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UG99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點點滴滴!

Universal Generation 99 googol...

心隨法轉,勝解力行,心法相應,究竟菩提。

涓涓法音傳十方,謙謙如水受法義,
壯麗人生惠施德,及興隨順供三寶。

2018/11/05

關愛教育

講次
0063  (2018/11/05 ~ 11/0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A 19:21 ~ 20:28
廣論段落
P1-L5 是無等師最勝子……禮阿逸多及妙音
手抄頁/行
1冊 P43-L6 ~ P42-LL4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43-L6 ~ P42-LL4 )
手抄段落
大悲,菩提心就是……佛法也是如此。

好,接著再聽下一段。

  大悲、菩提心,就是發救一切眾生心這個願力,然後在這個方面用種種方式、種種方便去幫助別人,所以稱為廣行。但是你單單發了這個心要去救別人,如果說沒有正確的方法的話,不行!所以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就是智慧。就像我們普通世間來說,每一個家庭當中母親都是無限地慈悲,她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好。但是這個母親,愛心是夠了,教導的方式不足,結果呢,溺愛,溺愛!這個「溺」愛,三點水一個弱,強弱的弱。寵愛反而把那個子女弄壞了,所以一定還要正確的指導,這樣。那麼這個正確的指導是所謂智慧,我們現在佛法也是如此。 [01′14″]

  在這一段裡邊,出現了「大悲」、「菩提心」、「願力」。注意!大悲、菩提心都是佛菩薩具有的,所以這裡邊說:「發救一切眾生心的這個願力」,然後發了之後,這個心是做什麼呢?就是由種種的方式、種種的方便去幫忙別人。他的方法和方式是無量無邊的,但是都從一個利益他人的角度,從菩提心、大悲心這個角度任運地流淌出來的,師父說這是廣行。
  但是我們單單發了這個心要去救別人的話,沒有正確的方法,師父接著說:「不行!」 [02′07″]
  那麼觀察一下我們自己:當我們現起了一個想要幫忙別人的心的時候,會不會很留心:欸,我有沒有正確的方法?我們會不會在方法上仔細地推敲一下,還是一股熱情就去幫忙別人了?但有的時候可能是越幫越忙,因為自己的方式可能是別人不喜歡的,或者不適合別人的,甚至是自己也沒有搞清楚的。所以師父說:「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正確的方法,師父說:「就是智慧。」 [02′43″]
  所以當我們生起了想要利他的願望的時候,一定要同時學習智慧。為了讓我們了解這一點,師父說:「在一個家庭之中,母親對我們的關愛都是無限地慈悲,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好。」但是如果愛心夠了,教導方式不足的話,提到了「溺愛」。其實現在有一些人感覺到好像媽媽沒那麼愛我;有些人是說:愛太多了。總之,這個愛心到底怎麼樣去搭配,才是對一個人心靈最好的灌溉?師父說:「一定還有正確的指導。」那麼對我們想要生起慈悲心,或者利益他人來說,這個正確的指導就是智慧。 [03′39″]
  我們都覺得自己很熟悉母親的愛,那麼如何去表達關愛?這個關愛得讓他體會到愛,而且有的時候可能是無條件的愛。因為這樣的話,他才會有安全感,才會在生命中建立了一個對他永遠不會變心的這樣一個母親的慈愛。那麼這個母親的慈愛還要智慧的引導,就是何者應做、何者不應做。有的時候應做的事可能是自己不高興,但是必須做;有的時候自己喜歡做的事,可能你的生命並不需要。所以我們在智慧的指導下,學會自律、自尊,要去知道何者對自己、對他人真正地有利,何者對自己和對他人是有害處的。 [04′28″]
  父母親在我們的生命中,一直關愛我們、又教育我們,這兩者有的時候弄不好就會導致家庭戰爭——爸爸媽媽吵架、孩子也會跟父母吵架,陷入一個很焦灼的矛盾之中。但是在這個焦灼的矛盾之中,只要想一想:是不是用關愛可以融化?所以師父就介紹了觀功念恩。我們可以每天、或者一週兩次一個家庭會議,在家庭會議大家都聚在一個桌子前,或者坐在沙發上,然後大家可以觀功念恩。比如說可以表彰一下這一週每個人對家庭的貢獻、心靈的成長,還有每個人美德的成長、自律性的成長。因為一個人的成熟跟他的自律有直接關係,不管多大,如果自律性不高的話,似乎還沒有成熟。我們是永遠需要慈悲智慧對我們心靈的灌溉的,所以師父在這裡邊揭示了這兩個問題。 [05′25″]
  比如有的人特別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愛,在心裡就特別特別想要關愛,但是是否會忽略對智慧的追求?還有一種情況,我們會特別特別希望小孩可以明辨取捨,在明辨取捨的時候,可能我們就教導得過分嚴厲,或者完全是理性,甚至是教訓的觀點比較普遍,就顯得關愛不足。這個時候可能有一些小孩就會逆反,因為他會覺得:見到你就教訓我,我做什麼都是不對的,你都不滿意!你都一直讓我做到一個很高的標準,我做什麼你都不開心!還有的小孩會變成一輩子努力就想要得到父親或母親的歡喜,他一直為此努力,也一直為此不安。 [06′13″]
  所以父母那一方面還有子女這方面,各自有各自的焦灼,但是無非是關愛和理性、智慧的調配,所以師父在這裡邊巧妙地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們是這兩者都需要的。把這兩者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就是佛菩薩,他們既有利益眾生、饒益眾生純潔無染的大悲心、菩提心,又有著最淨潔的、最徹底的智慧。這兩者達到究竟的完美結合,就是佛陀。 [06′47″]
  所以不管我們現在在一個什麼樣的次第:或者我費盡心機想讓小孩教育得很好,可能事與願違;或者有些小孩他會覺得我費盡心機努力,希望得到父母的讚賞,但是還是好像對我不滿意。不管我們在怎樣的過程之中,我們都必須去理解,在內心裡找到父母親對我們關愛的那個點,藉以溫暖自己,也溫暖整個的人生。因為這樣的話,我們才會在跟他人溝通啊,或者在這一生的努力之中,一直都感覺到父母的關愛是伴隨著自己的。 [07′25″]
  既要關愛,又要智慧的提升,這兩者在學《廣論》中,我們會不停地學習。我看到很多父母親非常辛苦地學習,他們要學習怎麼樣跟小孩相處,甚至小孩很大了還是有相處問題。這個相處問題就涉及到內心的種種習氣,有的時候父母的風格和孩子的風格是不一樣的,比如父母是很快的,小孩是很慢的;有的是反之。不管怎樣,大家都透過學習不停地擴大自己關愛對方的角度,看到對方很努力的那一點,或者理解對方的感受,藉以息滅彼此的誤會、瞋心,乃至悲傷、孤獨感等等。 [08′11″]
  如果我們能夠不停地在內心中努力地去關愛他人,提升自己心靈的溫度、關愛他人的廣度,而且在關愛他人的智慧上也努力地提升,這樣的話,實際上從家庭開始,慢慢地溫暖一個人,然後慢慢地溫暖周圍的人。 [08′30″]
  在這一小段裡,師父非常自然地把大悲心、菩提心和智慧融合在一起,然後舉一個在家庭裡邊的例子,讓我們感覺到實際上這都是我們生命所需要的,就是——慈悲和智慧。因為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例子,讓我們靠近去觀察和思考的話,我們會覺得慈悲和智慧是很高遠的,是佛菩薩才具有的功德。 [09′00″]
  師父的這一小段蘊涵的哲理還是滿深刻的,這裡邊可操作面也是比比皆是。比如說敬老事業呀、教育事業呀等等,在這一小段可以去鑽研很多很多。總之,師父用一小段,表述一個非常深邃的、非常深遠的,對我們人類教育體系的一個看法、一個見解,或者他的教誨。 [09′28″]
  • 湘庭的生命小書.....自小罹患遺傳性脊髓肌肉萎縮症的林湘庭,發願要磨光自己的亮點而撰寫「我的生命小書」,由於湘庭美麗發心以及認真實踐,獲頒「新北市一○○學年度優秀身心障礙兒童」表揚,希望自己的生命經驗,可以幫助別人生活更豐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