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UG99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點點滴滴!

Universal Generation 99 googol...

心隨法轉,勝解力行,心法相應,究竟菩提。

涓涓法音傳十方,謙謙如水受法義,
壯麗人生惠施德,及興隨順供三寶。

2009/02/04

攝彼等義

上課動態︰
1.消文P40L11~P41L7
2.下次上課預習P41L8~P43L12
3.新春活動心得分享

【◎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遍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一般來說,凡是真正修行佛法的人,沒有一個例外,都特別重視「尊長瑜伽」(也稱為「上師相應法」,就是怎樣才能跟師長相應的教授),也就是前面所說 的這些道理,一開始就要很認真努力的修習。如果只修一、二次,就算有一點小小的感覺也沒有用,何況不修、何況不知!因此,真正要修行的人,必須恆常親近能夠無誤引導我們正確修行內涵的善知識,不能像前面說的親睦無常,今天來一下,明天就沒有了,這是要避免的。必須咬緊牙關,生生世世走下去,不到成佛不罷休。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 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

這是我們現在的狀態,所以前面說我們應該具有病想,病想如果沒有,後面的東西就談不到了。照理說,如果了解自己在煩惱大病中,一定是急著要解決自己的煩惱毒病,因此就會找善知識,求療病藥;但麻煩的是我們都不了知依師道理。身心上有這麼嚴重的病,但是並不了知,這是無知;退一步來說根本不認識煩惱, 即使知道了,也不曉得去依師。不但如此,本來依師聞法是淨除罪障、增長資糧的,現在我們聞了法反而生起很多依師的罪。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對善知識不能生起「敬」、「信」之心。假定我們聽了法以後能夠淨化煩惱,那信心就生起來了,恭敬心也生起來了,但我們往往做不到 這一點。更糟糕的是對於依師之罪,既不能追悔,也不能防護將來不再犯。我們想一想,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狀態?我自己有沒有這種狀態?在我周圍有沒有這種狀態 的人?如果能很認真地觀察,我們就有機會去想辦法不斷地改善、提升。所以對於前面所說親近的勝利和不依的過患,了解之後還要數數思惟,以前沒有做好的,趕 快好好地努力。    

我們眼前真正要努力的,就是「勵備法器諸法」,「勵」表示非常努力地使自己成為法器;為了使自己成為法器,要不斷地思惟圓滿德相的善知識,並淨化自己的罪障。可是我們現在感不到在善知識身邊,怎麼辦呢?唯有不斷地懺悔、集資,而且發大願--我是為求無上菩提,不但要解決自己的問 題,而且要幫忙一切人解決。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必定要認識自己內心的狀態。如果我們真的這樣想的話,平常起心動念就容易檢查得到。這些要做到什麼程度呢? 真正說來,在沒見到佛之前,一直需要善知識的攝受,我們因為過去沒有在這一點上努力,所以一直受惡友影響,陷在生死輪迴當中。

【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所以我們心中常常要發願學習《大般若經》中的常啼菩薩,和《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常啼菩薩的特徵是「志力希有」,善財童子的特徵是「不知厭足」。我們為了求具足圓滿德相的善知識,應該發最大的願,要有最大的能耐;而且不要厭足,不要碰到一點點,就覺得可 以了。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有很多障礙,前面一關一關突破了以後,就算我開始學了,還有一個障礙叫「得少為足」,就是才得到一點點,就沾沾自喜;而這個之前叫 「未得謂得」,還沒有得到,卻以為得到了。譬如我們學了《廣論》之後,非常歡喜這是大師的圓滿教法等等,可是實際上我們得到了嗎?還沒有得到,只是文字, 是甘蔗皮啊!你把甘蔗皮吃下去,自己覺得吃飽了,這是很荒唐的事情!所以我們要以這兩位大菩薩的行徑做為目標,即使眼前做不到,有了這樣仰望的目標在,就會自然推動我們,那時候我們就會心心念念注意身邊的善知識,然後和善友互相鼓勵、互相增上,若能如此,我們總有一天能夠爬得上去。(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40)

  • 日常法師法語書籤
  • 2009 朝禮法會 -- 如證和尚開示
    你們願不願意相信?這是文殊菩薩說的,希望得到快樂,一定要多造善業,大大的快樂來自於大大的善業,新的一年,要多造善業。物質界中所得到的再多,內心仍 然無法避免空虛;內心沒有填滿,則未能富足。如果這一年很認真的去造善業、觀功念恩,包括利他的事業,則這一年總結所為,內心會有一種深層的喜悅出現,這 種喜悅是無人可以帶走的,因為你會覺得這一年過得很有價值。
  • 全球金融風暴的因應 -- 如證和尚開示
    今天的因緣是:全球性金融風暴。這場風暴不只吹到金融界,所有就業人士,包括科技及企業等都受到波及。因此將用什麼心態因應金融風暴危機?或許這是你個人,也許是周圍的家屬或朋友的問題,不過都值得注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