這段解釋之後再來說明。

【以咒道中不共所斷,謂於蘊處界執為平俗庸常分別,能斷彼者,亦即能轉外器內身及諸受用,為殊勝事生次第故。如是善淨庸常分別,一切時中恆得諸佛菩薩加持,速能圓滿無邊福聚,堪為圓滿次第法器。】

異生(就是凡夫)跟佛的差別在什麼地方?我們是由於以往雜染之業所感得的這個報身,佛是不可思議清淨業所感得的圓滿報身。雜染之業的因是無明,佛的 圓滿報身其不可思議妙淨之業的因是一切種智。所以要想成佛的話,必定要從因位上面先建立正知見,然後見道、修道,這麼一步一步上來,把我們以前所依的這個 無明轉識成智,並不是把它拿掉,換成另外一樣東西,而是把它轉化過來。   

密教裡邊真正不共的所斷是什麼呢?在轉識成智的時候,也把我們這個雜染相應的五蘊身心,轉成諸佛圓滿不可思議的報身、報土,還是這同一個 五蘊。所以祖師的論上也說「西方極樂世界,勝妙五塵所感」,他並沒有離開五塵,但是叫勝妙,就是不再是我們世俗的這個染污之業。小乘羅漢停滯在空當中,他 沒有辦法造種種的增上妙善,所以他無法感得圓滿的報身;而佛以智慧相應,能夠轉識成智,把染污之業轉成清淨之業,成就圓滿的報身、報土。密教就是在當下透 過這個特別的方法,把我們對於這個五蘊身心,計為平俗庸常、下劣的妄分別轉化過來。不單單是外面器世間(是指我們所受用的),也將裡邊(就是我們自己的五 蘊身心),當下就轉變成佛的報身、報土。   

這是一個非常特別巧妙的方法,在灌頂的時候,先把圓滿的種子種在你身心上面,然後就觀想。平常我們念佛要求往生,在密教裡邊不是要求往 生,我就是要學阿彌陀佛。這跟顯教完全一樣,也是要發大菩提心,不過顯教可以慢慢地來,《法華經》上很清楚,若條件不夠的,佛就慢慢地引導我們;而密教既 然是最高,經上的窮子喻說到,我就是佛的法王子,既然我就是法王子,那為什麼我做不到呢?既然你現在已灌頂了,很簡單,你只要把衣服穿起來,然後把做王子 的善巧學到了以後,你就是王子,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呀!修的時候,你可以學阿彌陀佛、釋迦世尊,或者任何一尊佛,先把那尊佛觀起來,由於他的加持不斷淨化 你的身心,最後你就是他,他就是你。我們這凡夫的身體,透過這個觀想、加持的方法,轉化成就是那尊佛。   

密教有所謂壇城,壇城實際上就是界。就像我們僧眾作羯磨時,有一定的界;又例如台中人、台灣人、中國人、地球上的人,各有所處的界。而 密教的修法是觀自己就是佛,有圓滿的報身、報土,觀起來的時候叫做佛慢,這不是貪瞋癡慢疑的慢,而是一種直下承擔。在生起次第裡邊還有很多殊勝的方便、善 巧,如果你能夠相應了,一切時處都能夠得到佛菩薩的加持,這能夠最快速地圓滿無邊資糧。但這個還不夠,下面還有一步叫圓滿次第。   

生起次第達到圓滿量的時候是什麼狀態呢?譬如觀自己是阿彌陀佛,你坐在那裡,別人看見你的的確確就是阿彌陀佛,要有這樣的本事啊!我們 是無法想像的。平常看見像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等等聖像,我們無法理解,這個難道是佛的圓滿德相嗎?其實這有特別的理由。因為要把我們凡夫於蘊處界執為平 俗庸常的分別轉過來,凡夫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無明,無明所呈現的是貪瞋癡相,所以不但要把貪瞋癡的現行降伏,連種子也徹底拿掉。他所以現貪瞋相,正是在瞋 的當下,把瞋的種子轉化過來;貪的當下,把貪的種子徹底轉化過來;癡的當下,把癡的種子徹底轉化過來。因為在理論上,一切法的法性是一樣的,所以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既然是如此的話,哪一個不是佛性?哪一個不是法性?難道貪瞋等就不是佛性、法性嗎?當然是啊!我們通常是理論上相信,但僅止於理論而已;現在密 法中不但有理論,而且有方法,不但有實踐的方法,而且有實證的祖師。所以他會示現大的貪瞋癡相,像有的是現畜生相,畜生通常是愚癡的代表,他就在癡相上當 下把癡轉過來。有的現憤怒相,在瞋相的當下把瞋轉過來。同樣的有所謂的雙身相,這是以前我最不了解,也最起反感的,後來才知道有它特別意義的。所以真正說 起來,密法是密傳的,不能隨便流傳,這個有它很重要的原因在,我們不了解,就認為這怎麼可以,這個內涵現在暫時不談,總之也是一定在當下把它轉化過來。   

有一則很有趣的公案,有一位真正修學大威德金剛法成就的人,大威德金剛是現牛相,頭上有兩隻角,當他生起次第修起來以後,平常進出門一定 低著頭進出,有一天他跑得比較急一點,就「碰!」一聲,也沒見到他撞到什麼,可是他卻跌了個筋斗摔出去,結果發現門的上面有兩個牛角的印子。這就是因為他 一天到晚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就像禪宗祖師用功一樣,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觀修,儘管走路等等也在修生起次第。他還沒有到很堅固的量,所以旁人看不出來,但是 就他自己已經現那個相了。通常也不需要旁人看見,後來他很快地轉成圓滿次第,到了圓滿次第那個情況就沒有了。民初我們中國有一位能海法師,老一輩的人都曉 得,他的成就很了不起,他在五台山修密法的時候,曾經有人看見他現金剛相坐在那裡,這個事是千真萬確,這個叫圓滿尊輪,就是本尊輪已經學圓滿。

【其次當修堪為依據續部所說圓滿次第,棄初次第,唯修後攝道一分者,非彼續部及造彼釋聰叡所許,故當攝持無上瑜伽圓滿道體二次宗要。】

最後修圓滿次第,再跟空性相應,修到空有、真俗二諦圓融時就圓滿成就了。假定沒有從前面地次第認真地一步一步上來,隨便把它棄捨掉,只修後面的圓滿 次第的話,那絕對不是密部的經典,或解釋那些經典真正有成就的菩薩祖師們所許的。所以真正要學密法的時候,一定要把無上瑜伽圓滿道體的兩個次第,也就是生 起次第跟圓滿次第,完整地認識清楚。

【此中唯就彼等諸名,略為顯示入咒方隅,於諸咒道次第,應當廣知。】

現在這個地方,只是簡單地解說一些名詞,讓我們大概曉得,如此而已,真正密教的內涵,如果我們要學的話,應該如理如量,一點不缺少地去認知它。

【能如是學,即是修學總攝一切經咒宗要之圓滿道體,令得暇身具足義利,能於自他增廣佛教。】

這就是真正地修學顯教、密教整個圓滿道體的大綱,依此修學,能夠讓我們這個暇滿的人身,得到最究竟圓滿的意義,並使得佛法增廣,利益自他。

2009/11/25

性空緣起

【如是若見一切法都無自性,即由無自性故,便能安立緣起因果。是為性空現為緣起義。】
這個就是佛法的中心思想,中觀的真義就在這裡。前面這個道理都了解了的話,你正確地見到:原來一切法要找它實在的、真實的內涵(或者叫它自體、自相、自性、真實有等等)是沒有的,所以它是假安立的。也正因為這樣安立,所以有這樣的因就會有這樣的果。假如它本來就是有的話,你怎麼去安立它?如果本來 就這樣,你就不能動它了。正因為它無自性(或者說性空),所以必定是緣起的。如果你正見一切法都是性空,就能夠正見緣起。
【若見一切法唯由分別假立,緣起因果皆應正理。即由此故便能引生一切法皆無自性之定解。是為緣起現為性空義。】
反過來,如果你了解原來所有的東西都僅僅是由分別心所假立的,所以你這樣安立,就會有這樣的行相和作用,安立這個東西的叫做因緣,現起來的這個東西 叫做果報。一切法必然都是這樣假藉因緣而安立起來的,所以你下什麼樣的因,自然而然就現什麼樣的果。由於這樣的道理,必然會引生了解一切法都絕對沒有真實的自性。這個時候就曉得:原來緣起正是性空的原因。我們往往會覺得明明是空的,它偏偏又是緣起,好像這裡邊有矛盾,如果真正了解了中觀正見的話,那就一點都沒矛盾。正因為它是空的,所以必定是緣起,這個幻有的現象是必然的;正因為它緣起,所以必然是性空。這個就是應成派最殊勝的一點。   
禪宗絕對有它非常了不起的、殊勝的內涵在,可是有一個特質我們必定要了解:要學禪一定要有老師,因為修空性有時會忽然之間一切都消失掉 了,不了解的話,往往會以為一切都空,不知不覺走上斷滅見。何況在沒有見空之前,乃至於定慧正確的行相都不認識,你沒有得定的話,根本不可能見空性。而在修定的過程當中,從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的時候,一切的實質慢慢地如雲霧般消失掉了,好像身心不見了,如果你不了解,會以為證得了空,實際上根本定都沒得到, 這是一個絕大的錯誤,很多人都陷在這個裡邊。進一步就算你真正能夠參禪而見空性,那時候即使看見一切都沒有了,卻往往還不了解空便是緣起義。這個你們如果正式地去研究一下,或者看看古代襌宗祖師的公案,很多人一坐破三關,一開悟徹底開悟,那是因為他宿生已經走到很高的境界,這生重新回來的時候,就好像以前錢已經存在銀行裡,跑去一看,哦!原來我有上億的財產,這絕對不是現在有的。平常的話一定是第一步初關,再第二關、第三關,破了初關以後,祖師告訴他說: 「還在,還沒有解決問題,你還要繼續地再來。」能這樣一步一步深入下去一定要靠善知識。一離開善知識的話,毛病就來了。太多祖師們都有這種典型的公案,或者他只破了前面的,因為沒善知識的引導,自己覺得見道了,目空一切誇大口,自己也錯,帶人也錯。還有一種是,他知道問題還沒有解決,繼續地再參訪,到最後 才真正的解決這個問題。   
而教下是在理路上面先清清楚楚告訴你,你照著去走的時候就非常穩當,當你每走一步你就曉得現在達到什麼程度。老師就是活字典,必定要你跟他有緣,能一直跟在旁邊,而且你肯聽從他的指導,否則跟在他身邊也沒用。理路清楚了以後,一定要產生定解,然後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趣入的時候,你都很清楚很明白,走到那裡你都不會走上錯路。實際上如果真正有圓滿的師承、正確的方法,不管宗門、教下,最後的結果是絕對一樣的。   
你如果真實地了解這個道理以後,對平常我們非常混淆的空有之間的觀念,就會了解不但沒有一點點矛盾,而且必然是互相觀待而立,空是觀待有而立,有是觀待空而立,拿掉了有也就沒有空,拿掉了空就沒有有。任何一件事情,譬如眼前這個東西你說是有,這是緣起義,那是很正確的。它是用什麼材質,經過人工等因緣做成,所以必然不是天生來就有實質性的存在。如果是天生本來如此,不能改變,不是因緣所造作的,就叫做無為法。有為法則是透過有所作為而產生這樣的功效,所以同樣地也會因為你有所作為而無,所以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因果間有必然的關係。因為你用這種材質建立起來的,所以如果這個材質怕火的話,碰到火它也就燒掉了。如果這個材質不怕火的話,那麼碰到火,也動不了它,這個是必然的因果關係。所以一定是正因為它性空,所以現起這個緣起之有。空、有兩樣你不能分開講。   
外在的一切東西乃至於我們的身心,都是緣起性空。我們平常很迷糊,當我們運用身心時不了解緣起性空。實際上假定我們正確地了解緣起性空的話,你要什麼樣的果,你就下什麼樣的因,要避開那些果,你就應該避開那些因;此外,眼前的果如果你覺得不好,你就在因上面努力去拿掉它。因為我們徹底地了解了,一切法絕對不是天生如此,絕對不是自性有、自相有、實在有,這個叫做性空義。所以你真正見到了性空,你會產生一個結果就是對任何事情都戰戰兢兢,因為沒有一個地方不是由因果建立,所以到那個時候持戒會非常認真,你曉得若是馬虎一點,這個馬虎的因就得馬虎的果,認真的因必得認真的果,了解了這道理,你會不精進嗎?所以很多人講空講了個半天,什麼都馬馬虎虎不要了,這絕非真懂得空。   
有的人因為不了解,會覺得講了半天的空、空、空,對我們沒有什麼用場。實際上用場太大了,如果是真正了解空的話,你必然會戰兢惕勵,一點小地方都不敢馬虎。如果真的把空理能夠推廣開來的話,你遇見任何一件事情,就不再像以前那樣以貪瞋相應。平常人家跑來罵你,你自然會發怒,人家若是捧你, 你自然就高興,為什麼?當人家來罵你的時候,你直覺的反應就是這個無觀察識,也就是我們說的名言識,心裡面自然不加觀察地會想:「他為什麼來罵我!」這是 無始以來虛妄分別所安立的,你必然的反應是發脾氣。或者有的人經過多生的習氣養成了忍辱,那個還是你以前的習性,還是行所安立的識。所以不管是容易發脾氣也好,或者經過世間的修養能夠忍辱也好,前者是屬於俱生而來,後者是屬於分別而來,都是必然產生的結果。   
假定你了解了空的道理以後,那麼這個時候就看你了解的深淺。以現在來說,聞思相應的空理,這是我們凡夫下腳第一步應該走的。聽懂了道理, 了解原來一切事情都是這樣的,以前會產生這樣的貪瞋癡是因為無觀察識。現在你認得了,經常去觀察,這個叫如理思惟。假定你正在如理思惟的狀態當中,有人來 罵你,你會想:「這絕對不是天生來的,一切事情一定有它因果緣起的法則,我雖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但確定以前罵過他,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前面講到業果 時,只是說業果必然有它的因,道理何在卻不清楚,到現在完全清楚了。所以對緣起性空的道理清楚了,才能夠對前面共下士業感果的道理產生決定信解。假定對這 個有了決定信解的話,在任何一個小地方,你都能很清楚明白地解決一切問題。   
空的功效之廣之美之圓滿,世間無出其右!不幸的是,很多學佛的人都不明究裡。譬如念佛,你為什麼要念佛啊?因為我們無始以來一天到晚所對 的,都是這個無明相應的無觀察識虛妄分別所安立的東西,纏在這個裡邊唯一的結果是注定永遠受苦!你不怕墮落受苦則已,反正由你去;不要說地獄,即使在這世 界,吃了苦頭,你再想辦法逃避也沒有用,唯一的辦法--學佛。但是要照著這個路一步一步走的話,實在好難喔!眼前我們真正應該把握的,還在因果上面,先不必在很細緻的內涵上要求完全了解,至少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如是因感如是果,因為一定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所以眼前的不理想是以前造業所感的果, 現在你要扭過來的話,只要努力在因地上下正因,將來必定感這個因相應的如是果。以前所想的都是種種難捨的事,親眷也難捨,財位也難捨,五欲也難捨,永遠牽 纏一大堆!而現在了解這些東西都是欺誑,永無滿足,非常可怕,於是一心學佛。如果能夠心裡全部跟這個正因相應的話,儘管還沒有如實地了解空性,可是這個因果的法則向前推演的結果,一定跟空性相應!所以整個的佛法,沒有一滴一點漏洞,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例外。世間很多定律,到了某一個地方就有個極限、有個例 外,如果佛法有例外,那佛就不圓滿了,所以你真正懂了以後,每個地方都用得上。   
又譬如我們為什麼要持戒呢?很簡單,我們還是凡夫,並不了解自己的行持究竟怎麼樣,因為一直在無明當中,儘管自己覺得是用理智推斷,但是這個理智都是有偏差的邪慧,往往只是世智聰辯,沒有用場。儘管你以為如此,結果愈走愈錯。那麼怎麼辦呢?唯一的依靠就是佛,因為他徹底認識正確的因果,你只有依靠他告訴你怎麼做,你就這樣做,你只要這樣做,一定感得這樣的果報。所以你若要持戒,也要懂得這個道理,從根本上面去做,自然而然在起心動念當中就能把持得非常正確,一點都不會馬虎,這是我們必須認識的一個概念。       
剛才說到性空現為緣起,緣起現為性空。性空、緣起就像兩枝筷子一樣,要想拿這筷子夾東西,少掉一枝還不行!平常我們錯就錯在不善巧學。講空就不要有了;講有又不要空了。世間還有人有這個本事可以過獨木橋、走鋼索,我們普通人可沒有這個本事。學佛更是千萬注意,要真正善巧地學,完整的佛法告 訴我們,空、有絕對不能分開,一分開,你講空也錯了,講有也錯,這是我們應該有的基本信念。   
實際上你繼續學下去,總要一步步地深入,如果對這個道理了解得愈透徹,再回過頭來看,不管是何經、何論,從小乘到密乘,沒有一個地方相違背的。如果有違背的,它就有問題了。了義經之所以稱為了義,就是說它究竟圓滿了,你用在任何地方,絕對沒有障礙。不了義就是在特定範圍之內說的,用到別的地方會有障礙的。實際上了義跟不了義,它運用的範圍也是有其必然的相關性。我現在說的很多都不是嚴密地按照法相名詞來解釋,若是按照法相名詞解釋,一則時間不曉得拖到幾年,而且大家也沒有完整學過,所以只是從我們容易懂的、容易體驗得到的來解釋它。等到了解了實在的意義,如果要去弘法利生,那個時候再學完 整的法相名詞也不遲。你把這意思簡單地介紹給別人,的確只要他心裡面認識了,照著去修,也絕對沒錯的。現在這裡所用的很多名相,如果以最嚴格的法相名詞來講的話是有出入的,但是我特別想說明的是這些名相所指的內涵,你們要把握住這一點,不要在次要的漏洞上鑽研,才能夠了解到它的根本意義。
【如云:「此皆自性空,依彼生此果,二決定無礙,更互為助伴。唯此為甚奇,唯此最希有。」】
凡是一切東西都是空的,所謂空不是一無所有的空,而是沒有自性,所以叫自性空或無自性。千萬不要誤解佛法所說的空,以為眼前看到這東西叫「有」,然後把這東西拿掉就叫「空」。完全不是這個意思,是說眼前的任何一樣東西,它並沒有真實自性,正因為沒有真實的自性,所以都是依著它的因緣而有,所以說「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它沒有與生俱來的本質,跟依因緣而生起相應的果報,這兩件事絕對不會互相障礙;不但不相障礙,要彼此互相配合而成立起來。就像筷 子一樣,一定是一對的,單獨一枝是不能用的。了解這一點才真的是甚奇希有,不可思議,非常地奧妙,這是佛法的最甚深義,現在是把這個深義,用最粗淺、跟我們相應的部分來說明。
【又由略見緣起如幻,即能破除妄計諸法實有之實執,引生無自性決定解。是為正見觀察圓滿。】
由於對大概的總相上能如實地見到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有這樣的東西,但就像幻化的一樣,沒有真實自性,就能把一向妄想所計執為實在有的這種執著破除掉。確定了解一切法是如幻般的緣起之有,而沒有自性,這就是「觀察圓滿」,得到正見的時候。
得到這個正見必然要有幾個步驟。第一,一定要依止善知識聽聞,這絕對沒有第二條路。我們或許會說有的人怎麼能夠做到?要記住佛法裡面告訴我 們的是從前面的無始到後面的無終,而眼前只是在這個無限當中的一點點微塵,你光從這個微塵上去做判斷是不對的!像佛陀夜睹明星就成佛了,但他並不是只抬頭 一看就成的,而是在前面累積了很多的資糧,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最開頭一定是靠過來人,這個人叫善知識,所謂「善說」一定是如理如量、如其所證如實而 說,這個才叫善說。法相的定義都下得很嚴密,真正的「善說」要這樣的:「理」一定是絕對正確、純一無雜,「量」則是圓滿無缺,然後如其次第,如實所證;佛 一一親自徹底圓滿地證得,然後能夠把他所證得的和盤托出,還要一個條件--應你的機。能夠這樣一直把你從現在相應的點,引導到最究竟圓滿的地方,這個叫 「善說」,能夠這樣宣說佛法的人叫做善知識。所以第一步,你先要遇到這樣的外在條件。遇到了以後,從他聽聞,聽聞了以後,要如理思惟。了解了這一點,才會 發現本論真正的殊勝。   
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甲一就先說明造者殊勝,為什麼要說這個,現在大家就懂了,原來這樣的造者才是真正的善知識。然後甲二安立本論所說 的法是究竟圓滿,以此啟發你的信心。啟發信心有什麼好處呢?你認識到原來自己在錯誤當中,那時才可以告訴你,要跟他學必定先要斷除三種過失,而且要具六想,否則一直在我慢當中轉是沒有用的。幾十年來,我一直辛苦地摸索,所以現在常常說自己是常敗,敗在哪裡呢?就敗在自己總覺得要找老師找不到。現在才發 現,其實不是找不到老師,是我辜負了老師,因為我自己的過失沒有除,應具的條件沒有具。所以本論甲三就告訴我們:聽聞如是相應正法前,你還要有一點準備。 現在大家準備了沒有?前面的基礎還未具備,就要忙後面的,可能相應嗎?不可能!如果說你是如理相應的話,有問題是應該提的,可是往往我們提出問題的心情, 並不是覺得我不懂不清楚,只是以自己的立場來看,覺得別人錯了,這個說明對自己的過錯還不認識。凡是這種情況,你都必須回頭看看前面。這個過錯有兩種,有 一種是見上的,有一種情上的。見上是指自己的見解,自以為對;情上是指自己的習性上,對這個習慣的東西拿不掉,這也沒有用。   
為什麼善知識列為一個條件,這有一個關鍵在,要認得善知識,還是要用你的智慧去辨別,第一,你要有這個智慧認識他是否為真善知識,如果是相似的,你千萬不能跟他。其次,你要了解自己狀態如何,能不能跟善知識相應,要具足什麼條件。具了依止善知識的條件後,依止時還要九心,這九心都是根據 《華嚴經》,第一心是孝子心,「棄自自在,捨於尊重」。平常我們一天到晚以自己為主,隨順自己心裡怎麼想,例如我想要找老師,但是老找不到老師。或者是我 覺得修行應該這樣,但是跑到廟裡,覺得規矩這麼嚴,又要叫我這麼做,又要叫我那個樣。請問你跑來這裡是為什麼?並不是出了錢跑來找享受的,而是想來改自己 的毛病,你必定要認得這個。就像你生了病,如果醫生告訴你,這個不要做,你會說:「對、對、對,不要做」。所以時時要知道自己是在無始無明大病當中,這一 點如果沒有辦法正確地建立,一點用場都沒有!有了這個才能夠深入,所以前面甲四的第一科列親近善知識。   
有了善知識,開始聽聞了以後,本論才正式進到本文。那個時候你應該只看善知識的功德,不要看善知識的過錯,這有幾種理由,這裡不深細說明 它,到後面溫習的時候再來說。進一步要把他的善說如理思惟,如果不如理思惟的話,聽聞了半天仍是善知識的,你還是搖擺不定,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如果經過了 深入的思惟觀察以後,就可以得到圓滿的見解,有了這個再去修行的話,如同走在一條大路上,能直達目的。

  • 緣起?性空?本文摘自2000年 台灣大學福智青年社演講 日常法師開示,以此思惟一切所見所聞所得所失、苦樂、過去、未來......

2009/11/13

2009憶師恩法會

2009憶師恩法會分享

  • 如是我聞廣論學習心得
    聞多思廣修行深──自在與快樂 ( 福智之聲第187期)
    在台北學苑,常會看到一位默默進出,長得很像歌星黃乙玲的師姐,但無法確定是否就是她;爾後在法會中,又常看到她穿梭於人群中,有時會應大眾要求對義工們唱讚頌,表情十分自在,哦!果然是她。黃乙玲 感恩 日常師父
    聞多思廣修行深 ──改賺法財 ( 福智之聲第188期)
    李振興師兄從事重機具的維修買賣三十幾年,從小家境困苦,所以一直勤儉努力賺錢,不以為苦。自從太太上廣論班,接她下課接了三年,卻從不進廣論教室。直到有一天,太太要求結婚紀念日的禮物──請他去萬華教室做一天義工。振興師兄覺得很划算,一天勞力就可以省下兩萬塊,就一口答應,也開始接觸團體,到了第三次接觸,終於折服於師父的慈心理念和作法,而進了廣論班。
    聞多思廣修行深 ──愈學愈快樂 ( 福智之聲第188期)
    岡田健師兄是日本人,在日本一家橡膠產品公司當工程師,負責開發體育運動用品。他因為看到朋友學廣論以後,心情越來越好,所以很有興趣,想知道朋友的師父到底有甚麼力量?後來透過一位台灣朋友介紹他上廣論研討班...
      延伸閱讀
      • 法台設計 莊嚴清淨 卐字的故事<福智之聲176期
        如證法師說:「以前師父教過我們辨認這個『卐』字的方式,是要以注音符號的『』來辨識,所以右旋的『卐』就容易確認了。」何師兄不放心地又說:「參加法會的人這麼多,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誤會成是用希特勒的符號怎麼辦?」如證法師說:「字被錯用的情況很多,但是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就從我們開始!」 從經典上也查到右旋「卐」字所得的例證極多,佛教大藏經華嚴音意義內所附梵文萬字諸相,包括右旋之「卐」,意即「吉祥雲海」;眾多例證經文中,常會出現「即時如來從胸字,湧出寶光。」可知萬字應用右旋的「卐」,才合於梵字的根本。
      • 2008憶師恩法會
      • 2005~2007憶師恩法會

      2009/10/30

      金瓜蚊子

      2009年10月26日星期一中午吃便當時,突然發現菜中的金瓜(台語對南瓜的稱呼)停著一隻蚊子(外相莊嚴祥和),馬上為牠三皈依,没有驚動牠,繼續吃飯,心裏開始有點納悶?怎會有如此蚊子這麼安住地在金瓜上!動也不動地站立在金瓜上,翅膀還張開著,完全不受我吃飯動作的影響,這樣安住的功力,真令我從心佩服,不過隨著時間一久也開始懷疑牠是不是往生了?於是試著將牠停留的金瓜移到便當蓋上,果真牠還是不動,確定牠往生了。

      百思不解的是,蚊子從何而來?當我打開便當蓋,第一個動作就是移動金瓜,當時並没有看見蚊子,等到吃完第二口飯,才突然看見牠,而且以很安住的姿態站立在金瓜上,剛開始以為是辦公室的蚊子,可是回想從早上班至午餐打開便當前並没有發現任何蚊子在我身邊飛舞,當我第一眼看到這隻蚊子,牠就已經很安住地站在金瓜上,而且後來確定在當時牠就已經往生了。心裏納悶著,怎麼會有這樣的蚊子,以這樣的方式示現在我面前?

      另外我又想到,星期日早上在家裏一樓浴室有遇到一隻蚊子,牠的體形和這隻蚊子長得一模一樣,身軀飽滿豐盈,當時我還跟牠手舞足蹈一番並同時幫牠三皈依,因此印象深刻。難不成星期日晚上將便當盒蓋上時,牠就已經在便當裏面了,如果是這樣,經過一夜的冷藏及隔天中午前被蒸飯機蒸二小時後,照常理便當中的蚊子,應該是癱著身子在金瓜上往生,不可能栩栩如生地以展翅站立之姿在金瓜上往生?然而這樣的不可能,卻讓我親眼看到。

      不管蚊子從何而來?不可思議處是,牠怎會以此莊嚴立相往生?這樣的示現在告訴我什麼?不管何以有此因緣,當下的示現令我非常感佩,決定將牠與所站立的一小塊金瓜保存下來,不忍當作廚餘丟棄。

      10月27日星期二晚上研討班上課時,消文進度有此段(LR.P309L5):
      如云:「不應自退怯,謂不證菩提,如來諦語者,作此諦實說。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彼發精進力,證無上菩提。況我生人中,能知利非利,不捨菩提行,何不證菩提。」(入菩薩行論第七品精進第17~19偈)

      師父開示:佛說一切有情,乃至於最下等的蚊虻,最後都能夠證得菩提,何況現在我不但是人,而且得到賢善的暇滿人身,具有智慧力,勢力和梵行的能力,曉得取捨之處,所以只要運用我已有的這個能力,繼續不斷去策發精進不懈怠不終止,佛果怎麼證不到呢?

      因前述中午便當金瓜蚊子之因緣,當我看到此段文字比起前陣子預習時更能體會所述涵意,感恩此蚊示現的精進相!祝福牠早日證得菩提!

      感恩師父以此不可思議的蚊子因緣教誡弟子,要精進啊!不可懈怠!

      祈願以此金瓜蚊子因緣策勵自己精進向上,生生世世跟緊師父,證得菩提!






      2009/10/25

      孝子心

      P30L1~L4

      【即彼九心攝之為四: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這九種心可以歸納為四點來說明:第一、我們在親近善知識的時候,首先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捨掉自己。平常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的狀況是--我要怎麼辦就 怎麼辦,可是要親近善知識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不是「我要怎麼辦就怎麼辦」,而是要把「我要怎麼辦」放掉,要隨順善知識,善知識要我怎麼辦,我就怎麼辦。 這就世間的觀點來說會顯得很荒唐,大家都是為了我、為了自己開心,現在為什麼教我不為自己而要為善知識呢?所以假定對佛法沒有認識的話,光是這第一點就不 可能接受,我們中國古代傳統的孝子心,現在這個社會已經說不通了。所以前面曾經談過,修學《廣論》需要具備很多條件,沒有這些條件是不可能的。在宗大師那 個時代,真正學《廣論》要非常夠條件的出家人,在家人根本沒機會,現在我們都是種一點善根,出家人固然能聽,希望能好好地學,在家人聽到了也一樣,但願我 們隨分隨力照著去做。   

      要「棄自自在」,我們現在真的自在嗎?其實一點都不自在。我們自己覺得很自在,實際上是煩惱的奴隸,被煩惱緊緊地繫縛,又被煩惱覆蓋 得什麼都看不見。我們真正的狀態就是這樣。如果什麼都看不見、都不能動也還好,麻煩的是被煩惱耍得團團轉,一天到晚當煩惱的奴隸,這是我們最可憐的地方。 所以如果希望捨掉它,就得跟著善知識學,善知識是智慧眼目,他帶給我們光明、帶給我們希望,會讓我們看清楚事實的真相,幫我們從煩惱的奴役當中解脫出來。 這是我們不曾學習過的內涵,所以除了百分之百聽他的以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後面會很仔細地說明這個道理。所以九心當中第一個就是孝子心。

      【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我們要修學佛法,但我們是世間人,對佛法還沒有體會,世間有一件事跟佛法很類似,就是世間人講的孝順,孝子心是一種與佛法相應的心態。孝子心是不會 隨自自在--我要怎麼辦就怎麼辦;孝子一定是父母要我怎麼辦我就怎麼辦,會看父親的容顏,照著父母的心意轉,這個特點在佛法也是這樣。以世間來說,父母是 全心全意為孩子著想的人,他們把全部精神用來照顧孩子、教導孩子,讓孩子得到世間最好的東西,所以小孩聽父母的,就得到最佳的保護和指導,還可以繼續全部 的事業;學佛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得到佛陀給我們的最佳保護和指導,乃至於佛陀全部的事業,所以這兩者是有共通點的。就像前面的比喻,我們應該隨順著善知識 的心意,他要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這並不僅僅是聽話,而且還要觀察、揣摩,心要很細,因為有很多的確不是語言能夠表達出來的內涵,要根據經驗慢慢觀 察;再說,也不可能一天到晚講。所以我們如果真正能夠好好地努力去觀察、揣摩,漸漸會懂得這個道理。

      【《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這裡引經來證成,經中的意思很容易懂,不過下面有一個特別的註解,這個註解很重要。就是我們要有孝子心,以世間來說是對自己的父母親,因為沒有一個 父母親不要孩子好的。我們修學佛法要找的善知識跟世間人有什麼不一樣?學佛最好的善知識就是佛,或者至少具體而微。佛的特點就是:他全心全意地救度一切眾 生,把一切眾生看成自己的兒子一樣;還有,佛具有最完整的智慧,把事情看得最清楚;佛也具有最完整的功德,能夠給我們最大的加持和最大的事業。而善知識就 是佛陀的縮影,所以孝子心一定要在這個條件之下去做的才對。也就是說具相的弟子要找到具相的老師,然後才能完全跟著他。跟著他要到什麼程度呢?要像他的一 頭牛、一匹馬一樣。通常牛的鼻子上穿了一根繩子,主人牽牠怎麼走牠就怎麼走,沒有任何自己的想法,現在我們這個「我」的想法都是愚癡、畜牲的因。所以這個 比喻是說,我們遇到了這種善知識,就要跟著他學,然後把我們畜牲的因轉變成成佛的因。所以如果找到了具相的善知識,我們一定要這樣做,找不到則慢慢來。這 裡最主要的就是告訴我們要學習判別這個。(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30)

      2009/10/19

      棄自自在

      【即彼九心攝之為四: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要「棄自自在」,我們現在真的自在嗎?其實一點都不自在。我們自己覺得很自在,實際上是煩惱的奴隸,被煩惱緊緊地繫縛,又被煩惱覆蓋得什麼都看不見。我們真正的狀態就是這樣。如果什麼都看不見、都不能動也還好,麻煩的是被煩惱耍得團團轉,一天到晚當煩惱的奴隸,這是我們最可憐的地方。

      【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孝子心是不會隨自自在--我要怎麼辦就怎麼辦;孝子一定是父母要我怎麼辦我就怎麼辦,會看父親的容顏,照著父母的心意轉。就像前面的比喻,我們應該隨順著善知識的心意,他要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這並不僅僅是聽話,而且還要觀察、揣摩,心要很細,因為有很多的確不是語言能夠表達出來的內涵,要根據經驗慢慢觀察。(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30)



             最近母親很黏我,三不五時叫我帶她出去外面走走,因為母親對日夜作息時間的反應已有點不正常,不管是正午或晚上,想出去走走的念頭一現,就一直叫我的名字。

             昨日早上九點多,母親一直叫我帶她出去外面走走,那時我正好開始著手處理打算要在早上完成的事情,心裏百般不願被中斷,況且看看外頭太陽還蠻大的,於是告訴母親下午黃昏時再帶她出去,以前我這樣一講,她都會很隨順答應,可是最近都要安撫很久才能打消她的念頭,也許是這樣的情緒累積,最近開始厭煩母親叫我的名字。

             這一次母親很執著要我帶她出去外面走走,一開始我有點故意忙手中的事不想理她,採取施延戰術,可是她還是一直叫我的名字,到最後拜託的字眼都出現了,面對這樣的渴求,我依然故我,覺得出去的時間不對,母親的要求不合理,我要繼續做我手中的事情,完全没有想到母親的需求。

             隨著母親更加地拜託請求,心中的無明火開始燃起,不似以前輕言安撫,反而以有點情緒反應的口氣,向母親說外頭太陽很大,妳要出去曬乾(台語)嗎?母親回答得快,說太陽不會大,拜託啦!帶我出去走走,熬不過母親的再三要求,勉為其難地答應,不過心中還是嘀咕著,擔心太陽太大母親會受不了,邊推輪椅心中邊嘀咕,等一下太陽如果很大,看您怎麼受得了?

             出了屋外,一進入田中小道,我笑了,對母親說「阿媽」啊!您真是佛啊!您說太陽不大,真得就不大,母親一聽到我說她是佛,也發出微微的笑聲,於是我的情緒漸漸恢復到如往常帶母親出去走走的心情,不似這次剛開始那樣地不甘願,再次珍惜與母親一起享受這屋後的田園景色,而一路上太陽真得不會很大,感恩佛菩薩慈悲,如此眷顧母親,感恩師父,如此陪伴母親一路走來。

             經過這次經驗,深深覺得一切時處要能「棄自自在」實在不容易。就與母親相處二年多來的過程,以前覺得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其實也是來自於母親的隨順狀況,最近對於母親感到不耐煩,歸咎母親變不乖所引起,其實真正原因還是在於自己被無明煩惱所縛,正如師父所開示的一直被煩惱耍得團團轉,而且没有細心觀察、揣摩母親的需要,也許母親也被煩惱所縛,但我不就是要幫她消除煩惱嗎!

      2009/10/02

      中秋普茶

      中秋普茶聯誼的緣起

      每年中秋節前後,各地研討班陸續舉辦「普茶」聯誼活動。「普茶」名稱源自大陸叢林中,每年中秋節,以吃茶的方式,大眾聚在一起,談談各自修行心得,並互相砥礪。

      團體最早舉辦中秋普茶是在民國七十六年左右,師父在華藏講堂與廣論同修共度中秋,師父慈悲和藹地和大家談了許多高僧大德的行誼,以及自己修行中所見所聞,大家在輕鬆的心情下增長了學佛的信心。

      隔年中秋前後,師父又與廣論同修一起普茶,詳述了自己學佛出家以來的點滴往事,當時廣論研討班已開辦,同修們在師父慈祥垂視下,對於廣論的學習產生了極大的好樂心。自此,研討班便於每年中秋節前後,舉辦普茶聚會。

      隨著師父弘揚廣論的因緣越來越盛,各班無緣請師父親臨開示,但大家聚會仍以師長功德為主題,以自己的受用心得做法供養,或舉書中所見高僧典範、因果故事,彼此策勵。

      近 年來,廣論班越來越多,普茶的形式也有點變化,有的區域教室跨班舉行聯合廣供、讚頌、聯誼,凝聚區域的向心力;有的班級帶家人去踏青、放生,藉機讓眷屬認 識團體,了解師長功德;有的班級找個定點,輕鬆地談論學佛心得與師長行誼;不管以何形式呈現,大家不忘以猛利心,回向善知識久住娑婆,教法廣興,利樂眾 生。

      每年中秋節前後,各地研討班陸續舉辦「普茶」聯誼活動。「普茶」名稱源自大陸叢林中,每年中秋節,以吃茶的方式,大眾聚在一起,談談各自修行心得,並互相砥礪。團體最早舉辦中秋普茶是在民國七十六年左右,師父在華藏講堂與廣論同修共度中秋,師父慈悲和藹地和大家談了許多高僧大德的行誼,以及自己修行中所見所聞,大家在輕鬆的心情下增長了學佛的信心。(原文網址)

      • 中秋普茶
        來到陽光花園,才知道舉辦活動是在昨天下午4點到昨天晚上9點,昨夜陽光花園有600多位我們廣論班學員,圍繞在陽光花園,盛況壯觀歡渡一年一度的中秋普 茶,分別是桃園支院和中壢教室的學員。...花園主人是國防部中科院退休,去年7月參加我們福智的企業營,很有感受,去年報名來讀廣論秋季班,在我們桃園 支院讀廣論研討班。今年花園的女主人,也來參加我們福智的企業營。夫婦倆人對無限生命很有改變。

      2009/09/26

      為何要持續推動聽帶

      師父廣論開示
      聽聞記錄徵選活動辦法 2009.08.02 R1版


      一、活動意趣:
      學習廣論是福智的根本,亦是團體穩定的主要力量來源。堅持地學習廣論並聽聞師父錄音帶,我們的內心會真實的感覺到師父始終和我們在一起。為了推動學員養成好樂聽聞師父廣論開示的習慣,學苑淨智組成立聽帶推動小組,鼓勵大家記下聞思的心得受用,並可將聽聞記錄提供給推動小組,經徵選後公布,讓廣大學員觀摩、隨喜。
       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由聽聞、思維、依教奉行,並且記錄、投稿,相互觀摩、隨喜,不僅是對善知識修信念恩、報恩供養,也會累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的廣大福智資糧。

      二、活動辦法:
      (一)學員可依師父教授的聽聞方法(請見 三、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每周準備研討班消文進度時,可擇自己最相應的一小段,進行聽聞記錄。
      (二)除淨智組提供的聽聞記錄A表、B表,各研討班可自行設計,但應具足下列單元:廣論正文的起迄頁數行數、廣論原文、 師父新版(或舊版)開示的起迄卷數,乃至起迄時間、師父開示大意(或逐字稿均可)、個人的心得受用。
      (三)投稿方式:
      1.聽聞記錄表上方,請註明您的班級、姓名、聯絡電話。
      2.可交給班級幹部轉交,或可逕自交至學苑、支苑、教室的淨智櫃台代收。或可將您的電子文書檔,e-mail至 listen108@gmail.com(聽聞的英文「listen」、圓滿的代表數字「108」,祝福大家皆能聽聞圓滿之意)。
      (四)即日起收件,不設截止日期,推動小組定期公布徵選後的心得,提供學苑、支苑、教室張貼、刊載;凡投稿經採用後,淨智組會提供精美紀念品,贈予投稿學員。
      (五)補充說明:
      1.聽聞記錄是要培養大家養成聞思的習慣,從中真實體會 師父的功德與恩德,貴在聞思起行,以報師恩,非是寫作文章。
      2.良好、持久的聽聞習慣,出於真誠的好樂心,參加本活動全憑學員自由意願,班級幹部會鼓勵大家嘗試、體驗,但不會強迫同學。
      3.初學者不宜全然採用這種方式準備研討班進度,請大家斟酌可運用時間,莫造成自他學習壓力。

      三、有效的學習方法:
      1.廣論出處-第35頁第七行;錄音帶 舊版19卷B面15分10秒~16分54秒
      2.師父開示內容:
      「所以目前平常的時候,記住,把主要的時間應該擺在這個上頭;不要單單聽,聽完了以後書本一合,效果往往不大,如果你聽完了以後,過了一下,不是說馬上就看,過了十分鐘,等過了半個鐘頭,再看一次,印象就深。如果你事前能夠好好的唸、看,儘管不懂,可是一聽的話,那時候境界又很不一樣;聽過了再溫習一下,那個效果就非常大、非常大,到那個時候,你會有絕不一樣的這個進度。你同樣的去念佛,同樣的參禪,同樣的學教,這個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因為你的心智那時候就變得非常利了。譬如我們現在眼前也是這樣,你同樣的用汽油,你把那個汽油,擺普通的那個「踫碰」車上面這種開法;擺在你那個摩托車上面,也是一種;擺在那個汽車上面,因為引擎的不同,所以效果不一樣。現在我們那個引擎是個老爺引擎,壞得不能再壞;所以第一件事情我們這裡的心引擎就是我們的心智、我們的相續。你先把這東西淨化;淨化了以後,然後把這個東西,法油加進去的話,那效果就很大很快。所以目前我們生活當中,為什麼要儘量的簡化,而精力集中擺在這個上頭的原因在此。」
      (資料來源如是我聞記錄徵選活動辦法)

      2009/08/25

      善法欲

      【特則今此教授,昔諸尊重殷重尤極。】

      特別現在我們本論給我們的教授。凡是前面的那些尊重,尊重就是師長,那個傳承當中的師長,最主要的。凡是這個地方稱為的尊重都是有修有證的傳承相應 的歷代祖師,就是這樣,特別重視,事實上有它的原因,我們只要輕輕一想就知道。阿底峽尊者接受大、小、性、相、顯、密、所有各宗各派的傳承,沒有一點遺 漏,他把各宗各派的長處通通歸納起來用上,各宗各派的缺點通通歸納起來能夠用在指導我們後人,怎麼去避免、改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不妨用一個我們可以體驗 得到的小事情來說一下,說這個完結的時候,應該相應是什麼狀態?現在他這個地方講的法,我們現在看看我們的法,我們對這個正法,淨法,的的確確還沒有相 應。我們在這兒起步,要學跟他相應;我們相應的就是染污世間法,這個是相應的。而我們的心裡,只是一個,你向那邊叫正法,向那邊的話就是屬於世間法,我們 不妨看看我們這個心裡的力量如何。譬如說我們今天在這兒看球,我說青少年棒球在美國比賽,假如你歡喜籃球的話,今天看一場籃球,假定你歡喜看電影的話,你 看一看電影。你說這一場比賽是一個國際間的,然後國際的爭奪冠軍賽。本來你無所謂的,一聽的話,那個好,別的事情放一邊,你要想辦法去聽那個東西去了,總 是引發你歡喜的。或許你歡喜看電影或者你那個,如果你前面了解了這個,你會把這個事情排開,去一心一意的想看這個電視,想看這個電影,我想我們可以體會得 到這個心情。這是什麼?所以說聽聞之前先說聽聞佛法殊勝的利益,換句話說,你要勾動你心裡面的這個善法欲,那個時候你別的事情不管了,全部精神去聽去看。 然後聽的過程當中,他也有他的法的本身如何的殊勝,那個時候,更引發你。然後表演的那些人的的確確也不負所望,當然現在表演的佛菩薩當然不負所望,而講說 的人他譬如說拿著這個鏡頭的的確確把精要的東西能夠一一的透過這個電視表達給你,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吸引你全部精神貫注,乃至於忘記你在那裡看,你全部的身 心跟它在一塊兒了,他高興的時候你也鼓掌,高興的不得了;他萬一不對的話,你也愁眉苦臉的好像自己失敗。如果說你看電影的話,看到感動的地方,說不定你會 流淚,我想這我們人人都有這個經驗。這說明什麼啊?說明什麼?你的心跟他相應,這麼簡單。現在如果你聽聞佛法也這麼相應,這是什麼狀態啊?簡單極了,做到 了嘛!現在就是做不到,你聽完了書本一合你就跟它不相應,不曉得到那裡去了,假定說你聽的之前事先準備好,聽的時候有勁的話,聽的時候多多少少還有一點, 聽完了就不行了。可是像剛才這種東西,你聽完了以後,心裡面真是還欲罷不能,就是坐在電視機前面捨不得,乃至於關掉了,大家還在談,回去三天當中不想別的 就想這個事情,我們人人有這個經驗吧,就是這個,這是我們的心裡,非常清楚,你現在只要善巧運用,我們怎麼做不到?當然做得到,絕對可以做得到!所以在佛 經裡面有太多這種公案,他宿生或者是供養,或者是聽法,或者生一念隨喜心,然後多生多劫受了福報,到最後福報盡了這個因緣成熟了,小乘的證羅漢果,大乘的 他也上去,大乘的不要等到後來。所以從這個地方看,為什麼我們講了這麼多、聽了這麼多,一點都不得受用?那裡,就是這個,所以我們看經的人總是「諦聽諦聽 善思念之」一句話就帶過去,有這麼大的道理,有這麼大的學問,我們有這麼大可學的東西在裡邊,這些東西都沒有的話,你講經說法說些什麼?聽經聽些什麼啊? 留一點種子還是好的,就是如此而已,可是當這個種子真的要發芽增長的時候,還必須經過這個,那是我們現在在這裡正在演習的。
      (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13B 18'15"~24'02")

      2009/08/07

      福智人生

      透由以下公案,思惟師父悲智力功德,憶師恩、報師恩。

      鹽的故事 ( 福智之聲第173期)
      到了晚上,師父見我態度軟化,所以又第三度開示:「今天發生的事,希望你好好思惟反省。仔細想想,人與人間的相處,這種情形是不是佔了絕大多數?每個人對 『境』時,只想到保護自己不受損傷,結果極簡單的事擺在那裡,卻無人在意,因為雙方對『境』都在擴張『我』,所以無謂的紛擾會層出不窮,寶貴人生就平白浪 費掉。而世間的紛紛擾擾,乃至殺伐爭鬥,也都是如此產生出來的!」

      2009/06/24

      好好聽廣論

      從聽帶開始,聽帶就是聞法
      聽帶後思惟,體驗聞法勝利

      當有煩惱時,就聽師父的錄音帶
      有時間要多聽師父的錄音帶

      善用四家合註,瞭解名詞文義,省下查找的時間,多聽師父錄音帶,轉化心續。

      聽師父的錄音帶就是在轉化我們的心續,將聽到的概念(聽聞=聞法),用來檢查自心的狀態(隨轉=思惟),轉化我們的心續(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究竟離苦得樂)。

      例如:觀功念恩將我們的心續帶往歡喜的方向,觀過念怨只會讓你愈想愈生氣,所以觀功念恩才是究竟離苦得樂的方法。若只能帶給你一時快樂,之後又伴隨苦來的方法,那就不是究竟離苦得樂的方法,只會讓你困在煩惱中----生死輪迴的苦海。

      上師期勉──認真學廣論、歡喜學廣論、堅持學廣論,這是師父最歡喜的事,我們是廣論大家庭。(摘自福智之聲第194期)
      • 好好聽廣論──福智之聲第164期《師父開示》
        我建議你們,你們把那個廣論錄音帶,自己聽,這個非聽不可,如果這個不了解的話,我們真正來的目標,以及我們如何走法,我們根本看不清楚,宿生的善根會被 糟蹋掉了。也許你已經跟我一樣的清楚,或者你信得過我,至少我可以告訴你,沒有特別的善根,現在這個時代,連聽見廣論的名字都不可能。真正能夠學廣論而跑 到這裡來,這絕對不是三生、五生積累的,今天我先告訴你這個話,但願你總有一天,你會親自,不管理論上面,乃至於驗證有這樣的一個事實。我們在座的人,我 想絕對不是三、五生,說不定有很多人做過和尚已經做過很多生、很多生,將來總有一天你們會完全信得過這句話。那麼對菩提道次第廣論還有不清楚的地 方,不妨從頭開始聽,一卷一卷來
      • 法韻流芳──福智之聲第144-145期合刊 (福智廣論錄音帶的幕後)
        每次聽廣論錄音帶,於卷尾時,都會有一個微小的男聲冒出:「廣論第*卷」,此聲何人也?相信很多人都有疑問。終於,在一次訪談中,我們得見聲音主人─海德錄音室老闆,賴順風先生。十四年前,由於他的努力承擔,讓師父的法語藉著錄音帶流通廣傳,「廣論」,改變了無數人的生命內涵,也間接增長了社會的良善風氣,這一百六十卷錄音帶功不可沒。且讓我們一起走入這段歷史,細細體會賴順風先生錄製廣論錄音帶的微妙緣起……
      • 全球廣論研討──全職廣論研討班開跑
        很方便的學習連結,每天聽小一段,反覆聽,同時觀想全球同修都在一起聽,倘佯在師父法語中...
      • 福智真如老師:全廣開示 聞法動機
        為什麼每天聽廣論這麼重要?老師說,我們所以會造惡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無知。無知就是對境昧於取捨,還有散亂、放逸。如何對治?如果每個人每天早晨能抽二十分、半小時來聽一下師父的法音,只要一聽,我們的輪迴大夢就在覺醒.....
        為什麼一定要聽師父講的廣論?老師強調,因為師父講話有他特別的語氣,比如哪個地方特別加重、或是輕緩,那種語氣留在心裡的印象特別深刻。所以,當聽到師父的叮嚀,我們就會斷惡修善,就會想要使暇滿得到最大的義利,這就是一種精進!
        所以要珍惜師父講的每一個字、每一句,真的用在調伏心續上,為自己的離苦得樂,走一條真正的修行者的路!
      • 研討廣論的重要性──避免中斷因緣
        上師說,研討廣 論,最重要的就是「一群人一起研討」。因為一個人學,最可怕的就是「中斷因緣」...我自己也接觸很多很忙、對廣論很好樂的學員,後來中 斷、沒有再學習,就是因為幾次沒來,便不好意思再來。認真地推動廣論研討,就是希望避免學法中斷的因緣,這個很重要。摘自如法行 持 大吉大利──如證法師新春團拜開示 (福智之聲第190期)
      • 禪聞法師不斷提醒大家,在拜佛、繞佛、靜坐的過程當中,重點是:於緣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同時,要隨時觀察自己的內心,是否有在一心至誠歸投 依靠。法師開示:「這次法會的主題,是透由拜佛、靜坐及祈求、供養等,把心先靜下來,然後如同廣論第十六頁所說,學習如何『敬、專、至誠』地聽聞、思惟師 父開示的廣論錄音帶。」配合法師引導的主題,護持義工很用心地在會場講台前方,準備了許多鮮花、淨水及臥香,方便學員在每支香中間的小休時間,能於佛前至 誠殷重地供養、祈求,以便聽聞師父的開示時,能得師父、三寶之加持。   法師指出,念佛、拜佛的方法及速度,只要大原則把握到,能攝心即可。供養時,可觀想能供的自己與所供 的香、花、水等都化為無量,以無量的身供養無量的鮮花、淨水等給師父,同時殷重向師父祈求加持。祈求時,也要將我們想知道、想解決的問題,清楚明白地向師 父啟白。而後,可至誠持誦「密集嘛」(宗大師祈請文)三遍。
          至於聽師父錄音帶的方法,則可先聽三至五分鐘之 後,好好思惟,然後再聽。在這過程中,可自己做手抄稿、記重點或者聽後複述等,只要能幫助持文即可。而聞、思的 步驟,最初可從自己較有印象的幾句話,漸漸體會師父所要表達的重點。而後反覆聽聞,掌握師父整體的理路,以及師父所引述的故事(喻)與廣論該段主題的關 係。進而感受師父說法時的內心感受,將聽聞內容與身心相續結合,反覆觀察反省。 (摘自福智之聲第167期香港心靈提升之旅)
      • 認真聽廣論 感受大不同 如瑞法師 (福智之聲第166期)
        透由聽師父所講之廣論錄音帶來學習宗大師圓滿教法,是一件非常非常殊勝的事。提供大家參考,相信只要你願意,你也將會很快感受到。
      • 認真重聽廣論的好處
        我檢查發現過去好像不是這樣的心態,這次再聽再看,真的是「百分之百靠善知識」,師父是這樣講的,原來差別是在這個地方。師父講,只要我們還有慢心,就很 難把依止善知識做得很好,很多功德就很難生得起來,這時候我才知道原來認真聽廣論對我們影響是這麼大。過去我們可能聽過,認知大概就是這樣,我們就一直停留在過去的階段,所以沒有再進步。我們須要重新再好好的聽,才有再進步的可能。
      • 找回心靈的感受
        以前我聽師父錄音帶也是習慣地抓出文字理路,像做科判一樣,還沾沾自喜自己理路清楚。可是每次聽到師父說:「這不是一個道理,這是一個真實的感受!」而 我只有道理卻沒有感受,這時候就感覺好像少了什麼。透過這幾年對境不斷練習,我再聽師父講這句話時,開始有感受了。尤其最近的廣論共學,常常複習師父的錄 音帶,讓我體會原來有感受是這個樣子,它真的不是一個道理。我覺得這是師長最好的安排,讓我體會在學佛的道路上,心靈成長才是最主要的,經過幾年的磨練, 又重新找回來,我由衷地感恩師長。
      • 日常師父開示:舊版32B12'32"~12'57"
          「暇滿人身寶,難得而易失,得已應善修,莫令空無果。」這暇滿的人身這是真正最重要的大寶,然後呢很難得到,很容易失去,得到了以後要好好的努力,不要讓它空空的浪費,這樣所以莫令空無果。
        • 日常師父開示:舊版54B10'22~16'42
          但是平常的時候因這個五俱意識非常粗猛,所以緣法塵這個力量本身很薄弱,儘管講的時候聽,聽見了以後,但是因為你本身沒有經過這思惟觀察的深切的力量,所以這個概念不深。一旦你親眼看見了以後,那個印象很大很大,那時候就產生效果了。....所以現在唯一的怎麼辦呢?你必定要把外面的東西排掉,排掉了以後,能夠深刻的思惟,使得這個意識所緣的法塵,產生強有力的功效,那時候心裡面就產生力量了。要強到什麼程度呢?當內心中思惟這個念頭,繼續不斷的思惟,強到能夠擋得住前面五俱意識所產生的這個意識,換句話說,作意強到像你看見的一樣的強烈,那時候勉勉強強可以把你看見的事情擋得住,不被他引誘,實際上你還要超過它。(如俊法師2012.10.13於北區大專班開示內容與此段相關)
        • 日常師父開示:舊版69A12'35~13'24手抄第9冊P145L5~LL4
            所以這一點地方,所以從這地方我們要注意,這個不是說一下叫我們改過來。所以這個後面就告訴我們,我們做任何事情,就是這樣:它開頭的時候,哇!起伏很大;然後呢你曉得了,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它必然地調得這樣子相。只要你自己感覺到,慢慢地,欸,在對了;然後呢,你緣著你做的這個方式,這樣進,還是急不來的喔!這就是真實的進步,真實的進步必然如此的,這我們要了解。然後到了這個時候的話,你隨時觀察壞的方面,策勵自己。然後呢,策勵自己覺得很緊了,然後呢觀察好的方面呢,慶幸,啊,又放寬了,高興。就這樣地不斷地在調,它慢慢地一步一步、一步一步。

          2009/06/17

          歸敬頌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然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上課︰P1L1~P2L5
          • 日常法師開示《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錄音帶第一卷A面
            今天我們開始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是宗喀巴大師所造的。平常我們前面先要提一個重點,通常我們稱為玄義,也就是把我們所要學這個的內容,它主要的綱領、 特質,簡單的、扼要的把這個重點說明。不過對我們現在在座的大部份同修來說是初機,剛剛進入佛門,所以用平常正規的這種狀態來說的話,大家不一定能夠體會 到、領會到他的深入的正確的意義。結果呢?花了很多的時間,而得到很小的受益,這個其次。進一步因為他不了解,剛開始聽了這個不懂的東西,沒有興趣,把他 的熱忱會減少,這是一種損失。所以我改變一個方法講,我頭上只是非常簡明的來說,而把這個簡明的理由,就馬上能夠運用在我們身心上頭的,那麼提起我們對本論的一個興趣、好樂,了解了本論的殊勝,產生一個善法欲。換句話說,一種強有力的欲望;本來這個欲望通於世間的,現在我們這個欲望是追求善法的欲望,而這個善法欲是策發我們精進的必要的基礎,有了這個,那麼才能夠得到佛法的真正的好處。換句話說,真正講修行上去的步驟是這樣的。等到我們把本論順著次第一步一步學下去,有了一個正確的概念,然後我們再提綱挈領把這樣的一部大論,作一個綜合的結論,那個結論,以後作為我們行持的準則。
          • 師父錄音帶的方法,則可先聽三至五分鐘之後,好好思惟,然後再聽。在這過程中,可自己做手抄稿、記重點或者聽後複述等,只要能幫助持文即可。而聞、思的 步驟,最初可從自己較有印象的幾句話,漸漸體會師父所要表達的重點。而後反覆聽聞,掌握師父整體的理路,以及師父所引述的故事(喻)與廣論該段主題的關 係。進而感受師父說法時的內心感受,將聽聞內容與身心相續結合,反覆觀察反省。 (摘自福智之聲第167期香港心靈提升之旅)
          由「歸敬頌」瞭知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殊勝傳承內涵,隨喜自己值遇此圓滿正法,生善法欲,精進修學,開啟生命的轉捩點。

          2009/05/20

          快樂人生

          研討「快樂人生」影片重點如何於日常生活中運用觀功念恩離苦得樂,於無限生命中串習得永恆之樂。

          觀功念恩真歡喜
          觀過念怨直生氣

          • 廣論點亮癌末的歲月──林同森醫師採訪紀實
            第一節撐不過病痛,沒去上,第二節上到觀功念恩,課程深深吸引著他。不久學長知道他的狀況,提醒他要「念死無常」,鼓勵他自己在家裡聽,並輔以廣論淺釋, 看看能不能在三個月內把廣論先讀完一輪。乍聽之下,林醫師的反應是:「有可能嗎?我連消文都不順暢呢!」不過他透由發願、祈求、懺悔,拿出拼大專聯考的精 神去聽,一天除了吃飯睡覺,十六個小時都在聽廣論、讀淺釋,居然做到了!當他聽到師父錄音帶裡講到:「某人哪!你到底在忙什麼?等到死亡到來,兩腳一伸,什麼都來不及啦!因為什麼都沒修。」這句話把他打醒了,他打從內心深深的 懺悔。他好慨嘆大學時也參加過佛學社,可惜沒有碰到善知識,自己依文解義,雖然知道佛法很好,可是一路忙著讀書、看診、發表專業論文,總覺得退休以後再學佛吧!推延懈怠誤了自己,到現在已經感了苦果,誦經持咒、淨罪集資都來不及了!
          • 刺不見了
            進來福智文教基金會,學到觀功念恩,感覺不錯,但和我的習性不合。心中有一個疑問:如果是別人錯了,對方很差、很爛,我還要對他觀功念恩嗎?有一次我忍不 住請教一位法師,法師對我說:「你老是觀過,快樂嗎?再怎麼差的人,也可以讓我們產生警惕,這也是他的功啊!」於是,我想試試看「觀功念恩」靈不靈?由於觀功念恩改善了我和同事彼此的關係,增進彼此的情誼,讓我生命的格局打開,眼光放遠,路也越走越平坦、寬敞,「快樂人生」已可預期!
          隨喜自己現在所學所得,那怕是一點點,都有無上功德,累積歡喜心,策發學習動力,不要陷入不解處而耽著了。

          2009/05/15

          人生歸向

          如果以佛法自己的標準來看,佛法到底說些什麼呢?它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廣泛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可以說,從我們人生的切身問題開始,慢慢的向外推展到宇宙萬物,無所不包的這樣一個內涵,因此我們從這一個角度去談。像這樣深廣無瑕的內容,假定沒有一個正確的方法,所謂正確的方法, 也就是很有系統的,正確無誤的系統,而且這個系統有它的條理,次第分明井然有序的條理,順著次第由淺入深的安排,然後再來解釋。否則我們無法簡單的去認識去了解,透過了解而思惟觀察,提升自己、改善自己,乃至幫助別人,這也就是佛法的功效。

          儘管佛法的內容很龐雜,或說這個時代本身環境很惡劣,如果我們真正找對,一樣的可以找到一條很好的康莊大道。尤其是現在,更會覺得何等幸運,因為這一條 路,前面已說過,涵蓋的層面很廣,進一步來說,它能夠解決的問題也一樣的廣,所以不管情況是如何的糟亂,找到了能針對這麼廣泛解決問題的路走下去, 這一條路是非常美的

          重新評估人生的真相

          經過了前面的分析,感覺到人生就這樣嗎?好像無奈,人生真的是這樣的無奈嗎?假定真的是這樣無奈,我們會說那倒不如死,可是真的要死,誰都不願意。 人就是這樣奇怪!活著嘛有這樣無奈,真的要死嘛捨不得,好像人就這樣糟糕。這裡我所以首先談人生問題,並不是故意拿出這個東西來,讓大家感覺人生是這樣的倒楣啊,不是,絕對不是。這是一個健康檢查,這樣的健康檢查以後如果真正的自己能夠反省一下,我們會停下腳步來,如果有路的話,或者有這樣的一個方法,我想很多人都願意,好好的思考一下,我怎麼樣,如果有機會的時候選擇一下,不要到這樣忙完了一生,到老了,完了沒機會,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

          認識無限的生命相續

          假定說我們人生只有短短的這麼一生,平常我們現在一般人概念當中,如果真的一 生的話,不管是好也好,壞也好,反正是死了算了,一了白了,也沒有什 麼好談的,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不!人生是個無限相續

          這個無限的生命是跟眼前絕對有關係,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必須針對這個問題,加以解決而且這個問題也不允許我們說,明天再說,平常我們世間常說的一句話, 明天、明天以後還有明天,結果天天有明天,弄到最後白白耽誤一生。當我們了解這個問題以後,就會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必須真正地把握住這樣好好的機會,這個人身,就算我們現在很忙,我們要抽空出來,來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正因為我們太忙,假定說很閒,浪費一點時間沒關係,現在這麼忙,分秒必爭,而居然茫無頭緒的,自己在這兒亂轉,這豈不可惜!正因為忙,更值得我們在正式跨進之前,花一點時間,把該走的路弄清楚,弄清楚了,跨進去,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無限生命的認識,這對我們非常的重要也許有人說,現在這個時代,整個時代的大的主流,大眾都不太接受這個概念,我們要了解大眾所接受的概念,未必是正 確的,我想大家都很清楚,萬一這件事情,你現在就否定掉,到了真的事情發生,你事先毫無準備,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這是非常實在的問題。

          找出生命中的轉捩點

          在這個轉捩點當中,我們必須認識教育的重要性,然後環境的重要性。假定說我們真正能夠把握住這個重點,如果我們了解了這個特徵,要想轉過來就有機會有希望,否則儘管我們也在這裡好好的聽,研討,也許我們覺得這個是真實的,可是要想轉變過來,是相當難的一件事情。所以這個部份,關於我們轉變過來的過程當中,環境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摘自學佛次第講座人生歸向-人生何去何從? (日常法師開示) 影音連結

          人生歸向-人生何去何從?

          延伸閱讀
          • 忙「樂」人生:汒忙盲,現在開始檢查這一生,下一步該如何走?
          • 如何規劃生命中的財富 ──福智之友第29期(盧克宙總幹事)
            我這時才醒悟到,很多錢,沒有自己想像的有用;我也才知道,過舒服正常的生活是不需要花太多錢的。然後,我開始發現自己的健康在走下坡。我知道,我人生的高峰期已過,我的生命開始走下坡了。有了這項覺 知,彷彿被宣判你已經不可能再創生命的高峰,只能守著你既有的成就過活;未來的生命似乎已被決定,不再有前途,不再有未來!我這一生最珍貴的時光已經過去,我用我最珍貴的時光去追逐金錢,追到了金錢,卻覺得沒什麼用處,我忍不住問自己,我到底在幹什麼?我快樂嗎?偶然的因緣,我成了佛教徒,認真而且虔誠的佛教徒。佛教對生命真相的教育及對社會的關懷,更直接肯定了我對自己生命的重新安排。宗教的精神,是支持我無怨無悔全心投入社會公益的原動力。佛法帶來的智慧,使我能夠以更寬廣、更深遠的角度來看待處理事情。最重要的是由於佛法的關係,我得到了明師的指導及一大群同心同願,可以同甘共苦的伙伴,使社會公益的事業得以實現。
          • 一條康莊大道──福智之聲第164期(賴錫源學長)
            剛開始師父帶領我們做很多事業,我們都覺得不可能,就好像開始從事慈心事業時, 我告訴每一位農友種菜不用農藥,他們都跟我說三個字:「不可能!」專家也跟我 說:「不可能!」可是師父說:「這是應該要做的,沒人做,我們應該做。」我深深覺得師父是在帶著我們走一條逆著潮流的方向,走一條人家認為不可能的道路, 但是經過師父對理念的堅持,以及一群同行善友的努力之下,師父帶領我們走出了一條增上生的康莊大道。
          • 福 智人生...心靈提昇.增上人生

          2009/05/06

          生命的導師

          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
          無限相續的生命當中,最該學的、最該教的是什麼?
          我們的教育方向僅是為了求生存、謀生活?
          還是進一步能在生活中提升生命的內涵?

          燈,照在太陽、月亮、星星照不到的地方。燈,是人點出來的,點亮心燈,改變社會,就從我們這顆真誠、善良、利他的心開始。

          日常師父是我們生命的導師,也是教我們點亮心燈的聖者。

          祝福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生命的導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簡介日常法師講述
          • 敬經帛之緣起──日常法師開示(2002.1.2)
            希望大家看到這塊「敬經帛」的時候,不僅僅是拿來包《廣論》,或者類似的經論而已,最主要的就是你相應的時候,這塊「敬經帛」就代表非常非常不同的意義。 它提醒我們:我們學了這樣珍貴的佛法,對我們這麼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應該以什麼心態來處理,而且把這件事情透過學習,跟我們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這是為什麼我每次開頭總是說成佛是苦樂問題,就是希望儘量的想辦法透過補充的方式,把日常生活與所學的道理連在一起,變成從心裡邊推動的力量,這個推動的力量對大家有無比的價值。
          • 廣論班別命名由來
          • 在學而用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學習中如何「增上」,也就是要把所學的在生活中實踐。在被折磨得非常困苦時,回過頭來看內心的煩惱相,那時不再看到外面事相上帶給自己的麻煩,而是透過這些事讓我看見自己內心的煩惱,進一步想辦法淨化煩惱。( 福智之聲第179期師父法語)

          2009/05/03

          觀功念恩真歡喜

          「觀功念恩真歡喜」:福智長青班班歌,1995年由高雄學苑長青班孫和義師兄作詞邀請林明輝教授譜曲,傳唱至今...師長的功德實在無底比...

          觀功念恩真歡喜

          觀過念怨直生氣
          • 日常法師開示
            看別人的功德,別人不一定有好處,但自己一定有好處;看別人的過失,別人不一定受害,自己一定受害──各位要從實踐中,體會對自己最有價值的是「觀功念恩」
          • 我知道要多看別人優點,但是偏偏做不到《 與善知識心靈對話 》
          • 棄捨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
          • 請問:你去想對方過錯的時候,就算他真的過錯,就算你想對了,對你有好處嗎?
          • 觀功念恩
            每個人依著自己的觀念去看待人事物,因而產生恩恩怨怨。「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學習遇境時用觀功念恩角度去看,善於轉化,不但能改變心境,跳脫痛苦,還能增長功德,進而幫助別人。  
            「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人生在世都要靠很多人的協助,多看別人的優點及用心最幸福的是自己。  
          • 觀功念恩的理念與方法
            每個人都依著自己的習性和觀念去看待事物、去衡準他人,因而產生了恩恩怨怨,慢慢地累積,粗猛的煩惱都由此生起。
          • 思惟功德,莫觀過失
            所以在這裡非常強調,我們下手的第一步是觀功念恩。有人把它說得輕鬆一點,說觀家有弟兄三個,一個叫「觀過念怨」是老大;一個叫 「觀功念恩」是老么;中間的叫「觀光」,就是無所謂觀功,也無所謂觀過,反正當做沒什麼事情一樣。觀過對我們絕對有害;觀光,無所謂好壞的話,好像還可 以,但還是浪費生命;對我們真正有用的,應該是觀功。也就是說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都是觀過,這個是對我們絕對有害的,要想辦法漸漸地轉變成觀功,這樣才堪稱為學佛的佛弟子。
            隨念深恩:前面說觀功,這裡說念恩,這兩者可以互通。
            (摘自日常法師《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34)
          • 「但觀功德勿尋過」,初行人往往很難做到,常常會說:他明明有過錯,這也要曉得呀!學過了《廣論》後,了解事情的好壞往往不能從事相上去判斷,你的認識不同或所站的角度不一樣,對這件事好壞的判斷就會不一樣。事實上我們所判斷的,往往是自己內心的認識透過這件事情而反應出來,換句話說,我們內心投射在這件 事情上是這種狀態,並不是這件事情真的這樣。我們往往不曉得是自己的過錯而看成是別人的過錯,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 (摘自日常法師《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附二>三十八攝頌略釋) 

          2009/04/15

          飲食知量

          上課動態︰
          1.消文P47L11~P49L8
          2.下次上課預習P49L9~P52L8
          3.長青班義工蒞班宣導,鼓勵學員邀請父母參加長青班學佛之殊勝義利(廣論P131L10 、P139L5、P176L3~5) 。

          【◎ 飲食知量者,謂具四法。非太減少,若太減少飢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飢損惱。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沈重,如負重擔,息難出 入,增長昏睡,無所堪任,故於斷惑全無勢力。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飲食起,諸舊苦受,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謂不起眾罪安樂而住。】

          暇滿人身是我們最重要且必須依賴的修行工具,因此飲食和睡眠這兩樣是必須要的。那對這兩點應該怎麼做呢?關於飲食方面,要具足四個條件。第一個不要太少,那麼到底怎樣叫太少呢?這個要個人自己去衡量,吃得太少的話,修行的時候氣力不夠,應該至少吃了以後體力能夠維持到第二天。最早於佛世時是只吃一 餐,現在我們出家人平常吃兩次,總是要使得自己支持到第二天能夠沒問題。第二,不要吃得太多,吃太多有什麼過患呢?身體會覺得很重,就好像擔了很重的擔子 一樣。平常不修行感覺不到,真正要修行,要想得三摩地,最重要的就是數息和不淨兩種觀法。如果吃得太多的話,會覺得身體很累,出、入息很難調得平,不但如 此,還很容易昏睡,在這種狀態當中,真正想修行修不起來,要想斷惑更是沒有力量,所以不可以吃得太多。   

          第三,吃的東西要合適,要容易消化。如果不合適、不消化的話,這些東西增長身體上不舒服的感受,於是就會生病,所以應該避免。第四, 非染污心中量食。受用飲食,修行人跟非修行人的根本差別就在這個非染污心。前面是講所吃的東西不要多、不要少,以及應該吃得合適,最後就告訴我們吃的時候,什麼樣的心才是清淨的、不染污的。我們在齋堂裡吃飯之前,維那會念:「佛制比丘食存五觀……」,佛教我們吃飯還要仔細觀察,五觀裡邊有一句「為成道業方受此食」,我今天吃這餐飯是為了要修道。所以有一個比喻說飲食就像塗車油,以我們現在來說,要用一部汽車,除了要加汽油,還要加機油。汽車不會對汽油很 貪著,也就是說只要你灌了汽油進去,這輛汽車就可以開。現在想想我們吃的時候是什麼狀態?這個好吃就多吃一點,心裡很歡喜,不好吃心裡面就排斥,這樣的心就是有染污的。   

          以我們剛開始修行來說,並不是聽見了就能做到,但是應該在聽到了以後,漸次漸次地改過。千萬不要說我是個凡夫,然後給自己找了很 多藉口,弄了幾十年還是一動都不動。應該隨分隨力把我們所學到的,不管是《遺教經》、《沙彌律儀》,乃至於現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常常多去思惟、觀察, 漸次地淨化、提升自己。   

          在這裡我也簡單地告訴諸位一些經驗,我自己跟我周圍都發生過這種類似的情況。我剛開始要出家的時候,心很猛利,自己覺得要去掉 貪,所以還沒出家晚上就不吃飯,平常也吃得很少,結果常覺得肚子很餓,人又很瘦弱,事情做不來;到後來拚命吃,又吃得很多,以後我看到周圍的很多人也有類似的這種狀態。所以真的要學習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有師、友善巧的引導,曉得了正確的方法,才能慢慢地改過來。我們還算有善根,能夠遇見佛法,乃至於能夠 出家,這個是宿生要有相當條件的;但是真正學的時候往往犯一個毛病--學我,拿自以為是的佛法去做,往往跟真正佛法上面告訴我們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   

          如果各位自己檢查一下的話,就很容易體會得到,我們都是憑自己的想像,我覺得要這樣、我覺得要那樣。所以在修行過程當中,第一件 就是淨信,一定要把自己的這些概念放下,去聽從善知識的,因為善知識的這些概念都不是我們有的,這個理論上面也很清楚,但也是最難、最重要的一部分。然而 也並不是說隨便看見一個人就跟著他,這個人多少要有一點經驗,在理論上面跟實踐上面能夠沒有錯誤地依次第引導,在這一種情況之下,放棄了自己的知見去跟他,我們才有提升的機會。這一點從剛開始一直到整個《廣論》學完,都是這個特點,所以我們必須要修淨信心。   

          【《親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瞋癡而近習,非為憍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

          我們應該知道,飲食就像吃藥一樣,不是因為好吃而吃,增長我們的貪瞋癡。所以佛經上面說,這個身體有一種病叫飢餓病,它會餓的,為了治這個病所以才吃。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思惟,不是為了貪瞋癡而去忙飲食,那三毒慢慢地就減輕了。憍跟慢也無非是從這個好惡上面去講,憍是對自己,吃得很強壯,身體很好, 我的飲食好等等,慢是對別人。也不是希望吃了以後很強壯、健康這些理由。而是吃了以後能夠使身心安住,可以修行。(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49-50)

          • 新世紀飲食_日常法師開示(1994年10月於鳳山寺)
            現在社會上充滿著暴力、邪見,這種可怕的情況比比皆是。《新世紀飲食》一書的作者約翰羅彬斯(JOHN ROBBINS)真是了不起,居然在這暴力瀰漫、邪見充斥的時代,著作這一本書,把事實的真相提供給世人。 當他提出事情的真相以後,在美國像秋風掃落葉一樣,產生絕大的影響力量。最近一、兩次我到美國,就看見很多美國人普遍的推行素食,這現象跟宗教信仰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大家了解真相以後為了健康而已。當然還有其他影響層面...
          • 飲食不當代價高
            聽了朋友的傾吐,我的心一沉:又是一個不當飲食的受害者。大家只知蛋白質是細胞形成的 ... 如果有人因此而調整飲食,改善健康,請別忘記祝福這位年輕腎臟患者早日康復。
          • 清淨飲食是良藥
            此時我覺悟,我真的要好好的改變我的飲食習慣,貫徹有機無污染清淨的健康飲食。 ... 我有一種很深沈的悲哀,感覺錯誤的飲食觀念帶領著人們,逐漸的陷入一股巨大的洪流 ...
          • 思惟飲食 ,吃的究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身心自覺。由清淨飲食使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發「無礙妙用」,且得六根「互用自在」,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

          2009/04/08

          正知而行

          上課動態︰
          1.消文P47L11~P49L8
          2.下次上課預習P49L9~P52L8

          【◎ 於此十事正知行者,謂隨發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即於此業先應住念,不放逸行。由彼二種所攝持故,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

          正知而行分成二部分:第一個所做的事情,第二個對這些事正知,就是對上面所說的十件事情,去做的時候要安住在正知上。不管發起上面所說的行動業或者受用業,「先應住念」,如果你不先提起正念的話很難做好,剛剛開始修行的時候這是絕端重要的。為什麼前面說要「遍護正念」、「於正念起常委行」,乃至於要淨信心等等,因為如果不努力提持的話,會被自己的我執、煩惱所左右,它有百千萬個理由,而這些理由在我們自己的感覺上是百分之百成立,於是非跟著它轉不可。所以要事先提持正念,然後策勵自己不放逸行,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

          【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悉應憶念,了知其中,應不應行,於進止時,一切皆應安住正知,謂我現前正行如是,若進若止,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為罪染,沒後亦不墮諸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不管是白天或晚上所有的事情,都能夠了解得很清楚,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不應該做的不做,應該做的做。一切時處都能夠很正確地了解 ,照著正確的方法,那麼眼前不會造惡,這個因也非常好,將來死了以後不墮惡道。對於修道過程中還沒有獲得的功德,這個是能得的正因資糧。

          【◎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餘能等。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故應勤學。】

          密護根門跟正知而行這兩樣,是無著菩薩引經論上面的解釋,宗大師把它全部錄下來,因為這個是我們修行當中在資糧位上面最重要的。假定我們能夠努力在這兩件事上修,它產生的效應是「能增長一切善行,非餘能等」,也就是說要增長一切善法,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這一句話非常重要。真正的佛法,從修行的角度去看,不外戒、定、慧,現在照著這個方法去做的話,特別是能夠清淨我們的尸羅(也就是戒),戒能清淨的話,那是引發定慧最快速、最正確的方便。而定、慧真正的目標,就是要得無分別勝三摩地,現在這樣修學就可以達到我們要的目標,所以最後一句話說,這個是我們應該努力學的。目前我們雖然不能全部做到,可是應該策勵自己,隨分隨力去實踐,不斷去練習。(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47-49)

          • 法音涓涓十方傳──2006年洛確仁波切來台弘法
            仁波切在講到暇滿三因時提到,「無垢淨願」非常重要,因此平常就要多憶念及皈依三寶,否則臨終很難把握正念。仁 波切為此講了阿育王的一段公案,阿育王臨終因侍者煽風時打瞌睡,扇子的羽毛掉到阿育王的鼻子上,因此讓他生起了瞋心,往生後投胎成為一條大魚,阿育王的上師知道後,就到大海邊呼喚他,告訴他要憶念前世所學的佛法,這才讓他脫離畜生道,往生天道。與會大眾聽完都深自惕勵,阿育王謢持教法那麼有貢獻,尚且會因臨終一念而墮入畜生道,何況吾輩福德資糧具淺!
          • 生命大考──病苦逼惱身心──癌症不見了
            但是病人是先生,如果他真能生起皈依心會有力量,但他平時未曾精進用功,現在即使吸一口氣都難辦到,何況要求他提正念、皈依談何容易,我憶起廣論上:念死無常的三根本九因相無論多有權勢、財力、地位,死時一點用處都沒有,只有「法」才可以真正利益。於是我打電話回台灣向師父求救,師父慈悲開示:「妳可以告訴談先生,對死亡有準備和沒準備是不一樣的,能夠看清生死的真相,放下一切,皈依三寶……他未了的心願要替他了,讓他能完全放下,生起皈依心,提起正念。有了所緣的方向,如獲至寶,我用心地設法讓先生將心放下,希望他能生起相應皈依的心,並且拜託家人、親戚或是他最信得過的好朋友,隨時勸他念佛、提正念。

          2009/04/01

          密護根門

          上課動態︰
          1.消文P47L2~P47L10
          2.下次上課預習P47L11~P50L12

          【◎ 初中有五:①以何防護者,謂徧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謂於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二者謂於正念,常恆委重而修習之。】

          密護根門分五點:第一,我們拿什麼東西去保護呢?「遍」是普遍,要沒有一點遺漏地保護正念,以及對正念起常委行。我們的念有正、有邪,首先要使它歸到正的上面,然後要一切時處沒有例外地去保護這個正念

          【② 何所防護者,謂六種根。】

          正念是我們用來防護的工具,那麼以正念保護些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連腦筋當中所想的也要去觀察。眼根對境的時候,對於好看的就 多看一眼,不好看的就不想看。耳根去聽也是一樣,歡喜這個人就陪他聊天,這個都是不對的。所以要注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還有意根,不斷反觀起心動念是如法還是非法

          【③ 從何防護者,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   

          六根所對的境界有兩種:一種我歡喜的,一種我不歡喜的。平常我們遇到歡喜的境就跟著它去是貪,不歡喜的也跟著它去是瞋,我們不外乎都在這種狀態當中。

          【④ 如何防護,其中有二: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於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

          怎麼防護呢?分成二種,一個是守護根,根一對境,六識就生起來,然後一定是對歡喜的就貪,不歡喜的就瞋。既然這樣,我們就想辦法努力讓根對境時不生貪瞋。第二個是就利用根來守護,如果根對境以後生起了煩惱,就在這個境上,不放縱諸根而正止息煩惱

          【其守護根者,是於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若由忘念煩惱熾盛,起罪惡心,亦由防護而能止息。取行相者,謂於非應觀視色等, 正為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現前往觀。取隨好者,謂於六識起後,能引貪瞋癡三之境,意識執持;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

          守護根的方法,是在根對境的時候不要取它的行相或隨好。如果能夠不取行相,不取隨好,那麼忘失正念或者是煩惱熾盛而起的罪惡心,由於這樣的防護就能夠擋住。不取行相、不取隨好就是利用我們的六根去防護,當下認清它,不要跟著它去轉。   

          所以我們拿什麼防護?拿正念。拿正念去保護什麼?保護六根。如何保護?對於會引你生貪瞋的可愛非可愛的境界,利用根緣境的時後要認識它,不要讓根隨著轉,而不取隨好,不取行相。

          【⑤ 防護為何者,謂從雜染守護其意,令住善性,或無記性。】

          平常我們一對境的時候都是起雜染(雜染就是煩惱),然後造雜染的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永遠在生死中輪迴。了解了以後,第一件事情就在密護根門上面 努力,這才是戒真正的內涵。密護根門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根律儀,律儀就是戒,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當中有很詳細的說明。我們要了解戒真正的特點,要防護雜染生起,讓心安住在善或者無記中。無記就是既非善的,也不是惡的。(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47)

          • 對境用法 歷事練心《珠璣集》日常師父開示
            初修時由於認識不夠、力量也沒有,起心動念都在染污之中,所以覺得很困難;如果因為困難而停頓或退卻,就永遠沒有機會。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更何況是佛法。有了這個認識,提起正念努力去行持,修改惰性,在境界上去歷練,認得自己內心的狀態,發現心又跟著煩惱轉,要把它拉回來,卻又拉不回來時,真正用功就在這個境界上面。如果之前對善知識淨信、暇滿人身、念死無常、苦等等,都經過一番練習,遇到昏沉,提起暇滿人身難得;遇到掉舉,想到死、苦,能夠這樣不斷地歷練,最後心就能任運而轉了。
          • 在生與死的交界處讚頌
            我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聽著,眼淚也一滴又一滴地流著,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只知道當時心中的痛苦早就消失不見,滿滿的感激與感恩在心中陣陣翻轉。謝 謝恩師,也真的非常感謝讚頌的作者,透過他真實的體驗寫出的創作,讓我有機會感覺到什麼是「化煩惱為清涼」,也非常懺悔自己為何每每碰到不如意的事時,都忘了師長與三寶,不知道運用觀功念恩的美妙法寶,只會觀過念怨,讓自己一步一步走向煩惱陷阱!不過,如果這樣的失敗經驗可以供養給我的師長,能夠讓別人引 以為鑑,也是一個難得的資糧吧!

          2009/03/25

          修集資糧

          上課動態︰
          1.消文P46L3~P47L1
          2.下次上課預習P47L2~P49L6
          3.文教義工蒞班宣導經典背誦會考及母親節感恩活動
          4.釋迦牟尼佛等身像


          【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

          整個的修行,說來說去就是淨罪、集資兩件事情。正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隨順著無明習氣,所知的固然是錯誤的,根據錯誤的知見所行持的也都是錯誤的,一向都在這地方轉,習氣非常強盛,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或是不遵照善知識的教誡努力去修持的話,效果不大,扭不過來。

          【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勵力守護所受律儀。】

          淨罪集資當中有一個根本,就是我們所受的為什麼從持戒開始呢?我們修學主要就是要去行持。為了要如理建立正確知見,所以要聽聞;聽懂了以後,要如理行持,這就要從持戒開始。不是坐在教室裡面,大家聽懂了,在理論上面討論了半天,可是下課以後不照著去做。它很明白地告訴我們,根本是了解了以後要照著去做。   

          持戒有很多深細的內涵。修行最主要的不外乎戒、定、慧,從戒開始--戒捉、定縳、慧殺。真正最主要的是心對境的時候,看自己是繼續隨順著相應的我執而起貪瞋癡,還是了解了佛法以後,能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依照著經論把煩惱擋住。為了產生這樣的效果,所以要不斷地親近師友、聽聞、如理思惟、切磋琢磨,乃至於投入全部的精神去修。

          【故亦有於所緣行相淨修其心,及律儀戒積集資糧三法之上,名為三合而引導者。】

          也有這樣的說法,對於所緣的行相淨修其心,這個所緣的行相,可以從廣狹兩種來談:一種是照著所學的內容去緣,譬如我們現在要觀想佛像,或念無常等等,針對著這一點去緣,這是正規的座上修。另一種是指一切時處面對境時,以往是每一個人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但現在是要照著佛經上面善知識所指導的道理,來取代我們一向自以為是的這種認識,照著所聽聞到的正確的方法來修改,革除以前跟貪瞋癡相應的習氣,這個就是修。實際上這與前面所說的是同一件事情,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看。

          【◎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謂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這個是真正集資糧當中最最重要的,一方面介紹在修行過程當中集資糧最好、最善巧的方法;另一方面,假定自己條件夠的話,的確可以照著這四種資糧馬上修習。但是目前一般來說,這四種資糧並不是在家居士能夠真的實踐的。奢摩他、毘缽舍那也就是止、觀,而這四種資糧是得到止觀的正確之因。前面說過戒定慧當中戒是正因,大師把戒真正主要的內涵,在這四點當中說得非常清楚。這樣對我們有很大的好處,因為我們一般很容易把戒死死地看為一種形式化的東西,以為這些戒相就叫做戒,事實上,戒的基本精神就是在這四點當中。但是也不是說除了這四點之外其他都不要,還有很多輔助的內涵,從沙彌律儀,比丘、比丘尼的大戒,乃至於菩薩戒,一直到後來的密乘戒,我們也都必須要層層地深入。   

          首先是密護根門,秘密地保護自己的根門。「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密」就是我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所以不是在行相上看,比如袈裟應該怎麼披、禮拜應該怎麼拜、走路應該怎麼走,外面的行相看得很清楚,可是內心當中怎麼想,人家就不知道了。這個密護根門,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必需要在這個上面下手才可以。其次是正知而行,此又分二:第一個要有正確的方法,第二個要用這個正確的方法去做該做的事情。所有的行為,都要根據正知而行這個條 件。下面兩個是針對飲食和睡眠。(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46)

          • 淨罪集資的最佳方便──聞思 日常師父開示
            有人覺得思惟觀察,那些東西都是分別,修行的時候是不要分別的。所以修行的時候,應該把它去掉,不要去思惟。這種想法、說法,大錯誤啊! 在我們正式修行之前,前面真正重要的基礎是什麼?要淨除罪障,集聚資糧。而這兩樣事情都要經過如理的聽聞,聽聞了以後,如理去思惟。越是多方面的觀察思惟,那麼產生的功效越大;產生功效越大,淨除罪障越多,集聚資糧越深廣。
          • 等待未來喜極而泣 如俊法師開示
            大家都知道師父內心裡邊最推崇的法是般若,因為整個教法建立的根本核心在般若。師父最後在園區時給僧團同學最正式的教誡,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趣入般若,要從四種資糧(註:《廣論》道前基礎四種資糧: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開始踏實地做起。四種資糧實際上就是持戒的意思
          • 大寮啟示錄《廣論學習經驗談》性夆法師
            這些年,我覺得非常值得,這些都是淨罪集資的過程,讓我點點 滴滴的知道:學了法,就是要在生活中用上。師父的遺教中提到,如果整天辯論,結果自己用不上,那叫什麼佛法?我覺得這五年不斷結合心續的練習,對於未來廣 學經論將有最大的幫助。反之,如果我學了很多的經論,卻不會運用,那對我的生命到底有何價值?....我透過這樣一點一滴的念恩,淨罪集資,慢慢地去認識 到師父錄音帶的種種功德。....透過這樣不斷對師長修信念恩,覺得自己跟師父的距離愈拉愈近。當你願意去這樣做的時候,只要打開錄音帶無論在海外或者在哪裡,師父就在面前加持你。真的!
          • 菜畦裡廣供養
            以前有個錯誤想法,覺得修行要在僧團或者教育園區比較好,做慈心事業是不夠的。現在當我在澆水時,我會把每一棵菜當成一個眾生,一畦就有幾千株,而我有滿田的菜,利益的是無盡眾生,所集的資糧是多麼的廣大!因此才體會修行不一定在僧團或教育園區,而是在當下每一個緣起。我現在所做的慈心事業,就可以集資淨罪,應該好好把握。想到這裡,內心的歡喜就一直蕩漾,像石頭丟在水面,漣漪一圈圈散開。每做一個供養或觀想,這歡喜心就一直增長、擴散。經過不斷練習後,發現思惟的靈活度更加深加廣。

          2009/03/11

          善所緣

          上課動態︰
          1.消文P45L5~P46L2
          2.下次上課預習P46L3~P45L7
          2009春季廣論研討班招生報名表:北區 中區 南區 北區教師班

          【◎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修的意思,簡單扼要地講就是這麼幾句話,最主要的就是於善所緣令心安住,也就是說我們要去修的時候,要緣著一個善法,使心安住在這個上頭,不斷去保 護,串習我們所應該緣的這個好的境界。   
          【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我們的內心所以這麼難矯正,不聽招呼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養成了習慣。習慣越久越難改,我們的習慣是從無始以來薰習而成的,這個時間長得算不盡,我們始終「自為心所自在」,一天到晚聽它招呼,「心不為自所自在」,而且為煩惱所轉。由於被煩惱障礙住了,對事情的真相看不見,明明是惡的,我們卻以為是好 的,因此做種種壞的事情。  
          我們都希望離苦得樂,所以要造種種善業,也因此必須使心安住在善的事情上。以前我們做不到,現在經過了修行就做得到了,這一點我 們人人都有機會體會。現在努力修行,你會覺得走過來了以後,眼看著自己一步一步地改善,而且不但自己改善還能夠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多麼地好!(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45)


          • 日常師父開示
            一切時處能隨順、憶念三寶,了解三寶的種種殊勝,如理如法去皈依,這個好處只有人才能得到。因為人的思、思惟、思心所特別強盛,平常我們心裡,一直隨著 眼、耳、鼻、舌、身五根轉,而且狀況非常粗猛,因為心力一直隨著外境轉,始終處於被動狀態,無法從事相的表面,更進一步認識裡面深一層的意義。如果能夠把意識從外面的五根收回來,不被外境所轉,這個時候才能夠集中意識貫注在所要觀察的事情上。思惟了跟法相應的內涵,才能體會到以前都被外相所騙,因而產生種 種的痛苦;現在外相騙不了你,當下不再煩惱,得到清涼、自在,這就是法喜。
          • 澎湖傳奇 生機再現
            事情終於落幕,卻仍不時有耳語傳來,說他是個傻子,才會願意賠償給違規肇事者,這話讓他心揪著無處宣洩,他不禁想:「學佛到底要做什麼,怎麼會學到一無所 有?」摸不著師父到底要教他什麼?煩惱熾盛的當下,師父的一句話流入心間:「緣在善所緣境。」他試著以持誦心經來克服心中的怒海狂濤,將心力重提,漸漸讓 心續調柔。

          2009/02/25

          迴向

          上課動態︰
          1.消文P44L9~P45L4
          2.下次上課預習P45L5~P47L10
          3.2009年尊貴 蔣孜曲傑仁波切蒞台弘法 《菩薩戒品釋》
          4.新班招生義工蒞班宣導,分享學習廣論後的生命轉變。
          2009春季廣論研討班招生報名表:北區 中區 南區 北區教師班

          【◎ 迴向支者,「所有禮讚」等一頌。以上六支善,表舉所有一切善根,悉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迴向令成大菩提因,永無罄盡。】
          最後一支是迴向支。十大願王一共有十六個偈子,前面的請師住世、請轉法輪、隨喜、懺悔等,這些都只有一個偈。而單單迴向一支就有五個偈子,每一個偈 子都有特別的意義。前面一共有六支善,就是禮敬、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一共六支。把這六支的善根(也可以說總攝一切的善根),與一切有情共,不是僅僅為自己,要把所做的善根迴向給所有眾生,希望他們得到利益。世間常常有這種現象,遇到親友生病時,會去做一點功德,希望他的病趕快好;乃至 於做父母的人希望兒子好好念書,希望他聰明一點,做很多善事,希望他考上好學校,這個都是種了善根迴向給別人的例子。現在要把所做一切善根迴向給一切眾 生,希望他們都得到無上菩提,而且要以猛利的意樂來迴向,只有迴向大菩提才是永無罄盡,這樣的善根才會永遠用不盡;這與我們平常做了一些功德迴向給別人, 往往只能得到一點點好處相比,是很不一樣的地方。所以迴向的對象是一切眾生,迴向的目標是要成就無上菩提。
          【此中禮敬、供養、勸請、請白、隨喜五者,是為順緣,積集資糧;悔者是除違緣,淨治罪障。隨喜支中一分,於自造善,修歡喜者, 亦是增長自所作善。其迴向者,是使積集、淨治、長養諸善,雖極微少,令增廣多。又使現前諸已感果將罄盡者,終無窮盡,總之攝於積集、淨治、增長無盡三事之 中。】
          其中有五樣是順緣,也就是積集資糧;悔支是除違緣、淨除罪障。隨喜支當中可以隨喜別人,也可以隨喜自己。對自己做的善事去隨喜,可以把所做的善業增長,這一點很重要。我們有時做了一件壞事情,心裡會隨喜,很得意,做得神不知鬼不覺,實際上惡業卻不斷增長;反過來如果做了件好事情去隨喜的話,善業也會不斷增長,這一點我們應該了解,所以特別地解釋一下。第七支迴向的意義是使我們所做的淨除罪障跟積集資糧所生的功德,不斷地增長。雖然是很少的一點,透過迴向可以使它增廣,變得無量無邊。這種好的善淨之業,就算是已經感果快用完的,由於迴向的關係,就能增廣而變得無窮無盡。所以這七支總結起來可以分成幾 個:淨除以前的業障違緣、積集資糧、最後這一切功德還要使它增長,乃至無窮無盡。七支行願有這麼大的功德,只看我們能不能如實的去做;在世間大家都希望求 好,實際上沒有比佛法更好的,也可以說唯一真正究竟的只有佛法。   
          【◎ 次令所緣明了顯現,供曼陀羅,應以猛利欲樂,多返祈禱,謂「維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
          經過這樣集資之後,我們所觀的資糧田(也就是皈依的境),一定能夠明顯。顯現了以後要先供養,曼陀羅是梵文,就是諸佛的住處,或者稱為壇城。我們一 般的供養,不管是供水、花,乃至於很多東西,那都是很有限的。現在我們供曼陀羅就是把三千大千世界都觀想成佛的淨土,實際上這裡就是釋迦世尊所攝受的國 土,把所有最好的東西全部拿來供養,而且以猛利意樂,在佛的面前多返祈禱。 
          所祈禱的內容總共有三樣:第一個是淨除罪障,唯願世尊、諸佛菩薩、龍天護法等等來加持我。我們有些什麼罪障呢?依照著修行的次第來說,第 一個要親近善知識,然後一步一步深入,到最究竟圓滿時能夠棄捨人我執、法我執;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剛開始不親近知識,乃至到最後不能淨除人我、法我二執, 這就是我們修行道次的障礙。所以這裡祈求加持,希望我們能夠從頭開始一步一步深入,對於過去由於無明而衍生的煩惱,以及由於煩惱而造的業,能夠很快速地淨除。接下來是積集資糧,從最開始親近恭敬尊重知識,一步一步上去,乃至於能夠通達二種無我。以前都是無明,現在希望能夠正知,所以祈求一切無顛倒心能夠很 快發起。發起了這個心,當然就會去造作善淨之業,也祈求其它裡裡外外的障緣全部消失。內障通常就是指我們內心當中的煩惱,不認識真相;外障則是外在的因素令我們有很多不順利的情況,這都是修行上必須要克服的。(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44)
          • 完結時共作軌理者。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迴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
          • 里仁失車記
            經過了一段時間,師長的指示下來了:「對方已經完成了偷盜業,如今又將造作一個勒索的惡業,所以絕對不能付他贖金,否則會助成他新造的惡業,為了要幫助他,首先要讓他把車子送還給我們,至於錢的問題,既然對方想要錢,表示他有此需要,我們可以送給他。」師長同時表示僧團將會回向給竊車集團。盧師兄非常讚嘆佛法的高明,佛法的中心是慈悲與智慧,完全為對方無限生命的苦樂著想,世間一般的做法一定是以自己的苦樂為主,以讓自己損失減少為原則。
          • 廣論點亮癌末的歲月
            當他聽到師父錄音帶裡講到:「某人哪!你到底在忙什麼?等到死亡到來,兩腳一伸,什麼都來不及啦!因為什麼都沒修。」這句話把他打醒了,他打從內心深深的 懺悔。他好慨嘆大學時也參加過佛學社,可惜沒有碰到善知識,自己依文解義,雖然知道佛法很好,可是一路忙著讀書、看診、發表專業論文,總覺得退休以後再學佛吧!推延懈怠誤了自己,到現在已經感了苦果,誦經持咒、淨罪集資都來不及了!

          2009/02/18

          懺悔與隨喜

          上課動態︰
          1.消文P42L11~P44L8
          2.下次上課預習P44L9~P47L10

          【◎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總攝一切說「諸惡業」,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懺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偈頌是「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三毒就是總攝一切煩惱,煩惱的根本是無明薩迦耶見,或說為我執,我執有人我執、法我執兩種。然後從這個上面生起煩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三毒,由於三毒策使身語意造種種的罪業。這個罪又分幾部分:自己作,或者教別人作,或者不是自己作也不是教他作,而是別人作了我們去隨喜,這些罪都是一樣的,在戒律裡邊說得很清楚。比如說,我們指使別人,即使只是作一個很小的小動作,好比門 口有一隻小蟲,教別人去把它弄掉,就這樣手一指,如果你有傷害它的心,然後教另外一個人去作,當這隻小蟲被殺死的時候,教的人跟殺的人犯一樣的罪;因為你有殺的意樂,只是透由別人去作而已。現在世間上面有很多人不知因果,自己不出面,教別人去作,還覺得很得意,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地把冤家傷害了,實際上罪 是一樣的。真正從心來看的話,你的罪比去作的人還要糟糕。因為你心裡拐彎抹角地生這種傷害之心,去作的人還沒有這樣的心。   

          所以我們真正了解了佛法因果的原則以後,自作固然不可以,教別人尤其不應該,乃至於別人作我們去隨喜他也同樣不可以。隨喜有幾種,在 我們的周圍經常會發生,比如說,我不歡喜某人,平常我不一定會去傷害他,可是如果他今天吃了一點小苦頭,我在旁邊就會暗暗地高興,覺得這個傢伙活該。我們會不會有這種情況?如果有,那我們也是犯了罪。反過來說,假定人家有好事情,我去隨喜的話,那也是不必用太大的功夫就可以集最佳的資糧,這是我們應該了解 的。現在這個地方所說的諸惡業,是總攝所造的一切惡業。   

          我們應該多去思惟觀察這些罪惡的過失禍害,了解了以後,自然會產生追悔之心--自己怎麼做這麼差的事情!對以前的所作追悔,眼前絕對不作,將來要防護,這個才是真正的懺悔。否則的話,就算你眼前覺得後悔,如果將來不防護,那這個懺悔沒多大效應,在本論後面會很認真地告訴我們這一 點。因此要很至誠懇切地從心裡覺醒,把以前的錯誤拿掉,使得以前已作的不再增長,沒有作的不要再作,這個才是懺悔的意義。

          【◎ 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頌。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隨喜支的偈頌是「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隨喜就是看到有好的事情,我心裡也隨著一起讚歎歡喜。有時不但心裡面歡喜乃至於嘴巴會去讚歎他,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內心當中對他產生這種歡喜的心情。這裡的五補特伽羅包括所有的眾生(就是凡夫)、二乘的有學、無學、 還有如來跟菩薩。也就是說我們凡夫是一類,還有修學佛法的小乘、大乘行者。小乘當中有很多是有學,就是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的聖者,他們還在因位當中, 沒有證得小乘的究竟果位,所以稱為有學;無學就是證得阿羅漢果,所以小乘當中也分兩類。大乘在因位當中是菩薩,果位就是佛陀。佛、菩薩,乃至於二乘行者, 當然他們的心念、行為都是好的,即使凡夫也有好的,所有凡是善的,我們都去隨喜。   

          隨喜到什麼程度呢?要像貧者得寶,就像窮人得到了寶藏一樣。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平常因為只管自己,自己得到了好的很高興,別 人得到了好的就嫉妒。現在要怎麼辦呢?看見別人得到好的,自己就像窮人得到寶藏一樣,從內心當中去歡喜,絕不是嫉妒。平常我們自己要得到好的,花了好大的 努力都不一定得到;現在別人努力了,我只要去隨喜,得到的功德也像他努力得到的一樣。所以很多經論上面,特別是宗大師非常強調這一點,我們不要用太大努 力,只要去隨喜就可以增長這麼大的功德。我們眾生就這麼差勁,也可以說,就這麼沒有福德,最好增長福德資糧的機會放棄了,自己還覺得腦筋好,還覺得聰明, 最顛倒的莫甚於此。(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44)

          • 行到水窮處
            辦公室一片同聲附議,都贊成她跳出婚姻的苦海。她的娘家人,經歷了久年糾纏,也早已力乏,竟然希望我幫忙處理,她本人也希望我表示意見,我感到十分為難困 惑,為什麼是我?—「因為妳學廣論。」 義工日到學苑,心中仍被這事牽掛著,到底要怎麼幫她呢?到佛堂禮佛經過辦公室,一眼看到曾輝煌師兄,就是他了!我 也需要請求別人幫助。於是我帶著請求 的神色,貿然向曾師兄敘述了事情經過,曾師兄聽完,開口第一句話竟然是:「去佛前懺悔!」我呆住了,別人的事為何要我去懺悔?
          • 劫後餘生念師恩
            同行們亦非常不忍我受的苦,再加上醫生屢次表示不甚樂觀,因此她們幾天來不斷為我誦經,祈求懺悔,為我做廣大供養。到了第四天早上,主治醫師觀察我的氣色 很好,認為管子可以拔掉一些。當時我內心非常高興,一直祈盼到了十一點多,嘴中的氧氣管及插在心臟的管子才被拔掉,頓時感覺身上的痛苦減輕了三分之二。護 士告訴我昏迷了將近三天,昨天早上心跳不規律,心臟被電擊了幾次。聽她這樣說明,我內心非常震撼,回想在這昏迷的三天中,我完全沒有見到或憶念到佛菩薩、 師長和同行,如果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去,我會去到哪裡?我不斷的思索這個問題,愈想愈恐怖、害怕,內心慶幸有三寶救護,否則,此刻我究竟會流轉到何趣?
          • 隨喜功德無限大──日常師父開示
            《般若經》在〈福德品〉談到隨喜,修學佛道,特別是大乘佛道,真正重要的是福、智二資糧,福、智資糧必須互相為增上緣。先要有福德,然後以智慧作為基礎, 沒有廣大的福,大乘是走不上去的;當然福還要智慧來攝持的,兩者互相攝持,輾轉增上。而要積廣大的福,般若經上說明,隨喜可以積最大最大的福德,若能跟般若相應,隨喜的功德是無比的廣大。我們要隨喜什麼?例如做一件事情,你不一定要參加,參加固然很好,但是不能參加,你也能夠體會它的好處而去隨喜,這是最佳的積聚資糧。
          • 隨喜:思路決定你的一生──如證和尚開示
            為 什麼要多修隨喜?如果我們不懂得隨喜很多工作,就會變成我們的一種負擔,特別是又忙又累,工作超過負荷的時候。如果我們在做的過程中,生不起歡喜心,壓力 太大,有一天可能會爆掉。一旦爆掉,你會不敢再去面對,每天你都會像上戰場般恐懼。所以修隨喜非常非常重要,一開始我們就要學習修隨喜。...你們有沒有發現:思路不一樣,我們的生命就不一樣了?一種思路是:哇!到處都是金色的,到處都是美麗的世界;另一種思路是:生命裡好像沒有色彩,整個生命都是黑暗的。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人的思路,決定他的一生。
          • 拜佛與醫學禮佛方法及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