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UG99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點點滴滴!

Universal Generation 99 googol...

心隨法轉,勝解力行,心法相應,究竟菩提。

涓涓法音傳十方,謙謙如水受法義,
壯麗人生惠施德,及興隨順供三寶。

2008/08/27

完結時共作軌理

上課動態︰
1.中秋普茶聯誼活動說明。
2.消文P22L7~P23L6:(1)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2)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3.大專營參訪心得分享。
4.讚頌練習︰歡樂頌
5.下次上課預習P23L7~P25L1

【◎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迴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
在講經法會上,講經的法師及聽法的大眾如果真正如法去做,一定有很多的好處。這裡說「所獲眾善」,不管是講也好,聽也好,首先要照著經論上面檢查是 不是真的有獲得眾善。實際上在我的經驗當中,太多情況之下並不是。看完了文字,但願每一位同學回過頭來返照自心,我們不一定真正能夠在這個法會當中得到眾 善,萬一沒有得到好處應該怎麼辦?這有幾種情況:有一種是連自己沒有得到好處也根本不知道,這個就不談了;假定我們幸運地還能夠知道自己沒有得到好處,那 時候真正重要的是應該感到慚愧,好好地去懺悔祈求,依法改善自己,這一點絕端重要,否則我們始終停在文字遊戲當中。   
前面所說的,講的人不應是為名聞利養等等,而我們除了為名聞利養以外,還有每個人無始以來的習氣-- 「我」,不知不覺當中總歡喜把自己知道的東西說給別人聽。這個如果不檢查是感覺不到的,仔細檢查的話,很明顯地會發現這樣一個特點。我們不一定要用佛法裡 的很多專門名詞去套它,本來法相就是要用這個名詞指出一些內涵讓我們認識,可是假定我們不善巧的話,學了很多法相反而增長自己的這種惡習。所以我建議各位 同學真正研討的時候,當然為了加深對文字的認識,可以用種種不同的角度從多方面探索,加深加廣地認識,可是更重要的是應該把所認識的文字回過頭來運用在自 己身心上面,看清楚它;如果能這樣做,那麼像本論乃至於從本論這把鑰匙而深入經、律、論三藏,都真正能夠幫助自己,而且進一步能夠幫助別人。這些惡的方面 能夠避開了,才有機會談得到真正好的。(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23)
  • 認真重聽廣論的好處
    我以前沒有聽到這個,沒有印象,這時才想到我平常回向是怎麼回向呢?就是把它念一念,回向利益一切有情,回向成佛,可是我從來沒有想到,其實我內心還有 一個很渴望的東西,我一直沒有去回向,就是我希望學了這法之後,在平常面對境界的時候能夠現得起來,能夠去用這個法。其實我們大家都很希望這個東西,可是 我不敢回向這個東西,所以也沒有認真去回向這個。所以當我開始去轉變,聽法後也回向──希望我以後遇到境界,能夠想到我今天所聽到的法,同時能用到這個 法。結果很有效,我發現好像聽的東西比較能夠憶念起來,比較有印象,會想到我在聽的時候,回向是有這樣的作意,然後聽的內容就會現起來,雖然現在還不是很 好,但我發現比率已經增加很多。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書本一闔就沒有了,更不要說面對境界,可是這樣回向後發現:真的是有點不一樣,真的是有差別。

2008/08/22

憶師恩法會前行

觀看「憶師恩法會」前行影片①我們的導師②師父行誼(一)(二)(三) ③讚頌─福智美。思惟師父悲智力功德,憶師恩、報師恩。

最好的報恩──如證法師開示<福智之聲176期>
師父說:「我這一生最受用的就是廣論。」我們今天憶師恩,會想要報恩,怎麼報恩呢?那就好好地受用廣論,一定要把這本論好好地受持在內心深處,因為 這本論是師父用了多少生、多少血淚、多少痛苦、多少憂悲苦惱所換來的。師父把這些最珍貴的體會,講在一百六十卷錄音帶裡面,捧到我們面前希望我們受用。如 果我們想報恩,就要好好受持廣論的內涵。
  身為師父的弟子,如果不好好受用廣論內涵,這是對師父最大的忘恩。能夠如法地實踐,師父的加持就會到我們頭上,因為師父希望我們成長,已經等了很多生,好不容易,今生給了我們這麼好的教授,我們應該好好受用它才對。

  • 生命的印記<福智之聲180期>
    師父示寂三年餘,時間流逝,思念不減。 海內外同修不斷憶起生命中與師父交會的燦爛時光,師父的一言一行,都在記憶的金庫中閃耀不已。同修們相繼為文,將綿延不絕的思念化成句句呼喚─大寶恩師,祈請您速速再來!
  • 2007年憶師恩法會專題<福智之聲176期>
    本期憶師恩法會專題──菩提路上師永隨,除了法會 新聞,並有種花過程、剪輯影片、法台設計、愛心便當等等幕後報導。師父說:「成就大乘佛法需要一群人」,今天,一大群弟子共同承辦憶師恩法會,正是向師父 報告:弟子謹遵師誨,依教奉行!
  • 2006年憶師恩法會專題<福智之聲171期>
    本期憶師恩法會專題分六個單元呈現:瞻禮聖塔憶師恩、僧團法師憶師恩、承辦法人事業憶師恩、福智園區憶師恩、美妙樂音憶師恩、心手相連憶師恩。
  • 2005年憶師恩法會專題<福智之聲164期>
    九十四年十月十五日,日常師父圓寂週年,海內外弟子於台北林口體育場舉辦「憶師恩」法會。緬懷師恩,昊天罔極;法雨甘露,長在我心!一萬四、五千名弟子同 聚一堂,法師、學長透由現身說法,以及影片、相片的輔助,與大眾分享跟師長學習的過往;讚頌班同學,唱出和雅樂音,南北兩團同心齊力,讚揚三寶、師長功 德;現場一片花海,這是桃園同修三個月來的努力,有機鮮花供養師父,參加法會的人,在法會尾聲,人手一花,至誠懇切祈求:師父,請您以圓滿德相早日乘願再 來!

2008/08/14

說法軌理

說法軌理分四:①思惟說法所有勝利,②發起承事大師及法,③以何意樂加行而說,④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今初﹞

【◎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

思惟說法的殊勝利益有一點非常重要--不是為了利養、名聞而說,這種動機都是錯誤的、染污的。真正正確、清淨的是要發大菩提心,依法自利利他,也就是前面說的,我們真正要自利利他必須成佛,要成佛必須要發菩提心,不管聽、講都以這樣的意樂去做,好處就很大。

思惟聽聞所有的勝利跟思惟說法所有的勝利,諸位好好去思惟、觀察這兩個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各位同學自己來體驗。當初我看這部分的時候有一個錯誤的感覺,好像聽聞難,說法比較容易,這是絕大的錯誤。其實聽聞容易,說法非常難;原因是假定我們聽法不是為了淨化煩惱,那麼的確聽聞難,講容易,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習 慣就是這樣;假定我們要以佛法淨化自己,那麼聽聞容易,講法是非常難的,但願各位同學把這件事情好好地放在心上。我們現在好像是屬於學教的,其實不是;真正的學佛要教、證具足,為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所以要修行,因為要修行所以要聽聞。可是我們常常聽聞了懂得很多的道理以後,增長我慢,然後到處講給別人 聽;若是沒有機會講,就拿那個法當照妖鏡照別人,因此感覺上好像講很容易,因為我們隨順著習氣都看別人的不是,這是真正的原因。所以把這兩樣在這裡比較一 下,當然也沒有一定的定則,只能說是我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慚愧、懺悔,將它供養各位同學,但願你們不要走上這個錯路,跌這個筋斗。(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21)
  • 前行緣念與課後回向
  • 密集嘛
    頌辭法要 (日常師父開示)
    辭意解說 (如清法師講述)
    前行緣念密集嘛的緣起及其功德
  • 中秋普茶聯誼的緣起
    團體最早舉辦中秋普茶是在民國七十六年左右,師父在華藏講堂與廣論同修共度中秋,師父慈悲和藹地和大家談了許多高僧大德的行誼,以及自己修行中所見所聞,大家在輕鬆的心情下增長了學佛的信心。詳全文...

2008/08/09

總結聽聞軌理

總結聽聞軌理,為利有情願成佛故,當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聽聞正法。

現在再簡單地將斷三過、依六想的內涵總結一下:如前面所說,要把障礙我們成為法器的所有問題拿掉,然後對於不具足的要努力,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真正相應的都 是煩惱,所以這一點非常重要。三過如果不斷,聽聞佛法沒什麼效果。法聽了以後要去受用,自己受用了,內心淨化後,再幫助別人,而這些憑藉的都是正確的法。但如果器過不斷的話,或者根本聽不進去,或者聽了以後染污了,那個法已不是原來的法,再不然就是漏掉了。若是沒漏掉可是染污了,你用這個法,不但不 能淨化自己、幫助別人,反而傷害自、他,所以斷器過非常重要。緊跟著是依六想。聽法是要拿來淨化自己的,這一點特別重要。六想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個病想, 第一個有了其他的都能生起來,因為曉得自己病了,所以要找醫生,找到了醫生請他開藥,他開了藥我們就認真服用。其中第一個和第四個最重要,就是曉得自己有 病又願意認真去治療,其他的是相關的,我們對這個主、副要了解。這一點絕端重要,所以宗大師一再地叮囑我們,如果聽聞時不善巧,聽了以後不但沒有增長資 糧、斷器過,反而會增長我們的器過,一直覺得自己懂得更多了,增長傲慢,以這個法增長「我」,使「我」越來越大,這是我們一定要很清楚明白的。   
文字的理解並不表示自己做到了,理解文字到做到還有一段距離,文字的認識是最容易的部分。實際上以整個佛法來說,文字的認識也好 難,光要碰見佛法就要許多資糧,以整體來看,一般人根本連碰見這個法的機會都沒有。我們現在很幸運地碰到了,如果不能好好地珍惜、受用,把自己以前積集的 資糧浪費掉了,最大的損失莫過於此。但願在座的同學從現在開始一點一點去聽聞,聽聞以後大家再討論,同時在身心上隨分隨力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20)

「我們的導師」觀後有何感想?
以下文章摘自福智之聲第164期,透由思惟師父功德,修信念恩,依師於心,如法行持,以報師恩,祈如《廣論》所述【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勝者教,久住於世。】
  • 憶師恩 報師恩 祈師來(如證法師)
    我曾問師父:「為何您這麼想建立教法?為什麼您學佛後一心一意想建立教法,而我一心一意只想自己修行?」師父想了一下說:「我也不知道。早期開始學 佛時,就有這種心,想把漢地教法最好的東西留在世間,後來出家了,這種心更強;到了民國六十一年,在美國碰到很多藏系高人以後,就想把藏系最圓滿的教法留 在世間,並希望帶回漢地,就是想這樣做!」我當時聽了恍然大悟:師父想建立教法的心是與生俱來的!這是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師父這一生所做的一切,都 是為了建立教法而做的。今天我們一群人能坐在這裡,那是因為師父的因緣,也就是說,師父把我們找回來的,所以師父菩提心的功德絕對不是一生的。詳全文...
  • 一條康莊大道(賴錫源學長)剛開始師父帶領我們做很多事業,我們都覺得不可能,就好像開始從事慈心事業時,我告訴每一位農友種菜不用農藥,他們都跟我說三個字:「不可能!」專家也跟我說:「不可能!」可是師父說:「這是應該要做的,沒人做,我們應該做。」我深深覺得師父是在帶著我們走一條逆著潮流的方向,走一條人家認為不可能的道路,但是經過師父對理念的堅持,以及一群同行善友的努力之下,師父帶領我們走出了一條增上生的康莊大道。詳全文...


~師父開示~  
  • 這個團體能站立起來,是因為宗仰宗大師的教法,並在身心上面產生了功效,這個理路已經在實踐。經過實踐以後,這個業,也就是功德,這個功德的影響,才是這個團體真正能夠生根的力量。
  • 好好聽廣論
    我建議你們,你們把那個廣論錄音帶,自己聽,這個非聽不可,如果這個不了解的話,我們真正來的目標,以及我們如何走法,我們根本看不清楚,宿生的善根 會被糟蹋掉了。也許你已經跟我一樣的清楚,或者你信得過我,至少我可以告訴你,沒有特別的善根,現在這個時代,連聽見廣論的名字都不可能。真正能夠學廣論 而跑到這裡來,這絕對不是三生、五生積累的,今天我先告訴你這個話,但願你總有一天,你會親自,不管理論上面,乃至於驗證有這樣的一個事實。我們在座的 人,我想絕對不是三、五生,說不定有很多人做過和尚已經做過很多生、很多生,將來總有一天你們會完全信得過這句話。那麼對菩提道次第廣論還有不清楚的地 方,不妨從頭開始聽,一卷一卷來。
  • 陪大家走完最後一程
    儘管生死輪迴當中這麼苦,不管說我要依靠你們,或者有責任帶著你們,這沒關係,要是你自己放棄了,那佛都沒辦法;你自己不放棄,我很樂意陪你走完最後 一程,我也覺得大師就這樣陪著我。最後一程是什麼?等到你坐在金剛寶座上面的時候,「哦!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是沒有證得而已。」你會願意這樣走,你不會 抱怨!

2008/07/31

殷重修起療病想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聽聞了要如法去修行,而不是停在文字上面,亦即修時要俱足正知見精進行


【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
所謂殷重,就是對於善知識告訴我們的道理(這個道理不外乎應取、應捨這二樣,就是我們錯誤的地方應該捨掉,我們要做而不足的地方,應該去取),應該照著他開示我們的如實去做,這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要修行,必定要先了解怎麼修;為了要了解,所以才去聽聞。既然如此,那麼聽聞了以後,我們就應該把所了解 的照著去做。所以對於所聽聞的道理我們應隨分隨力去做,能做多少就算多少。

【《勸發增上意樂》亦云:「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未獲根底極苦惱,此是愛著言說失。」又云:「如有處居觀戲場,談 說其餘勇士德,自己失壞殷重修,此是愛著言說失。」又云:「甘蔗之皮全無實,所喜之味處於內,若人嚼皮故非能,獲得甘蔗精美味;如其外皮言亦爾,思此中義 如其味,故應遠離言說著,常不放逸思惟義。」】
這一段一段都是祖師所著的論或語錄上面的教誡。假定我有機會實修而不去修行,到臨終的時候就會憂悔了,因為生前有機會的時候,沒有好好把握根本。我們修學佛法,最精要的是聽聞了如法去修行,而不是停在文字上面,這是最最重要的。假定生前不好好做,到臨終的時候就會憂悔、苦惱,那是因為「愛著言說 失」,在文字上空轉。這裡舉個比喻,就像去看戲,戲台上面演得好起勁,我們也能夠品頭論足,但是對自己沒有用處;假定我們在文字上面空轉,就等於像這樣一 樣。又像吃甘蔗,甘蔗皮是不能吃的,它是沒味道的,真正的味道在裡頭。假定我們吃甘蔗皮,那真是顛倒!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像前面的比喻所說的,我們要 吃的是甘蔗裡面的糖,千萬不要吃甘蔗皮。現在以甘蔗皮比喻語言文字,我們應該把聽聞到的道理仔細去思惟,體會它的內涵,這才是最重要的。假定我們吃甘蔗, 竟然把皮吃進去了,那不是笑話嗎?而我們聽聞佛法居然停在文字上面,那豈不等於吃甘蔗皮一樣!但就像吃甘蔗一定先要把皮削掉才能吃到肉,修行也一定要先從 文字語言的聽聞才能進一步思惟而深入其內涵,但是絕不能著在文字裡,所以真正最重要的是聽懂了道理以後要很認真去修行。(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19)
  • 對境練聽聞
    廣論上說「器過」有三:覆器、污器、漏器。覆器是隨習性來的,污器是隨見解來的,漏器則是隨我們的痴相來的。這三個我們都可以用功去練習,練習過程中看到 我們的病,我現在講的是比較高的標準,但是必須有一個標準讓我們去做,做的當中才知道我們做不到,而能生起病想,否則我們總覺得我們沒病;有了病想才知道 醫想,才知道藥品想,才知道殷重修、療病想;這時候在每一個聽聞當中,不斷的策發自己修習聽聞軌理。聽聞軌理要修什麼呢?修自己的習性、改自己的痴相。詳全文...
  • 未來法人事業整體策略方向
    師父非常強調,我們學了佛法一定要在自己的身心相續上受用。也就是說了解了佛法的理念以後,一定要很認真的去實踐,見跟行一定要搭配得上 ... 《廣論》「殷重修起療病想」大師說:「你聽了很多,結果沒做到,這應該要被喝斥!若聽得很少,但是做到了,這樣聽聞才算圓滿,可以被嘉許。」所以大師對於什麼是聞,是要聽了之後能做到,才叫做聞。詳全文...
  • 嫁妝
    在《死亡九分鐘》裡,李齊看到那片醜陋平原上爭吵不已的靈魂,其實都有善神守護,只 是他們顧著爭吵,滿腔積怨,根本看不到頭上的金光,難道,我也將成為那群悲慘靈魂中的一員嗎?在菩提道上,師父以《廣論》的萬靈丹,慈悲攝受,引導我增 上。如果我放縱自己的無明,如何能看到自己的病?如何能將教誡視為藥品?又怎麼可能用殷重修,療自己的生死大病呢?
    詳全文...

2008/07/24

自作病者想,極為切要

由病想至療病想,瞭知欲治無明大病惟依善知識,今能聽聞廣論,當勵力修,如瀑流水,究竟菩提,以報師恩。

日常法師開示
開始接觸佛法,我也念佛,而且念得相當得力。那麼,是什麼因緣使我從念佛到遇見廣論乃 至於全神投入呢?最初的轉變是我遇見了當代大德印順導師,他告訴我:「像你這樣念書識字的人,應該讀讀佛經。」起初,我讀起來覺得沒有什麼興趣,慢慢深入 之後,發現對念佛蠻有幫助的,於是信心大增,因而生起接觸經教的興趣。雖然侷限於念佛持戒方面的經書,但也是我深入經藏的淵源。

  另一個轉變是在二十年前,我到美國後所遭遇到的種種。未到美國之前,不管在哪一個道場,生活都很單純,除了念佛看書還是看書念佛,說起來很可笑,三年內總 共參加兩個法會,以致於佛事上的儀軌、梵唄等都沒有機會學習。到了美國之後,住在華僑圈子裡,為了帶動大家,樣樣事情要親自動手,這下可慘了,好在我的依 止阿闍黎--仁俊法師,他是我一直感念敬佩的師長,法師的法器敲得好,唱念更是第一把,我就在老師諄諄的教導下認真學習。由於參與各種佛事的因緣,擴大了 生活層面,涉獵的佛法也增廣了,除了漢系外,還接觸北傳的,如日本、韓國,南傳的,如泰國、緬甸等,乃至遇見西藏的藏系佛法。
  原本我對藏系有很深的誤解,但因為那段時期的接觸了解,讓我對藏系有個嶄新且深刻的認識。這或許和當地的民族融合性有關。紐約是個有名的「萬國博覽會」, 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此彼此相融,這種風格使人心胸開闊,進而以包容的心情與人相處,以欣賞的態度接納別人,我就在這種奇特的因緣下發現藏系有其殊勝的特長和內涵。如果我們不故步自封而能敞開胸懷,善學別人的長處補自己的短處,對我們修學的助益是不可小覷的。如果我們能全心全意為正法久住而努力不懈,即使是 末法時代,我們仍然有機會改善自己的「業」,這個概念是我轉變的重要推動力。因此我的轉變絕不是胡攪瞎碰,而是具足內外條件。外在條件是有師長介紹引導藏 系的內涵,其內涵包括了理論上的完整無瑕,實踐上的可修可證,讓我感到相應甚至完全信服。內在條件是自己肯不肯去除己見接納,及有沒有具足智慧辨別。
  內在的條件尤其重要,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非洲的稀有動物--犀牛,已經瀕臨絕種,很多國家就想盡辦法制定法律保護牠,甚至專門為牠設立一個「動物保護 區」,讓牠在保護區內安全的生長。於是,問題就出現了,捕捉犀牛帶至保護區的人,其動機是愛護犀牛免被殘忍的捕殺,但犀牛能了解嗎?不!以牠的「癡」性不 但無法了解,且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性,使牠一看到有人要捕捉牠,即本能的逃跑,甚至於頑強抵抗。我們仔細的觀察自己,是否也有這種心態?隱藏在我們八識田內 的觀念其實是涵蓋六道的,如果所遇的境和自己不相應,尤其貪瞋現起時,我們的反應和畜牲是沒有兩樣。這是一個多麼可怕愚昧的觀念呀!這種心態會阻礙甚至斷 絕我們進步的機會!我們要認真的思考,如果我們遇到一個人,看到一件事,是否也像犀牛一樣內心就生起排斥的念頭呢?
  今後,諸位善學廣論後,會發現廣論也明白的告訴我們:不是佛不救我們,是我們內心的障礙沒有去除,使佛沒辦法救我們,外支已成,內支不具呀!所以,現在回 想起來,自己在紐約能認識廣論,是因為沒有心生排擠,才能進一步認真學習,終至發現這個教法實在是美不可言。那時,再回過頭,看看我們漢系的教法,才真正 地有一番以前從未有過的了解,我終於體會什麼叫「末法」了。漢系、藏系本來都是佛的教法,經論就是經論,只是如果沒有師長教導是無法了解其中真實的內涵。 從此,我發現,以前我認為懂的其實不懂,不懂的也弄懂了,更重要的我一直無法在佛法上向前跨的難題也一步一步的解決,這真是讓我歡喜無比。
  我懇切的告訴諸位:我從我的師長及《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授得到太多太多的好處!所以才會盡心盡力的介紹給出家眾和在家眾!真希望你們一起品嘗甘露法味, 而後改善自己努力增上!現在我敘述一位廣論學員的心聲供諸位參考,這一位同學工作很忙碌,身兼數職,但是他對「佛法」很有好感,對廣論更是好樂,我問他: 「你為什麼能在百忙之中讀廣論呢?」他的回答是:他目前經營的事業當中,管理的理念,最精華的部分都在廣論中,他把廣論說的道理用在生活上,結果走得一帆 風順。諸位,佛法把世間的真相說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人對境時的起心動念,你們不妨努力,會有不可思議的感受!<摘自 「菩提道次第廣論」簡介
  • 從不識字到看懂廣論
    於是,我一邊聽、一邊寫,只要有空就聽師父講的廣論錄音帶,有時一天聽四到五遍,每晚工作結束後,店門一關,我一定再聽兩個小時,就這樣一年後,我居然也看懂了廣論裡邊的字句,因此我相當珍惜廣論的研討,非必要我不敢缺席。聽師父的廣論錄音帶,印象最深的是師父說過,我們都有病,假若沒做病想,師父也救不了我們所以行事一定要依法,不能依習性。若不善觀緣起,則會損惱別人,所以要數數思惟、數數觀察。至此,我才發覺自己是有病的,也更加珍惜這難得的因緣,時時刻刻都不敢懈怠。詳全文...
  • 承辦法人事業憶師恩
    賴學長說:「師父曾說過,他這一生最欣慰的事情之一就是創辦法人事業,法人事業分淨智、慈心、文教事業。淨智事業就像我們的眼睛,慈心、文教事業就像我們的兩隻腳,淨智事業建立我們正確的理念、知見,但是要有文教、慈心這樣的腳去實踐。譬如說廣論教我們要發菩提心,這是理念,要在慈心、文教事業去實踐,更重要的要依止善知識,從善知識的行誼去學習。」為了憶師恩法會,特別邀請在各法人事業的同修,談談他們一路走來如何學習與成長詳全文...

2008/07/16

斷器三過

由斷器三過,善諦聽聞,意思念之,得聞法大益。
《學佛之第一步──斷器三過》日常法師開示
  吾人學佛,首須建立正確知見,而知見之建立,又必須透過聽聞。然若未能把握正確聽聞要領,則於聽聞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換來種種過失障礙,阻斷修行之路。所以正確的聽聞之法,不可不知。《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一部清淨圓滿的論著,裡面便提出「聽聞軌理」一科,作為入道前行。今謹選述「聽聞軌理」之「斷器三過」部份,願有助於學人,得到聞法勝益。
  「聽聞軌理」中,先提出兩項前行,作為聽法前之準備:一者,思惟聞法的殊勝利益,將自己不喜聽法之心去除,代之以一心渴仰,好樂求法之情;二者,於說法師及所說之法,生起恭敬心。有此前行,自然推動我們,至誠前往聽法。然而,正聽時,尚須斷除三種聞法過失,否則不僅得不到聞法利益,反而會產生諸多過患。
聽聞時,會有何過失呢?《廣論》以三種器具作喻說明。第一種,為倒置之器具,其 口朝下,水永遠無法入內。第二種,器具正放,但內藏污垢,水雖入內,卻被染污。第三種,器具正放,而且潔淨,然底部穿漏,水雖入內,卻瀉漏殆盡。此三種器 具,皆因自身過失而不成作用,縱使費盡氣力,欲灌以甘露法水,亦是枉然。
  今以此三喻,對照我們的聽法狀態,便可知過失何在
第一種狀態:人雖坐於說法會場,但心不在焉,非散亂便昏沉,對於殊勝妙法,經耳而過,未入於心,等同覆蓋之器,滴水不進。
第二種狀態:心中存「邪執」,或「等起心」(動機)有過失,法雖入耳,但被己心所染污,甘露變污水。
   「邪執」即錯誤執著,例如心執欲參禪,則不喜其餘,遇說法師未述參禪法,心即不以為然,以排斥心聽法,便會扭曲法義。正確的「等起心」,(指聽法時)是為了想瞭解佛法,為了求脫苦,求無上菩提等之心理,一旦聽法者等起心有所偏差,即無法與所聽之法相順。如法師諄諄教示:「某人啊!你應如何如何……。」自 己心裡就現起:「法師,我尚是凡夫啊!」乃至於「你講得好聽,自己做到了嗎?」等等,以此等動機去聽,則不能將正確法義接收進去,陷在那種不正確、不善的想法中,清淨妙法即被染污,變成穢水矣!所以一個聽法者,正確的等起心非常重要。
  除了上述兩種外,尚有第三種狀態:聽進去了,但記不住,或不想去記,如同破漏之器,甘露法雨倒進去,隨即流失殆盡,則雖聞法,終難生起應有之大益。

  聞法者若有上述三種過失,將有何後果呢?《廣論》中說:「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則其聞法全無大益,故需離彼等。」意即以此三種狀態聞法,是不能得大利益的。既無大益,是否有小好處呢?有的!佛法之殊勝,實不可思議,即使因聞法過失而造謗法業,死後墮落地獄,當業報盡時,仍是賴佛法之力而回升人間,接觸佛法,由此入道;此即佛法之美!但我們學佛者,誰願聽聞佛法後,先下地獄再升人天而入道?何況回升人天後入道,仍需透過此關。因此必須除掉三種聞法過失。
  如何對治呢?《廣論》說:「此三對治,經說三語,謂善諦聽聞,意思念之。」 大乘經典中,有人啟發問題,佛總說:「善哉!善哉!」接著又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們切莫將此數語視作場面話、開場白,實有深刻內涵在。此善諦聽聞之語,若能如實做到,則能斷除聞法過失。
  聽法時,應當如《瑜伽師地論》所述:「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聽聞。」即精神貫 注,用耳傾聽,心意敬善,聽懂了牢記心頭,照著去行持。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指出:「專事聽法如渴飲,一心入於意語中。」貫注精神聽法時,其狀態正如口乾舌燥,奇渴無比,此時見一壺水於此,恨不得立即入口。果能如此,隨法師所講之處,即能把握,內涵了解,心亦與之相應。能如此,方為如理之聽法,聽法自然歡喜,且悲喜交集:悲聞法太晚,至今日始得以聞法,喜開始聞法,至今日終得以聞法。

  以上所述,乍聞之下,似無深理,卻是正確學佛者入道前不可或缺的一步,否則 但屬泛泛地一些口耳之學而已,《廣論》不即引入法義,而先聽聞之法,詳細敘述,此正《廣論》的殊勝所在;不僅最圓滿的中觀正見廣為抉擇,而且現前下手處亦不遺漏,如此次第井然,一步一步開出修學階梯,實為難得一見的寶典。有志學習增上者,不妨詳細觀閱,並尋找具傳承之善知識,誠心依止,在其指導下,步步進昇,則菩提大道可望矣!(原文摘自福智之友第77期)

時時檢查自己的心續,斷器三過, 做個好「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