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UG99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點點滴滴!

Universal Generation 99 googol...

心隨法轉,勝解力行,心法相應,究竟菩提。

涓涓法音傳十方,謙謙如水受法義,
壯麗人生惠施德,及興隨順供三寶。

2006/12/26

八大教授

P56L9~P59L1

此教授中諸大善巧先覺尊長,隨授何等應時所緣,為令於其所緣法類,起定解故。由師教授,引諸經論,應時之義,更以先覺語錄,莊嚴環繞其心圓滿講說。又如說云:「若善說者為善聽者宣講演說,如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善哉,誠然。故不應謂此是修時方略策勵,以此所說聞思之時,修行時者,即是計執說眾多法與正修持,二時相違之邪分別故。


蔣孜曲傑仁波切 講經法會
八大教授:廣論、略論、道次第攝義、速疾道論、安樂道論、妙音教授、再冶溶金、喜說精髓。
地點:大悲精舍
時間:2006.12.27~2007.2.11 每週三~週日 共七梯次 上午8:30~11:25,下午14:15~16:30

2006/12/19

皈依法會

P55L3~P56L8

又有未解此理者,說凡智者,唯應觀修。凡孤薩黎唯應止修。此說亦非,以此一一皆須二故。雖諸智者,亦須修習奢摩他等。諸孤薩黎,於善知識,亦須修習猛信等故。又此二種修行道理,於諸經藏及續藏中,俱說多種。須由觀察而修習者,若無觀修或是微少,則不能生無垢淨慧,道勝命根。慧縱略生,亦不增長,故於修道全無進步。道所修證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闍黎云:「慧中如遍智。」謂能無雜簡擇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即是慧故。

圓根燈會
皈依法會:皈依的內涵

2006/12/12

思擇修及不思擇止修

P54L6~P55L2

如是修道有思擇修,及不思擇止修二種。然如何者思擇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謹當解釋。如於知識修習淨信,及修暇滿,義大難得,死沒無常,業果生死過患,及菩提心,須思擇修。謂於此等,須能令心猛利,恆常變改其意。此若無者,則不能滅此之違品,不敬等故。起如是心,唯須依賴數數觀察思擇修故。如於貪境,若多增益,可愛之相,則能生起猛利之貪,及於怨敵,若多思惟不悅意相,則能生起猛利瞋恚,是故修習此諸道者,境相明顯不明皆可,然須心力猛利恆常,故應觀修。  
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此當廣說。

2006/12/05

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P52L9~P54L5

第二破除於此修軌邪妄分別者,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現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時,不應於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若以觀慧數觀擇者,是聞思時故。又諸分別,是有相執,於正等覺,為障礙故。此乃未達修行扼要,極大亂說。《莊嚴經論》云:「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此說從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聞諸義,修所成慧,真義現觀,乃得起故。

師父尊勝塔安奉大悲精舍

2006/11/28

以何意樂睡眠

P51L11~P52L8

以何意樂睡眠有四:

  • 光明想者,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無黑暗。
  • 念者,謂聞思修,諸善法義,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際,應令隨逐,由此能令已睡沉時等同未睡,於彼諸法心多隨轉,總之睡時亦能修諸善行。
  • 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隨起煩惱即能了知,斷除不受。
  • 起想有三:
    初者謂一切種,其心不應為睡所蔽,應以精進所攝之心,驚攝而眠,猶如傷鹿,由此睡眠,不甚沉重,不越起時,而能醒覺。
    二者謂作是念,我今應修,佛所開許悎寤瑜伽,為修此故,應大勵力,引發欲樂。由是能依佛所開許獅子臥式眠無增減。 三者謂應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諸善法,明日亦應如是勤修,由是於善欲樂相續,雖妄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憶師恩法會分享

2006/11/25

2006憶師恩法會

第一次參加憶師恩的會場


2006/11/21

如法飲食

P47L12~P51L10

故應善思而後受用,謂由身住,我當善修清淨梵行。施者施主亦為希求殊勝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得大果。又應憶念集學論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於當來世,當以法攝。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親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瞋癡而近習,非為憍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

福智大學十萬圖書建大學活動

2006/11/14

守護六根

P47L2~P47L10

四、如何防護,其中有二。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於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其守護根者,是於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

清淨飲食使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發「無礙妙用」,且得六根「互用自在」,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

補充: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與色心二法關係表解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佛教的唯識學,把一心分八識。請參見附表。

  ┌1眼識──眼根緣色塵┐
  │2耳識──耳根緣聲塵│
  │3鼻識──鼻根緣香塵├識(了別為義)─────────────┐
  │4舌識──舌根緣味塵│                      │
  │5身識──身根緣觸塵│                      │七
  │6意識──意根緣法塵┘                      ├轉
八 │      ┌是第六意識所依之根──────────┐     │識
識─┤7第七末那識┤常隨四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    ├意(思量│
  │      └向內執取阿賴耶為我,向外認識境界為實法┘ 為義)┘
  │             ┌能藏 能含藏一切法的種子    
  │        ┌華譯藏識┤所藏 受第七識所薰習──┐
  │        │    └執藏 受第七識所執取  ├心(集起
  └ 8第八識阿賴耶 ┤無覆無記              │ 為義)─根
            └種子現行時,善惡分明,業報相續   ┘     本識
                                   

2006/11/07

止觀正因

P46L8~P47L10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毗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謂
    密護根門,
    正知而行,
    飲食知量,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修習軌理之
課前緣念:南無 本師 釋迦牟尼佛開經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密集嘛
課後迴向:
 迴向文
  願此殊勝功德 迴向法界有情 盡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迴向祈請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刹那頃不暫捨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2006/10/31

憶師恩法會

P45L12~P46L7

此處修法者,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及不親近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次應多起防護之心,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恆修習。次應思惟如前經說,於自己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影片:2006年憶師恩法會前行。參見...

2006/10/24

根本道場

歡喜建寺《 福智真如老師開示:月稱光明寺・根本道場 》
延伸閱讀

2006/10/23

密集嘛


宗喀巴大師祈請文—密集嘛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尊)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賢慧普聞足下作白啟)

歡迎聆聽由法師唱頌,管絃樂伴奏之密集嘛。
( 全部讚頌歷時 10 分 12 秒 )
音檔 (http://oyeh.myweb.hinet.net/gl/m.htm)
影片(http://youtu.be/3MaujSIW-IY)


2006/10/17

修習七支

P42L4~P45L4

修習七支
禮敬支:身禮敬,意敬禮,語敬禮。
供養支:有上供者,無上供者。
悔罪支
隨喜支
勸請轉法輪支
請住世支
迴向支

2006/10/03

中秋普茶

P41L8~P42L3

修習軌理
初加行法有六:
莊嚴安布身語意像。
由無諂誑求諸供具。
結跏趺坐。
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供曼陀羅,祈求加持。

修習七支
禮敬支:身禮敬,意敬禮,語敬禮。
供養支:有上供者,無上供者。
悔罪支
隨喜支
勸請轉法輪支
請住世支
迴向支

中秋普茶

2006/09/26

依師道理

P40L11~P41L7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遍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

2006/09/19

不依過患

P39L4~P40L10

第五、不依過患者。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2006洛確仁波切來台弘法大型法會
10/7(六),8(日)(台中中興大學:三主要道)
10/28(六),29(日) (屏東大仁科技大學:功德之本頌)
11/4(六),5(日) (台大巨蛋體育館:修心八偈)
週六:14:00~17:00,週日:08:30~11:30

2006/09/12

親近善知識的殊勝的好處

P35L7~P39L3

「第四親近勝利者。」
  
親近善知識的殊勝的好處。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眼前究竟一切利義。」

2006/09/05

廣論班別命名由來

自2008年9月,廣論班別命名改為"區別"+西元年份後二碼+春/秋/增/善/戒+班序號

以下為自1999年~2008年春之班別命名

智成班廖、林二位師姊,開車一小時,蒞班宣導智妙秋季班招生20分鐘,即風塵僕僕離去,其精神讓班上同修很是感動,臨走時大家衷心感謝二位師姊,如此發心緣念弘宣廣論,普渡有緣人。


智成廖林二師姊
發心緣念宣廣論
祈聚有情智妙秋
共擔家業依教行

二位師姊以「唱雙簧」方式的有趣對白,善巧地介紹現行廣論班別命名由來:自1999年福圓班開始,每年依以下二句偈文順序命名「福圓→福成→福妙→福覺→福行→智圓→智成→智妙→...」(完成一輪即25年),今年為智妙班,明年為智覺班,每年班別又分春秋二季開班。

福智大願心
圓成妙覺行



2006/08/29

信為道源功德母

P31L9~P33L3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
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

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思惟師長功德,觀功念恩,生淨信心,依教奉行。

2006/08/22

參訪雲嘉分苑

第一次至分苑禮佛

在團體中要有三願,同心同願、發願承擔如來家業、願以正法淨化自己。總結三願,最重要的就是--我願意...

自接觸廣論後,透由法人網頁資料,更進一步瞭解團體。師父雖病纏身,但每每看到師父法照都是笑容迎人,充滿法喜,眼目烱烱有神,非常光明,平易近人,和謁可親。師父透由團體推動有機及品德教育,個人覺得很相應,目前社會對物質的追求,正如師父所言,已是過患。團體承擔了社會心靈提昇的角色,對於人類社會的平衡發展,有很大貢獻,我願意跟隨團體一路走下去。

2006/08/15

法人文摘

  • 生命的導師
    圓明寺的文智長老對師父很有信心,我們去拜託文智長老,請求將圓明寺借我們登記。當初講明是借,並不要他的廟,但是文智長老對師父很景仰、很恭敬,他一直希望圓明寺能夠出祖師,看到師父以及師父的弟子,他覺得可以信任,因此他把廟捐出來。
  • 走向麻園之路
    八十七年十月中師父南下雲林勘察校地,雙手捧起台糖蔗田裡一把泥土,親聞泥土芳香,結下在古坑建校之因緣...
  • 為學 (福智之聲第93期) 
    日常師父對此篇學習心得的評語是:「真功夫!」文字中字字出自依師如法實踐的勤苦錘鍊,得來不易,同學可於文字背後所蘊含之實義多加研索。師父並特別叮囑,文字的理解與真正實踐所得之驗證有很大差別,幸勿以理論之了解及能言善道代表學習之真正成果,而致自限。

華嚴九心

P29L11~P31L8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即彼九心攝之為四。
棄自自在,舍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

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其中分六。
如輪圍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惱,悉不能動。
如世間僕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
如除穢人心者,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於尊重應自低劣。
如乘心者,謂於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
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於師無忿。
如船心者,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如善知識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德水。』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2006/08/08

己過如山積不見

P28L2~P29L10

第二能依學者。《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

《常憶念頌》:「己過如山積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一))

2006/08/03

用自肉買亦應理

以下摘自福智大專報 大悲精舍參訪心得 五班張力元(政大英文二)

禮拜六參訪我竟然睡過頭了!因為前一晚沒注意手機鬧鈴是振動模式,所以早上五點根本沒響,我便睡到八點半才自然醒。經盈碩的幫忙我和在車上的淑清老師通話,老師問我要不要來,我連聲說我要去我要去,然後急速盥洗、飛奔日統客運站。九點二十五分到客運站,到永光的單程票價高達三百六,身上僅存的四百元就只剩四十元了。當下覺得還是搭團體的車便宜,來回才四百元,不過我知道為了聽法,多花幾百是很值得的。在等車的五十五分鐘空檔,想起近日玉鳳老師和慧青老師都教我聽法前要串習廣論的聽聞軌理,就開始一字一句複習。讀到「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買亦應理」時,真是樂透了!為了求法以自己的肉去交換都應理了,我才花三百多就能聽法不是太划算了嗎?於是我滿心歡喜、信心十足地繼續溫習下去。謝謝美燕老師和中區的惠如老師特地開車接我並引導我,下午三點我第一次踏進大悲精舍。more.....

2006/08/02

我慢高坵,不出德水

如善知識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德水。』

自我傲慢,就像高山,留不住水;而山谷能匯集諸方之水 。大地萬物因水而生,水之功德無量無邊。如水往低處流,為人謙下 ,虛懷若谷,可以增長承載更多功德。是為


謙謙如水
如水低流
為人謙下
虛懷若谷
涓涓長流
無量功德

2006/08/01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P26L7~P28L1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人皆知之近有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也。

2006/07/25

善士十德

P24L7~P26L6

如<經莊嚴論>云 : 『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2006/07/18

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

P23L7~P24L6

修學佛法最主要的根本在親近善知識

值此末法,能有因緣遇明師,實是宿生修來的福報。既知因緣殊勝 ,即應把握當下,勵力修習,依教奉行,回報師恩。

蕭師姐,郭師兄印度請法及廣論修習分享

2006/07/11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P22L7~P23L6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又講聞軌至於要故,所講教授於相續上,亦成饒益。總之先賢由見此故,遂皆於此而起慎重,特則今此教授,昔諸尊重殷重尤極。
  現見此即極大教授,謂見極多由於此事未獲定解,心未轉故,任說幾許深廣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是故如云初一若錯乃至十五。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凡講聞時,下至應令具足一分講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恐其此等文詞浩繁,總略攝其諸珍要者,廣於餘處應當了知。教授先導已宣說訖。

2006/04/18

參考資料

  • 法尊法師:《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
    這篇紀錄稿是法尊法師於一九四九年三月間在重慶漢藏教理院講的,當時並承尊法師閱過。現在發表的題目和內容分段。未請看過。讀者可以從這篇稿裏看出:《菩提道次第廣論》是怎樣到內地來的、它的內容主要講些什麼,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它對於真正學佛修行的人有什麼必要和幫助,以及它為什麼叫菩提道次第廣論等這些意義。

2006/03/21

廣論修習資源

翻轉生命的一頁

2005.3.20參加兒子小學班上教學之旅,無意間隨手一拍的八卦山大佛照片開啓善緣。

2006春節後上班,信箱捎來廣論報名表,午休時看著大佛照片思索人生意義及體認惟有善心才能解決社會問題,於是決定報名參加廣論班

2006.3.21在雲林縣麥寮鄉台塑企業六輕廠區讀書社,開啟今生第一堂廣論課,從此改變了我以及家人的生命。感恩開班當天所有參與的人,沒有您們的參與,就沒有今生的轉變。

學習廣論之後,更進一步認識日常師父所推展的法人事業,正是我在尋覓解決社會問題的答案,內心如獲至寶,欣喜地告訴自己,我找到了人生的依靠,而其根本就是要把廣論學好,從此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更加策勵自己學習廣論的動力,並影響太太及小孩進入福智團體學習。

321Go!! 是倒數也是前進,希望.新生

  • 六輕廣論班十一年有成  風頭水尾的一片淨土   ──  福智之聲第201期  
  • 六輕之美   ── 「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人生在世都要靠很多人的協助,多看別人的優點及用心,最幸福的是自己。
  • 觀功念恩真歡喜
    每個人依著自己的觀念去看待人事物,因而產生恩恩怨怨。「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學習遇境時用觀功念恩角度去看,善於轉化,不但能改變心境,跳脫痛苦,還能增長功德,進而幫助別人。    
  • 「但觀功德勿尋過」,初行人往往很難做到,常常會說:他明明有過錯,這也要曉得呀!學過了《廣論》後,了解事情的好壞往往不能從事相上去判斷,你的認識不同或所站的角度不一樣,對這件事好壞的判斷就會不一樣。事實上我們所判斷的,往往是自己內心的認識透過這件事情而反應出來,換句話說,我們內心投射在這件 事情上是這種狀態,並不是這件事情真的這樣。我們往往不曉得是自己的過錯而看成是別人的過錯,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 (摘自日常法師《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附二>三十八攝頌略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