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UG99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點點滴滴!

Universal Generation 99 googol...

心隨法轉,勝解力行,心法相應,究竟菩提。

涓涓法音傳十方,謙謙如水受法義,
壯麗人生惠施德,及興隨順供三寶。

2010/01/10

以何意樂睡眠

【◎ 以何意樂睡眠有四:光明想者,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無黑暗。念者,謂聞思修諸善法義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際,應令隨逐,由 此能令已睡沈時等同未睡,於彼諸法心多隨轉,總之睡時亦能修諸善行。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隨起煩惱即能了知,斷除不受。】

這裡進一步說睡覺的時候,心裡應該存什麼樣的意念,這分四點來說明。第一個是「光明想」,先取光明的相,心裡想著光明,這樣睡的時候心裡就不會黑 暗。第二個是「念」,由於之前不斷地聽聞、思惟善法所成的正念,這個善法的正念在我們沒有睡著之前還持續著,所以睡著乃至於睡得很沈了,這個與善法相應的心念還在。在這種狀態當中,一方面睡眠長養四大,一方面修行的勢力也沒停止,還是在修。第三個是正知。我們如果能夠將很強盛的這種正念繼續維持著,那麼睡眠當中即是有煩惱生起來了也很清楚,能夠不被煩惱所轉。白天我們的腦筋很清楚,但是晚上睡夢中通常就糊塗了,白天自己曉得不應該做的,到了晚上作夢時就可 能會違犯。假定內心有強盛的正知,夢中也能擋得住。這不是一下就可以做到,但如果我們努力去修行,慢慢地會感受得到。

起想有三,初者謂一切種,其心不應為睡所蔽,應以精進所攝之心,驚懾而眠,猶如傷鹿,由此睡眠,不甚沈重,不越起時,而能醒覺。】

最後一個是「起想」,這分三部分說明。第一、在任何情況之下,要保持這顆心不要「為睡所蔽」。什麼叫「為睡所蔽」呢?有時候我們一睡下去,就睡得非常熟,什麼聲音都吵不醒,打板了都沒聽見。也有人聽見打板了卻不想起來,翻個身再睡,或者看看時間還有十分鐘再躺一下,那根本連這個都談不到,這是我們要 知道的。   

以前親近仁法師的時候,我剛去時他就給我一個概念,使我非常受用。我們那時候不是打板,而是用電鈴。以我們現在來說,第一聲板打下 去,通常是一定會聽見,聽見了馬上坐起來。那時候仁法師很強調聽到鈴聲要馬上坐起來,的確我常常聽到他鈴聲一響就坐起來的聲音。有時候我也試著打板即起, 坐起來了以後,頭還是昏昏的,但只要努力把眼睛睜開,下了床也就清醒了。你們試試看,人就是可以這樣訓練的,而且修行非如此不可。我們最大的問題是,還沒 有睡以前就想:「我很累,明天早上要多睡一會兒。」其實我們應該在睡前先警策自己,如果你真的警策一定會產生這個效果。通常在發育期間大約二十歲以前需要 較多的睡眠,但是成年以後如果還是這樣,說實在的,要修行那是不可能的,甚至想種一點善根都不可能。身為出家人,如果平常還要為自己找種種藉口,那根本是 地獄種子,當初仁法師就是這樣子告訴我的,現在我越想越覺得有道理。各位同學若能好好地策勵自己,你的心就不會被睡眠所矇蔽。   

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有種種的過患,所以要趕快修行,千萬不能貪睡。要以這樣的警策心去睡,就像受傷的鹿一樣,牠只要聽見一點聲音,就會很警覺地馬上起來想辦法逃避。我們現在被無始的煩惱所繫縛傷害,我們必須比傷鹿還要警惕,才能夠戰勝煩惱。如果能這樣去做的話,睡的時候就不會睡得太沉,也不會起床時間到了還不起來。

【二者謂作是念,我今應修,佛所開許悎寤瑜伽,為修此故,應大勵力,引發欲樂。由是能依佛所開許獅子臥式眠無增減。】

第二、應該想:為了修行所以才睡覺,而睡覺也是一種修行方法,所以叫「悎寤瑜伽」,這是佛所開許的,因此要很努力去引發欲樂,心裡要想:「我為了修 行所以要這樣做。」在睡覺之前先想好。不要因為忙了一天,只想輕輕鬆鬆地睡一覺,我們以什麼心去睡,這個念頭就會持續下去,這點相當重要。如果我們能夠這 樣去做的話,那自然能夠照著佛所開許的獅子臥式去睡,睡眠固定多少時間就多少時間不要增減。

【三者謂應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諸善法,明日亦應如是勤修,由是,於善欲樂相續,雖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第三、也應該這樣想:我今天修悎寤瑜伽與種種的善法,明天也要這樣。如果睡覺的時候能夠保持正知正念,我們的欲樂就始終跟善法相應,因此即便是在忘念當中,這個正知正念的相續之流還在,所以仍舊能夠作上品的勤修,這點對我們實質上有很大的幫助。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50-52)

2009/12/08

隨力隨能發勤精進

【如是知已,雖尚未能如實修學,然心亦應趣向彼品,隨力隨能發勤精進,如《妙手問經》說,則於餘生少以功力無諸苦難,速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

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行為的確還不一定能夠做到,但是心裡邊一定要「趣向彼品」。實際上做任何事情,一定從心裡先建設起,譬如眼前很多的事情,不一 定是你真正想去做的,但是因為覺得這樣做有好處你就會去做。就像有些東西,因為聽說它有營養,你吃起來就很起勁,其實不一定好吃。佛法也是這樣,知道將來 有這麼殊勝的好處,你只要去做,習慣了也就不難了,所以心裡面要能夠這樣建設起來。   

若能這樣做,下一生不需太大的辛苦,就能很快地圓滿精進波羅蜜多。因為你因地當中不斷地集聚這個資糧,念念下的因都是跟精進度相應 的,如果這個業很重,將來所感的果自然跟現在這個因相應,所以當然容易。譬如我們想賺錢,勤勤懇懇地努力,儘管現在很窮,可是我今天集十塊錢、明天集十塊 錢、後天集十塊錢,天天努力地累積,到了年底結帳,就會有一筆錢了。所以這一生努力一直這樣集下去的話,到來生感得的異熟、等流,自然而然都跟這個善法相應,做起來自然就很容易;而且所感得的客觀環境也都是善師、善友,這一點是我們要很重視的。   

曾經有人問我一個問題:「無常迅速令人很害怕,怎麼辦?」這個事情很簡單,第一、因為無常,所以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是一無可取; 第二、因為無常,所以你不能等待,要趕快努力;還有,因為無常,說明了很多殊勝的特質,淺的只是看見世間生滅的真相,深細的無常本身就說明了空、無自性, 沒有一樣東西是有實質的。既然是沒有實質的,一切法的生起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所以《法華》說:「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一切法都不是本來如此的,都是 從因緣而起,所以因地當中種下去的是一佛乘的因,將來自然感得佛果。只要你因地當中,種下去的每一個因都跟正法相應,那無常不但不必擔心,正因為無常,所以我才能夠如理地掌握住眼前當下這一念,種下與正法相應之因。   

如果它是常的話,你就沒有辦法改變它,因為它天生就是如此,而且永遠是如此,這樣才叫常嘛!現在因為是無常,一方面是時間迅速地過去,一方面並沒有不變的實質,所以完全看你因地當中如何下種,只要心心念念種下去的是正確相應的因,還愁沒有好的果嗎?如果你在這個無常的逼策當中,一 心念佛求往生,感的果是一定往生;如果你求的是發大菩提心,下一生就感得菩薩的位置,生生增上。所以佛法說來說去不離因果,前面告訴我們對業感緣起發深忍 信是一切白法的根本,不是不怕無常,而是要懂得善巧地怕,了解它,然後把握住重點。   

最後,有一個毛病千千萬萬要改掉它:不要耳朵聽見了或眼睛看見了,嘴巴就講出來。古德告訴我們:「耳目之間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 之軀。」你聽見了講給別人聽,對這個堂堂七尺之軀沒有什麼用處;聽見了要記在心裡面,了解了以後如理去行持,所感得的就是殊勝的報身,這個才是真正重要 的。我們如果現生能做固然好,現生若不能做也不要怕,因為因果,業感緣起,法爾如是。對於現在的狀態要感到慶幸,儘管是末法了,居然還能夠聽見這樣圓滿如理的教法,但是不要停在這裡,要步步上進。所以你們特別記住,前面「五巨礙」中「缺隨順教」,這是修學佛法最嚴重的一個關鍵。很多人覺得自己在修行,結果 忙了半天仍然是學我,真正如理的教法沒得到。「得微少善便生喜足」,碰到了一點點就覺得好得不得了,停在那裡不上去了,這都是很可惜!所以我們只要在這上 面能夠步步上升,絕不停止,一生一生增上是絕對沒問題的。   

佛發的願是要濟度一切眾生,他悲心的量是把所有眾生看成是他最疼愛的獨生子,他的智慧是了解一切真相,能幫助人家解決一切問題, 還有他修持圓滿成就,具足滿眾生願的力量,不信佛的人不談,信佛的人你想想看,他會不救我們嗎?舉一個簡單的比喻:就像世間的慈母,對於她最可愛的兒子, 那個小孩儘管無知地在地上爬,可是母親看得清清楚楚,她絕不會讓那個小孩把毒的東西吃到嘴巴,或者讓毒的東西傷害到他。只要你自己能夠信得過,跟上這個母 親,那就對了。前面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皈依的內外兩支,外支是大師已成,不單是一尊佛,有無量無邊的佛,他們不住涅槃,盡未來際一直安住在大智、大悲、 大願、大行當中濟度我們,就像母親一天到晚在照顧她的小孩一樣,而我們就是佛的獨子。千萬不要說:「唉!我不行啊!」這個念頭一起來的話,就一點辦法都沒 有。   

同樣以剛才那個比喻來說,現在那些孩子長大了,他不知道時還很聽話,知道了以後,知見多得很,相當於我們要學佛結果學錯了變成學我,總是拿自己的概念去衡量外境,就像眼前很多家庭當中,父母告訴子女怎麼做,子女會說:「那是老一輩的想法,這個概念已經落伍了。」子女不能接受他,父 母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用這個最平舖直敘的例子,無非是提醒我們問題的關鍵在哪裡。(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LR.P321L10~P321L11)

  • 我也要做勇士──如證法師開示於憶師恩法會 (摘自福智之聲第188期)
    師父是生死輪迴中的勇士,我們皈依了師父,希望無量劫跟著師父成就無上菩提,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艱辛與困難,但是既然我們是師父的弟子,師父是獅子,我們 就是獅子兒,不管碰到再大的困難,無上菩提這一條路,一定要堅持地走下去!雖然不一定短期間可以做得到,但是盡我們的努力,堅持地走下去,有一天我們一定 可以像師父一樣,具足勇悍的悲智力功德!所以回向時我們可以發一個願:師父,我一定要像你一樣,不管無上菩提這一條道路有多麼困難,我一定要像你一樣,把正法在這個世間撐持,我一定不讓正法在我手上衰微!

2009/12/05

金剛乘學習道理

【◎ 第二特學金剛乘法。】

金剛乘就是密乘,實際上的內涵是非常深、細、博大。弘一大師對密教曾經有過一個簡單的說明,他說當初他看那個儀軌時,對它很不了解,一直等到後來看 了《大日經疏》以後,才真正了解密教的內涵,那時候覺得它的確是非常高明、圓滿的教法,正因為它非常高深,一般人就很難見得到、探索得到。所以最好一開頭 的時候,不要去看那個儀軌。如果只從行相上面看,因為不了解它的內涵,很容易誤解。現在這裡只是把金剛乘非常簡單地說一下。如果了解了這個內涵以後,在概 念上至少曉得是怎麼一回事,然後依著次第才不會出錯。

【如是善修顯密共道,其後無疑當入密咒,以彼密道較諸餘法最為希貴,速能圓滿二資糧故。】

你要學密法的話,上面的基礎是顯密的共道,一定要能夠善修,不只是膚淺的了解,就算了解了以後如法行持還不一定行,必須要做到如理如量,這樣才能學好基礎。基礎學好了以後,就應該入密教,因為密教能夠以最快速 的方式圓滿福、智二種資糧。佛之所以成佛,就是明足、行足--智慧、福德二樣圓滿,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沒有別的,就是怎麼把智慧跟福德二樣東西圓滿,而密乘 能以最快速的方法來圓滿這個,這就是它為什麼這麼難能可貴的原因。但也因為它快速,所付的代價也比較高,走法也比較特別,也比較難走,不具足相當條件是很 難修學的,所以佛也不輕易傳授這個方法,能真正接受的人也很少。根據密教的經論上說,在賢劫千佛當中,真正傳密法的總共只有四位,有的說三位,由此可見密 法是何等的難能可貴,這裡我不詳細說,真正心力夠、有條件,至少有興趣的人,不妨進一步去了解它。   

假定要走密乘的話,那的確不是我們普通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別以為密法在密教才有,其實在一般顯教的經典當中也有,只因為我們不了解密教的 內容,所以即使看見了也不曉得。例如:天台化法四儀當中有「頓、漸、秘密、不定」,那個「秘密」是無法說,不了解的,裡頭就包含密法。另外,賢首的「小、 始、終、頓、圓」,圓教是根據《華嚴經》,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一生導歸極樂。在顯教裡面儘管有理論,可是卻從來沒說明能在一生中圓曠劫之因的方法。當 然因為這個是祖師所說的佛的深遠意趣,大家也奉為圭臬,覺得這個是最高明、最圓滿的。密教就是實實在在把一生取辦的內涵告訴我們,真正了解了密教整個的圓 滿內涵後,再回過頭看顯教經典,會發現處處皆是,譬如《法華經》上也一樣說明了這個。有些事情在你還沒有體會過之前,不曉得是些什麼,一旦經驗到時才恍然 大悟,「噢!原來是這個。」所以稱它為密,有很多原因在,因為這是佛果位上的種種方便,對凡夫來說,的確沒辦法透徹了解。詳細的道理這裡不申述,只是簡單 地把密教的次第中最主要的大綱說一下。

【若入彼者,如《道炬論》說,先以財敬奉教行等,令師歡喜,較前所說尤為過上,然是對於能具咒說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

前面說過,假定你由於根性不合,或者是其它的理由而不願意走密教的話,那麼走顯教就可以了。假定你自己具足修學密教的條件,也想走這個路的話,那該怎麼辦呢?在《道炬論》上面說,當前面基礎已經完成了之後,這裡的「第一步」所指為何要注意噢!就好像我們念書,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都念完了,現在是進入研究所時的第一步,而不是指進幼稚園那第一步,內涵是天差地遠。   

那時一定要找到一位好上師,先以財敬奉教令師歡喜。這個善知識非常重要,真正最圓滿的善知識是佛。密教裡面真正的上師,的確是已經達到了最高成就,為應最特殊根性的弟子,示現凡夫相,而這種示現卻是佛圓滿報身的化現。這是最上的一種老師,當然有稍微差一點的,但是也必須具有前面說過的善知識的條件。找到老師你一定要令師歡喜,普通所說的四依法是「依法不依人」,在密教裡面卻很特別,它是「依人不依法」。如果不了解這個內涵的人,看起來會覺 得有矛盾。我當年也是覺得這怎麼可能呢?一直到後來真正了解以後,才知道不但絕不矛盾,而且必然相順,就像我們前面說的空和有好像互相決裂,大、小乘又好 像是唱對台戲,其實真正了解了以後,不但不矛盾,而且彼此間一定是相輔相成的。   

我曾舉個比喻說:就像兩枝筷子夾得起來,一枝筷子就不行。結果有人就問:「有的人拿了一枝筷子也可以吃起來,你怎麼講?」你們會怎麼回答 他?有人回答說:「這不是正常現象,正常現象一定要兩枝。」也有人回答說:「一枝筷子有所遺漏,就是夾不起來。」這兩種說法都可以。但是要真正解答這個問 題的話,是不能針對他的問題回答的。因為我前面說的是:任何一樣事情都必須要這兩方面互相配合,如果以剛才這兩種答案回答他的話,不管你說得多圓滿,我前 面這個立論就被推翻,建立不起來了。但是這個立論矛盾嗎?能推得翻嗎?不矛盾、推不翻。假如你們善巧地學好,不要說證量,只要完整的理論你把握得住的話, 這個立論在任何情況之下,是絕對圓滿,無懈可擊的。就算他說一枝筷子對,可是並不能擊倒我這個說法。所以要真正有智慧,才能夠在任何情況之下把握住這個道 理。

現在要說明的是依法或依人這件事情,要有智慧才能夠圓滿地解釋清楚。法跟人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呢?這個法是指圓滿、正確、無誤的教法,這是佛講的。佛之所以能講出圓滿正確的教法,是因為他圓滿正確地了解世間一切現象。佛又是怎麼來的呢?佛的根源就是法,因為他是依法如理地聽聞、思惟、修持、證得,於法 一點沒有錯誤、缺漏而成佛的。當達到圓滿境界的時候,這兩者是不可分的,所以佛的根本身是法身,以法為身。法、佛之間這個關係是很明確的。   

不同的就是圓滿與否,如果說這個人能夠跟圓滿的法完全相應的話,那他比法還要來得可貴,這很清楚。就拿眼前來說,儘管這個法是圓滿的,但 我們就是不相應。反過來說,因為自己的條件不具足,所以圓滿的法擺在這裡,對我們來說變成殘缺不全,就是沒辦法善巧地利用它,這是事實。所以需要一位對法已經有所認識的人的指授,你才能夠真實地如法得到它。而得到的程度,就看這個人對法了解跟證悟的程度。   

單單這個還不夠!還要看你是不是受法的根器。假定這個人是究竟圓滿,而你受法的根器不夠的話,那還不行。必須弟子也是具備圓滿條件的受法的根器。真正要學密教的條件,最少一定要十信滿心這個位次,這個位次的特點是淨心為性。他雖然還沒有如理如量地證得,但是已能把煩惱跟正理都看得清清楚 楚,煩惱雖然並沒有徹底地斷除,可是的確已經能夠認得煩惱的真相,完全不受煩惱的控制,而且有無比的好樂心,一心淨信圓滿的教法。換句話說,容器本身不但徹底清淨了,而且他的量能夠容納圓滿的法,他有最高敬仰好樂求法之心,以及行法的精進意志,這樣條件才具足了。   

反過來,我們從佛陀這方面來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位例外的,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把這個圓滿的教法傳持下去,問題不是他不肯,而是弟 子不具足條件,這在《法華經》上面也一再強調。我們眼前也可以很清楚地體會,我苦口婆心地勸大家,常常覺得很辛苦,但是回想當年我的老師勸我的時候也是一 樣。對於諸位我想也多少可以體會得到,你們聽了覺得很好,跑到別的地方也同樣去勸別人。可是像家裡的弟弟妹妹也好,自己的子女也好,你儘管苦口婆心勸他, 他就是不能接受,佛對我們亦復如是。所以如果有弟子真的具足這個條件的話,那佛是求之不得,他一定把最好的東西傾囊相授。這種情況下,所跟的人就是佛。此時人、法有沒有差異?毫無差異。這是第一個。   

第二點,正確的法你自己找了半天不一定找得到,而這個人卻可以把他所實證的經驗圓滿無缺、一步不差地傳授給你。所以只要你具足這個特殊的條件,這時依最圓滿的法,正是依最圓滿的人;依最圓滿的人,正是依最圓滿的法。四依當中的依法不依人做到最極致、最圓滿時,一定如此。所以我一開頭的時候就特別引證弘一大師說的話,這個大家一定要記得。   

所以學金剛乘第一個要找到老師,而自己也要具足這個特殊的條件。那為什麼要令師歡喜呢?因為真正要學法的時候,固然是你要找老師,反過來 老師也要觀察你,一定要看看你夠不夠條件。很多人跑到學校去唸書,好像我付了學費,老師就要來遷就我,在佛法裡沒有這樣的事情。就算是世間任何一件事,假定你要學好的話,一定要對你所學的對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要把自己的知見拿掉,全心全意去學那才可以,這是很清楚明白的。所以前面說過,依止善知識一定要 九心。第一個心是捨自自在,我們處處地方都是為了這個「我」,現在有了完整的了解,知道原來真正害我的就是這個「我」,用盡方法拿掉它都來不及,而要想拿 掉它唯一的辦法,就要靠一位具有如理的教授,而行持也如量地達到的善知識。既然這位善知識是個圓滿證得的人,他當然能夠鑑別你,也能夠鑑別法,他現在要把最圓滿的教法給你時,如果你心裡還有一點雜質的話,那這個東西放進來對你也沒有用,這在前面斷器三過當中講得很清楚。九心的第一點,主要就是調練我們的身 心,身心純淨了以後,還要能夠非常柔軟,師長要你怎麼辦,你就怎麼辦。這是它的一個特質,一方面要這樣調練,一方面也鍛鍊堅忍的意志,以及種種的條件,如 果你了解這一點,就不覺得懷疑。反過來說,那個時候有個必要的條件,就是老師本身要夠量。如果老師本身不夠量,就會出大毛病了。所以佛法講緣起之法,一定 是如是因如是果,你能夠把事情的因緣法相把握得清清楚楚,自然哪一條路走起來都對,否則莽莽撞撞去做的話,高也不對,低也不對。

【其次先以清淨續部能熟灌頂,成熟身心。】

找到了老師,你能夠如法地親近他,就能夠調練你的身心。老師一定是把你前面的基礎打好,如果還有罪障的話就要淨除,資糧還不夠,就先要去集聚。實際 上依教奉行就是最佳的淨罪集資的方法。本論一開頭就特別說明這一點,將來真正入密教的時候,會有更完整的說明。其實這個內涵不一定在密教當中才有,顯教的 大乘經論也處處說明這一點。有了這個之後,老師就給你灌頂。這是印度的習慣,當老國王要決定王子當中最足以擔當得起王位的人選時所舉行的儀軌,表示自現在 起,他已經夠資格做為國王了。灌頂亦復如是,把佛的整個圓滿的內涵,透過這個儀式傳授給你。在世間這是一個幻相,而在佛法卻不是,它的內涵是成佛圓滿的種 子,就在那個時候灌注到我們身心上,所以說灌頂有非常殊勝的意義。   

現在許多人遇到密教上師就跑去灌個頂,好的是結結緣,就像我們現在跑到廟裡合一下掌,拜一拜反正都沒關係啦。如法的灌頂一定要清淨的續部,這是沒有一點差池圓滿無缺的。因為它是能夠成熟我們身心的種子,這個種子本身如果有一點點小毛病就長不好;如果損壞了,那根本沒有生長的可能。就像儘管房子裡電燈、電扇、電視……樣樣俱全,你沒有電就是不行,關鍵就在那個電。我們自己具備的這些條件,就像我們家的東西是幾萬塊、十幾萬,乃至幾十萬,好像很值錢,但是再值錢,比起能把電接進來的破銅爛鐵,是不能比的。你要想自己造一個發電廠的話,那是要百億、千億計。同樣地,一定要是諸佛圓滿的成佛的種 子,透過上面所說的師、弟之間的這個條件,才能夠加持行者的身心。很多人不了解,動不動自稱修密教的,那固然是大增上慢;另外一種不懂的人,因為看見了它錯誤的行相,就隨意毀謗,那是對自己最大的損害,也是最大的障礙。接受灌頂的人一定要受密宗戒,密宗戒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次當聽聞了知守護,爾時所受三昧耶律。若為根本罪犯染著,雖可重受,然於相續生道功德最為稽留,故當勇猛莫令染著。又當勵力莫犯粗罪,設有誤犯,亦當勤修還出方便,彼等皆是修道基礎,若無彼者,則如牆傾,諸危屋故。】

密宗戒有個專有名詞叫三昧耶戒,或者叫「誓句」,就是發誓要這樣做。像我們跟人簽約,在合約上簽個名、蓋圖章或手印,之後你就不能毀約,一旦毀約的 話,這張合約就失效了。比如我們跟電力公司訂約,只要照這個規矩做,付一點錢,幾千億的電就進來了,但是如果你自己違反規定,電就不來了。現在我們跟佛菩 薩訂了約,這三昧耶戒是一點都不能破的,所以叫誓句。平常我們這個身是凡夫業力所感得的雜染之身,一旦受了三昧耶戒以後,這個身體就不再是雜染之身,有個 特別的名字叫誓句身,而且內涵也不一樣。你現在遵守這個誓句,所以諸佛菩薩已經把圓滿果位(佛)的種子,灌注在你身心上,只要照著這個合約、誓句的條例去 做,你就能夠得到它,然後使它增長、擴大,相當於有了電,你怎麼用,它就怎麼對,全部的功效你都可以獲得到。

所以受了灌頂以後,一定要如理聽聞,正確如法地去守護,一旦犯了根本罪染,你就完了,雖然它還可以重受,但是你身心相續中真正生道的基礎 壞了,要再重新來,那是很慢很慢!所以一旦破壞了,就算你懺悔乾淨重來,要想當生成就的機會很難很難。我沒有認真學過我不敢說,不過依我所了解的以及聽到 過的說法,幾乎已經絕無可能。這是說犯了以後能夠懺悔乾淨重受,假定你犯了以後不懺悔,那種墮落可怕極了。一般顯教的戒,最多墮落阿鼻地獄,而犯了密宗戒 的話,一定墮落到金剛地獄,那是阿鼻地獄當中最嚴重的一種。所以對密宗戒不要以為輕輕鬆鬆,愈是最好的法,學好了固然易得殊勝的功德,學不好的話,毛病也 出得最大。   

就像你跑路跌跤了,雖然不能說一定跌不死,但是一般來說,跌傷的可能都很少;可是你坐飛機的話,一旦跌下來,要不死的可能幾乎是絕無僅 有。同樣的道理,密宗戒不但是根本罪,就是其他的罪也是一樣,就算不小心稍微犯了,也要努力地求還出的方便,因為戒是根本。換句話說,現在你這個身體是根 據圓滿成佛的種子來建立的三昧耶身,如果這個根本損傷了,當然會出毛病,就像種子一樣,你把它弄壞了當然不行。   

本論一開頭介紹此論的根本造者阿底峽尊者,在他修學了佛法出家以後,對小乘的戒從未違犯,以我們現在看,小乘的戒要完全不犯,那怎麼可能 啊!他不僅是粗戒,乃至最細微的都不犯。菩薩戒他偶爾有一些違犯,密宗戒並沒有幾條,但他就覺得經常犯。只要一有違犯,即便正在做很多事情,他馬上就坐下 來,供曼達拉、唸咒,照著儀軌如法還淨,因為他知道犯了戒要趕快懺悔,絕不能留著。以尊者這樣高量,我們可想而知,密宗戒要如理持守是難極了。現在因為是末法,大家結一個緣,種一點種子,往往把它看得太容易,實際上根本不知道它的內涵。就像我們一般早晚課時都會唸:「眾生無邊誓願度……」四句唸過了,到底 裡邊是什麼內涵都不知道,乃至於只是隨口溜過了,自己唸些什麼都不知道,那就更不要提其中的內容了,這個情況我們一檢查,很容易就可以了解的。所以這個地 方特別說明,這個戒是道的基礎。就像牆如果壞了,房子就非常危險!以前的房子並不像現在用鋼筋水泥,而是把那個牆砌起來,然後上面再架樑,如果牆垮掉了, 屋頂一定塌下來。

【《曼殊室利根本教》云:「佛未說犯戒,能成就諸咒。」此說全無上中下三等成就。《無上瑜伽續》說,若不守護諸三昧耶、下劣灌頂、不知真實,此三雖修終無成就,故若不護三昧耶律而云修道,是極漂轉咒理之外。】

上面把道理說出來,下面馬上引經來證明,這都是佛親口說的,十方諸佛從來沒有說過,犯了戒還能在密教上有什麼成就。不要說上品成就,乃至於中品、下 品成就都不可能。平常我們唸咒有一些靈驗、感應,那個可以說是下品成就。很多人唸了一點咒,覺得靈得不得了,就自稱說學密教,那完全錯了,密教真正的宗旨 是要即身成佛,那個才是真正成就啊!唸了個咒覺得有感應,說實在的,下品成就有一點影子,只是如此而已。因為我們現在對真正密教的內涵並不清楚,所以才會產生這個大誤解,如果你的戒不清淨的話,那最起碼的影子都碰不上!   

密分成四部,無上瑜伽是最高的一部,它也特別說:假使有下面三種情況之一,雖修終無成就。第一是不守護三昧耶戒;第二灌頂不圓滿;第三是 不知真實。如果你要真正得到密教的圓滿成就,必須具備這三個條件,其中灌頂要絕對圓滿,一方面老師要圓滿,再者是你自己要圓滿,這兩個少一個都沒有用,然 後還要如法去灌頂。對真實的內涵如果不清楚的話也不行,還有對於三昧耶戒如果出一點差池的話也不行。守護戒是必須自始至終的,不是說剛開始守,後來就不要 了。就像顯教中也是一樣,往往有很多人剛開始的時候,好像很認真地修,到後來就輕忽了,這就錯了,實際上到後來心裡應該跟它完全相應,不是像我們所想像的 認為它可以不要了,那都是我們的誤解。以上這三樣東西如果沒有的話,任你怎麼修是一點用場都沒有,如同蒸沙煮飯一般。有人說密教對這個不斤斤計較,或者不 需要,那根本是外行話。實際上密宗的三昧耶戒,一定是具備攝律儀戒、攝善法戒以及饒益有情戒,換句話說,是以小乘的別解脫戒及大乘的菩薩戒為根基而建立 的,所以很清楚的,沒有下面的戒基,要成就根本是談不上的。

【◎ 若能如是護三昧耶及諸律儀而修咒道,當先修習堪為依據續部所說,生起次第圓滿尊輪。】

你能得到灌頂,又能夠如法地守護戒律儀,換句話說,方法、道理都懂了,要修的時候必須是照著堪為依據的續部所說的。平常我們都是盲修瞎練,就算會請 教人家,但如果告訴你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沒有什麼真正的內涵,這樣都不行。所以圓滿的人、法兩樣是絕不可分的。依據佛所說是先修生起次第,生起次第是學圓滿 尊輪,這個特別解釋一下。在顯教中把念佛分成四個步驟:持名、觀想、觀像,以及實相念佛。現在一般只是持名而已,好一點的是觀佛像,最好就是實相念佛,把 這四樣東西分開來修,在密教裡不是這樣的。對於生起次第下面有一段解釋,看了這段解釋之後再來說明。

【以咒道中不共所斷,謂於蘊處界執為平俗庸常分別,能斷彼者,亦即能轉外器內身及諸受用,為殊勝事生次第故。如是善淨庸常分別,一切時中恆得諸佛菩薩加持,速能圓滿無邊福聚,堪為圓滿次第法器。】

異生(就是凡夫)跟佛的差別在什麼地方?我們是由於以往雜染之業所感得的這個報身,佛是不可思議清淨業所感得的圓滿報身。雜染之業的因是無明,佛的 圓滿報身其不可思議妙淨之業的因是一切種智。所以要想成佛的話,必定要從因位上面先建立正知見,然後見道、修道,這麼一步一步上來,把我們以前所依的這個 無明轉識成智,並不是把它拿掉,換成另外一樣東西,而是把它轉化過來。   

密教裡邊真正不共的所斷是什麼呢?在轉識成智的時候,也把我們這個雜染相應的五蘊身心,轉成諸佛圓滿不可思議的報身、報土,還是這同一個 五蘊。所以祖師的論上也說「西方極樂世界,勝妙五塵所感」,他並沒有離開五塵,但是叫勝妙,就是不再是我們世俗的這個染污之業。小乘羅漢停滯在空當中,他 沒有辦法造種種的增上妙善,所以他無法感得圓滿的報身;而佛以智慧相應,能夠轉識成智,把染污之業轉成清淨之業,成就圓滿的報身、報土。密教就是在當下透 過這個特別的方法,把我們對於這個五蘊身心,計為平俗庸常、下劣的妄分別轉化過來。不單單是外面器世間(是指我們所受用的),也將裡邊(就是我們自己的五 蘊身心),當下就轉變成佛的報身、報土。   

這是一個非常特別巧妙的方法,在灌頂的時候,先把圓滿的種子種在你身心上面,然後就觀想。平常我們念佛要求往生,在密教裡邊不是要求往 生,我就是要學阿彌陀佛。這跟顯教完全一樣,也是要發大菩提心,不過顯教可以慢慢地來,《法華經》上很清楚,若條件不夠的,佛就慢慢地引導我們;而密教既 然是最高,經上的窮子喻說到,我就是佛的法王子,既然我就是法王子,那為什麼我做不到呢?既然你現在已灌頂了,很簡單,你只要把衣服穿起來,然後把做王子 的善巧學到了以後,你就是王子,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呀!修的時候,你可以學阿彌陀佛、釋迦世尊,或者任何一尊佛,先把那尊佛觀起來,由於他的加持不斷淨化 你的身心,最後你就是他,他就是你。我們這凡夫的身體,透過這個觀想、加持的方法,轉化成就是那尊佛。   

密教有所謂壇城,壇城實際上就是界。就像我們僧眾作羯磨時,有一定的界;又例如台中人、台灣人、中國人、地球上的人,各有所處的界。而 密教的修法是觀自己就是佛,有圓滿的報身、報土,觀起來的時候叫做佛慢,這不是貪瞋癡慢疑的慢,而是一種直下承擔。在生起次第裡邊還有很多殊勝的方便、善 巧,如果你能夠相應了,一切時處都能夠得到佛菩薩的加持,這能夠最快速地圓滿無邊資糧。但這個還不夠,下面還有一步叫圓滿次第。   

生起次第達到圓滿量的時候是什麼狀態呢?譬如觀自己是阿彌陀佛,你坐在那裡,別人看見你的的確確就是阿彌陀佛,要有這樣的本事啊!我們 是無法想像的。平常看見像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等等聖像,我們無法理解,這個難道是佛的圓滿德相嗎?其實這有特別的理由。因為要把我們凡夫於蘊處界執為平 俗庸常的分別轉過來,凡夫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無明,無明所呈現的是貪瞋癡相,所以不但要把貪瞋癡的現行降伏,連種子也徹底拿掉。他所以現貪瞋相,正是在瞋 的當下,把瞋的種子轉化過來;貪的當下,把貪的種子徹底轉化過來;癡的當下,把癡的種子徹底轉化過來。因為在理論上,一切法的法性是一樣的,所以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既然是如此的話,哪一個不是佛性?哪一個不是法性?難道貪瞋等就不是佛性、法性嗎?當然是啊!我們通常是理論上相信,但僅止於理論而已;現在密 法中不但有理論,而且有方法,不但有實踐的方法,而且有實證的祖師。所以他會示現大的貪瞋癡相,像有的是現畜生相,畜生通常是愚癡的代表,他就在癡相上當 下把癡轉過來。有的現憤怒相,在瞋相的當下把瞋轉過來。同樣的有所謂的雙身相,這是以前我最不了解,也最起反感的,後來才知道有它特別意義的。所以真正說 起來,密法是密傳的,不能隨便流傳,這個有它很重要的原因在,我們不了解,就認為這怎麼可以,這個內涵現在暫時不談,總之也是一定在當下把它轉化過來。   

有一則很有趣的公案,有一位真正修學大威德金剛法成就的人,大威德金剛是現牛相,頭上有兩隻角,當他生起次第修起來以後,平常進出門一定 低著頭進出,有一天他跑得比較急一點,就「碰!」一聲,也沒見到他撞到什麼,可是他卻跌了個筋斗摔出去,結果發現門的上面有兩個牛角的印子。這就是因為他 一天到晚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就像禪宗祖師用功一樣,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觀修,儘管走路等等也在修生起次第。他還沒有到很堅固的量,所以旁人看不出來,但是 就他自己已經現那個相了。通常也不需要旁人看見,後來他很快地轉成圓滿次第,到了圓滿次第那個情況就沒有了。民初我們中國有一位能海法師,老一輩的人都曉 得,他的成就很了不起,他在五台山修密法的時候,曾經有人看見他現金剛相坐在那裡,這個事是千真萬確,這個叫圓滿尊輪,就是本尊輪已經學圓滿。

【其次當修堪為依據續部所說圓滿次第,棄初次第,唯修後攝道一分者,非彼續部及造彼釋聰叡所許,故當攝持無上瑜伽圓滿道體二次宗要。】

最後修圓滿次第,再跟空性相應,修到空有、真俗二諦圓融時就圓滿成就了。假定沒有從前面地次第認真地一步一步上來,隨便把它棄捨掉,只修後面的圓滿 次第的話,那絕對不是密部的經典,或解釋那些經典真正有成就的菩薩祖師們所許的。所以真正要學密法的時候,一定要把無上瑜伽圓滿道體的兩個次第,也就是生 起次第跟圓滿次第,完整地認識清楚。

【此中唯就彼等諸名,略為顯示入咒方隅,於諸咒道次第,應當廣知。】

現在這個地方,只是簡單地解說一些名詞,讓我們大概曉得,如此而已,真正密教的內涵,如果我們要學的話,應該如理如量,一點不缺少地去認知它。

【能如是學,即是修學總攝一切經咒宗要之圓滿道體,令得暇身具足義利,能於自他增廣佛教。】

這就是真正地修學顯教、密教整個圓滿道體的大綱,依此修學,能夠讓我們這個暇滿的人身,得到最究竟圓滿的意義,並使得佛法增廣,利益自他。

2009/11/25

性空緣起

【如是若見一切法都無自性,即由無自性故,便能安立緣起因果。是為性空現為緣起義。】
這個就是佛法的中心思想,中觀的真義就在這裡。前面這個道理都了解了的話,你正確地見到:原來一切法要找它實在的、真實的內涵(或者叫它自體、自相、自性、真實有等等)是沒有的,所以它是假安立的。也正因為這樣安立,所以有這樣的因就會有這樣的果。假如它本來就是有的話,你怎麼去安立它?如果本來 就這樣,你就不能動它了。正因為它無自性(或者說性空),所以必定是緣起的。如果你正見一切法都是性空,就能夠正見緣起。
【若見一切法唯由分別假立,緣起因果皆應正理。即由此故便能引生一切法皆無自性之定解。是為緣起現為性空義。】
反過來,如果你了解原來所有的東西都僅僅是由分別心所假立的,所以你這樣安立,就會有這樣的行相和作用,安立這個東西的叫做因緣,現起來的這個東西 叫做果報。一切法必然都是這樣假藉因緣而安立起來的,所以你下什麼樣的因,自然而然就現什麼樣的果。由於這樣的道理,必然會引生了解一切法都絕對沒有真實的自性。這個時候就曉得:原來緣起正是性空的原因。我們往往會覺得明明是空的,它偏偏又是緣起,好像這裡邊有矛盾,如果真正了解了中觀正見的話,那就一點都沒矛盾。正因為它是空的,所以必定是緣起,這個幻有的現象是必然的;正因為它緣起,所以必然是性空。這個就是應成派最殊勝的一點。   
禪宗絕對有它非常了不起的、殊勝的內涵在,可是有一個特質我們必定要了解:要學禪一定要有老師,因為修空性有時會忽然之間一切都消失掉 了,不了解的話,往往會以為一切都空,不知不覺走上斷滅見。何況在沒有見空之前,乃至於定慧正確的行相都不認識,你沒有得定的話,根本不可能見空性。而在修定的過程當中,從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的時候,一切的實質慢慢地如雲霧般消失掉了,好像身心不見了,如果你不了解,會以為證得了空,實際上根本定都沒得到, 這是一個絕大的錯誤,很多人都陷在這個裡邊。進一步就算你真正能夠參禪而見空性,那時候即使看見一切都沒有了,卻往往還不了解空便是緣起義。這個你們如果正式地去研究一下,或者看看古代襌宗祖師的公案,很多人一坐破三關,一開悟徹底開悟,那是因為他宿生已經走到很高的境界,這生重新回來的時候,就好像以前錢已經存在銀行裡,跑去一看,哦!原來我有上億的財產,這絕對不是現在有的。平常的話一定是第一步初關,再第二關、第三關,破了初關以後,祖師告訴他說: 「還在,還沒有解決問題,你還要繼續地再來。」能這樣一步一步深入下去一定要靠善知識。一離開善知識的話,毛病就來了。太多祖師們都有這種典型的公案,或者他只破了前面的,因為沒善知識的引導,自己覺得見道了,目空一切誇大口,自己也錯,帶人也錯。還有一種是,他知道問題還沒有解決,繼續地再參訪,到最後 才真正的解決這個問題。   
而教下是在理路上面先清清楚楚告訴你,你照著去走的時候就非常穩當,當你每走一步你就曉得現在達到什麼程度。老師就是活字典,必定要你跟他有緣,能一直跟在旁邊,而且你肯聽從他的指導,否則跟在他身邊也沒用。理路清楚了以後,一定要產生定解,然後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趣入的時候,你都很清楚很明白,走到那裡你都不會走上錯路。實際上如果真正有圓滿的師承、正確的方法,不管宗門、教下,最後的結果是絕對一樣的。   
你如果真實地了解這個道理以後,對平常我們非常混淆的空有之間的觀念,就會了解不但沒有一點點矛盾,而且必然是互相觀待而立,空是觀待有而立,有是觀待空而立,拿掉了有也就沒有空,拿掉了空就沒有有。任何一件事情,譬如眼前這個東西你說是有,這是緣起義,那是很正確的。它是用什麼材質,經過人工等因緣做成,所以必然不是天生來就有實質性的存在。如果是天生本來如此,不能改變,不是因緣所造作的,就叫做無為法。有為法則是透過有所作為而產生這樣的功效,所以同樣地也會因為你有所作為而無,所以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因果間有必然的關係。因為你用這種材質建立起來的,所以如果這個材質怕火的話,碰到火它也就燒掉了。如果這個材質不怕火的話,那麼碰到火,也動不了它,這個是必然的因果關係。所以一定是正因為它性空,所以現起這個緣起之有。空、有兩樣你不能分開講。   
外在的一切東西乃至於我們的身心,都是緣起性空。我們平常很迷糊,當我們運用身心時不了解緣起性空。實際上假定我們正確地了解緣起性空的話,你要什麼樣的果,你就下什麼樣的因,要避開那些果,你就應該避開那些因;此外,眼前的果如果你覺得不好,你就在因上面努力去拿掉它。因為我們徹底地了解了,一切法絕對不是天生如此,絕對不是自性有、自相有、實在有,這個叫做性空義。所以你真正見到了性空,你會產生一個結果就是對任何事情都戰戰兢兢,因為沒有一個地方不是由因果建立,所以到那個時候持戒會非常認真,你曉得若是馬虎一點,這個馬虎的因就得馬虎的果,認真的因必得認真的果,了解了這道理,你會不精進嗎?所以很多人講空講了個半天,什麼都馬馬虎虎不要了,這絕非真懂得空。   
有的人因為不了解,會覺得講了半天的空、空、空,對我們沒有什麼用場。實際上用場太大了,如果是真正了解空的話,你必然會戰兢惕勵,一點小地方都不敢馬虎。如果真的把空理能夠推廣開來的話,你遇見任何一件事情,就不再像以前那樣以貪瞋相應。平常人家跑來罵你,你自然會發怒,人家若是捧你, 你自然就高興,為什麼?當人家來罵你的時候,你直覺的反應就是這個無觀察識,也就是我們說的名言識,心裡面自然不加觀察地會想:「他為什麼來罵我!」這是 無始以來虛妄分別所安立的,你必然的反應是發脾氣。或者有的人經過多生的習氣養成了忍辱,那個還是你以前的習性,還是行所安立的識。所以不管是容易發脾氣也好,或者經過世間的修養能夠忍辱也好,前者是屬於俱生而來,後者是屬於分別而來,都是必然產生的結果。   
假定你了解了空的道理以後,那麼這個時候就看你了解的深淺。以現在來說,聞思相應的空理,這是我們凡夫下腳第一步應該走的。聽懂了道理, 了解原來一切事情都是這樣的,以前會產生這樣的貪瞋癡是因為無觀察識。現在你認得了,經常去觀察,這個叫如理思惟。假定你正在如理思惟的狀態當中,有人來 罵你,你會想:「這絕對不是天生來的,一切事情一定有它因果緣起的法則,我雖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但確定以前罵過他,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前面講到業果 時,只是說業果必然有它的因,道理何在卻不清楚,到現在完全清楚了。所以對緣起性空的道理清楚了,才能夠對前面共下士業感果的道理產生決定信解。假定對這 個有了決定信解的話,在任何一個小地方,你都能很清楚明白地解決一切問題。   
空的功效之廣之美之圓滿,世間無出其右!不幸的是,很多學佛的人都不明究裡。譬如念佛,你為什麼要念佛啊?因為我們無始以來一天到晚所對 的,都是這個無明相應的無觀察識虛妄分別所安立的東西,纏在這個裡邊唯一的結果是注定永遠受苦!你不怕墮落受苦則已,反正由你去;不要說地獄,即使在這世 界,吃了苦頭,你再想辦法逃避也沒有用,唯一的辦法--學佛。但是要照著這個路一步一步走的話,實在好難喔!眼前我們真正應該把握的,還在因果上面,先不必在很細緻的內涵上要求完全了解,至少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如是因感如是果,因為一定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所以眼前的不理想是以前造業所感的果, 現在你要扭過來的話,只要努力在因地上下正因,將來必定感這個因相應的如是果。以前所想的都是種種難捨的事,親眷也難捨,財位也難捨,五欲也難捨,永遠牽 纏一大堆!而現在了解這些東西都是欺誑,永無滿足,非常可怕,於是一心學佛。如果能夠心裡全部跟這個正因相應的話,儘管還沒有如實地了解空性,可是這個因果的法則向前推演的結果,一定跟空性相應!所以整個的佛法,沒有一滴一點漏洞,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例外。世間很多定律,到了某一個地方就有個極限、有個例 外,如果佛法有例外,那佛就不圓滿了,所以你真正懂了以後,每個地方都用得上。   
又譬如我們為什麼要持戒呢?很簡單,我們還是凡夫,並不了解自己的行持究竟怎麼樣,因為一直在無明當中,儘管自己覺得是用理智推斷,但是這個理智都是有偏差的邪慧,往往只是世智聰辯,沒有用場。儘管你以為如此,結果愈走愈錯。那麼怎麼辦呢?唯一的依靠就是佛,因為他徹底認識正確的因果,你只有依靠他告訴你怎麼做,你就這樣做,你只要這樣做,一定感得這樣的果報。所以你若要持戒,也要懂得這個道理,從根本上面去做,自然而然在起心動念當中就能把持得非常正確,一點都不會馬虎,這是我們必須認識的一個概念。       
剛才說到性空現為緣起,緣起現為性空。性空、緣起就像兩枝筷子一樣,要想拿這筷子夾東西,少掉一枝還不行!平常我們錯就錯在不善巧學。講空就不要有了;講有又不要空了。世間還有人有這個本事可以過獨木橋、走鋼索,我們普通人可沒有這個本事。學佛更是千萬注意,要真正善巧地學,完整的佛法告 訴我們,空、有絕對不能分開,一分開,你講空也錯了,講有也錯,這是我們應該有的基本信念。   
實際上你繼續學下去,總要一步步地深入,如果對這個道理了解得愈透徹,再回過頭來看,不管是何經、何論,從小乘到密乘,沒有一個地方相違背的。如果有違背的,它就有問題了。了義經之所以稱為了義,就是說它究竟圓滿了,你用在任何地方,絕對沒有障礙。不了義就是在特定範圍之內說的,用到別的地方會有障礙的。實際上了義跟不了義,它運用的範圍也是有其必然的相關性。我現在說的很多都不是嚴密地按照法相名詞來解釋,若是按照法相名詞解釋,一則時間不曉得拖到幾年,而且大家也沒有完整學過,所以只是從我們容易懂的、容易體驗得到的來解釋它。等到了解了實在的意義,如果要去弘法利生,那個時候再學完 整的法相名詞也不遲。你把這意思簡單地介紹給別人,的確只要他心裡面認識了,照著去修,也絕對沒錯的。現在這裡所用的很多名相,如果以最嚴格的法相名詞來講的話是有出入的,但是我特別想說明的是這些名相所指的內涵,你們要把握住這一點,不要在次要的漏洞上鑽研,才能夠了解到它的根本意義。
【如云:「此皆自性空,依彼生此果,二決定無礙,更互為助伴。唯此為甚奇,唯此最希有。」】
凡是一切東西都是空的,所謂空不是一無所有的空,而是沒有自性,所以叫自性空或無自性。千萬不要誤解佛法所說的空,以為眼前看到這東西叫「有」,然後把這東西拿掉就叫「空」。完全不是這個意思,是說眼前的任何一樣東西,它並沒有真實自性,正因為沒有真實的自性,所以都是依著它的因緣而有,所以說「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它沒有與生俱來的本質,跟依因緣而生起相應的果報,這兩件事絕對不會互相障礙;不但不相障礙,要彼此互相配合而成立起來。就像筷 子一樣,一定是一對的,單獨一枝是不能用的。了解這一點才真的是甚奇希有,不可思議,非常地奧妙,這是佛法的最甚深義,現在是把這個深義,用最粗淺、跟我們相應的部分來說明。
【又由略見緣起如幻,即能破除妄計諸法實有之實執,引生無自性決定解。是為正見觀察圓滿。】
由於對大概的總相上能如實地見到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有這樣的東西,但就像幻化的一樣,沒有真實自性,就能把一向妄想所計執為實在有的這種執著破除掉。確定了解一切法是如幻般的緣起之有,而沒有自性,這就是「觀察圓滿」,得到正見的時候。
得到這個正見必然要有幾個步驟。第一,一定要依止善知識聽聞,這絕對沒有第二條路。我們或許會說有的人怎麼能夠做到?要記住佛法裡面告訴我 們的是從前面的無始到後面的無終,而眼前只是在這個無限當中的一點點微塵,你光從這個微塵上去做判斷是不對的!像佛陀夜睹明星就成佛了,但他並不是只抬頭 一看就成的,而是在前面累積了很多的資糧,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最開頭一定是靠過來人,這個人叫善知識,所謂「善說」一定是如理如量、如其所證如實而 說,這個才叫善說。法相的定義都下得很嚴密,真正的「善說」要這樣的:「理」一定是絕對正確、純一無雜,「量」則是圓滿無缺,然後如其次第,如實所證;佛 一一親自徹底圓滿地證得,然後能夠把他所證得的和盤托出,還要一個條件--應你的機。能夠這樣一直把你從現在相應的點,引導到最究竟圓滿的地方,這個叫 「善說」,能夠這樣宣說佛法的人叫做善知識。所以第一步,你先要遇到這樣的外在條件。遇到了以後,從他聽聞,聽聞了以後,要如理思惟。了解了這一點,才會 發現本論真正的殊勝。   
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甲一就先說明造者殊勝,為什麼要說這個,現在大家就懂了,原來這樣的造者才是真正的善知識。然後甲二安立本論所說 的法是究竟圓滿,以此啟發你的信心。啟發信心有什麼好處呢?你認識到原來自己在錯誤當中,那時才可以告訴你,要跟他學必定先要斷除三種過失,而且要具六想,否則一直在我慢當中轉是沒有用的。幾十年來,我一直辛苦地摸索,所以現在常常說自己是常敗,敗在哪裡呢?就敗在自己總覺得要找老師找不到。現在才發 現,其實不是找不到老師,是我辜負了老師,因為我自己的過失沒有除,應具的條件沒有具。所以本論甲三就告訴我們:聽聞如是相應正法前,你還要有一點準備。 現在大家準備了沒有?前面的基礎還未具備,就要忙後面的,可能相應嗎?不可能!如果說你是如理相應的話,有問題是應該提的,可是往往我們提出問題的心情, 並不是覺得我不懂不清楚,只是以自己的立場來看,覺得別人錯了,這個說明對自己的過錯還不認識。凡是這種情況,你都必須回頭看看前面。這個過錯有兩種,有 一種是見上的,有一種情上的。見上是指自己的見解,自以為對;情上是指自己的習性上,對這個習慣的東西拿不掉,這也沒有用。   
為什麼善知識列為一個條件,這有一個關鍵在,要認得善知識,還是要用你的智慧去辨別,第一,你要有這個智慧認識他是否為真善知識,如果是相似的,你千萬不能跟他。其次,你要了解自己狀態如何,能不能跟善知識相應,要具足什麼條件。具了依止善知識的條件後,依止時還要九心,這九心都是根據 《華嚴經》,第一心是孝子心,「棄自自在,捨於尊重」。平常我們一天到晚以自己為主,隨順自己心裡怎麼想,例如我想要找老師,但是老找不到老師。或者是我 覺得修行應該這樣,但是跑到廟裡,覺得規矩這麼嚴,又要叫我這麼做,又要叫我那個樣。請問你跑來這裡是為什麼?並不是出了錢跑來找享受的,而是想來改自己 的毛病,你必定要認得這個。就像你生了病,如果醫生告訴你,這個不要做,你會說:「對、對、對,不要做」。所以時時要知道自己是在無始無明大病當中,這一 點如果沒有辦法正確地建立,一點用場都沒有!有了這個才能夠深入,所以前面甲四的第一科列親近善知識。   
有了善知識,開始聽聞了以後,本論才正式進到本文。那個時候你應該只看善知識的功德,不要看善知識的過錯,這有幾種理由,這裡不深細說明 它,到後面溫習的時候再來說。進一步要把他的善說如理思惟,如果不如理思惟的話,聽聞了半天仍是善知識的,你還是搖擺不定,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如果經過了 深入的思惟觀察以後,就可以得到圓滿的見解,有了這個再去修行的話,如同走在一條大路上,能直達目的。

  • 緣起?性空?本文摘自2000年 台灣大學福智青年社演講 日常法師開示,以此思惟一切所見所聞所得所失、苦樂、過去、未來......

2009/11/13

2009憶師恩法會

2009憶師恩法會分享

  • 如是我聞廣論學習心得
    聞多思廣修行深──自在與快樂 ( 福智之聲第187期)
    在台北學苑,常會看到一位默默進出,長得很像歌星黃乙玲的師姐,但無法確定是否就是她;爾後在法會中,又常看到她穿梭於人群中,有時會應大眾要求對義工們唱讚頌,表情十分自在,哦!果然是她。黃乙玲 感恩 日常師父
    聞多思廣修行深 ──改賺法財 ( 福智之聲第188期)
    李振興師兄從事重機具的維修買賣三十幾年,從小家境困苦,所以一直勤儉努力賺錢,不以為苦。自從太太上廣論班,接她下課接了三年,卻從不進廣論教室。直到有一天,太太要求結婚紀念日的禮物──請他去萬華教室做一天義工。振興師兄覺得很划算,一天勞力就可以省下兩萬塊,就一口答應,也開始接觸團體,到了第三次接觸,終於折服於師父的慈心理念和作法,而進了廣論班。
    聞多思廣修行深 ──愈學愈快樂 ( 福智之聲第188期)
    岡田健師兄是日本人,在日本一家橡膠產品公司當工程師,負責開發體育運動用品。他因為看到朋友學廣論以後,心情越來越好,所以很有興趣,想知道朋友的師父到底有甚麼力量?後來透過一位台灣朋友介紹他上廣論研討班...
      延伸閱讀
      • 法台設計 莊嚴清淨 卐字的故事<福智之聲176期
        如證法師說:「以前師父教過我們辨認這個『卐』字的方式,是要以注音符號的『』來辨識,所以右旋的『卐』就容易確認了。」何師兄不放心地又說:「參加法會的人這麼多,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誤會成是用希特勒的符號怎麼辦?」如證法師說:「字被錯用的情況很多,但是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就從我們開始!」 從經典上也查到右旋「卐」字所得的例證極多,佛教大藏經華嚴音意義內所附梵文萬字諸相,包括右旋之「卐」,意即「吉祥雲海」;眾多例證經文中,常會出現「即時如來從胸字,湧出寶光。」可知萬字應用右旋的「卐」,才合於梵字的根本。
      • 2008憶師恩法會
      • 2005~2007憶師恩法會

      2009/10/30

      金瓜蚊子

      2009年10月26日星期一中午吃便當時,突然發現菜中的金瓜(台語對南瓜的稱呼)停著一隻蚊子(外相莊嚴祥和),馬上為牠三皈依,没有驚動牠,繼續吃飯,心裏開始有點納悶?怎會有如此蚊子這麼安住地在金瓜上!動也不動地站立在金瓜上,翅膀還張開著,完全不受我吃飯動作的影響,這樣安住的功力,真令我從心佩服,不過隨著時間一久也開始懷疑牠是不是往生了?於是試著將牠停留的金瓜移到便當蓋上,果真牠還是不動,確定牠往生了。

      百思不解的是,蚊子從何而來?當我打開便當蓋,第一個動作就是移動金瓜,當時並没有看見蚊子,等到吃完第二口飯,才突然看見牠,而且以很安住的姿態站立在金瓜上,剛開始以為是辦公室的蚊子,可是回想從早上班至午餐打開便當前並没有發現任何蚊子在我身邊飛舞,當我第一眼看到這隻蚊子,牠就已經很安住地站在金瓜上,而且後來確定在當時牠就已經往生了。心裏納悶著,怎麼會有這樣的蚊子,以這樣的方式示現在我面前?

      另外我又想到,星期日早上在家裏一樓浴室有遇到一隻蚊子,牠的體形和這隻蚊子長得一模一樣,身軀飽滿豐盈,當時我還跟牠手舞足蹈一番並同時幫牠三皈依,因此印象深刻。難不成星期日晚上將便當盒蓋上時,牠就已經在便當裏面了,如果是這樣,經過一夜的冷藏及隔天中午前被蒸飯機蒸二小時後,照常理便當中的蚊子,應該是癱著身子在金瓜上往生,不可能栩栩如生地以展翅站立之姿在金瓜上往生?然而這樣的不可能,卻讓我親眼看到。

      不管蚊子從何而來?不可思議處是,牠怎會以此莊嚴立相往生?這樣的示現在告訴我什麼?不管何以有此因緣,當下的示現令我非常感佩,決定將牠與所站立的一小塊金瓜保存下來,不忍當作廚餘丟棄。

      10月27日星期二晚上研討班上課時,消文進度有此段(LR.P309L5):
      如云:「不應自退怯,謂不證菩提,如來諦語者,作此諦實說。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彼發精進力,證無上菩提。況我生人中,能知利非利,不捨菩提行,何不證菩提。」(入菩薩行論第七品精進第17~19偈)

      師父開示:佛說一切有情,乃至於最下等的蚊虻,最後都能夠證得菩提,何況現在我不但是人,而且得到賢善的暇滿人身,具有智慧力,勢力和梵行的能力,曉得取捨之處,所以只要運用我已有的這個能力,繼續不斷去策發精進不懈怠不終止,佛果怎麼證不到呢?

      因前述中午便當金瓜蚊子之因緣,當我看到此段文字比起前陣子預習時更能體會所述涵意,感恩此蚊示現的精進相!祝福牠早日證得菩提!

      感恩師父以此不可思議的蚊子因緣教誡弟子,要精進啊!不可懈怠!

      祈願以此金瓜蚊子因緣策勵自己精進向上,生生世世跟緊師父,證得菩提!






      2009/10/25

      孝子心

      P30L1~L4

      【即彼九心攝之為四: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這九種心可以歸納為四點來說明:第一、我們在親近善知識的時候,首先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捨掉自己。平常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的狀況是--我要怎麼辦就 怎麼辦,可是要親近善知識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不是「我要怎麼辦就怎麼辦」,而是要把「我要怎麼辦」放掉,要隨順善知識,善知識要我怎麼辦,我就怎麼辦。 這就世間的觀點來說會顯得很荒唐,大家都是為了我、為了自己開心,現在為什麼教我不為自己而要為善知識呢?所以假定對佛法沒有認識的話,光是這第一點就不 可能接受,我們中國古代傳統的孝子心,現在這個社會已經說不通了。所以前面曾經談過,修學《廣論》需要具備很多條件,沒有這些條件是不可能的。在宗大師那 個時代,真正學《廣論》要非常夠條件的出家人,在家人根本沒機會,現在我們都是種一點善根,出家人固然能聽,希望能好好地學,在家人聽到了也一樣,但願我 們隨分隨力照著去做。   

      要「棄自自在」,我們現在真的自在嗎?其實一點都不自在。我們自己覺得很自在,實際上是煩惱的奴隸,被煩惱緊緊地繫縛,又被煩惱覆蓋 得什麼都看不見。我們真正的狀態就是這樣。如果什麼都看不見、都不能動也還好,麻煩的是被煩惱耍得團團轉,一天到晚當煩惱的奴隸,這是我們最可憐的地方。 所以如果希望捨掉它,就得跟著善知識學,善知識是智慧眼目,他帶給我們光明、帶給我們希望,會讓我們看清楚事實的真相,幫我們從煩惱的奴役當中解脫出來。 這是我們不曾學習過的內涵,所以除了百分之百聽他的以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後面會很仔細地說明這個道理。所以九心當中第一個就是孝子心。

      【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我們要修學佛法,但我們是世間人,對佛法還沒有體會,世間有一件事跟佛法很類似,就是世間人講的孝順,孝子心是一種與佛法相應的心態。孝子心是不會 隨自自在--我要怎麼辦就怎麼辦;孝子一定是父母要我怎麼辦我就怎麼辦,會看父親的容顏,照著父母的心意轉,這個特點在佛法也是這樣。以世間來說,父母是 全心全意為孩子著想的人,他們把全部精神用來照顧孩子、教導孩子,讓孩子得到世間最好的東西,所以小孩聽父母的,就得到最佳的保護和指導,還可以繼續全部 的事業;學佛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得到佛陀給我們的最佳保護和指導,乃至於佛陀全部的事業,所以這兩者是有共通點的。就像前面的比喻,我們應該隨順著善知識 的心意,他要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這並不僅僅是聽話,而且還要觀察、揣摩,心要很細,因為有很多的確不是語言能夠表達出來的內涵,要根據經驗慢慢觀 察;再說,也不可能一天到晚講。所以我們如果真正能夠好好地努力去觀察、揣摩,漸漸會懂得這個道理。

      【《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這裡引經來證成,經中的意思很容易懂,不過下面有一個特別的註解,這個註解很重要。就是我們要有孝子心,以世間來說是對自己的父母親,因為沒有一個 父母親不要孩子好的。我們修學佛法要找的善知識跟世間人有什麼不一樣?學佛最好的善知識就是佛,或者至少具體而微。佛的特點就是:他全心全意地救度一切眾 生,把一切眾生看成自己的兒子一樣;還有,佛具有最完整的智慧,把事情看得最清楚;佛也具有最完整的功德,能夠給我們最大的加持和最大的事業。而善知識就 是佛陀的縮影,所以孝子心一定要在這個條件之下去做的才對。也就是說具相的弟子要找到具相的老師,然後才能完全跟著他。跟著他要到什麼程度呢?要像他的一 頭牛、一匹馬一樣。通常牛的鼻子上穿了一根繩子,主人牽牠怎麼走牠就怎麼走,沒有任何自己的想法,現在我們這個「我」的想法都是愚癡、畜牲的因。所以這個 比喻是說,我們遇到了這種善知識,就要跟著他學,然後把我們畜牲的因轉變成成佛的因。所以如果找到了具相的善知識,我們一定要這樣做,找不到則慢慢來。這 裡最主要的就是告訴我們要學習判別這個。(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