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UG99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點點滴滴!

Universal Generation 99 googol...

心隨法轉,勝解力行,心法相應,究竟菩提。

涓涓法音傳十方,謙謙如水受法義,
壯麗人生惠施德,及興隨順供三寶。

2010/12/20

2010憶師恩法會


《上師的祝福》
我想念你們
此時此刻,我們雖然相隔萬里,但心卻匯聚一處。這神聖偉大的法會,再度讓我們在同一時間想一個人、唱同一首讚頌、流一樣的淚。那顆光輝慈悲的心,依然 照耀我們,依然陪伴我們,就如同我們這樣憶念著他。十方諸佛,如母憶子,憐念眾生。請記得:認真學廣論、歡喜學廣論、堅持學廣論,這是師父最歡喜的事,我們是廣論大家庭。我想念你們!(摘自福智之聲第194期)
  • 擎舉教法明燈──光耀寰宇2010憶師恩法會 (福智之聲第194期)
    今年憶師恩法會有一件振奮人心的事,如證和尚帶來很多上師的祝福與關懷。法會一開始,和尚提醒大家要「全力以赴」參與,此時此刻只要一念相應的功 德,就能夠產生無量的利益。生命中最值得全力以赴的事,就是憶念上師的恩德,也就是說,一年裡面,最值得讓你全力以赴的,就是這個時候!   和尚開示,師父這一生,除了引導我們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建立法人事業以外,對我們最大的恩德,就是在示寂前為我們找到了接班上師。這些年,因為有了上師的引導,我們才能夠穩定的學習及成長。今天,上師雖然沒有來到法會現場,但是他對我們的加持,實際上已經到了現場。
2010.10.16-17林口巨蛋憶師恩法會同修分享
2010.10.31高雄巨蛋憶師恩法會同修分享

延伸閱讀
  • 逆緣的可貴──摘自福智之聲第 109-110期合刊
    不一定人人能感受到「老、病」,有的人一生沒生過病,也有人還沒有到老的境界,或者有的人已經老了也沒生病,但是每個人都曾有違逆的經驗。諸位有沒有感覺 到,違逆的境界能夠幫助你、策勵你提升?可能世間的經驗多少有一點,但是要在佛法上去緣到,就很不容易。首先我希望提醒大家,逆緣境界現起對我們不一定是壞事,就看你以什麼樣的心情面對,以及當時你能不能去把它轉化過來,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 法台設計 莊嚴清淨 卐字的故事<福智之聲第176期
    如證法師說:「以前師父教過我們辨認這個『卐』字的方式,是要以注音符號的『』來辨識,所以右旋的『卐』就容易確認了。」何師兄不放心地又說:「參加法會的人這麼多,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誤會成是用希特勒的符號怎麼辦?」如證法師說:「字被錯用的情況很多,但是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就從我們開始!」 從經典上也查到右旋「卐」字所得的例證極多,佛教大藏經華嚴音意義內所附梵文萬字諸相,包括右旋之「卐」,意即「吉祥雲海」;眾多例證經文中,常會出現「即時如來從胸字,湧出寶光。」可知萬字應用右旋的「卐」,才合於梵字的根本。
  • 阿里山有藍天──瑪納有機園區福智之友第89期
    在鄒族農友努力矢志邁向有機部落的未來,阿里山鄉當可逐漸恢復原本山高水美的原貌,而阿里山鄉所孕育的曾文溪下游曾文水庫流域的用水民眾,也就有了更多水質的保障。

2010/11/20

業決定一切

※﹝①思總業果,②思別業果,③思已正行進止之理。初中分二:①正明思總之理,②分別思惟。今初﹞

首先對業的整體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不管什麼業,善業、惡業,身、口、意諸業,只要是業,它一定有這樣的特徵,所以叫總業果。對業整體的特徵要去思 惟,這是第一部分。對業有整體的了解以後,如果能夠成就一個圓具德相修一切種智所依之身,則修道的進程會很快,所以應該修求這樣的身,這是第二部分思別業 果。了解了以後,我們應該怎麼做?這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先說明業的總相、綱要、特徵,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我們對世間的東西了解得很多,它用來輔助是可 以的,如果忘掉了業,那是個顛倒。我們有很好的腦筋,如果不用在思惟業果上面,那也只是世間的機靈,這很冤枉,所以腦筋應該用在這裡,再把世間其餘的用來作助伴,那就對了。

【◎ 初中有四: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生於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

從四點來說明業,第一、業決定一切,第二、業會增長廣大,第三、沒有造不會碰到,第四、造了一定不會失壞。我們現在先看第一個業決定一切。

「異生」就是指我們凡夫,「聖者」就是已經超越生死的聖人,換句話說,一切有情,不管是凡夫或者聖人,只要他有快樂的感受,都是善業所感。 這快樂是我們要的,天上是非常快樂,人間是苦樂參半,乃至於到了地獄裡邊被火燒時吹來一陣涼風,他也會感覺到快樂,雖然那是非常細微的一點點。在我們感覺 當中,風吹過來好像沒有什麼嘛!其實不是這樣的,這個還是要造集了善業才會感得。任何樂受無論大小,絕對沒有偶然的。「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只要 是安樂的,一定是善業所感,沒有從不善業感樂果的道理,也不會是無因而來,這是好的方面。至於壞的方面(就是苦的),讓我們感覺逼迫的痛苦,不要說凡夫, 即使證得聖果的羅漢,在沒有進入無餘涅槃之前,他的身體還在,還會感受這個身的苦,而所有這些苦都是以前造集了不善業所感,從善業發生苦是絕對不會的。

【《寶鬘論》云:「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

所 有大大小小的苦都從不善業而來,造了惡業會感生惡趣(惡道),造善業則可到善道得到安樂,乃至於步步增上,得到各種最快樂的果報。所以苦樂不是無因而有,也不是天生的。如果是自性有的話,那它本來就是如此,不會改變的,而事實上它是會改變的,造成它改變的就是你造的業。了解了這個道理,真正要希求 的是知道正確原因的佛菩薩來指點,然後修行的時候,需要同行助伴。因此整體來說,由善業不善業生總苦樂,至於種種不同(差別)的苦樂,則是由你造的種種不 同的善惡業而來。

我們的業通常是兩者夾雜的,好事之中也有夾雜壞的因,壞事可能也有夾雜好的因。譬如你幫人家一個忙,可是心裡面嘀嘀咕咕不大高興,從幫忙來說是做了好事,但心裡面嘀嘀咕咕,這是一個雜染,我們有太多這種情況。反過來說,做壞事可能也夾雜好的因,但是任何一點點業都不會紊亂,都會感果。

【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大 師特別告訴我們,對於業決定一切、業果不欺罔,能夠發生定解,這對我們最最重要。從表面來看,我們都相信了,但是離定解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假定真 的對業生起定解,那麼做任何行為,都會策勵自己照著業的道理去做,可是我們現在並不是這樣。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了解得不清楚,我們自以為了解,實際上這 裡邊是有錯誤的;還有一種,雖然了解清楚了,但是不深刻,所以說要深忍。對於業決定一切、業果不欺罔獲得定解,這是作為佛弟子最重要的正見。這裡提到「內佛弟子」,我們已經是歸依三寶的佛弟子,但是是不是懂得佛法的特徵?遇到問題時,是依照佛指示我們的,從內心去找出問題的癥結,還是在外面的形相上轉?對業果的定解是真正重要的第一步正見,所以說這是一切白法的根本。

進一步來說,為什麼一切都是業感果、由業來決定呢?這是正見當中的核心, 這個問題到後面上士道再來談。簡單地說,因為性空故。空性不是空, 這個要弄清楚,最容易誤解的是講空性就和空混為一談。空是沒有,空性是一切萬事萬物的特徵,這兩者的差別我們以後要很善巧地把它分清楚,現在不細談。至於如此因感如此果,現在的行為上種的因就叫做業,一定會感得相應的果,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這就是業的特徵當中我們應該了解的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 點。。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117L6~P118L1)

  • 家庭主婦的蛻變──福智之聲第 109-110期合刊
    回首來時路,開店的初衷已不復存在,現在比較了解業決定一切,再多的擔心也是徒勞無益,而我所依靠的仍然是三寶的力量,因為我們根本看不清自己的緣起是什麼?也許我當初遇到這麼大的困厄,說不定就是為了成就在社區推動善法,試做共同採買。

2010/11/11

皈依總結

【◎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皈依是進入佛教的大門,假定這個皈依不是嘴巴上講講而已,而是真實的內心至誠懇切地去皈依的話,我們就是依止了最殊勝的力量。這個時候內在、外在的障緣就沒辦法傷害我們,功德也很容易生起,不容易退失。現在我們雖然皈依了,可是功德卻難生易退,原因就是如前面說的,雖然沒有捨皈依,但是有所損害;還 有很多人根本沒有誠心皈依,也得不到皈依體,只是種點善根。

總之,由於怖畏死後墮落三惡道的痛苦,所以要找皈依處,因為相信三寶才是真正有功德的,於是來接受皈依,皈依以後努力照著應該學的去學,這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把皈依再總說一下:第一皈依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要皈依;在這種原因之下,你所要皈依的對象(皈依境)應該具足什麼條件;條件具足了,你怎麼去皈依;皈依以後應該如何去學,這樣去做會得到什麼殊勝的好處。

理路了解了,現在回過頭來看一下我們目前的狀態,這很重要,因為我們學佛並不是學一個理論,以後當個學者可以寫文章,而是學了以後要能運用,還要不斷地思惟自己為什麼以前沒有因緣皈依;另外,皈依以後還要隨念悲,希望周圍的人也能皈依。了解了自己目前實際上的狀態,怎樣如法地淨除自己的違 緣,增長順緣,幫助周圍的人進來學佛。

我自己以及我看見周圍很多人,不信佛的不管,就信佛的人來說,好像很少人談皈依的四因。為什麼皈依?因為皈皈很好嘛!為什麼好?不知道,人 家說好嘛!就只是這樣!或者不了解皈依以後會有什麼好處,好像皈依以後就會發財,買獎券會中獎,諸如此類的理由,實際上都不是皈依的正因。難怪最究竟、最 圓滿的佛法,到了現在末法的時候被人家稱為迷信。你說這些人不相信三寶嗎?他相信,但是為什麼相信他不知道,說出來,也是一片迷糊,這樣的相信並不是純淨的正信。現在我們了解以後,一方面自己要提升、淨化,然後要幫助別人了解這個道理。

實際上你不能說這樣的皈依不對、不好,因為很多人就是從這樣開始。我們了解佛法以後,看到這種迷信的狀況,並不是就排斥他,他雖然如此,還是宿生有一點淺薄的善根力量,造了一點相應的業,所以業感果時,這一世他又來皈依了。就像我們一生的過程當中,誰都不是自己事先想清楚為什麼要去念小學才 去念,都是父母要我們去念的。從佛法來看,這是他的業,由於過去種了善根種子,因此多多少少也能夠進入佛門,可是勉強歸類,只能說是很膚淺的善根,如果以理智去衡量,這是屬於迷信而不是正信,這個我們要分辨得出來。

實際上目前我們所面對的外在的境力量非常地強大,祖師們有一句名言:「境風浩浩(或是炎炎),燒盡功德之林」,浩浩是指它非常地強大,炎炎 是非常地強烈。由於環境是這樣的強烈,因此雖然我們對三寶有一點簡單的信心,但是由於不了解內涵,一面對境界就容易「燒盡功德之林」,這是一種狀態。更進 一步來說,如果只是迷迷糊糊地跑去皈依,對三寶沒有非常強盛的淨信心,只是嘴巴上面說一說,這樣是得不到皈依體的。當然從結一個緣來說,這是非常好的,佛 法講緣起,這個善種子已經種下去,遲早有一天會結果。可是眼前結的不是這個果,眼前的業都是染污之業,得不到皈依的好處。既然沒有得到皈依的體,那麼皈依 的功德也說不上來。

反過來說,就算不一定了解,但是心裡很虔誠,或者宿生有一點善根,也有可能得到皈依體。但是得到了以後,如果不曉得怎樣善巧地實踐皈依已應學的學處,雖然一定有皈依的功德,這個功德的確不可思議,非常強大,但它是會用盡。皈依的功德所以能相續增長,是因為皈依以後淨信增長,能把握暇滿照著學處去做,一步一步漸次增上,所以能使罪業漸次消除、功德增長,最後達到成佛。如果不知道道理,即使得到了皈依體了,功德還是不能增上。既然不能增上,外面 的情況又這麼嚴重,很容易還是隨著無明去做,就像雖然有很多錢,可是你只花錢而沒有收入,到後來還是會用盡,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從這個地方去看,真 正好的順緣不大容易集,但是違緣卻非常容易。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116L8~P116L10)

  • 皈依歡喜行──2010年皈依法會──福智之聲第192期
    法師舉《百緣經》裡滿賢婆羅門遙請佛緣的公案,帶著大家領納佛的身語意種種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遙想有佛陀在的那個美麗世界,多麼令人嚮往。比對於我們的 生命,也因為遇到了如同佛陀一般,具備悲、智、力功德的師父,而變得光明燦爛,使我們隨業流轉的無明續流,因此而有機會改變。在對師父觀功念恩之餘,我們 更應發起想要跟師父效學,以這樣的發心去皈依。
活動訊息

2010/10/17

隨念大恩恆勤供養

【◎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
第二就是要念三寶的大恩,因為念恩,所以應該要供養,而且要恆、勤,恆是不斷,勤是很認真、很努力。實際上真正說起來,供養最大獲益的是我們自己, 這一點初學的同學要特別注意,非常重要。供養分幾部分:第一、財敬供養,第二、身語承事,有了這兩個基礎以後,第三、依教奉行。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

佛弟子都承許:經是金科玉律,指出來的真相絕對絲毫無誤。經上說世間所獲得的一切好東西,都是由於佛的福德而來,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報佛的恩。為什麼 說是由佛的福德來的?因為世間一切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要想得到善果,首先必須有認識因果道理的智慧,進一步,去做的時候,如果供養的是福田,所感得的福報就大。世間最好的不外這兩種東西,而這兩個的根本原因都是從三寶而來,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所以才特別說明。
經上面是舉飲食為例,實際上我們所有的好東西,真正追究源頭,都是三寶的恩啊!

【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
我們了解了這點,要報三寶恩,願意很認真地去供養,那麼供養的方式,事相上應該怎麼做,內心當中應該怎麼安立?....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廣大供養就是前面所述說的,恆常以恭敬心去供養。這有七種:第一是眾多,然後是微妙、現前、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共七種而為供 養,這叫做廣大供養。供養時的意樂要至心歡喜,而且以對三寶功德的猛利勝解去供養,這樣一定會有絕大的福報,要把它迴向無上菩提,這才是真正的廣大供養。 這廣大供養是無窮盡的,對現在福慧兩樣都貧乏的我們,這一點非常重要。....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惜。】
古時候真正的好處都從田裡出來的,也有極少數人到海裡面去撈寶、開礦,大部分都是種田,雖然也有做生意的人,但如果沒有人種田,那還做什麼生意?換句話說,根本的好處都從田裡出來的。現在有一塊這麼肥的田,到下種的時候你不下,讓它任意荒蕪,長滿了草,那真是很不忍。我們平常看見世間小小的好處就拼命去爭,現在對我們有這麼大利益的福田,如果好好耕耘,所得到的果報,不管現在或未來一切善的、快樂的都能獲得。平常種田有季節性,春天可以種,冬天不能 種,現在這個功德田一年四季都可以「恆常無間」地去種一切善樂的種子。對這樣的福田,我們要用「信犁」去耕。內心的清淨是非常重要的,前面一開頭告訴我們 道的根本在親近善知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淨信心,現在一步一步學上去還是這個。所以假定遇見這麼好的大功德田而不去做,那非常可惜。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有這樣一塊肥沃的福田(大功德田),一般人因為條件太差不知耕耘,我們現在既然了解了,應該很努力地供養。如果能夠如法去做,在這殊勝肥沃的福田當中種善根,我們修學佛道次第的智慧力就能夠大大增長,這是總的。我們真正要想解決生死問題的根本,要正對治它最主要的就是智慧。有了智慧,依此如理行持, 自然種種功德都跟著出來了。
慧又分成聞慧、思慧、修慧,由於勤修供養,慧力會漸漸增長,本來聽聞不能持文的現象就會改善。「持文」 分 成兩種:有一種是要背卻記不住,還 有一種是對這個文的內涵不懂。聽懂了以後,自己好像有一點概念,可是認真去思惟,仍是摸不清楚,這是思惟不能解義。進一步即使思惟起來了,還要去修習;如 果修了半天,卻無法在身心相續中生起應有的證量,這是「修習相續不生」。這個時候是「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這個是大師提示我們真正的 重心。
「修習相續不生」尚且如此,現在我們是思惟不能解義,乃至於第一步聽聞都不能把握住,更糟糕的是明明三寶是個福田,大家不知 道;世間非福 田,大家卻顛倒地拼命去忙,把全部精神投注在裡頭。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是一個福田,我們應該種善種子,而很多人面對這個福田,竟然任意去造惡業,就 等於在最肥沃的福田種些有毒的、有刺的東西,長得遍地毒、遍地刺,世間的真相就是這樣。了解這一點我們特別應該策勵自己,這幾句話就是宗大師告訴我們的最中心的教授,我們要一切時處記在心中。
....所以我一直感覺到,我們往往自以為在學佛,實際上學的是「我」,學了半天, 學出來是自己想出來的佛而不是真的佛。這是對正法了解得太少....(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109L6~P112L5)

  • 共耘一畝麥田─根本道場小麥憶師恩 (福智之聲第180期)
    師父把最好的東西給眾生,根本道場第一次收割小麥,正好在浴佛法會之前,浴佛就是要皈依,看到上師三寶功德「由佛福德獲飲食」,透過小麥種植的過程,更感受到佛陀、師父的恩德。
  • 福智之聲第134-135期(92年1 月)編者的話
    去年新春,鳳山寺舉辦廣大供養,師父看著琳瑯滿目的供品,其中大部分是含有化學添加物的一般食品,里仁的產品卻為數極少,心有所感地說:「我們能否找些清 淨物品來供養佛菩薩?希望明年的廣大供養物品都能由里仁來提供。」 師父的話是加持,也是方針。去年慈心食品評鑑人員全力以赴,積極開發清淨自然的產品.....個中又以胚芽餅為代表,帶著師長的加持,與大家的祝福,它的銷售量引起業界矚目,也增加慈心基金會工作人員的信心,許多「清淨勝妙物」就此源源而出…… 清淨的善業網 已張開,背後都是師長、三寶的功德,確如廣論上所說:「由佛福德獲飲食」。詳 慈心事業紙上導覽健康食品好人生
  • 殊勝的廣大供養  (福智之聲第192期)
    由於事先聯絡時,有說明舉辦此次聚餐之意義,親友中有遠從花蓮、台中、土城、三峽等地到來,共來了五十餘位,我內心非常高興。在廣供開始之前,我先向大家 說明,今天的相聚不是來此吃一餐而已,而是用感恩的心供養三寶、師父,供養法界有情,為大家累積功德、資糧。同時隨喜大家願意享用素食,除了不造殺生的 業,間接的可以減少環境汙染。

2010/10/10

三種修行應學

【◎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

我們對聖像(就是佛的形象),不管它是畫的或是雕塑的,不管雕工、畫工好或不好,絕對不可譏毀,這是就我們的內心而言。還有,凡是聖像都不可以放在 很髒或不安全的地方,乃至於拿去買賣,那是絕對不可以的。凡是不恭敬、掉以輕心,乃至於毀謗,統統都不可以做,應該至誠恭敬的,就像是佛親自在這裡一樣。 下面舉《親友書》來說明,善逝就是佛,不管這個聖像是拿什麼東西雕塑或畫的,不論它的工好或壞,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應該去供養。這是大師引用古代祖師的教誡。

【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窩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窩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

下面舉個例子,阿底峽尊者主要的弟子大瑜伽師,有一次拿了一尊文殊菩薩的像給尊者,看看這尊像好不好,如果好的話,某人供了四錢的金,正好可以把它 買下來。阿底峽尊者馬上說:「不對!不對!文殊菩薩身相哪裡有不好的,絕對是好,是造聖像的工人技巧中等。」我們絕對不能說這聖像好不好,只能說畫的人、 雕的人的工好不好,這個應該注意。尊者說完了,馬上把聖像放在頂上,這是最尊敬的意思,所以我們對一切聖像都應該這樣。以上是修行應學中對佛的學處,下面 是對於法。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

對於正法哪怕只有四句偈,都應該至誠恭敬,斷除一切輕慢不恭敬等等。比如說抵押經卷,把經卷當成貨物,隨便放在地上或髒亂的地方,這都不可以;或者把經典和髒東西一起拿,這也不可以;從經書上面跨過去也不可以,我們要用很恭敬很珍貴的心情,恭敬經典等如法寶。

霞惹瓦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霞惹瓦是另外一位祖師,這番話對我們很重要。祖師指出我們對法根本不敬重,很輕易、很隨便,別的東西你可以玩,對於法千千萬萬不能隨便。或者我們隨便地去唸,或者拿著書本隨便玩耍,對經教三寶毫不在意,樣樣不敬的行為都可以做得出來。對法跟法師不恭敬是破壞智慧的因,也就是說如果不恭敬,將來感得的 果就是愚癡。現在反過來看看眼前的狀態,我們已經夠愚癡了,以前造了愚癡的因,所以今天感得愚癡的果,假定還繼續造,將來會是什麼樣子?所以祖師警告我 們,千萬不要再造愚癡的因,假定再繼續造的話,我們還有什麼能力能夠從生死輪迴當中透脫出來?智慧並不是說腦筋好,腦筋好是機伶,智慧是對正確的方法了 解,很機伶的人往往是最愚癡的人,造了惡業把自己毀滅,我們千萬要了解這個特點。所以要的不是了解很多,能說善道,重要的是內心當中是不是真正如法誠信恭敬地去依教奉行,這才是真正要注意的。這是皈依法的學處,下面是皈依僧的學處。

【◎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

對於僧伽或僅具出家形相的,絕對不要罵或毀謗;此外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分黨,像怨敵一樣分你我,應該敬重他人。佛走了以後,大家就分黨分派,這個 分有兩種,有一種是因為各人習性或喜好不一樣,所以所相應的學習方法也不一樣,因此而分出不同的宗派,這是佛所開許的。從這地方顯示出我們條件不夠,不能 整個普遍地容納佛的一切法,只能從自己相應的地方進去,所以更應戰戰兢兢努力拿法來提昇自己,而不是爭我的對、你的不對,這是絕對應該禁止的。對學其他法 門的人,我們還是很恭敬他。

我們也許在形象上面不會,內心中卻不知不覺排斥人家,特別是現在因為大師的教法剛進來,自然和國內的佛法有一些不一樣之處,我們很幸運能學到,要以之提昇自己,對於能相應的人,我們隨分隨力告訴他們。另外一點,各人有各人所相應的法門,我們彼此間應該互相尊重,因為有這些人從不同角度學他相 應的,才能把世尊的教法圓滿地留下來。我自己沒有能力把世尊全部教法承納下來,而有不同的人來承納,最後結果能夠把世尊圓滿教法撐起來,所以這些人豈不是 我們應該尊敬的?我們應該從這個角度去看。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教正次第。」】

經論上面告訴我們,既然希求好樂功德(指看見了三寶如是的功德而好樂),不但皈依而且住林藪(就是出家),千萬不可觀察別人的過失。出家以後淨化自己都來不及了,譬如你病得要命,拼命求醫生,救病要緊,旁邊的病人你管他做什麼!我們應該了解這特點。學法一定是先了解理論,然後照這個理論去修行,不幸 的是,我們理論了解了,以為我知道他不知道,然後輕視別人、笑別人,那根本錯了。中國古代有一句話說「太阿倒持」,太阿是鋒利無比的寶劍,本來該是自己拿 著劍柄刺向敵人,現在倒過來,把鋒利寶劍捏在手上,把劍柄給別人,結果是不是傷了自己?因為手一捏寶劍的話,馬上自己就受傷;人家看到劍柄,一把抓住劍 柄,輕輕一推,你也就送命了,這是古代的一個公案。

我們現在學了法,不能觀照自己而去衡準別人,還自以為聰明,這個是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大家一起學,自己若是學得好,這是宿生種了一點善的因,才能感得這個果,應該趁這個機會努力增上。假定你真正好的話,現在應該不是佛就是菩薩,但你還是個凡夫啊!只是腦筋比別人好一點,如果因此輕視人家, 結果自己吃了大虧,說不定將來他還比你強,就算眼前來看,也是五十步與百步之比,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自己覺得很憍很行,一有這樣的心,放逸就跟著來了。如果你真的聽懂了道理,拿來衡準自己,一對照之下差得不得了,慚愧都來不及,哪裡還會憍 慢?反過來說,之所以憍慢,是因為根本沒有以法衡準自己,所以也不知慚愧,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佛告訴我們永遠不要看輕劣苾芻,否則一劫就不能得解脫, 這麼嚴重,在世尊的教法當中清清楚楚告訴我們這個特點。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這兩位都是阿底峽尊者在藏地的弟子,敦巴仁波卿是傳承阿底峽尊者全部精要的人。因為藏系袈裟是用黃布做的,也就是僧的形相,所以哪怕一塊碎的黃布掉到馬路上面,他也很恭敬地馬上把它拿起來弄乾淨,放在乾淨地方,這表示出他內心當中一切時處都這樣恭敬僧。

如果我們自己能恭敬三寶,造了這個業的話,眾生也會恭敬我們。關於這一點,分兩點來看:第一點,假定真的希望別人來恭敬,我們應該造什麼 因,不是懂得很多而起憍慢,應該是去尊敬別人。進一步來說,真正一步步深入了解佛法特徵的話,人家的恭敬並不是我們所要的,但是他如果對我這個出家的清淨 幢相恭敬,由於恭敬三寶,他就會受用。我們前面說要悲愍有情,既然我是出家人,現在雖然不能像佛一樣幫他忙,可是我做得非常好,讓他看見了起恭敬心的話, 豈不是我對那些人盡了一份責任!不管是想讓人家恭敬,從自己這方面出發,或者真的學了佛,從他人那方面出發,恭敬三寶都是我們應該做的。接著就引經論來印 證。上面的部分是教授當中指出的別學,下面是共學。(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107L8~P109L3)

  • 調伏心性的良方 (福智之聲第167期)
    師父說:「皈依,真正皈依沒那麼困難。」我們看廣論,皈依以後要別學、共學,又要遮止應學,又要修行應學,共學又分六點、知勝利八點,攝分中出、教授分中出……皈依這麼難,可是師父錄音帶中說皈依沒想像那麼難,皈依就是:「學而時習之的內涵」。學而時習之難不難?論語‧學而篇第一則,可由孝悌做起,由孝順開始練習。

2010/10/04

常做善行總結

常做善行總結

  如果能夠定期做總結,對於緣念上師恩德會有很大的幫助。

  一般學佛久了,就會開始去找「如何解決我的問題?」可是在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兩件事:

  第一, 要多聞思,串習理路。平常疏於串習理路,對問題認識就不夠深,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了解不夠,所以想要解決問題就會變得很困難。

  許多人學佛後很懂得反省,很重視戒律,對所有的戒條也都能如數家珍;但是他不懂如何從戒條裡,找到讓自己不要犯戒的方法,於是就會堅守戒條,自律甚 嚴,到最後綁手綁腳施展不開。所以除了懂得反省以外,要學習多聞思,才能對自己的問題深入了解,找到問題的核心。有些人就算能找到問題的核心,卻不曉得解 決的方法,因為理路不夠多,只好陷死在問題裡面,這都是因為缺乏聞思的關係。

  第二個,要定期總結善行。有時候你會陷在自己未做到的問題點,不斷鞭打自己;可是實際上你也有做到的,甚至可能比你未做到的還多, 但因你沒有養成總結善行的習慣,所以,你只會憂悔、懊惱,不容易對人生起感恩心,更不容易對上師生起感恩心。也就是說,你可能已經花了九成九的心力努力完 成想要完成的事情,只有一分是沒做到的,可是你的眼光卻老是釘在那未完成的一分上面,於是,你的心裡很苦,路走不下去。如果養成定期總結善行的習慣,你會 發現自己身上也有很多值得隨喜的地方,更有信心繼續走下去了。

摘自 如法行持 大吉大利──如證法師2010新春團拜開示 ( 福智之聲第190期)

善行總結,對師長修信念恩對同行觀功念恩 !!

2010/09/03

淨信皈依

【博朵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

博朵瓦尊者說:假定能夠恆常地如理思惟,淨信心會漸漸增長,我們的身心相續就能夠漸漸地清淨、淨化,這樣就能得到加持。經由這樣修習,能夠產生殊勝決定的見解,不再受任何動搖,這才是真正誠心的皈依。如果對我們所學的能夠正確地修學,那眼前所做的一切事都是佛法,這是非常重要的特點。

雖然正走應該是這樣,但是現在實際上的狀態是,我們「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有太多人從來不曉得有佛,或者雖然聽見了但不相信,但是這地方的「吾等」是指信佛的人,或者是曾皈依過而自以為是信佛的人。我們這些信佛的人,實際上是不是真正能做到一個誠信的佛弟子相?佛有這麼了不起的智慧功德,我們應該是一心皈投依靠他,但實際上我們對佛智慧功德信仰依賴的程度不是這麼高,往往把佛的智慧看得還不如一個算得很準的算命先生。

【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 若未能辦,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 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

舉一個實際上的例子,譬如有一位算得很準的算命先生說:你今年的運很好!我們心裡就很安然;假定這位算命先生說:你今年有災難,若要解掉這個厄運, 哪些事不要做,哪些事應該做。這時候通常我們就會被說動,努力照著算命先生的話去做,如果沒有去做,心裡就會不安:「算命先生告訴我要這樣做,我還沒做 呢!」我們對世間算得很準的算命先生是如此,但是對佛是怎樣的呢?

佛制了戒,告訴我們應行應止,假定我們平常歡喜做的,在佛制定的戒律裡說那對我們將來真的不好,應該要斷除,我們會放在心裡嗎?反過來,雖 然我們不習慣也不想做,但是佛告訴我們這個要做,我們會照著佛所說的去做嗎?假定做不到,我們心裡面會憂愁嗎?對比一下,算命先生告訴我們的,我們會聽, 如果做不到我們會憂愁,但是佛告訴我們的,我們不會在意,也不會憂愁,不但不憂愁,反而還會說:佛陀的教法雖然是這樣說,可是因為現在時代不同,地點也不 同,不能照著佛講的道理去做,應該要像我們這樣才對。

博多瓦的時代相當於中國的宋朝,距今約一千年,宗大師引他這句話,代表宗大師的時代也是如此,藏地當時佛教的狀況遠比現在好,我們現在也是 如此的相狀。對於佛制的很多戒條,有些人就會說:「現在這個時代已不一樣了。」用很多理由解釋說佛世是什麼緣起,如果佛在現代他不會制這個。當然我們不一 定要死死地執著佛制的戒相,而是要瞭解它內在的精神,因為佛是根據這個精神而制定法則的。當然我們最好能把戒相及戒的精神內涵這兩點都把握住,但它到底是 什麼精神,我們凡夫並不瞭解,這個才是真正麻煩的地方!所以應當謹遵佛制努力去做。

輕棄佛語,唯住自知」,我們實際上很輕慢,這才是最嚴重的過失。我們將佛所說最殊勝、唯一能救我們的法捨棄了,反而拿自己的見解來處理事情,這就是我們的根本錯誤。無始以來的「我」--無明,明明是虛假的、騙我們的東西,但是我們就拿這個自己傷害自己!而今佛來救我們,我們卻不接受,這是 什麼原因?簡單地說,因為我們的障重福輕。以上說的這些,但願大家瞭解了好好地努力懺悔。前面講的還記得前生事情的那位居士,他遇見了絕大的痛苦,幸好遇 見了佛法而曉得去懺悔,經過努力懺悔以後,淨相現起,這個是三寶的加持。所以我們現在真正最重要的事,是先要曉得錯誤,然後至誠懇切地去懺悔,決心要改過,而且還要能夠依著法去做。因此,我們應該棄捨自己的執著,照著佛語去做,這就對了,這就是真正皈依應該有的內涵。

【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

前面這些道理是一個衡準的標準,我們要拿來如實地觀察自己。本論一開頭就告訴我們要很認真地去觀察,假定聽完了、講完了不去觀察,只是心裡面想想而 已,那只是嘴巴上面空講,沒什麼意思的。相反的,如果我們能如理去觀察,反過頭來看看自心,仔細去檢查的話,會很實在地了解,我們現在犯的毛病就是這些。 知道了佛的功德,為什麼無法至心皈依?因為我們並不是真正了解佛的功德,之所以會相信算命先生,是因為我們覺得他有能力幫我們,假定你不斷地去思惟觀察佛 的功德,一比較,算命先生怎麼能比得上?在任何情況下根本找不到像佛這樣的覺悟者。算命先生你尚且會相信,佛有這麼偉大的功德,你怎麼會不相信呢?這時, 你自然而然很容易轉變過來,所以這地方一再地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思惟佛的功德,努力在內心發起定解。

【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如果對佛功德生起了定解,再去思惟佛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功德是來自如法修行,因此對法也一樣地會覺得它有無比的功德。而僧是已經照著法修行的人,我們 應該跟隨他們依法修學,這就是三寶。對佛、法、僧都能發起這樣的定解,就會一心一意地相信他,真正地皈投依靠,不但理論上曉得他是唯一可以救我們的,而且 一心一意要皈投依靠,希求救怙,內心跟以前不一樣,完全轉變過來了,這樣的皈依,才能真正把握住中心。

如果這個沒有的話,連轉變心意的皈依尚且未生(所謂皈依,你了解了以後內心一定要有轉變才對),其他的更不必談了。好比你生了病根本不想找 醫生,那醫生為你開藥、治你的病,這些都不會有了,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因此,我們就能了解:為什麼這裡要我們觀察思惟佛的功德,乃至於身、語、意、 業功德分別思惟,而且還一層一層抽絲剝繭把我們的錯誤指出來,策勵我們用正確的方法步步深入,並讓我們了解對佛功德生起定解的好處,以及沒有定解的壞處, 這些都是本論最殊勝的地方。(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103L7~P104L3)

  • 永遠的皈依──福智之聲第162期
    我問師父:「我還能回得來嗎?」師父說:「不要想能不能回來,重點在皈依。」想起這幾天,淨遠法師講師長的功德時,說:「遇到這麼有功德的師長,不即刻皈依,還等到什麼時候?」也讓我體會到自己過去的驕傲和無明,廣論雖然學了九年,卻從來沒有一念現起真正皈依之心,想到此生已經快結束了,而無限生命又沒有保障,唯有師長才是真正的依怙,我跪著求師父,祈求師父慈悲加持我,只要有師父,無限生命就有保障。
  • 手術台上修皈依──摘自福智之聲人生充滿未知數
    在家養傷期間,受到師父加持及同修們的鼓勵和家人細心的照料是最溫馨快樂的,不僅我個人受益,連一些沒有學佛的朋友也讚嘆說:「原來學佛的團體這麼美!」 團體真是我涵養心性的無上功德田,那股妙善動力的泉源,奠定了我對三寶淨信的基礎與學法的猛利意志,願我生生世世不離圓滿教法及師長攝受。

2010/08/28

念佛道理

【◎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遍。】

佛的意功德分智跟悲,其中智慧功德就是對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就是所有該知道的--佛沒有不知道的,而且知道的程度,就像看掌中菴摩洛果一樣。平常我們看東西,遠遠地看不清楚,拿在手上就能徹底看清楚。   

什麼叫「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呢?一個是講性空--真諦;一個是講緣起--俗諦。有一句話說:「人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人生,要想認識 無限的宇宙是不可能的」。通常世間人的看法是這樣,這是因為並不了解佛的功德;若能真正了解佛的功德,照著佛法去做,我們人人可以像佛一樣認識一切。我們 把一切法總括起來可以分兩種:一個是緣起相,一個是性空的部分。緣起就比如你用功讀書,將來就能得到好的成績等等,一切人事物都是展轉相關的。真正最究 竟、圓滿的緣起就是法界緣起,任何一樣東西要推它的原因,可以推到重重無盡,這就不是普通人所能緣得到的,但是世尊能夠緣得到,這是盡所有性。   

性空則是說任何一樣東西它的體性都是空,這叫如所有性。因為是性空所以是緣起,因為是緣起所以性空。佛對這兩個都能夠看得很清楚, 所以說「智無礙轉」,能夠沒有任何障礙地了知一切,所以世尊(能仁就是世尊)的智慧遍知一切,除了佛以外,其他的菩薩、聲聞就沒有辦法了解得這麼透徹。世間的凡夫那根本不必談,就算相似的認識了一點點,真正的內涵也不可能知道的。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

一切有情之所以不能自在,是因為我們有煩惱和業,而世尊煩惱、業都解決了,可是也有一樣東西綁住他--大悲。世尊由於大悲推動,使他要救一切眾生, 這令世尊不能自在。也就是說,世尊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眾生;我們只為自己而忙,但世尊不是,他所有的問題已經完全解決了,所忙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要救一 切眾生。所以前面說大師外支已成。見到眾生苦,世尊的大悲從來沒有間斷過,沒有一剎那停止過,永遠隨著大悲轉。他有悲心又有智慧,這是我們應該認識而不斷思惟觀察的。

【◎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一切所應作事。】

前四句是總的,世尊的身、語、意都是任運、無間地正饒益一切有情,不但願意幫忙一切有情,而且是正確無誤的。現在世間上也有人能夠幫忙我 們,可是並不普遍,而且幫忙我們的方法並不正確,所以沒辦法真正地解決問題;世尊卻不然,他幫忙我們有兩個特徵:一個是任運,一個是無間。任運就是自然而 然就是這樣,像前面說世間所有的眾生,每個人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他以剎那心相應慧,不須經過思考自然就能夠回答,佛有這種能力,而且這種能力從不間斷,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既然佛有這樣的能力,那豈不是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被他救出來了?沒有的原因其實前面已經說過了,大師外支已成,實際上是我們自己內支的問題。由於所化的眾生不同,只要因緣具足,世尊沒有不救他的,而且一定救到圓滿的程度,遠離真正的衰、損,一定會做所有應該做的事情。了解了這些,我們應該策勵自己,大師外支已成,問題是我們怎麼把貪著世間的心轉變過來,怎麼把眼前綁住我們的業,照著世尊告訴我們的方法一步一步想辦法淨除,這整個的內涵也 就是現在學的《菩提道次第廣論》。

【◎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這對我們非常重要,上面講的念佛道理是簡單的說明,假定我們能夠由各種不同的角度去憶念、思惟佛的種種功德,就能夠從很多方面引發淨信心,不但 「信」而且「淨信」,這個才是真正我們要的。現在我們普通人的信,可以說是不清淨的迷信,因為並不了解真實的狀態,只是人云亦云。假定不但引發了淨信,還能夠數數思惟的話,那這個信心的內涵會非常猛利。平常我們的信心很弱,所以擋不住煩惱,假定心很猛利的話,那一定可以擋住煩惱。平常我們聽課常常有人打瞌 睡,就是因為心裡並不猛利;假定我們多思惟佛的功德的話,一定不會這樣,這是我們眼前能體會得到的。能這樣的話,不但猛利而且是常恆相續。思惟佛的功德是如此,思惟法、僧的功德也是如此。(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101L9~P102L12)


日常法師開示──摘自福智之聲第 109-110期合刊

  • 逆緣的可貴──89.11.17皈依法會
    對學佛的同學來說,逆緣的增上需要很多條件,逆緣之所以能增上,是因為跟法相 應...所以對著逆緣的時候,如果你有方法使你的正念提起來的話,那逆緣就是幫助你提升的。
  • 悲智威德不思議──89.11.17皈依法會
    一切的障礙,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自己的煩惱,煩惱如果不能徹底淨化,本身就是一個麻煩,不僅會傷人,然後業回過頭來一定是傷害自己...平常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事情,學了佛以後第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標準放寬,代別人著想。這句話很容易講,其實很不容易做到,卻很值得我們去做。你用你自己的尺度衡量,那就是自己的執著,代別人想的話,執著就減輕了。
  • 點亮心燈──89.11.20圓根燈會
    今天晚上點這盞燈是什麼燈?我們說「心燈」--要照亮我們的心。為什麼要照亮這顆心?因為這心本身跟佛是無二無別的,我們稱為「佛性」--我們每個人都具 足的,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離苦得樂不是語言文字,我們一生是不是都是被離苦得樂這個力量推動著?但是內心雖然有這個力量,卻沒有朝這個方向去發展,所 以我們稱它為障礙,這個障礙分為煩惱障、所知障,我們整個的被困在這裡...假定我們看不見那個障礙,不拿掉那個障礙的話,心燈點得起來嗎?

2010/08/20

語功德

◎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應思惟此希 有道理,

世界上所有的有情在同一個時候提出不同的問題來,世尊當下就能以「剎那心相應慧」,不要經過思索地,馬上能夠把 握住所有的問題,而且他一句話便能夠 解答一切。妙的是,問他的眾生各各不同,用什麼語言問他,就聽見佛用什麼語言回答,問什麼內容,佛也回答什麼內容,不管深淺完全能夠回答。這是佛的希有功 德,我們覺得好像不大可能,實際上這是由於我們無明、福薄才會產生這樣的看法。就是世間的普通人,透過學習都可以多少做得到,的確有人可以一面跟人講話, 手裡還做著事情,腦筋裡又想著別的事情;或者是一面在打電腦或開車,旁邊有人跟你講話,你還是可以一方面眼睛看著前面,一方面與他應對。我們的確有這個能 力的,如果我們不斷地練習、增長,是絕對做得到的。   

在我小的時候,曾看見過做生意的帳房,他們都有這個本事,一手撥著算盤,一手記 帳,眼睛看著帳簿,跟他講話他也能應對,同時做好幾件事 情,別的東西可以做錯,帳做錯是非常嚴重的,真正有本事的帳房就是這樣。很多祖師大德也都有這種本事,但他們不會炫耀,因為佛法的中心是在業感緣起,而不 是這些神奇異能。憨山大師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位大師,他有一個很有趣的本事。他有一段時候很至誠恭敬地寫經,全部精神都貫注在上面。如果是我們全部精神貫 注在上面,旁人講話就都聽不見了,甚至會覺得人家干擾;他非常恭敬地寫,別人跟他講話他也可以應對,所以有人讚歎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也有人懷疑。曾經 有人想要試試他,一口氣找了好幾個人去,大師在那兒很至誠恭敬地寫經,好幾個人同時問他,每個人問的問題都不一樣,都是奇奇怪怪的,但是大家都感覺到,他 所回答的話就正如你問的,絲毫不差。平常我們在做簡單的事還可以回答,現在有好幾個人在同時間問,這是很複雜的,而且他又全神貫注於寫經,竟可以無誤地回 答。   

我舉出這些例證,是要告訴大家,如果你們真正透過正確的方法去練習,法爾如是,我們本身就有這個能力的。只是我們都被無明習氣所覆 蓋,自己還很執著,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所以《廣論》前面叫我們要斷器三過在《中庸》有兩句話「賤而好自專,愚而好自用」,我們已經這 麼差,卻還很執 著,不願意放下自己,好好地接受聖賢的教導,這個才是我們問題的根本所在。

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一剎那心遍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 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

世尊為什麼這麼了不起?因為他已經徹底解決一切問 題,圓滿一切功德,所以最殊勝的導師只有佛,二乘的聖者和菩薩多少也證得,但是證得最圓滿的只有 佛。他以梵音宣說正法,梵音就是清淨的音聲,他能夠善巧地轉種種的正法之輪。法輪有好多種意義,「輪」是轉動的意思,也就是說,佛把他體證的法經過語言轉 到我們的心裡,把我們的煩惱摧破、壓碎,煩惱淨化了,業就改善了,因此能夠「盡諸人天苦邊際」。在三惡道當中固然是苦,其實人天也是苦,但 是要跳出生死輪 迴,三惡道是沒能力的,只有人天可以。透過了世尊的正法,能夠把所有的苦究竟圓滿地通通淨除,那就是世尊的語功德。

【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 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 癡。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應如是念。】

《百五十頌》 當中說,世尊的形相無比的莊嚴,他說法的語言和美到極點,任誰聽見了以後,內心都會完全被他吸引過去,這是從表相上面說;進一步從內容 上面看,佛能靜息我們種種的煩惱毒,我們的貪像灰塵一樣無量無邊,不曉得有多少,佛就像雨雲一樣能止息它。瞋像毒蛇一樣,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蛇跟龍的剋星 就是金翅鳥,一碰到金翅鳥,他們就降服了。世尊也是一樣,能夠解除我們的瞋毒。還能摧壞我們的愚癡無知,就像日光照破黑暗一樣。我們還有一個大困難│我 慢,我慢如高山,而佛語就像金剛一樣,所有的東西都被他摧破,而且他真正能夠絲毫沒有錯誤地見到問題的中心,所以說「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 易解,尊語具善說」,他能非常善巧地解釋,如果不善巧的話,他講的雖然是正確的方法,但是因為義理非常深奧,所以我們不一定真正能夠懂,現在世尊能夠非常 善巧地把最深、最難的法表達出來,使我們容易了解,所以世尊講的法,真正是最究竟圓滿的,所以是「善說」。   

再進一步來說,世尊講話 的言音非常和美,因為他法爾具有這種功德,我們不管在做什麼,佛一講法,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整個心都會被他 吸引。至於所講的內容,假定我們照著去正思惟的話,一定會了解。我們不是不能了解,問題是欠缺去思惟,如果正確思惟的話,一定能把三毒淨除。我們覺得自己 很欠缺,現在得到了佛法,所以會感到慶慰,這也是放逸者的皈依處,因為我們原本好樂世間的種種,聽了他的話馬上生起厭離。「尊語相稱轉」,對於不同的根 器,佛能夠恰如其分、善巧地轉種種的法來淨化我們的煩惱。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聽見了佛語會無比地歡喜;中等智慧者聽了能夠增長智慧;「能摧下者翳」, 「翳」就是眼睛被遮蔽了,佛法能夠淨除我們的無明黑暗,這個就是世尊的語功德。佛的語功德無非只有一件事情--利益一切眾生,所以我們不但要知道,更應該 這樣去思惟,時時憶念。(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100L13~P101L8)

  • 皈依 歡喜行──2010年皈依法會 ──福 智之聲第192期
    淨明法師舉《百緣經》裡滿賢婆羅門遙請佛緣的公案,帶著大家領納佛的身語意種種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遙想有佛陀在的那個 美麗世界,多麼令人嚮往。比對於我 們的 生命,也因為遇到了如同佛陀一般,具備悲、智、力功德的師父,而變得光明燦爛,使我們隨業流轉的無明續流,因此而有機會改變。在對師父觀功念恩之餘,我 們 更應發起想要跟師父效學,以這樣的發心去皈依。
  • 我 的生命一定要改善──福 智之聲第167期
    我從師父的錄音帶當中找到下手處。舉個例子,在「能依學者之相」(二十九頁第三行):「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 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我感覺師父在這一段用很重的語氣說:「我 們常常走不上去,原因是什麼?我們不了解自己的狀況,沒有具備這條件,所以呢,不但學不上去,你沒有得到的,也得不到;你得到的,一定會退失掉,而且是不 知不覺。」聽到這一段我很震撼,我覺得我找到了為什麼學不上去的原因。

2010/08/06

如何皈依

※﹝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① 知功德,② 知差別,③ 自誓受,④ 不言有餘而正歸依。﹞

這裡是引《攝決擇分》當中所說的皈依的綱要,一共分成四個部分:要知道三寶的功德;還要知道三寶的差別,就是三寶各有什麼特徵;第三個自己誓願去受 皈依;最後是「不言有餘」,除了三寶再沒有其他的皈依處了。   

為什麼要先知功德?在前面提到,我們是因為苦逼所以求皈依,這是推動我們的力量,但如果對所要皈依的對象的功德不了解的話,我們就不會 去皈依他;或者理論上清楚了以後,如果不能透過思惟使內心當中真正改變的話,我們還是會隨順著自己的習氣。既然因為怕苦而找能解決我們痛苦的對象去皈依, 當然對所皈依的對象有什麼功德,我們一定要先知道。知功德跟知差別,就是確實了解所皈依的對象他具有什麼樣的好處,以及三寶之間的差異,這兩個條件具足 了,皈依的第二因才是真正地圓滿。   

下面講自誓受,既然了解了這一點,自然而然誰都願意誓願去皈依。願就是好樂心,誓願則是非常強盛的好樂心。我們是經過辨別了之後, 確信佛、法、僧才是救我們的。除了這個以外,其他不順這個正確的因的對象,當然就不願意去皈依。我們就是因為找不到離苦得樂的正確的因,所以才產生痛苦, 現在找到了,怎麼可能再去皈依別的?如果去皈依別的,真正的好處就得不到了。所以這裡是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皈依的原則。

※﹝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① 佛功德,② 法功德,③ 僧功德。今初分四﹞

大師告訴我們,真正重要的,不但要了解,而且要不斷思惟憶念所皈依處的功德,也就是佛、法、僧三寶的功德。先說佛功德,佛功德分成身、語、意、業四 部份,就是除了身、語、意以外,還要知道佛做些什麼事。

【◎ 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如云:「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 頂,為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 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遊行時,雙足如妙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

我們所以皈依他,是因為了解他有這樣特別的功德。就像我們為了要脫離三惡道苦而努力去思惟,就會有強盛的力量推動我們很想逃開一樣,現在也努力思惟 三寶的功德,透過皈依我們不但能夠逃得開苦,而且將來能夠像佛一樣解決一切問題,所以思惟對我們是很重要的。偈頌中所講的內涵,文字比較容易了解,了解了 以後,主要的還是在我們怎麼去思惟決擇。   

偈頌中只是舉出一部分身功德,實際上佛的功德是無量無邊,我們完全無法想像的。第一句總說佛的身功德。佛身有種種的相好莊嚴,其莊嚴是 我們無法仰望的,就如同萬里無雲的秋空,以宇宙間所有的星星莊嚴著一般。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八萬四千無量的形相莊嚴,佛身是所謂紫磨金色,這是我們 勉強以世間最珍貴的寶物去想,實際上,他比我們想像得到的珍貴,不曉得要超越多少倍。就像地獄的苦,我們世間再苦也沒辦法去想像地獄的苦;同樣地,我們世 間再好也沒辦法想像世尊的好。我們只能以世間最好的東西努力去想,來策動我們對世尊的仰望,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下面說佛身像金山的頂一樣,我們可以試著去想,人間所仰望的是不是金子?得到一點點金子就樂了;而佛像金山一樣,無比地光耀,無比地莊 嚴。先說他的面輪,然後說他的嘴、手、腳,也就是五官當中最主要的部分,這些我們都要好好善巧地去思惟,這是佛的身功德,也是我們眼根所對的。佛的身相還 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意義,除了無量莊嚴以外,任何人一看見他,就會產生無比的力量。所以我們如果了解了這點,就知道經論上所說的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佛身是無量的功德所莊嚴起來的,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如果我們要了解佛的身功德,就要閱讀經論然後多去思惟。(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98L4~P99L11)

  • 以法會友──全省廣論農友聯誼 (福 智之聲第189期)
    賴學長看到這群堅守慈心耕作的老朋友們,非常高興。他先感恩農友們為了承事師長而辛苦付出,再引用師父於東勢農場灑淨時的開示,重申師父辦慈心事業的意 義。看到現在社會環境污染及對健康的影響,更顯現師父的睿智,師父在十幾年 前,創辦法人事業,推展有機耕作,並不是為了做有機而做有機,真正的意趣是為三 界六道有情的安樂而推有機,他指出當今社會環境產生這麼多問題,一下子土石流,一下子風災水災等,師父早已點出這是人類心理出了問題,要正本清源,就得從 淨化人心下手。佛法要在十善業地基礎上生根,所以我們要把十惡業扭轉過來,造十善業。
  • 2009慈心週影片──從「共創健康和樂世界」到「三界六道有情護生計畫」的實踐

2010/08/01

為何皈依

「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又分成四部分:

※﹝初中分四:① 由依何事為歸依因,② 由依彼故所歸之境,③ 由何道理而正歸依,④ 既歸依已所學次第。今初﹞

趣入聖教的門是皈依,這種對三寶的信心不是普通的迷信,而是真正以智慧決擇的智信。既然是智信就要說明,為什麼要皈依的道理,因此先說「由依何事為皈依因」,以這樣的原因要來皈依。那麼皈依的對象應該是什麼行相呢?這也要把握得非常正確。第三是用什麼方法或者如何去皈依呢?第四,皈依以後又應該怎麼做呢?這四科我們雖然還沒有一步步深入地學,可是已經能夠從這個綱要上面把握得準,這個正是智信必須的條件,而不是含含糊糊地迷信。所以先把綱要把握住了,然後對每一個綱要再一步一步地趣入。現在看第一個「由依何事為皈依因」,為什麼要皈依?

【◎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

雖然皈依有很多原因,現在我們所學的,是要依據大師告訴我們的,從前面照著次第來,我們已經了解得很清楚,這一生很快就會死亡,根本沒辦法安住,死了以後不是沒有了,一定要有個去處,而這個去處也不是自己能夠把握的,誰做主呢?業。然而我們的業是怎麼樣的行相呢?大師引《入行論》來說明,實際上這也就是大師要告誡我們的。不但宗大師、阿底峽尊者、寫《入行論》的寂天菩薩,乃至從佛以來所有傳承的祖師們,也就是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這樣告訴我們,而且沒有一個例外,他們都是照著這樣做而解決問題的人。我們希望解決問題,豈不也應該這樣去走!

我們眼前有些什麼業呢?「如黑暗依陰雲中」,也就是說晚上再加上滿天烏雲,那是伸手不見五指,一點也看不見。「剎那電閃極明顯」,忽然之間一個閃電非常地明亮。就是說我們世間所有的人都在深厚無明的覆蓋當中,還要加上很多惡業的陰影,所以一點都看不見。這裡的看並不是指用我們的肉眼看,而是指有無慧眼去看。我們根本沒有力量選擇是非,我常常會引用《前世今生》、《新世紀的飲食》來印證,大家都說現代進步了,實際上即使以世間法來衡準都是一團糟,已經夠黑了,何況拿佛法來衡準。所以說黑暗再加上烏雲,唯一的光明唯有剎那閃電。「如是佛力百道中」,就是說唯有佛的光明在黑暗當中現起,我們才能真正看見真相。我們必須靠著光明認識是法、非法,才能照著法去行,也才能多少積一點白淨的福慧之業。實際上,我們都處在這種狀態當中,就算有機會看見光明,也非常短暫,像剎那閃電般。所以真正能造福慧的機會,也就非常微少。所以我們的善極為羸劣,微弱得不得了。平常我們真正做的都是重罪,不但重而且很強猛。

我們乾淨、清白的業少得不能再少,而黑業非常強大,既然如此將來一定會墮落。因為這樣而起大恐怖。我們不妨從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去想,早晨聽到打板聲,你是覺得生死輪迴很恐怖,一心求出離,還要救一切人,於是馬上起來,還是你想天氣這麼冷,再睡一會兒?這個自己心裡很清楚。起來以後到大殿去唱念也是有氣無力、打瞌睡,就算念咒,你是想為了救一切眾生,提起全部精神念,還是癡癡呆呆地念?你仔細想想,我們所做的好事,其中都摻雜了很多惡業。面對著三寶卻不恭敬,不恭敬是愚癡的正因,對我們也有損失。若是壞事,那更不用說了。所以稍微想一想,就會了解自己所造的業,了解了就會生起怖畏,既然害怕,就要去求救了。我們現在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因為沒有生起怖畏心,所以前面這段話就是策勵我們生起怖畏。由於害怕,就會想辦法去求救,尋求可皈依之處。


【◎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既然我們的現況是很快就會死,死了以後就被業所流轉。因此真正要去皈依的對象,他必須是這個問題已經真正徹底解決了,一切的過失已經徹底淨除,這是就離苦而言;此外,我們希望得到的一切功德,他已經究竟圓滿。這兩個是必須要的條件,前面是因,必然會產生後面的果,這點很重要。總之,我們思惟現生很快就會過去,而此生的一切到死的時候像作夢一樣,什麼都沒有。死了以後並不是生命就終止了,還會有下一生,下一生到哪裡是要看業來決定的。看到自己現在造的都是惡業,所以起恐怖而求皈依,既然這樣,要皈依的對象也不離開這個原則,他一定在這個問題上面已徹底地解決了,不會因造惡業使自己墮落。否則,若他自己不能解決,你去找他有什麼用呢!而且他的功德究竟圓滿,這兩個條件是必須要的。因此如果是自己真正有心,而且有智慧能夠辨別得清楚的話,那一定會皈依具備這二個條件的對象。實際上真正能夠解決我們的問題而應皈依的就是佛。「薄伽梵」是梵文,也就是佛。既然佛是我們皈依的對象,他為了救我們所說的法,當然也是我們皈依的對象之一,依照這個法去實際上修行的是僧,就是我們的同伴,這就是應該皈依的對象的行相。

【◎ 應歸之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

對於應皈依的對象,應該要很仔細地了解可以皈依他的原因,這分四部分來看:第一、他必須己經絕對地調伏自心,這個根本問題解決了,所以再也沒有任何畏懼了。我們是有畏懼而去求他,他本身如果還有畏懼,那他自己還有問題,就像找醫生,如果他自己也生病,更不知道怎麼醫別人,怎麼能救你呢?所以他自己本身先要解決。這樣還不夠,還要加一個條件,必須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去求他,他都能夠幫忙你,而且懂得各式各樣的方法。假定他沒有這個條件,他雖然自己問題解決了,可是怎麼幫人家他不知道,那還是沒辦法。就算他有能力也還不夠,如果他不願意幫忙,那還是不行。所以還要有大悲心。  

大悲的內涵就是他要幫忙一切眾生解決他們的痛苦,而且這個眾生並沒有任何限制。我們世間人也願意幫別人忙,但對象往往有一定的限制,譬如父母對自己的子女願意幫忙,乃至於子女對父母或親人也願意幫忙,但對其他人就不一定。對朋友可以幫忙,對冤家就不願意。所以不但要有能力,還要具足悲心。此外,還要有個條件,世間很多人,如果你好好地供養他、送他錢,他會幫你忙,否則不幫忙。現在這個條件是不管你有沒有供養他,對他有沒有恩惠,在任何情況之下,只要你真正願意,如理找他,他一定幫你忙。所以財供養他不要,「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為什麼要以正修行才能生喜呢?因為佛就是依著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現在雖然我們去皈依,可是如果不願意照著他告訴我們的正確方法去做,那還是沒有辦法得救。最後這一點就說明這個皈依的對象是何等地崇高、何等地偉大!具足這四個條件,那才是應皈依的境。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遍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

總攝起來,第一個,自己的問題解決了。第二個能夠幫助別人,能非常善巧地幫忙來求救的人解決問題。第三,他救的對象沒有任何限制,不管是親近的、陌生的、乃至冤家也好,他有大悲心,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救。從經論上我們看得見,世尊在世的時候有很多這種典型的公案。提婆達多一天到晚要害佛,佛則是大悲遍轉,從來沒有對他起一點點異心,對他和自己的兒子羅□羅同等看待。第四是「普利一切有恩無恩」。真正能夠具足這四個條件的,「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就是除了佛以外,再也沒有一位像這麼偉大的人了。  

在印度民間覺得最了不起的是自在天,我們民間也有各式各樣的神,但這些實際上都不是真正的皈依處。如果了解了佛法,真正說起來,我們現在得到暇滿的人身,遠比他珍貴,反而倒過來皈依他,那是非常荒唐、非常可憐的事情。就等於我們手上有的東西遠比他值錢,居然自己不會用而跑去求他,或者把自己的換給他一樣,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無明,現在我們學了佛以後,透過佛法才指出這個行相來。由於佛是所歸依處,所以佛所講的法以及照著佛講的法去行持的佛弟子眾(也就是僧),這些也都是我們應該皈依的對象。(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98L4~P99L11)

  • 如何運用皈依、業果 實踐善行 ──日常法師開示
    在善行實踐過程中,當你觀察內心的時候,一旦偏重在煩惱上,從個別去看,怎麼努力,煩惱也對治不了,於是心灰意懶,心就沈下去了。碰到這種情況,要從整體去看,當我們看到整體的時候,內心就提起來了。

2010/07/22

思惟三惡趣苦

【若思如是惡趣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何能忍。】

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們應該對上面所說種種的惡趣苦如實去思惟。這就是我們學這個真正主要的原因。但因為我們不大容易思惟得起來,無從想起,那就從眼前能體會到的去感受。例如把手伸到火爐的炭堆試試看,我們連碰都不敢碰,如果放一晝夜,那怎麼受得了?或者冬天裸著身體在極寒冰窟內停留一些時候,對 我們來說,不大容易找得到冰窟,可是有冰塊,到了冬天很冷的時候,把上衣脫掉,然後拿一個冰塊放在手上,或者放在身上,自己就無法忍受。所以,大師策勵我們認真去感受,不要當作學問看,而是幫忙我們,透過思惟三惡趣苦來策勵自己,這是很重要的。   

除了熱、寒以外還有饑餓,你幾天不吃試試看;或者是蚊蟲等來咬我們,被蚊子咬尚且很難忍,或者被虎頭蜂叮一下也非常痛,若是在地獄裡被鐵嘴啄,怎麼能忍受?人道當中一點點的熱、寒、餓我們尚且無法忍受,何況是熱地獄、寒地獄等,乃至餓鬼、旁生當中的苦,像這種情況我怎麼能夠忍耐呢?這樣的心情,要生起到什麼程度呢?

【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

這句話是個總示,對我們非常重要。要衡量一下我們現在的心,對三惡道苦害怕到什麼程度,必須要能轉變心意,一想到這個心裡就起大恐怖,只要這恐怖心 還沒有現起都應勤修習。內心要產生怖畏,才能推動我們努力去做,否則就算知道了,但未修習或少修習,那都沒有好處的。了解是了解了,但是不經過思惟就沒有推動的力量,或者雖然我們修了,但只象徵性地修一下,這個也沒好處。   

三惡趣苦真正重要的,就是策勵我們在得到暇滿人身的時候,應該努力地修行。所以了解了上面這些痛苦的情況之後,緊跟著要去如法修習。假定單單只是聽過而沒有真正去修,萬一自己真的墮落,那是絕端痛苦,根本沒辦法修行。所以趁我們得到暇滿人身能夠修行的時候,要如理去思惟、觀察,一旦真的能夠達到大師所指示的修行量以後,內心會轉變,對於將來會起很大的恐怖,所以要趁現在有機會可以修行的時候去努力,就不會浪費時間,對一些次要的事就不會去管 它。所以要透過串習使得自己轉變心意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的話,就算了解而不去修習,或者雖然修習了,但力量不強,還是會被老習氣轉過去,那也沒用。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

能夠滅除懈怠的就是發精進,實際上這是一件事情的兩面,要能發精進去修正道,必須內心當中意樂先轉變,願意斷除煩惱,因為煩惱會使我們造惡業而感苦 果;願意認真如理修行,因為修行可以解決這些問題,自己有這樣的好樂心,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而策發內心希求解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修苦。不是等到你苦了才修,而是在還沒感苦果之前,就去修那個苦的內涵,所以說讚修苦。所謂的修,就是理論了解以後不斷去思惟,到後來會轉變我們的心意,推動我們照這個方向去 做。修苦是最根本的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很多條件,比如飯根本因是米,如果是麵的話,麥是根本因,但是單單有米跟麥還是不行,還要有其他的條件。   

策發我們精進求解脫的根本因就是修苦,這裡的大師就是指佛,就算大師在世間,他告訴我們的也就是修苦,再也沒超過這個的了,實際上這個教授是從佛絲毫無差地一代一代傳下來的。   

透過修苦,才能真正生起下士及中士的意樂,這個次第非常明顯。前面在道總建立上很清楚明白地說,《菩提道次第廣論》是要引導我們成佛,要成佛就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這個叫上士,但是上士前面的準備就是中、下士,所以要由下而中依這樣的次第增上。先是念死,進而想想死了以後,極可能會墮落三 惡道,這些使我們能夠策發下士意樂。進一步了解就算生了天,還是會再墮落,因此一定要跳出生死輪迴,這是中士的意樂。在此之上,進一步推度自心用種種的方 式去利他,那就是上士,這個次第是非常明顯的。所以每學到一個地方,自己就要把道次第串聯一次,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如果不了解這個特點,把次第弄錯 了,那就很糟糕。   

以三士道來引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摧伏增上慢,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漢地一般來說是大乘根性,這是好的,可是現在大家並不了解佛法的次 第,動不動就說我是學菩薩的行者,乃至自命為菩薩,實際上真正的菩薩是起心動念處處為了別人,而且必須是因為自己先了解生死的苦,才進而要幫別人徹底解 決,所以如果沒有真正中士的內涵,不可能有上士的意樂,同樣的如果沒有下士的內涵,也根本不可能有中士的意樂。現在連下士都沒有,嘴巴講「為利有情願成 佛」,就自以為是菩薩了,這是非常嚴重的增上慢。發了菩提心以後還要廣行菩薩道,那時再去證空性,否則很容易起增上慢,把我們該走的那條道路就走錯了。所 以這地方又特別強調一下,前面說的次第非常重要,而每一個地方的質、量要到什麼情況才算,絕對不是嘴巴上面唸一下,或者似是而非好像有這麼一點就可以。有 一位同學跟我講,他對緣起性空很有感覺,你不能說他一點認識都沒有,可是等他真正去實踐以後,才知道還差很遠。我自己的經驗也是一樣,必須慢慢去體會才曉 得,我們沒有以正確的聖教來衡量的話,自己不會認識真正的質跟量。前面是講思惟三惡趣苦的質,以下講量。

【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恆常勵力修習。】

思惟三惡趣苦可以淨化自己的內心,要修到什麼程度呢?遇到任何一個境,這種害怕的感覺會任運生起來。所謂任運就是不假思索的,平常我們不假思索立刻 生起的就是自己的習氣,看見相應的東西就歡喜。現在要照著《菩提道次第論》告訴我們的次第一步步走上來,修到不假思索一碰到那個境界就感覺到害怕,曉得這 些一沾上的話,將來就要受三惡趣這麼嚴重可怕的果,如果這種心理還沒現起,都還要修。

【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 使暇身具足義利。】

能發這樣的心是最重要的。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賢善之身,能夠修行佛法,如果能夠照著這樣的道理去做的話,以前的惡業可以淨化,未來可以減少造惡。以 前造的善業,由於這樣很強盛的欲樂,能使它增長廣大,將要新作的善業也能夠作到。這樣的話,豈不是使我們有暇的人身一天都不空過,真正產生最好的用場了。

【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

前面所說的這些都必須趁現在還沒有墮落時努力去作。如果現在得到暇滿身卻不如法去思惟這些道理的話,除了隨順我們的習氣,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隨順我們的習氣永遠流轉生死,在輪迴當中,惡業是絕端地多,善業是非常地少。將來的果就看你造的業有多少,既然造這麼多惡業,那必定墮落。墮落惡趣以後,你想要求救護都沒有用。前面在三惡道苦當中已經講過地獄是絕端地痛苦,一旦墮落,除了忍受這個痛苦以外,沒有其他任何辦法,餓鬼也是如此,而畜牲根本沒有能力去 抉擇善惡。所以一旦墮落了,即使要求救都來不及了。墮落三惡道以後,對於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作的,因為沒有智慧力,根本就無法取捨。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 覓歸依,見四方無依,次乃遍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

這是《入行論》上面策勵我們的偈子。它說假定我們有機會能夠做好事時沒有去做,而沒有做好事多半是造作惡業,以後墮落了,整個被惡趣苦蒙蔽住了,那 個時候我能怎麼辦呢?在這麼恐怖的狀態中,誰能夠來救我們啊?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當突然之間遇到一個絕端恐怖的情況,我們是不是會想辦法求救?這是個很現 實的問題。此時內心充滿了恐怖,到處找真正可以幫忙我們,作為我們依靠的人,卻都找不到,心中只有一片迷悶,那個時候我怎麼辦?現在要好好地想,一旦墮落 就來不及了,要趁現在還能有所作為的時候,好好地找皈依之處。真正可以皈依的是誰呢?只有佛是一切眾生真正可以依靠的,因為佛唯一努力的就是「勤救眾生事」,勤就是精進,佛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救眾生。他不但努力救,而且他有大力,能夠「除諸畏」,幫忙我們解決一切的問題。《入行論》上這個偈子我們要好好 地擺在心裡面。

【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這個地方所說是粗淺的,但是重要的內容都已含攝在裡面,在《念住經》裡面有詳細的說明。我們一定要把它拿來好好地研閱,而且要常常去研閱,並依著去 思惟,才能策勵我們努力去做,這個才是我們眼前最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到這裡為止,是思惟三惡趣苦。(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96L2~P98L3)

  • 生命大考──病苦逼惱身心──母親開刀記
    折騰了一天,好不容易將母親送回病房,醫生說原本是以腹腔鏡手術將右腎取出,但因腐爛造成嚴重沾黏,最後只好將腹部切開,當我看見那三筒抽出的膿血及腫漲 的腎〈竟和豬心一般大〉,只能用怵目驚心來形容。母親並未完全清醒,她仍然陷在極度恐懼中,不斷的發出囈語: 有一大群人拿著鐵棍打她,她沒命的奔逃,原以為已到一安全地,卻發覺自己竟然逃進一個大鐵籠內,被打到皮肉全無,只剩一截截的骨頭,她哀號著:「讓我死掉 算了,我沒辦法忍耐了!」趕來探望的小妹和弟媳婦則不解的詢問著:「怎麼會這樣?」而我則震驚的回想《廣論》裡「三惡趣苦」種種地獄的相狀,一方面感恩佛菩薩示現這麼明顯的境讓我學習,一方面難過這竟是透過我摯愛母親的痛苦經驗而得到。

2010/07/17

地獄苦

【如是能感於彼等中受生之因,如下當說,極近易為,於日日中亦集多種,先已集者現有無量,是故不應安穩而住,應思此等深生畏怖,與彼中間,唯除隔絕悠悠之息而無餘故。】

感得這麼可怕的地獄果報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業,對境起心動念以後,身口就跟著它造作,有時候我們講得很好聽,可是心裡卻不是那麼一回事情。講得好 聽、做得很好看都沒用,業是騙不了人的,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是為了別人好,實際上心裡面完全是為自己,有很多情況之下,乃至於自己都不知道,我們最可憐的就 是這個。

地獄業非常容易造,眼前處處都是,我們每天都造太多這種業,以前不知道,現在學了佛法以後,自己可以觀察一下。平常我們聽了一個道理,內心 當中儘管也覺得這個法對我們很重要、很好,可是我們感受很深,願意很認真照著去學的有多少時候?而根本不管法,隨順著自己的習氣去走的又有多少時候?我們 一碰見境界的反應是些什麼?就算我們有的時候想修行,又能夠維持多久?譬如現在大家自己看書或者做早、晚課時,是什麼心情?坐著聊天、吃喝,或者今天煮了 一點酥油茶了,大家又有什麼心情?自己稍稍比較一下,很容易就感受得出來。仔細地去檢查的話,每天都有太多、太多這類的業,是非常容易造,而且隨時都可能 造的。   

不僅眼前是這樣,以前可能已經累積了無量無邊了,這是實際狀態。平常我們還覺得舒舒服服、安安樂樂,了解了這個特點就不能這樣了,應該多去 思惟,使自己生起很大的恐怖,它會策勵我們,當我們感到可怕時,就會努力去修行,就像生了病,曉得這個病非常嚴重,乃至會死,那就會一心一意找醫生。我們 造了這麼多嚴重的業,只是眼前還沒死,而實際上跟死的距離是「唯除隔絕悠悠之息」,一口氣不來,馬上就去了。所以與其忙世間的種種,講世間的很多道理,不 如把心放在思惟法上面,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想到這裡,我想起以前自己跟隨老師的情況,現在有些同學也是這樣,我心裡面非常難受,非常傷心,難受我自己以前沒有早一點覺醒,傷心我現在 沒辦法幫大家的忙。以前我也是遇到一些事情就會跑到師長面前去抱怨或者訴說,而老師總是叫我不要多管這些事情,我那時一直覺得這麼重要的事情為什麼不管 呢?老師告訴我的話,我總是不太容易聽得進去,總覺得我心裡面有這麼多的話,他為什麼不聽我講呢?我現在才了解,其實老師早就經驗過這種事了,這不是我們 應該想的事情。所以如果你條件夠的人,現在聽到了就懂,否則過幾年以後,你會真正體會到,這件事情體會得越早越好,即使你很久以後才體會到也還來得及,如 果這一輩子都體會不到,那你走這一趟人生就很遺憾了,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個特點,我們應該了解、分清楚眼前應該解決的問題的輕重。世間上人與人之間的是非,不管你說得多清楚,永遠在煩惱當 中,既然這些是非釐不清,理它幹什麼呢?最好的辦法是一刀斬斷,用智慧火一燒就沒有了,真正重要的是緣念法,時時省察自己內心緣念的是什麼,那才是最重要 的、最有效的。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已作地獄業,何故安穩住。」《親友書》亦云:「諸作惡者唯出息,未斷之時而間隔,聞諸地獄無量苦, 如金剛性無所畏。見畫地獄及聽聞、憶念讀誦造形相,尚能引發諸恐怖,況諸正受猛異熟。」】

造了惡業一定會感果,只要一口氣不來,馬上墮落,我們哪有時間忙世間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如果你真正了解自己將要墮入的地獄其中的相狀,那簡直是無 法忍受,而我們現在居然像金剛一樣動都不動,實在是很顛倒的事情。親自去看畫的地獄,或者聽見人家講,尚且會恐怖,何況是將來要親自去受。

【生死苦中諸惡趣苦,極難忍受,其中復以地獄諸苦極難堪忍,於一日中,以三百矛無間猛刺,所有痛苦,於地獄中,微苦少分,亦莫 能比。諸地獄中,又以無間苦為至極。《親友書》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如是一切眾苦中,無間獄苦極粗猛。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 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喻非能及少分。」】

生死輪迴當中,惡趣苦很難忍受,尤其地獄最痛苦。每天以三百支矛不停地猛刺所產生的痛苦,比起地獄的苦還是非常少的,所有的地獄當中又以無間地獄最 可怕。一切的安樂當中,最快樂的是「諸愛永盡」。我們現在的快樂都是由貪愛而來的,但是真正的快樂是要把貪愛去掉才會產生,這有個比喻:痲瘋病人癢的時候 去抓一抓,覺得很舒服,但是真正最快樂的是不要有痲瘋病。痲瘋是身體上的病,我們現在的心病是貪愛、貪著。因為貪著所以歡喜這個,歡喜那個,當貪著滿足的 時候,就會覺得很歡樂;但是當渴望的東西得不到的時候就發瞋心;對真正的苦樂分不清楚,這是癡心。而真正的快樂是認識了這個而拿掉它,所以「永盡諸愛」才 是真正的快樂。反過來說一切痛苦中,無間地獄最厲害,即使是三百支矛不斷地猛刺,也比不上無間地獄少分的苦,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我們被一根針刺到都受不 了,刀割更是嚴重,何況三百支矛不停地刺,可是這樣的苦比起地獄來簡直是少分都比不上。

【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勵,輕微惡行,莫令染著。即前書云:「此諸不善果種子,即身 語意諸惡行,汝應盡力而策勵,縱其塵許莫令侵。」】

這個苦不是沒有原因的,也不是別人能夠加到我們身上的,都是我們自己造的,所以怨別人沒有用。我們平常都是怨別人,但真正重要的是在自己身、口、意 三門的造作,善惡都是透過這個而造的。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哪怕最小的罪也不要去犯。(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92L1~P92L11)
  • 地獄火──福 智之聲第173期 賴錫源學長
    八十三年師父到印度,德里溫度高達四十多度,師父住宿旅館時,仍選擇沒有冷氣的房間。師父回國後,我正好有因緣請問師父:「為何抉擇住沒冷氣的房間?」師 父回答:「想到地獄的猛火那麼粗猛,現在這麼一點點的苦,和地獄火比起來,算得了什麼呢?」
      師父抉擇事情的方式都是和法相應的方式,而不是世間的利害關係,真是殊勝啊!

2010/07/11

八寒地獄

【《本生論》云:「斷無見者於後世,當住寒風黑暗中,由此能銷諸骨節,誰欲自利而趣彼。」此說住於黑暗之中。】

這一點非常重要,會掉到寒地獄去的原因是持「斷無見」,凡是持這種見解的,將來就會到寒地獄去。佛告訴我們世間的真象是性空緣起的,「性空」跟 「空」不同,很多人都不了解,以為性空就是空,其實不然。性空是非常不容易了解的,它的內涵現在先不談,但我們必須先了解空跟性空是兩回事情。譬如我手上 拿著一塊木頭,這個木塊就它的本質來說是性空。不是說東西被拿掉了,空無一物,就叫空,這是大家看得見的,不用講就能懂,如果還要佛來講的話,佛法就太不稀奇了。如果以為性空就是這樣的空,那是我們對佛法的誤解。就像這個木塊一樣,世間任何東西我們都會很執著,好像它天生就有。在本論後面最重要的地方就是 講這個,凡是世間存在的東西,都是由種種因緣聚集而組成的,並不是天生就是如此的,這種存在現象的本質就叫做性空。   

什麼是斷無見呢?對有情生命的認知有兩種差別:一個是正確的認識,一個是錯誤的。錯誤的認知又有兩種:一個叫常見,一個叫斷見。「常見」是 說人死了以後靈魂會繼續下去。靈魂住在身體裡,就如同人住在房子裡,房子壞了,但住在裡邊的人並沒有死,同樣的,身體死了,但住在身體裡邊的靈魂是不壞 的。人進入房子,把門窗打開,這間房子很有生氣;等到房子壞了,住在房子裡的人只是離開而已,並沒死,這個叫靈魂不壞,這是常見。   

凡是執常見的人,他會承認有前世、這一世及後世,雖然他不一定能夠把握住問題的中心,但比執斷見好。斷見是認為死了就沒有了,因為斷見,所 以就會覺得沒有所謂的三世因果,事實的真相被這些見解所蒙蔽,進而因為看不清真相而造種種非常可怕的惡業。本來保護我們最好的就是正確的知見,現在這個正 確的知見被蒙蔽了,我們真正最佳的保護就被毀掉了。斷無見的人後世感的果報就是住在「寒風黑暗」中,不但寒而且黑,一無所見。冷到什麼程度呢?「銷諸骨 節」,寒、痛得簡直無法形容,連最最裡邊的骨節都躲不掉。既然我們希望自利利人,怎麼可以做這種顛倒的事情。   

前面的部分是敘述寒冰地獄受苦的果報,而《本生論》說的是所造的因,現在我們既然了解了果報這麼可怕,當然不願意再去造這個因。所以平常的 時候,千萬不要把這種常見或斷見的錯誤知見隨便告訴別人,因此我們自己本身要好好努力學習,以期能徹底了解。至少在沒有徹底了解之前,努力去聽聞、辨別, 以這些提升自己,一方面就自己所了解的,也隨分隨力告訴別人,這樣才行。

這件事情對我們很重要,但願諸位心平氣和地先把這些文字再看一下,其中有幾句話要記住:「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他絕不是張開眼 睛往水裡跳,而是因為在無明當中,被無明的習氣推動,當初造業的時候覺得好玩而造了這個業,當果報現起的時候,習氣又來了,又覺得好玩。我們現在做很多事 情,理論上雖然了解了,但心裡總覺得這個不那麼嚴重嘛,心裡不知不覺地認為蠻好玩,自己並不感覺到這個叫無明。通常我們造業的時候自己不會感覺到警惕,還 覺得順理成章,人嘛當然這樣,不去享受要幹什麼?現在西方很多年輕人受斷見的影響,覺得就這麼一次的生命,為什麼不好好地享受?所以斷見最可怕的是,他並 沒有造嚴重的惡業,但如果普遍地去影響別人的話,那他將來就會到寒冰地獄,假定因為斷見再起瞋心或鬥爭,那就更嚴重了。(詳《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91L1~P91L2)

2010/07/04

地獄壽量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此復人間五十歲,是四天王眾天一日一夜,以此三十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四天王眾天壽量。總此一切為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此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為等活地獄壽量。如是人間百歲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歲,如其次第是三十三,乃至他化自在諸天,一日一夜,其壽量者,謂各自天千歲二千四千八千萬六千歲。如此次第,是從黑繩,乃至燒熱一日一夜。以各自歲,從千乃至一萬六千。《俱舍論》云:「人中五十歲,是欲界諸天,下者一日夜,上者俱倍增。」又云:「等活等六次,日夜與欲天,壽等故彼壽,數與欲天同,極熱半無間中劫。」《本地分》中亦同是義。(詳《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88L8~P89L3)

  • 欲界天及地獄壽量
  • 史威登堡的啟示 (福 智之聲第104期)
    十八世紀最頂尖的科學家、最顯赫的思想家史威登堡,留下許多靈界體驗的記錄,現由大英帝國博物館珍藏。《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文殊菩薩化身)教 證具足的修行歷程,全面呈現真正離苦得樂、圓滿生命的完整理念,以及如何步步向上的正確次第;而史 氏的經歷,以其個人的品德修養與科學素養投入靈魂的探討,讓現代人更能確立生命無限之真實、心靈反被物質奴役之錯謬。故本期刊載「史威登堡的啟示」一文, 期使大家對走增上生道感覺更篤定而踏實。

2010/06/26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願一切時處皆能觀自在!!

2010/06/19

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死的時候,除了善業跟惡業以外,其它沒有一樣東西跟你去的,不管是人或錢物,乃至自己的身體也好,都不可能跟你去,所以我們現在 只有一件事情該做--修妙善之行。

【以是此心縱覺難生,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博朵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 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為,不住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的確,這個念死之心是不容易生起,但這個是修道的基礎,所以共下士引導我們的第一步,就是念死。共下士道的特點,一直要告訴我們,我們的努力是為了 下一世,絕對不為這一世忙,這個部分跟下士一樣,所以我們叫它共道,而我們的目標是要走上士的。博朵瓦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祖師,宗大師的法統傳承當中,阿底峽尊者最完整的傳給種敦巴,敦巴尊者有三位最主要的心子,博朵瓦就是其中之一。他說:我們總對世間的光榮放不下,因此一直浪費生命,現在要想放下,最好的就是修學無常,因為我們已經了解了,眼前所有的親屬資具,有一天一定要捨掉的,不管你有多少的光榮,到死的時候,還是一個人到下一世去。除了修法以外,再沒有任何方法能夠真的幫忙我們,了解了這個,你不願意忙現世的這個心就生起來了,這是真正重要的。如果這種心沒有生起,要想修法是修不上去的,其它的道 理,不管你講得多深多好,沒有用!因此正式引導我們的第一步就是念死。

念死分成三個根本,九個因相,三個決定,這個理論容易懂,真正對我們重要的是,了解了這個理論之後去修持,最重要的要去思惟,只有思惟才能形成業的力量,這個力量才會改變我們一向的習慣,所以修行(修改行為)是指這個而言。眼前我們在學菩提道次第的過程當中,應該屬於聞、思階段,所以並不是 聽到這裡就全部精神照著去修,但是也不是聽過了不管,《廣論》一開頭大師就教誡我們,要根據我們所了解的,隨分隨力去修。

諸位不妨自己想一想,你今天聽過了這個道理,覺得很好,好像得到了一個新的知識,通常會感覺很歡喜,說不定還會告訴別人以彰顯自己;可是光 這個知識對我們正式修行是沒有用的。真的要修行,一定要將整個菩提道總別之間的架構了解清楚,依照次第步步深入。雖然理論上了解了,但很難把這個理論拿來 策勵自己步步深入,原因就是對於念死並沒有生起定解,我們現在因為還沒有把整個《廣論》的總別架構把握住,所以不需要馬上照著全部的次第推進,但是也必須 拿念死的道理隨時策勵自己,否則就沒有推動的力量,永遠只是個空話,所以念死道理學過了以後,儘可能地經常拿來思惟。這個基本的概念,大家一定要好好地把握住,然後隨分隨力去做。(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85L2~P85L11)

  • 母親的截肢苦──福 智之聲第 146-147期合刊
    平日母親總是那麼的自信且有主見,凡事善於計劃,甚至對自己的後事都已做好了安排;但是如今真正面臨考驗時,以前的自信、主見都派不上用場;而心靈上又完 全沒有準備,因此陷溺在深度恐懼中。平常我們總會把無常、業果掛在嘴上,如今身臨其境,方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苦受。在這茫然無依的時候,我想到了師父的教 誡:「怕苦要求出苦,惟有依靠三寶。」思惟到廣論中所說:「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 《修信念恩日記》生命大考慶幸有您──福智之聲第184期
    在被推進手術室的那一刻,先生、母親、所有的親朋好友都離我而去,唯有自己一人一步步地邁向手術房,那時真正體會到廣論上說的「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真實感受到生命的無常,死亡隨時會到。在手術台等待,那一顆無助恐慌的心,唯有向師父、向觀世音菩薩皈依、祈求救度,那是我第一次真實生起了找依靠的皈依 心。
  • 此身的確非我有──福智之友第90期
    夜闌人靜,細細回味人生路,感慨身子雖是我的,卻沒能力掌控它,所以說,這個身子實際上也不是我所有,這就是人生的真相!而該思惟的是「我要如何過一 生」?

2010/05/31

思惟死無定期

【◎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面,須發今日定死之 心。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便專籌備久住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

這 是第二個根本。既然一定要死,什麼時候死呢?不一定!從今天以後到百年以前,死是一定的,而死什麼時候來卻不知道,也許就是今天。既然如此,我們 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呢?我們心裡面一定要執持「今天一定會死」,因為假定覺得今天不會死,或者今天多半不會死,這個時候以前的老習氣就全來了,一定會忙於世 間的安樂,而不會想到對我們真正有價值的事。所以一定要想「今天一定會死」,假定想的是不會死,對我們就會有這樣的害處,萬一今天死了,後悔就來不及了,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此事亦為善哉。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 必須。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 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

假定我們每天都想「今天一定會 死」的話,就絕對不會為現世而忙碌,而會為來世規劃,就算不死,造作了這種好的因,豈不也是我們要的!所以我們應該 想:「今天一定會死」。若能有這樣的準備,就算今天不死的話,我們可以做很多好事;萬一今天死了,那籌備死後之事更是絕對需要的。在《廣論》後面會說到, 我們所造的業,感果的次第是重、近、串習、先;重業一定先感果,萬一沒有造重業,那最靠近死時所造的業會先感果。所以假定我們天天想「今天會死」,就會努 力修善法,下一世這個業就會先感果,除非你造了非常可怕的重業。其實如果以前造了重惡業,我們今生不會生為人,而這一生如果沒有造重惡業,下一世去的地方 就是由最靠近死時造的業決定的。

了解了這一點後,我們如果這樣努力的話,下一世一定能夠得到好處。就算以前造很多惡業,只要現在努 力,就有機會把以前所造的惡業都改善過 來,善業會增上。所以思惟今日必死是非常重要的。譬如我們有一個非常厲害的敵人,如果他來了一定會傷害我們,而這個敵人一定會來,至於什麼時候來並不知 道。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豈不是一天到晚都要很謹慎地防範?世間尚且如此,現在我們面對這麼可怕的敵人--死,又怎可不管!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就確定了。這是第二個根本--思惟死無定期。(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81L4~P81L13)

~~~隨喜大家,透由研討班上課,扭轉惡業,增長善業~~~

  • 學佛 相見恨晚──福智之聲第191期
    住在礁溪的薛媽媽走過八十四個年頭的歲月,遊遍千山萬水,擁有人人稱羨的豪宅,屋前綠草如茵,屋後則是有機農園,四時新鮮蔬果不 斷;寬廣的人脈,圓融的處世原則,也為她博得無數的掌聲;更重要的是子孝孫賢,薛媽媽的德行,讓晚輩們猶如眾星拱月,一切以她為尊。這樣的人生夠令人羨慕 吧?但是三年前,薛媽媽參加長青班之後,整個生命有了極大的改變,她覺得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不可信賴的,唯有佛陀、唯有正信的師長才是生命真正的依靠。


2010/05/20

永懷阿媽

今生愛我母為最   眾母愛護亦如是
思此厚恩未能報   憶念母恩求加持
摘自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

母親今年84歲,37歲生我時就已經吃藥一直到晚年,2007年1月28日太太發心接母親回家照顧,以廣論所學照顧母親。那時侯母親身體狀況就像師父在廣論錄音帶所講的「站起來像拔樹,坐下去像斷索的袋子」,心理狀況是「煩惱熾盛」-25歲生完大哥後與姑姑叔叔吵架的怨恨積在心中50幾年,如錄音帶似地重複播放給人聽。

母親大部份時間都躺在牀上,來我家的第一週,常常說夢話,週五晚上我放假回家看到母親,嘴巴一直不停地講話到隔天早晨,邊講邊用手抓被單慢慢地折著,腳偶而抖動,對於這些動作她都無法自己控制,只能被控制。看到母親如此受到煩惱之苦,半夜睡不著的我,想到「長夜沉淪生死苦海之中,身心逼惱,痛苦無量,唯一皈依只有上師三寶」這句話,此時此刻的母親如何皈依三寶?解脫心中50幾年的怨仇大恨?

透由與母親分享廣論上課內容及法會活動,母親的生命已經得到明顯改變,没讀過書不識字的母親,在身心意識衰退的狀態下,常會不經意地說出一些令我驚訝又讚嘆的話:

2007年2月4日當我拿師父法照給母親看時,第一眼就說「有熟識」(台語,即曾認識),驚訝之餘,讓我生起無比信心,請母親一定要好好跟緊師父學佛。

母親向我說:「現在你能學佛,也是命修來的」,一聽到「命修來的」讓我訝異母親怎會有此無限生命的觀念,趕緊追問,母親說出年輕時曾經隨外公至寺院拜佛供養聽來的,時隔逾60年,中間少有接觸佛的母親,現在有緣再親近佛門,正如師父在廣論錄音帶所說:「任何一個人,你只要隨便的念一聲佛,跑到廟裡邊,合一個掌,鞠一個躬…,都會成佛。」佛的因緣就是這樣,妙不可言。

2007年3月10日我參加仁波切「上師相應法」 (「尊長瑜伽」)法會後與母親分享,母親向我恭喜參加法會並說「没有祖師那有我們」,此語再次讓我讚嘆母親怎麼會有廣論所講的「依師軌理」-學佛需靠善知識引導的觀念。

2008年3月23日高雄長青班開課,我帶母親去上課,祈盼母親的生命從此受到更多佛法的滋潤。2009年長青班上課母親獲得全勤獎

2010年5月9日母親節早上,有四位師姐來關懷母親,從今年初以來未再見過師父法照的母親,當師姐拿師父法照給母親看,問說這是誰?已經很難動作及言語的母親竟然雙手合十清楚說出師父二字,此時大哥全家剛好來到看到聽到,真是令人讚嘆感動,感恩師父。回想第一次拿師父法照給母親看時,母親說有熟識,而今誰也没想到這會是母親今生最後一次看到師父法照,且以說出師父二字劃下完美句點,於母親節晚上安祥往生。

從小我們都以「阿媽」稱呼母親,左鄰右舍只有我家以此發音稱呼,心中非常納悶,去年看到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奇異的畫像」時,知道西藏人稱呼母親叫「阿媽」,不知這又蘊涵何種因緣?

祈願 吾家傳承阿媽晚年堅毅不拔的學佛精神,永永遠遠,追隨師父學習佛法。


  • 有一天我就跟她說:「這類事情你已經跟我講了半年了,都是幾乎同類的事情。講了之後你心裡稍稍有一點舒服,但是回去之後又開始發作了,是不是我們得找到一個究竟讓你不再這麼痛苦的辦法?」所以我就跟她說:「那我們就聽師父的帶子吧!」....
    摘自 真如老師開示全球廣論 II 第23講 @福智全球資訊網
  • 出了屋外,一進入田中小道,我笑了,對母親說「阿媽」啊!您真是佛啊!您說太陽不大,真得就不大.....棄自自在
  • 超峰寺的齋飯----小時候與母親曾至超峰寺用齋
  • 『超峰寺』是位於大崗山上的一座雄偉佛寺,興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元一七六三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並列為二級古績。寺內建築雄偉,供奉著觀世音菩薩。每天晨昏寺內傳來陣陣頌經的聲音,暮鼓晨鐘,沉澱每顆充滿都市塵囂的心。俗語說:『崗山佛爺,鯤鯓王爺。』,超峰寺以祭祀觀世音菩薩聞名全台。
  • 福地證三摩,全人清五濁,探訪後紅「福全佛堂」----阿公店溪社區雜誌部落格
    小時候與母親曾至福全佛堂用齋
  • 福全堂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 宗喀巴大師・自畫像的故事 (動畫)
  • 澈見 LucidiTV《 2017・5月・澈見全球訊息 》
  • 佛陀、善知識和父母,對我們的恩德都是真實存在的~
    而五月份在全世界都有浴佛節和母親節的活動,
    我們福智團體亦跟大家一起共享盛舉,
    讓這份恩情能在心裡,再再增長。
    ~感恩偉大的佛陀及普天之下的慈母~
  • 一起來 讚頌 福智美,幸福和快樂在這裡.....
福智美在那裡?請廣傳分享
1.「福智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專頁網址:
http://bwsangha.org/topics/blissandwisdom
2. 福智 Bliss and Wisdom Youtube 頻道的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GxEs2MPz4R_0G5Sytnz-A

2010/05/02

現是五濁極濃厚時

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飲食等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能消已亦無大益。資糧寡集,惡行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
我們的生命本來已經這麼脆弱了,何況現在是五濁惡世,是最糟糕的時候。不但生命脆弱,就是這個世間都無法保險能夠存在多久。不管是外在的或內在的, 也不管有情、無情,都是如此;人命固然脆弱,客觀環境亦是極為惡劣。例如《瀕危的地球》就告訴我們,現在地球上臭氧層破裂、洋流的轉變、地下水的枯竭,而且遍地是毒,隨便到哪一個地方,都會出紕漏,這都是以前無法想像的事情。另外,還有人心的險惡,在這麼惡劣的狀態之中,現在的人根本不可能修善法,壞事少做一點都很困難。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最近我們很注意農藥的事情,某位居士說他家族有很多人都是種田的,種田人更了解農藥對人體的害 處,但是他們即使已經很明白噴灑農藥害人害 己,卻不得不使用,五濁惡世已經到了這麼嚴重的地步!因此要修集能感得長壽久住這種有大勢力的妙善業,那是非常少、非常少的!照理說飲食是幫助我們身體健康的活緣,但是實際上它們都有毒。前天在台北聽見一個洗腎的人說,現在醫院裡洗腎的病人要排隊,有幾百個人在等。我簡直無法想像,在我出家之前,從來沒聽 過洗腎這件事情,短短的三十年改變這麼多,為什麼?因為即使你不做損害自己壽命的壞事,但你總是要吃吧!吃進去的東西,本來應該是增長壽命的活緣,結果吃 下去,卻變成死緣。
不僅飲食是這樣,藥也是如此;最近我們種的無農藥的橘子皮,居然變成無價之寶,因為它沒有農藥!藥本來是治病用 的,但是現在也變成害我們的 了。想想看,本來這些都是活緣:飲食是增長生命的,藥是用來治病的,結果這些東西都一一變成死緣了。像我剛才講的那位居士之所以必須洗腎,是因為吃了太多 藥的緣故,現在很多的藥品,連中藥都加了化學藥品,有毒在裡頭,而西藥本身就是有毒的,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所以真正能長養我們勢力的是非常少了!現在我 們吃下去的,就算能夠消化,對我們也沒有多大的好處,不但沒有大好處,還有很多毒。而且,我們修行應該集的資糧很難集,但是壞事情卻很容易做;在修行的許 多方法中,以念誦來說,有很大的功德,但要至誠懇切卻不容易,所以要延壽是非常困難的。
又諸活緣,亦無不能為死緣者,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 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非死緣者。
照理說有很多事情都是幫助我們生活下去的,結果這種生活下去的因緣,沒有一樣例外,都可能變成促使我們死亡的因緣。現在我們會使用農藥、化學藥品 等,豈不是為了要活下去?結果這些反而變成我們最大的傷害,所以說活緣都變成死緣了。此外,吃的東西太多、太少或不適宜等等,都會成為死緣。事實如此,但是因為我們並沒有好好思惟,讓它變成一股力量,所以講的時候會有一些感受,講過以後又隨著習氣走。因此我們一定要思惟,只有多思惟才能夠把習氣改過來。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83L3~P83L8)

2010/05/01

當發何等念死之心

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則能遮 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不得生。

前面談到如果是因為害怕在死的時候,生前所喜愛的 一切都將離開我們,這樣的怕死是錯誤的。現在照著正確的方法想:不管眼前的東西多好,我們都隨時會 死,這些一定會離開我們的,既然這樣,忙它幹什麼呢?我們真正重要的不是忙眼前世間的種種,而是應該忙將來後世的好處,想清楚後就不會再貪著眼前的。實際 上仔細去觀察就會發現,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專忙眼前的,這就是我們的致命傷。理解了上面所說的之後去修持,就能遠離由於執著現世所產生的種種憂惱,一旦這 個力量生起來,而且不斷地增強,會策勵我們修行,臨終就不怕死了。我們之所以修念死,就是要發這一種心。

簡單地再說一 遍,念死並不是害怕死了以後,眼前所有的好東西都捨去,而是了解了死主一定 會來,那麼在沒有死之前,應該好好地、善巧地利用這 個暇滿人身,千萬不要造惡業,如果造了惡業要努力懺悔淨除,一定要以全部精神來造善淨之業。由 於現在淨除罪障、集聚善淨的資糧,就會感得將來的利益,這才 是我們應該去努力的,而不是擔心眼前的,這個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了解了念死的道理以後是正修念死;念死的心生起來,自然會策勵我們做真正該做的事情 --為後世的利益而忙,這個就是增上生道的特點。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此中有三:① 思決定死,② 思惟死無定期,③ 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念死的法則有三個根本,每個根本又分成三種因相,共有九種因相。透過三根本九因相,策勵我們發起決斷的誓願去修行。思決定死、死無定期、死時除法外餘皆無義,就是念死的三個根本。

  • 於死正思惟 臨終無怖畏──日常師父開示 (福 智之聲第121期珠璣集)
    念死不是讓你想到死就害怕,而是害怕還沒有修行就死了,想到這一點就拼命修行,到臨終時,不會害怕,這才是念死真正特殊的意義。

2010/04/25

修習念死勝利

◎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

現在看修念死無常有什麼好處,假定我們心裡真的能夠想著快要死了,譬如確定明天或今天就會死了,請問在這種狀況之下,你還會去忙世間的東西嗎?沒 有 一個人會去忙了。通常世間人曉得要死了,慌張得要命,非常苦惱,這個不是我們所要修的念死。修行正法的人,如果真正了解了一定會死,就會發現一個事實-- 死的時候周圍的親戚朋友乃至所有的財物,沒有一樣能帶得走,所以對這些帶不走的、對我們死的時候毫無意義的事情,就不會去貪愛了,因為它們對我們一點用處 都沒有,可是布施有很大的好處,於是本來非常貪愛拼命追求的,現在不但不會貪愛,反而願意捨出去,這就念死的特點,讓我們自然會這樣做。

講 個小故事,這是世俗一個譏諷的笑話。有一個人欠人家債不肯還,有一天債主找上門來,實際上他有很多錢,但他不肯還,兩個人就吵架。正在那 個時候來了一個強盜,他知道身上的錢保留不住了,就馬上把錢全部還給債主。這個故事多可笑!因為他曉得放在身上根本留不住,現在還掉了,就不欠債了。說不 定他還要放債,如果被搶了是搶別人的,會不會這樣啊?

這雖是個笑話,但是可以告訴我們,假定我們眼光看得遠大的話,應該會這樣去做。 世間人以為學佛法的人是迷信,實際上佛法是有正確的道理的, 只是我們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見事實的真相;當真正看見真相的時候,一定會照著這樣的方法去做,不但能遮止貪,還會進一步去布施持戒。「施等」就是從布施 開始,還有持戒、忍辱、精進等等,這些才是真正堅固的、實在的利益,世間的都是虛假的、騙人的、不實在的。

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裡,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

當我們看見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是虛假 不實的,沒有什麼意思,就像「扇揚諸空殼」。現在的人可能不太了解這句話,因為現在是工商業社會,而大師寫這本書 的時代,主要的是農牧社會,即使住在城市裡的人,也曉得民間的生活情形。民間收割稻子的時候,有的穀子是很實在的,但有些穀子裡邊是沒有米的,農家會用自 然的風,或者是用一種人造的農具來吹,凡是這種空殼的,一吹就吹走了。這個比喻世間的名利,就像那沒有米的空殼一樣,表相是有的,裡邊根本沒有實質上的東 西,都是欺騙我們的。了解了這個,眼前的種種壞事情我們就不會去做了,而且會如法去修行。

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 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 大於此。

這麼一來的話,就不會 常忙無關緊要的諸有的事情,而是很認真、精進地修善法。真正的微妙善法就是佛法,所以從皈依開始,這一切才是真正的、微妙的善 淨之業。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不堅固的,應以這個不堅固的身體去修實在堅固的事業。由於這樣努力的結果,就能夠使我們步步地向上,生生增上,一直到真正最奧 妙的、最殊勝的佛果,不但救自己,還能夠以這個道理去幫助、引導所有的眾生,試問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有意義的事情?能念死就有這麼殊勝的利益;不念死有這麼 大的過患,兩者一對比就比出來了。內容了解了以後,下面再以佛經來證明這個道理,因為佛弟子真正確信的是佛,能夠衡量的最標準的內涵是佛經,理論我們已經 了解了,還要有正確的標準去衡量這個內涵。

是故經以多喻讚 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 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

經裡邊以種種的比喻來讚美念死,現在就引《大般涅槃經》,這是大乘經典,而且是世尊最後要走時所說的經,通常涅槃前所說的經典是最精要的。經上說 耕 作者,所有的忙碌,無非是為了秋天的收成;一切的足跡當中,象的足跡是第一,這是用外境來比喻:一切的思惟觀想當中,最重要的是無常死想,因為由於這樣的 想法,能使我們不造種種惡業。惡業是來自對三界當中的一切貪愛。煩惱的根本最主要的是無明,在無我之上執著我是真實有的,也因此自然就會生起慢心,對喜歡 的就會去貪,貪不到就瞋,而不了解真實相就是癡,因此造作惡業;然而只要無常想生起來,這些都可以擋住。

如是又 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

「死念」就像是一根大鐵椎,可以一下子把我們想了半天沒辦 法解決的東西敲破;雖然我們的煩惱非常重,這個死念一旦提起來,就能把它破除。不但惡的破 除,而且能夠當下使我們造種種勝妙的善業,所以以種種的比喻來讚美它,這是《涅槃經》所說的。

《集法句》中亦云: 「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能趣死王無見位。」

《集法句經》是很多聖者把世尊平常教誡的話,一點一滴集錄起來 的。這部經也說:我們的身體就像瓦器一樣,隨便一碰就破掉了;所有一切世間的東西也都 如同陽燄一般。陽燄就是夏天天氣很熱的時候,你到馬路上向遠處看去,會覺得好像有水在流動,實際上根本是虛假的。世間所有的現象,無論你覺得快樂或痛苦 的,實際上根本是虛假的,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而這些猶如魔花、刃劍,或者呈現好的相狀來引誘你,或者用恐怖來威逼你;假定你死念真正生起來,它們就騙不 了你。既然不被這些所引誘,就「能趣死王無見位」,業是我們自己造的,我們造了善業、淨業就能跳脫生死輪迴,死王(就是閻羅王)就找不到你了!這就是念死 真正殊勝的利益。

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能遠離欲。」

世 間的真相就是生、老、病、死,「生」我們自己看不見,但是衰老以及病苦我們看得見,這是每一個人絕對無法避免的痛苦。當然有的人年輕就死掉了,雖 然不必受衰老之苦,可是年輕就死比老苦更痛苦。在死的時候,不管你心識怎麼執著不肯走,你也必須離開這個世界。既然看見了世間的真相,我們當然要想辦法去 斷除,可是斷除要有條件,腦筋不好或愚痴的人是做不到的,必須腦筋好還要勇健才行,所以說勇士才斷除得了。古人也說「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要 有這種條件才能出家,所以有機會出家,的確是宿生種了非常殊勝的善根。大家總以為家是好得不得了,實際上是最可怕的牢獄。

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 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之時。縱得 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為一切衰損之門。

總之,無論我們從任何角度去 看,要想解決生死輪迴中的種種痛苦,都必須要修行,而修行必須要的條件,不但是要得到人身,而且必須是暇滿的人身,所以 暇滿人身有非常殊勝的意義,也非常難得。一般來說,我們輪迴六道,極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惡趣當中,就算偶爾暫時生到善趣(人、天、修羅),也不見得有暇修 行。有暇一定是人,但人並不表示有暇,這一點我們要清楚。假定得不到暇身,就算在善趣當中還是沒辦法修行,暇身是這麼難得,又有這麼殊勝的利益,怎能不珍 惜!我們好不容易得到了,但是往往沒有如理去修行,就是因為覺得還不會死,所以還有很多世間的事情要忙,一切的衰損都是由此而來的。

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

能夠對治執取不死這種想法,就是憶念死。我們平常心裡根本不會現起我會死這個念頭,總是處於認為自己不會死的這種習慣狀態當中,一天到晚忙世間的 事 情。能夠去思惟會不會死已經比較好了,我們是連想都沒想過,比他說的這個狀態還更差一等。因此,我們必須要設法針對這個問題去加以解決,這個正對治的方法 就是念死,所以說念死是獲得一切圓滿的門。

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 由其至心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通常我們總覺得好像有很多高深的大法要修,實際上修念死才是真正最重要的。如果我們認為念死 是沒有什麼深法可修的人才修的,那就錯了!念死是根本, 如果修不好的話,去修再深廣、再大的法都沒有用。藏地有一位了不起的大祖師密勒日巴尊者,他說過一句話:「低處修時高處到,慢慢修時快快到。」低處是指基 礎,你能從基礎一步一步上去,這樣一定能修到上面。平常我們都會急求果報,所以他叫我們慢慢修,這個慢並不是拖拖拉拉的,而是不要急求果報,照著次第修, 結果反而到得快,原因就在這裡。

那麼應該怎麼修呢?並非因為它是基礎,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修一修就好了,而是必須永遠、恆時地修持。我 們看《密勒日巴尊者傳》就知道,他從基 礎一步一步地上去,到後來很有成就了,他仍舊是隨時想到:我什麼時候死不知道,我要馬上去修。平常我們會習慣性地心裡就懈怠下來了,不知不覺地忙這個又忙 那個,要睡覺、要吃飯、要聊天……,但一想到死,馬上所有的東西都能夠對治掉了。所以在修法的儀軌當中,就算已經修起來了,下一座再修的時候,還是得從頭 把前面的再提一下。如果覺得前面的基礎不夠,要常常提策再加強它,一旦基礎夠了,稍微一提馬上現起。念死是最初策發我們修法的主因,中間還是靠它策勵,後 面還是如此,所以是一直用得上。對於這個道理,要以全部精神去思惟,發起對念死的定解,有了這個定解去修的時候,自然能夠照著次第一步不差地漸次增上。(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75L9~P76L10)

  • 恆常修習念死之理──日常師父開示 (福智之聲第121期珠璣集)
    念死之理不是略略、馬馬虎虎的修,而是要恆常不斷的修!當開始的基礎必須很穩固,以後每次修的時候,只要提一下,這個死的念頭就整個生起來了。真正的 修行人一提起死的念頭,什麼事都可以放下,一心修行。

2010/04/17

未修念死過患

【◎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損害之門。】

要修行先要依止善知識,這是外 緣,而我們必須得到暇滿的人身,要內外配合。我們所忙的事情當中,有很多是虛假的,或不重要的,得到了暇滿人身真正該 做的是「取心藏」,這才是真正重要的。不要說一般的人不知道,就算我們跨進佛門了,仔細想一想,心裡面真正緣的,到底是應修的心要,還是在空忙。這不是從 事相上看,而是在認知上面。比如拜佛,有人說拜佛會健康,只是為運動而拜,那就完全錯了。又如吃飯,修行人如果只為了口腹之欲而吃飯是不對的,但是修行必 需藉重身體,所以吃飯時要食存五觀,「為成道業,方受此食」,如果你能夠存著這樣的心去吃那就對。修行人做任何事情,內心要怎樣才是跟法相應?修行過程當 中的中心是什麼?輔助的是什麼?這些都是在「道總建立」和「正取心要」裡告訴我們,這才是我們得到了有暇身,應該真正努力照著去做的精要。

在 整個修行過程當中難免會有錯誤,原因是由於我們認知的顛倒,而最主要的顛倒有四種--常、樂、我、淨。首先我們應該認識的就是世間的真 相,佛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相是苦諦,真真實實是苦的。為什麼是苦的呢?因為是無常的。真正進入修行,第一步要修的就是三十七道品當中的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們總把身體看成是乾淨的,其實這是最髒的東西;然後我們所貪圖的快樂的感受,實際上都是苦的,這到後面會細說,所以這裡不 講。四顛倒當中,最嚴重、也是我們應該先對治的,就是執「常」的顛倒。明明世間是無常的,可是由於我們無知,執著它以為是常的,這是第一個顛倒,這就是損 害我們最嚴重的。

其中有二,謂粗 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 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

無常有兩種,一種是粗的,一種是細的。粗的無常是我們看得見的,例如這個身體是會死亡的,是會變壞的。細的無常是心理狀態,四念 處當中有觀心無常, 現在並不馬上去觀,但是我們了解心的特徵是剎那生滅。剎那並不是真的有這樣一個時段,實際上這是形容它永遠在生滅變化當中,根本找不出任何停住的時段,這 個才是真正細的無常相。現在我們只講粗的,先有了粗的認識,照著去修行,一定能夠步步深入,體會到細的。粗的無常就是我們的死亡,平常因為顛倒不了解,總 以為我們是恆常不變的,也不會想到死,這是對我們最大的損害。

我們會說:人人都會死啊!哪有不知道的!但這樣不算念死。雖然知道人生最後的結局一定要死,但是實際上我們平常每天都不會想到會死,即使老 了或生病快死了,心裡面還是不會想到會死,總是執著「今天不會死」,這就是我們平常的實際狀態。想一想我們好像並沒有執著不會死,可是都很 執著眼前的快 樂,其實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今天不會死」這個常執的緣故,所以它對我們的傷害是很大的。

【若不作意 此執對治,被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 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 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心中執著不死的這種習慣性的顛倒,如果不去對治改變它,自然還是被這個顛倒心所引導,結果把應該認識的都蓋住 了,因此我們總覺得好像可以永遠安住在 這裡。由於這一種心理,會希望住的地方要舒舒服服,覺得這個不好就換一個,一天到晚都是忙這些生活上的事情,我們起心動念數數思惟的,就只有眼前的快樂。 要特別注意,這數數思惟是個關鍵問題,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業是決定一切的,造業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思,思是業的主宰,因此如果平常不斷地去想怎樣使生活改 善,怎麼讓錢越來越多,地位越來越高,都是忙這些名利,不會想到後世,死的時候會非常後悔。事實上我們真正要求的不是現世,而是後世。

修行人要思惟觀察:怎樣才真正能夠種離苦得樂的正因,達到解脫乃至於究竟成佛。我們該求的分成三部分:第一、希求後世安樂,就是現在種樂 因,將來得樂果,這是增上生;第二是得解脫,因為增上生也不究竟,故要跳出生死輪迴;第三、跳出生死輪迴也不圓滿,所以要成就一切種智。這才是我們該要 的,也才有真正絕對的意義,然而由於執無常為常的顛倒,偏偏只忙眼前的安樂,不會動腦筋想辦法去修行。即使有時候也會生起想要修行的心而去聞思修,但是目 標還是為了現世。我們現在很多人由於常顛倒沒有破除,被它所覆蓋,即使修行仍舊是為了現世,所以修善的力量很弱,而且還夾雜著其他的罪惡業,能不混雜惡趣 因而純粹修善的,實在非常少,這就是沒有念死很明顯的過患。(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74L6~12)

  • 空中驚魂記──福智之聲第167期
    回想整個過程,餘悸猶存,這是生命中第一次如此真實地接近死亡,如果要為這次的死亡測驗打分數,自己離及格邊緣實在太遠了。原來廣論下士道的念死無常,不 是口中倒背如流的「三根本九因相」而已;就是因為平常未念死,所以悠悠度日,所以死神現前時一無所憑,六神無主。這次是因飛機盤旋了一段時間,讓我有時間 想到一絲善法;如果危機迫在眉睫,當下就要往 生,那麼往昔所造的業,以及臨終一念,會帶領我到哪裡,實在是不言可喻。
  • 與無常擦身而過──福智之聲病苦逼惱身心
    死亡一事,根本不曾在心裡想過,總覺得那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誰知它來得那麼突然、迅速,毫無任何徵兆,令人不敢相信這是事實,也令人無法 接受,只因人生有太多太多的願望未實行,有太多太多的事未完成,母親、妻子、兒女沒有一樣捨得下,內心萬分掙扎,痛苦不堪。

2010/04/11

三士道引導次第堅固定解

現見於道引導次第,諸修行者,極應珍貴,故於此理,應當獲得堅固定解。

關於道總建立,大體上已作了文 字上的簡單說明,最後再作個簡單的總結。前面已經說過,如果你的修行是碰到什麼就去修的話,不但會出差錯,而且「一生善行終成過失」,一番好心很認真去做,做到後來反而變成過失。應該對這條菩提道整個的次第,當中的每一部分有什麼內涵、特徵是什麼、要達到什麼樣的量、為 什麼要安立這樣的次第,都要把握清楚,得到定解。然後照著這個定解去做,既不可以增多,也不可以減少,那才會有所成就。   

整個菩提道的次第,這裡叫做道總建立,我們對於這個道體的全部要有基本的概念。理論如果你們認真聽,也許還可以記得一段時間,否則過兩 天就忘記了。怎麼辦呢?這條菩提道我們儘管沒有走過,可是可以從平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去觀察,對於你真正要追求的目標,去思惟為什麼要追求這個、要如何步 步深入去圓滿它,對這些內涵如果事前沒有正確認識的話,真正去做的時候一定會有障礙。我們常常說「總別」,總與別是分不開的,總就是整體的大目標,要達到 這個大目標,必須依次第層層深入,這個次第跟大目標之間是緊緊相扣的,這觀念非常重要。   

比如要舉行一個法會,如果能夠一開頭 就 對法會的整體認識清楚,曉得怎麼配合去做,當發生問題的時候,不但不會爭論,而且會覺得本來 就是這樣。因為事先規劃了,還沒有實際上去實踐,並不曉得會有什麼問題,因此一旦發生問題,你心裡就很清楚,你前面的準備是對的,就可以根據這個規劃去步 步解決,萬一做不到,再回來檢討。假定事先沒有這個概念,匆匆忙忙就去做,做的時候果然各方面不能配合,那會發生什麼現象?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經驗好好去思惟觀察,這個時候就會對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有很深刻的認識;認識了以後,照著這個方法不斷地去思惟觀察,把它建立起來。   

甲四當中先是道之根本親近知識,之後進入修心。修心先於有暇身勸取心要;正式取心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道的總體建立,第二部分是 根據總的去正取心要。這個總的跟下面的次第關係,就是整個道體最重要的部分。簡單地說,道的總建立就是一個總綱,正取心要就是根據這個總綱再分出細目。譬如我們要建一棟大樓,首先請建築師畫設計圖。我們去看這圖的時候,翻開第一張,是一張透視圖,你一看這張圖,就可以把整棟大樓的全貌把握住;下面就是總平 面圖,各部分怎麼配置,透過平面跟立體彼此間的對照,就能把整個大樓的內涵看清楚;然後下面一張一張,怎麼從基礎一層一層地到屋頂,每一層裡邊細部的配置等等都很清楚。     

通常我們把這個概念叫做「總別」,其實事無大小都不離總別。這句話老同學聽了何止千百遍,始終都是在談這個概念,問題是聽過後是不是真正觸動你的心,能夠去應用,這是主要的關鍵。《廣論》處處告訴我們,聽的時候要聽清楚,聽後遇境如理觀察思惟,才會對我們所學的內涵有進一步的認識。(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74L1)

  • 研討廣論的重要性──避免中斷因緣
    上師說,研討廣論,最重要的就是「一群人一起研討」。因為一個人學,最可怕的就是「中斷因緣」...我自己也接觸很多很忙、對廣論很好樂的學員,後來中 斷、沒有再學習,就是因為幾次沒來,便不好意思再來。認真地推動廣論研討,就是希望避免學法中斷的因緣,這個很重要。摘自如法行 持 大吉大利──如證法師新春團拜開示 (福智之聲第190期)
  • 捨與取之間──福智之聲第190期
    企業營一結束,他立即報名廣論研討班,如今已歷經一年。在這一年當 中,林師兄幾乎是每星期都要從國外坐飛機趕回來上廣論,在班長的記憶中,他只有一次因為天候不良,飛機無法正常起降而缺課。

2010/04/03

三士道引導之因

故於下士之時,思惟自於諸惡趣中,受苦道理,及於中士之時,思惟善趣,無寂靜樂,唯苦道理。次於親屬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 善修習,即是發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從此發生。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非是引導令趣餘途。

所以,我們必須要遵照 著下士、中士的次第上來。在下士當中,了解造了惡業以後會在惡趣受種種痛苦的道理,了解了以後一定會想脫離這個痛苦,因此進一 步找痛苦的原因是由造惡業而來,就不願意、也不敢再造惡業,而要造善業,這就是下士的內涵。進一步想:雖然我造了善業,可以從極端痛苦的三惡道當中跳出 來,人、天比之於三惡道是好,可是實際上還是在輪迴當中,問題畢竟還沒有解決,遲早還要掉下去。寂靜就是息滅了煩惱,不會再造跟煩惱相應的流落生死之業。 息滅了煩惱即使還有業,也不會感果,就可以得到寂靜的快樂。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從生死輪迴當中跳出來的話,就算生到善趣,還是在痛苦之中。透過這樣的思 惟,才真正感覺到只要在生死輪迴當中,絕對是痛苦的,於是自己一心一意想跳出生死輪迴。   

我們了解了三有的真相是絕對的痛苦,因此一 心想跳出來,有了這樣的心情,進一步推己及人,比度自心:我自己要跳出來,當然也願意幫忙我 周圍最親近的人,從父母開始,乃至一切人。慈悲是希望周圍的人也同樣得到快樂、解決痛苦。這個心有了以後,怎麼樣才能夠真的幫忙別人解決苦樂問題呢?這個 我們凡夫是做不到的,只有究竟成佛。一心一意為了究竟解救一切眾生,使他們脫離生死輪迴,我只有成佛,發這個心就叫菩提心。   

透過前面這樣依次第一步一步推進,了解下、中士道是上士必須共同經過的,是生起菩提心必要的條件,我們稱它為方便;因此並不是要我們停在前面的共中或共下,只為了後世安樂或出離生死,而是為了發真實菩提心,所以必須經過這樣的方便及次第。

【如是又於彼二時中,思惟歸依及業果等,多門勵力,集福淨罪,如其所應,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及歸依 等。 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

下、中士是整個修行根本的必要條件,對於其中所講的道理,如思惟歸依,為什麼要歸依、歸依有什麼好 處、如何歸依等等,而正歸依是法,法主要的內容就 是說明業果緣起的必然法則,對於這些道理都要好好去思惟。並要多方面努力去集福、淨罪。無始以來由於對事實的真相不清楚,根據錯誤的認知造了種種的惡業, 必須要把它淨除,這稱為淨罪;罪淨除之後走我們該走的路,這條路我們非常陌生,所以要在這方面多努力,這就是集福  

就像小時候一天 到晚都在玩,父母叫我們去讀書,心裡面實在不想讀只想玩,但是為父母所逼,或者自己了解這樣下去不好,必定有逼迫自己轉 彎走到正確方向的一種力量;進一步要去讀書的時候,由於習慣使然,心裡還是覺得讀書實在很痛苦而喜歡玩。想做這種不相應事情的心,這是我們以前集聚的,要 淨除它,現在我們在生死輪迴中要淨的罪就是指這一點,也就是把跟法不相應的心除掉。去讀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怎麼寫字,看起來很輕鬆,自己拿起筆來寫, 就是不成字,原因就是我們對該做的事情還不習慣,因此要不斷地努力去做,這就是集聚資糧。   

淨罪集資這兩件事情並不是輕易就可以做到,也不是隨便做一下就行,要從各方面去做,所以說「多門勵力集福淨罪」。配合前面修的根本 去做,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是要依照《廣論》這個諸佛的心要所引導我們的去做,這都是修菩提心之前必須的準備工作。治就是對治錯誤,修是修改,不斷 去集聚資糧,使得我們身心漸漸生起跟菩提心相應的效果,所以前面的歸依、七支行願,這些都是發菩提心的前方便。(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69L11~P70L2)

  • 願 做「有心」人 ──摘自福智之聲第107期
    平常只要團體有活動我總儘量參加,認為唯有透過義工的行持,才能淨罪集資,於是每次當義工,總是悶著頭努力去做,回到家疲累不堪,卻從未思惟這樣努力的做,淨罪集資了嗎?
  • 高麗菜公案──摘自福智之聲第141期
    每當我和同行在互動中覺得有點委曲,我就想到在教師營裡聽到如亨法師的高麗菜公案。細細咀嚼中,覺得一路走來實在是被包容呵護大的,委曲就淡化了。你要不要試一試這個法味?

2010/03/24

三士道引導之義

【◎ 如是雖說三士,然於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餘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或分或支。馬鳴阿闍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云:「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 行,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諦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

雖然說是三士,但真正要引導的目標是上士,上士道也能夠把中、下士道的內涵都含攝在其中,因此中士道和下士道都是上士道(大乘道)的一部分。《修世俗菩提心論》是馬鳴菩薩造的。菩提心有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論上說:無害(就是不殺)、諦實(就是不妄)、與取(就是不盜)、梵行(就是不淫)、捨一切所執(就是布施),這五種是「善趣行」,也就是能夠脫離三惡道、得到人天善趣的根本,實際上就是前面所說的下士。雖然從惡道中出來得到人天身,但是還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須「遍觀生死苦」,因為生死的總苦尚未解決;進一步更希望斷除生死輪迴,而這必須修行真實的道,也就是苦、集、滅、道四諦當中的道諦,所以說「斷故修諦道」。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一切都是業感緣起,造了業一定會感果,造業是因為有煩惱,修了道諦可以斷除業和煩惱這兩種罪,這 就是「寂靜行」,共二乘的部分。前面所講這兩個內涵雖然是下士、中士,我們現在修菩提心也同樣要修這個,因為它是出離道的支分。   

我們要斷除煩惱,而煩惱的根本是無明,對事實的真相看不清楚,明明無我卻執著有一個我。我們最常犯的一個錯誤,是誤解無我所要遮的內涵。我們都覺得這個身心就是我,如果沒有這個「我」,那我這個身心算什麼?事實上佛法講的無我,不是沒有這個身體或認識的精神作用,而是說現在的這個 「我」是因緣條件和合所現起的,這個叫做假有或者世俗有,以世俗的標準來看不能說沒有,而且要肯定它有,可是這個東西是由種種因緣條件組成的。   

這個身心的存在有兩個條件:一個是父母所生之身,這個是物質的肉體部分;一個是自己的神識、業,是前生帶來的,由這樣的因緣條件而現起。有了身體以後就要吃東西,要各式各樣的條件,吃得好就長得胖一點,吃得差就沒氣力,飲食不當就生病,這個身體的存在都跟周圍這些因緣有關;至於心理方面,我們從小接受了什麼教育,就建立起什麼概念,自然就會這樣想,但如果接受另一種教育,則又是另外一種想法。所以會呈現出什麼樣的一個有,完全要看組成的這些因緣條件。這個「有」是肯定的,正是在這個緣起有之上才說它性空。現在這裡說「由達諸法空」,就是了解一切法的本性、本質都是緣起的,沒有一個真實的存在,這才是佛法講的空(就是空性)。因為它是性空,所以它的存在一定是由種種因緣而呈現,這叫緣起的有。   

講這個有什麼好處呢?我們現在這樣的「有」都是由因緣而呈現,這個因緣也就是業,所以這個緣起有的存在,完全是看你造了什麼業因而 定的。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們就會非常積極努力地造善業,也會非常仔細地注意自己所造之業將來會感什麼果,這才是講性空的根本原因。   

有些人認為:「既然是性空,一切都是空的,你何必去管它呢!」最糟糕的莫過於此,這是不了解佛法,這樣的空叫「斷滅空」。所以佛告訴我們「空」很難學,實際上空和有是分不開的,宗大師、阿底峽尊者都非常強調真空和緣有兩者絕對分不開,是一件事情的兩面,而我們應該從「有」趣入。執著 「有」雖然可能一時對空的真義不太清楚,但它還比較安全;如果直接從空趣入,學得不好就會落入「斷滅空」,如此則一定墮落,最可怕的就是這個。真正了解了 空性以後,一切的行為會很小心,因為這就是將來感果的業因;所以對空了解得越多,他的行為就越謹慎,一點都不敢馬虎。   

當我們講「我」的時候,在潛意識裡就覺得我是真實的,是可以作主的。大家都希望作主,你要聽我的,我要如何如何……。我們仔細想一 想,是不是內心都有這個感覺?稍微不稱心就覺得「我受處置了,你為什麼要傷害我,我要報復!」真正痛苦的原因都在這裡。當我們了解了性空的道理以後,就知 道原來一切都是業力所感得的,沒有能夠真正作得了主的「我」存在;因為任何東西都是由各種因緣組成的,而因緣隨時在變化,我們怎麼可能作主?所以「我可以作主」這個概念是錯誤的。既然這個東西是依因緣而存在的,所以「實在的」這個概念也是錯誤的,可是我們偏偏對這一點很執著。菩薩看見這個事實,了達了諸法 的空性以後生起悲心,覺得眾生真可憐,明明不實在的東西他卻很執著,想想自己就是這樣子苦過來的,於是推己及人想幫忙別人,所以「生悲眾生流」。   

就像我們小時候喜歡玩泥巴,長大後看見小孩子也歡喜玩泥巴,會覺得這東西又臭又髒,摸它幹什麼!我們會很憐憫他,想要幫他的忙。菩 薩也是看到眾生在無明中受苦,發起了悲憫的心,於是願意把所有的人都救出來。但救這些人要有種種的善巧方便,就像要幫助這些小孩子要有很多善巧方便,否則 直接了當告訴他,他會哭會鬧,不一定聽你的。現在菩薩救我們這些沉溺在生死輪迴當中執實的眾生也是這樣,要種種的善巧方便,所以說:「無邊巧便行。」這就 是菩薩最最殊勝的出離心。同樣的出離,只求自己出離是聲聞羅漢的出離心,而幫助一切眾生出離、成佛,就是菩薩殊勝的出離心。要修這個,必須取下士、中士的 法類作為菩薩殊勝出離心的支分。這是馬鳴阿闍黎《修世俗菩提心論》上說的。(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67L11~P68L1)

  • 性空緣起──日常法師開示
    性空、緣起就像兩枝筷子一樣,要想拿這筷子夾東西,少掉一枝還不行!

2010/03/17

三士道總攝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①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②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得到了暇滿,應該怎麼做才不浪費,才是我們要修行的精要?     

真正想修行了,那麼應該修些什麼內涵呢?這分兩部分:第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第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 理。修行才是真的有價值、有意義的事,在修道之前,必須先要對這個道的整體內涵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假定我們碰到了就去修,通常是根本修不起來,或者即使修起來也沒有真實的意義,而且會導致一個非常嚴重的結果-一生善行終成過失宿生種了善根,使我們也多少願意好好地去修行,但因為對這個道的整體次第不認識,不能遵照著正確的路線去走,碰到什麼就忙什麼,結果對自己要想修的那個善行反而是一個障礙。

※﹝初中分二:①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②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今初﹞

道的整體分成下、中、上三個次第,這三士道把世尊所講的一切教法都完全含攝在裡頭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顯示必須照著三士道的次第一步一步走上來的原因是什麼。現在看第一部分:

◎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  

我平時常建議大家看《了凡四訓》,上面提到:為了利益別人做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這件事情不好,但是結果是好的;反過來說,為了自己的利益,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做得很好,實際上結果並不好。所以《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做很多好事情,可是內心當中忘失菩提心,這是指已經發了菩提心,但是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忘掉了。為什麼原因不一定,不過我們凡夫很容易就這樣。除了這個以外,實際上要去體會一件事情:我們無始以來都是為了這個我,這個習氣非常強大,除非你發的心很強大,念念都能推動你,否則一旦這個心忘失掉了,不知不覺還是都為我。「我」是無明的根本,現在你做這件事情是以錯誤的動機去做,會有好結果嗎?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所以我們既然要學佛,第一件事情是要發心。實際上以《廣論》而言,發菩提心在很後面,前面要先學下士、中士,這都是發菩提心的基礎。

世間人為了謀生活,想得到較好的工作都要唸書,從幼稚園唸到研究所要二十年的時間。現在我們要修學無上菩提,總希望師父趕快教, 我們學一下就會了。如果這樣,不是佛來教我們,而應該是我們去教佛!佛要學三大阿僧祇劫,我們居然一下子就學會了,有這種事情嗎?所以實際上佛道是很長遠 的路,所以必須要積很深厚的資糧。如果單就成佛的難度來講,天下沒有一個人願意學佛的,因為太難了!但是對於學佛的利益和不學佛的過患,了解得越清楚、越徹底的話,天下沒有一個人不願意學佛的,因為這是唯一的一條路。  

從凡夫到成佛中間,要發心、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佛果,所有一切都是為了利益有情,所以佛說的法也統統是為利益一切有情。  

有很多同學常常會覺得:「道理懂了,也有心想做,可是對境時就是不聽話。」這是習氣使然,真正的問題還是在自己的決心不夠,如果決心夠的話,這個情況應該可以改善。通常我們常常會寬宥自己:「這是佛菩薩的境界啊!我現在還是個凡夫,怎麼可能做到呢!」我當年就犯這個毛病,我出家不久的 時候,依止阿闍黎常常糾正我,乃至於喝斥我,我不敢回嘴,可是心裡想:「法師啊!你講的道理沒錯,可是那麼高的標準,我是凡夫啊!」當時自己覺得很有道 理,但是過了若干年以後,自己想一想,真正的關鍵就在這上頭。仗還沒打,你已經先喊:「不行啊!這個仗我是打不贏的!」已經準備要逃走了,這個仗怎麼打 呢?   

當然並不是決心要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是如果你決心去做,就算失敗了,你也絕不服輸。那時會靜下心來仔細檢點失敗的原因,也會去請教師長、善友,或者會從經論上去找答案,或到佛菩薩面前懺悔、祈求。如果我們真的有這樣的意志力,沒有做不到的。所以千萬不要自己找退路,但也不要把自己逼得很緊哦!要給自己一股推動的力量,保持恒常不斷地向上。這是三士道總攝一切聖教的內涵。(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66L1~P67L8)

  • 道次第廣益上中下士──日常法師開示 福智之聲第118期 珠璣集
    廣論所以圓滿精彩的地方,是因為能夠依照三士道次第引導各式各樣的人,對於上品的人,不但如理如法的引導上去,沒有過失的步步增上,更要因自己成功走 過了,曉得完整的過程,進而善巧如理的引導下品的人,以自利利他。也就是讓每一個人找到正確的方法,沒有爭論的依循同樣的次第,走到最圓滿的路。

2010/03/10

珍惜暇滿

【◎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之欲樂,須思四法。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

總結來說,得到暇滿人身是為了要修行,所以要好好利用它,不要浪費時間做其他沒意義的事情,要專心為取心要而努力。怎樣才能夠產生這種力量呢?這裡 告訴我們必須思惟四點。第一、所有的眾生無一例外,大家都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了解佛法以後,知道要去掉痛苦、得到快樂,必須依靠正法去修行才有可能。所 以這是第一個要思惟的。第二、修行需要條件:外面要有引導我們的善知識,自己要具足暇滿的人身,齊備這兩個條件才行。第三、此世就要修,因為如果此世不修的話,下一世怎麼得到!今生所以得到暇滿是因為前生修行,如果現在得到了卻不修,沒有因怎麼會有果?第四、必須現在馬上修,因為無常不會等我們,我們並不曉得哪一天會死。

【◎ 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故應思惟如前所說。】

【若不能者則應攝為,如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

【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

單是要生到善趣,也一定需要持戒,而且得到善趣還不一定能修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暇滿的人身。下面這幾句話,對我們這一生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綱要, 但願各位一生記得。得暇身要很多的善根,當中有三個重點:第一,淨戒為根本,戒還要加上「淨」,要持戒已經很難了,持戒而清淨的話更難,這到後面講戒的時 候會講,這是根本。還要施等助伴,因為我們修行需要種種的資糧,你現在能夠幫助別人,將來修行的時候,很多順緣資具都來了。所以佛世有一個公案,「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有人證了羅漢,可是飯都討不到;證了羅漢還可以,我們現在什麼修行都沒有,如果沒得吃、沒得穿、沒得住,還能修行嗎?所以說要施等助伴。   

這樣還不夠,還要有無垢淨願,這個很重要。我們做任何事情,內心總是有一個期望,平常任何事情做完了以後要迴向,這就是我們的無垢淨願。可是我們是嘴巴上唸一下,還是心裡真的這樣想?這個才是真正的重點。但是也不要認為:「既然心裡不照著這樣想,嘴巴何必去唸它!」當然最好的是嘴巴 唸、心裡也相應;萬一做不到,至少嘴巴在唸,還能夠提醒自己正確的方向,這是靠外在的環境保護著。我們要從這個方面去看,然後不夠的地方慢慢再補足它。當 然前面也說過,假定只是嘴巴唱唱,心裡老是胡思亂想的話,那將來會墮落畜生,像隻鳥嘰嘰喳喳地叫,應該要一心一意從正面去發起「無垢淨願」。前面甲三說聽軌理中提到,講聽完了以後,要用很猛利殷切、強盛的心去迴向:我做這件事情是為了什麼?聽講的時候固然如此,其實平常做任何事情,心目當中也要有這樣的一 個方向。   

講到這裡,我也想起自己當年一個小小的體會。我剛出家沒多久就住在同淨蘭若,跟著仁法師。那裡的生活非常嚴肅,一天中大部分 的時 候根本不能講話,到要講話的時間,又不能不講話。實際上,那時候我們也沒講的份,他會給我們一點開示,其他時間就自己看書。他提醒我說:「看書一口氣不要 看太多,看累了應該合起來;再不然的話,固定一個時段,自己心裡大概有個準,時間差不多了,就出去走走,就算三分鐘、五分鐘也好。」可是我就做不到,要是 看得起勁的時候,一天下來看得頭昏眼花也捨不得放;如果看得沒有勁的時候,本來譬如說看一小時就停一下,我一小時之內卻要跑出去好幾趟,如果看見仁法師來 了,才趕快進來。出去的時候,看不出什麼名堂來還好,如果看到外面的風景蠻好的話就會流連忘返。   

可是很奇怪他老人家不會這樣,他的生 活刻板得像時鐘一樣。當時我始終想不透是什麼原因,後來才漸漸體會到,促成他這樣的主要原因 有幾種:第一,他心裡真正能夠生起這種很強盛的善法欲,自己可以把握得住,這是最好的一類;還有一類,譬如說像大陸上的叢林制度,我始終非常歡喜、非常讚 歎,因為它有一套軌則,就像佛經上面說的「出家五夏學律」,雖然道理不懂,先把你放在這個洪爐中去磨鍊。人家說「金山的腿子、高旻的香」,要把腿子練好的 話,一般至少需要練上個三、四年,而你如果在金山寺住上幾年的話,自然在不知不覺當中就養成這習慣了。所以我看見從叢林中訓練出來的人,有的雖然要談道理 好像談不出什麼來,也自謙工夫實在談不上(當然要有實證工夫的確不是那麼容易),可是他身上所呈現種種的威儀規矩,處處地方能夠恰如其分。所以有一種是在 內心當中能把握得很好,一種是已經養成了習慣,自然就可以做得到。後者就是靠外面的環境,也就是團體的力量,因此在修行過程當中,除了師、法以外,還要 「友」--就是一個如法的團體,這對我們非常重要。   

現在把三點總結一下:真正要想獲得暇滿的人身,「戒」是根本,還要其他的輔助條 件,這個「施等」不單單是布施,而是包括整個六 度,以此集聚資糧。有了這個條件以後,如果沒有無垢淨願的話,都是世間富貴之因,下一生就在人或天中享福,都是無暇之處,所謂「富貴之人學道難」。所以做任何事情,內心當中要有個宗旨--我是要求無上菩提、要跟隨善知識如法修行,心心念念都是強烈的這種念頭。因為覺得自己資糧不夠,乃至於去掃廁所,為大眾服務,心目當中都是這個「無垢淨願」。真正說起來,無垢淨願是最重要的,為了這樣的願望,所以才要去修學,從皈依開始然後受戒,集聚種種資糧,這個特點我 們要把握住。   

我們眼前就看得見,對於暇身的三因,就算道理知道了,真正照著去做的人很少,更進一步,就算去做也很不容易做到。以這樣實際上的 情況觀察思惟的話,會感覺到要得到善趣身,特別是暇滿身,真是非常難得。這裡的「總」就是得到善趣的人身,「別」是特別指暇滿人身。這是從因門去看,就是 因地當中需要什麼條件。

【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趣,亦屬邊際;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稀少。如格喜鐸巴云:「殷重修此,餘一切法由此引生。」故應勵力。】

最後是祖師鐸巴格西給我們的叮囑:要殷切慎重地修暇滿,這個如果修起來的話,自然會不願意浪費生命,一心一意如法修行,因此餘一切法會跟著來。實際上不僅是這位格西講,佛、宗大師也這樣講,每天早晚課當中也在策勵,例如晚課的警眾偈,無非也是要我們珍惜暇身。(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64L7~P65L7 ) 

  • 珍惜暇滿身 勤修菩提果──日常法師開示 福智之聲第117期 珠璣集
    想要得到大菩提果,根本在修行,修行的重心在菩提心,而發菩提心要靠暇滿人身,現在我們得此暇身,要趕快努力,絕不能浪費,更要策勵自己在正法上努 力。反之,如果沒有這種推動的心力,再高的大法擺在那裡,就是沒辦法修。
  • 暇身難得 應勤修證──日常法師開示 福智之聲第101期 珠璣集
    我們現在得到了人身,要趕快修學佛法,修行的次第是聽聞、思惟、修證...今天我們做這個不行,做那個也不行,就是尚未如量生起暇滿可貴之心,道次第真正好就好在這裡,只要內心如實生起以後,外面的零碎小事,被瞪一眼、少吃一點,就完全風馬牛不相干了,心怎麼會被拉去呢?
  • 生命的大關卡──摘自福智之聲網站生命大考
    有人因面對死亡而看到生命真相--無常,更能珍惜暇滿人身;有人藉由它,對人生有更深層的透視與反省,淬鍊更深沈的生命智慧。
  • 珍惜暇滿學廣論──2010春季廣論研討班招生中,詳洽各區學苑里仁門市
    報名表:北區 桃園 中區 雲林 南區 屏東台南

2010/03/01

暇滿難得

【◎ 第三思惟極難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故從善趣惡趣二俱難得。】

《事教》通常指的是戒經,就是經、律、論之中的律。戒經告訴我們,從惡道中死了以後繼續生到惡道的,像大地土那麼多,能夠離開惡道生到善道的,就像 爪上的一點點灰塵,爪上的灰塵與大地簡直不能比。同樣地,從善趣死了以後墮落到惡道的像大地土那麼多,能夠繼續保持在善趣的像爪上的灰塵那麼少,所以不管從惡道或從善道死沒,要生善趣都是非常困難的。

【《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若時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未能 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

《入行論》說:「以我現在這樣的行為,將來尚且得不到人身。若得不到人身的話,如何造善業呢?」 六道之中,只有人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能夠親近善知識、如理思惟。人身有三個特點很可貴--勇健、念心、梵行,而惡道眾生是非善惡都分不清楚,其它更不用 談。現在在人道能做善的時候若不做,將來墮落惡趣受極大苦,我還能做什麼?墮落惡趣以後,哪怕經過百俱胝劫,連善趣的名字都聽不到啊!一個俱胝就是一億, 百億年都已經極可怕,何況是百億劫!   

所以佛說人身難得,就像大海裡有一隻瞎眼的烏龜,而海面上有一塊木頭飄浮著,木頭上有一個孔。這隻烏龜一百年才從海底浮上來一次,浮上來馬上又沉下去了。當浮上來的時候,這隻盲龜的頭正好伸入那塊木頭的孔裡,這樣的機會幾近於零。這比喻我們在六道當中長劫沉淪惡趣,就如同那隻盲龜在大 海之中沉下去很容易,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有機會浮上來,這已經非常難得了,何況上來還要剛好套到木頭的孔裡,這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我們就像盲龜,在無明中 不知取捨,所以在輪迴當中墮落三惡道的時間多,上來的時間少。透過比喻,我們想想,這個人身是多麼難得啊!又如前面所說的,在很短的時間中所造的罪,就要 長劫沉淪於惡道,更何況我們無始以來不知已造了多少重罪。

【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云:「應略休息。」答云:「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為難得。」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瑪卡喀,甚為壯麗,次為敵人所劫,經久失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為主所得,自不能走,憑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 寧非夢歟!今得暇滿,亦應獲得如是歡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

這裡宗大師引各種經論和祖師的話,無非是要告訴我們,得到了暇滿人身以後該怎麼去策勵自己。   

我們要一直努力思惟暇滿的義大與難得,要到發起像那個老人一樣的歡喜心--高興得以為自己在作夢。真正生起這種心以後,會非常強盛地推動你步步向上。就像上高速公路一樣,上路之前,你可以隨便把車子停下來,當真正上路以後就不能隨便停了。譬如我們要到高雄,途中要經過新竹,並不是說到 了新竹你就停下來,看見新竹表示這條路是對的,但是你是不會停下來的,因為還未到達目的地,所以說「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得到了如是心,進一步仍舊要繼續不斷勤修增上。(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62L13~P64L7 ) 

  • 暇滿難得 應勤修行──日常法師開示 福智之聲第98期 珠璣集
    有了種殊勝妙菩提種子的難得機會,就好像得到一個最殊勝的如意寶珠,這個寶珠集種種的功德,能夠超脫生死輪迴。祖師菩薩一再的告誡我們,得到這樣的暇滿人身,而不好好的修行,那是自己欺騙自己,這是最大的愚癡,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了。
  • 逆境正是增上時── 福智之聲第139-140期合刊
    廣論中「暇滿難得思其義大」的義理,在這次本院治收疑似SARS病患及被隔離員工的處境中,再次顯現出來。常聽研討班同行說,如果換做自己,正好可定下心來好好修行思惟法義,期限一到,說不定反而能脫胎換骨,讓人耳目一新。平時不夠精進的自己,在此無暇的狀態下,才深刻體會到暇滿人身的重要,也隨喜法人同修勇猛用功的精神。


2010/02/16

暇滿義大

【◎ 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  

世間人都講人是萬物之靈,到底靈在哪裡?如果不了解佛法,的確會覺得人遠超過畜生,因為我們的享受遠比畜生高。從這個角度看,好像比 畜生好,實際上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未必如此。請問我們現在為了吃的、穿的、住的、行的,要花多少努力、多少代價?畜生隨便跑到哪裡,有得吃就吃,吃飽了躺 下來就睡,醒過來了就玩。你花那麼大的代價,牠什麼代價都不要,生命結束時兩腳一伸,大家都一樣輪迴六道,你說哪一個划得來呢?所以從世間的眼光去看,當然人比畜生強,但是以佛法的眼光來看,如果我們不了解佛法,不策勵自己不要被眼前的五欲所迷的話,雖然生到善趣卻「等同旁生」,和畜生一樣,甚至還不如畜生。

【又有欲天,昔人世時,由其修道習氣深厚,堪為新證見諦之身,然上界身,則定無新得聖道者。如前所說,欲天亦多成無暇處。故於最初修道之身,人為第一。】  

所以剛剛發心要修行的身,以人身為第一,這個非常重要。在《優婆塞戒經》中特別提到人身有三種無比珍貴的特質--勇健、念心、行 淨。我們要修道,但是都陷在自己強盛的業習氣之流當中跟著轉,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儘管理論上了解了一點佛法,知道不要貪、瞋、癡,可是一旦我們所喜好的 境界現起的時候還是擋不住,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要有勇悍的心,真正在資糧位當中,精進是最重要的。精進就是在修斷二法當中,以非常強悍的心去斷惡法、修 善法;這不單是指做起事情來很賣力,現在做壞事的人都很賣力,這不是精進;或者聊天聊到晚上熄燈了還不停,這也絕對不是精進。以上是的特點。   

」是很強悍的心,下定決心要對治自己的毛病。有很多同學很聰明,但是用錯了,把聰明拿來文過飾非。我以前也犯這毛病,現在回 想起來真痛心,因此對這類同學我覺得最可惜,有時候我也最痛恨聰明而專門為自己飾非的人,所以我常常警誡自己,也提醒大家。歷史上有個商紂,這個人「資辯 捷疾,材力過人」,腦筋動得很快,身體又好,「智足以飾非,言足以拒諫」。他腦筋好到什麼程度呢?他會把自己的種種錯誤掩飾得非常好,人家勸他,他總有道 理,誰也辯不過他。修行的時候,我們要勇健的是勇於改過、勇於增上,千萬不要把這勇力用在文過飾非上,這一點是我們應該很注意很努力的。真正能夠看清這一 點,願意一步一步改善,就有機會走上去。   

念心是修行必不可少的條件,我們不行是因為太散亂。但是就算修定到了色界、無色界,如果以前沒有修行,在定當中也不能修行,所以 要有思惟決擇的能力。思惟決擇之後要堅持下去,不被外境所轉,這要力,這個只有人才行。還有行淨,這個就是能辨別善惡,去惡從善。這三個條件都具足, 才能把我們無始以來所積累的惡習改掉。   

有一個例子願意提供各位作參考,這件事情距離現在已經很多年了。有一位朋友,他聽見了佛法以後覺得真好,他也想修行,不過認為想 修行至少要先安頓自己,所以他就打算:「我先賺一點錢,放在銀行裡生利息,吃穿無愁,就可以修行了。」其實很多人都持這種論調。這是在家人,反觀我們出家 人也是一樣--我要修行了,所以趕快去建個茅蓬,有了茅蓬,就可以好好坐禪或者念佛修行。當年我也有這樣的念頭,我的老師告訴我:「錯了,放下!世俗的人 如果要修行,千萬不要賺錢,出家人則千萬不要造茅蓬,無論你在哪裡,最好的就是隨處而安。當然你要找個好環境。」當時我不太懂,後來慢慢體會到這一點。   

就世間的人來說,認為賺了幾百萬放在銀行就可安心修行。不檢查會以為這個很有道理,檢查之後會發現,貪心是永無滿足的,現在貪心還沒有強盛地被引發,等到在商場中打了很大的滾之後,會引發比現在更強烈的貪欲。你以為自己抑制得住,其實它就像火一樣,一點點小火苗的時候,你不把它撲 滅,覺得沒關係讓它燒得旺一點再來救,有這樣的事情嗎?所以我自己最痛苦的經驗就是這樣。當年我的師長告訴我之後,我也去勸旁人,可是沒有反省自己,一直等到自己繞了幾十年圈子以後,回過頭來才看見自己這毛病。三毒是這麼地厲害!所以為什麼修行過程當中,必須要有好的環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師、法、友,必 須有過來人當頭一指讓你認識,這是非常重要的特點。

【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蒙,而為重大?】

我們應該這樣去思惟:我現在得到了這樣珍貴、殊勝之身,怎麼可以讓它白過呢!實際上假定我們條件夠了,看見這個就會很警惕,萬一條件不夠,後面還有 說明。光是空空地過去已經非常可惜,實際上在空過的同時,又造了很多的惡業,這才是最可惜的事情。假定我現在讓它平白地過去,沒有得到真實利益的話,還有 什麼事情比這樣更自欺更愚癡的呢!   

最嚴重的錯誤就是自欺,世間人往往很計較人我是非,覺得別人傷害我、罵我,其實以佛法來說,人家是害不了我們的。記得我剛出家的時 候,也有過大家談是非的情況,我覺得被誤會了,想要辯白。我的依止阿闍黎就說:「你忙這個幹什麼?你以為人家傷得了你呀?人家根本沒辦法傷你,真正傷你的是你自己,你管別人幹什麼?」我心裡一直覺得別人明明嘀咕我,為什麼不管別人呢?當時不懂,現在想想,我們來學佛,是不是應該信佛?佛告訴我們業感緣起, 一切都是業所感的,而業是自己造的嘛!所以如果真正了解了「業」的法則,我們自然不願意浪費時間,一定會善巧地利用這個暇滿人身來改善自己的生命。條件好 的人聽見這些話已經夠清楚了,萬一還不明白,後面還會詳細地說明業果的道理,使我們能夠有更好的策勵。

【敦巴亦謂慬哦瓦云:「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慬哦亦於每次修時必誦一遍,《入中論頌》中,「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於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而為心要,應如是學。

敦巴是阿底峽尊者最重要的心子,而慬哦瓦是敦巴尊者的三大弟子之一,他們師弟之間平常的談話就談這些。慬哦瓦每次修行時,一定會把《入中論》的這個 偈頌唸一遍,自己的警策心就提起來了。這個偈頌說當我們能自在(就是自己能夠把握得住,想做如理的事情可以做得到)的時候,如果不努力的話,一旦墮落無暇險處,由他自在而轉,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你有什麼方法能從輪迴中跳出來呢?這些才是真正最重要的精華,我們要把它放在心上好好去思惟。(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60L11-P62L3 ) 

  • 仙樂入凡塵 ( 福智之聲第182期)
    讚頌的歌曲,輕鬆自在,優美與典雅,輕快之中不失莊嚴,讓人陶醉在那高低起伏優美韻律的虛空當中,有如《阿彌陀佛經》所提到的西方極樂境界:「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相信如果好好推廣,必能深植民心、淨化人心,達到國土安和樂利的效果。讚頌的歌詞,更是美妙,如摘錄「暇滿人身多美好」為例:暇滿人身喜氣洋洋,十八順緣具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