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UG99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點點滴滴!

Universal Generation 99 googol...

心隨法轉,勝解力行,心法相應,究竟菩提。

涓涓法音傳十方,謙謙如水受法義,
壯麗人生惠施德,及興隨順供三寶。

2014/12/25

慈心

【◎ 第二正發此心分三。初修慈中慈所緣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
那個地方分三部分來說。第一個呢,修慈。慈是什麼?一種心理狀態,就是你要把快樂給人家,所以一定有一個對象受你快樂的。所以這個慈心所緣的是什麼?是「不具足安樂有情」,說那些有情他沒有快樂,那是你所緣的。行相呢?那個時候你的心理狀態呢?
The subjective aspects are thinking, "How nice it would be if beings were happy."
【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遇安樂,】
你怎麼樣使他得到快樂?
"May they be happy,"
(p237) 【惟願令其獲得安樂,】
你一心一意只有想:怎麼使他快樂?還有重要的,這個快樂─
and "I will cause them to be happy."
【我應令其遇諸安樂。】
就這三樣。第一個,怎麼樣使他快樂?第二個,你心裡面一心一意只有想使他快樂;進一步,我要使他快樂!現在講到這地方,我們又停一下。現在我們平常人與人之間,是種種毛病,無非是為什麼啊?你希望快樂,不希望他快樂。現在你有了這個心,你只希望人家快樂的話,眼前我們所有的問題都找不到了,對不對?結果呢,這個時候,你卻在增長什麼?增長的無上大菩提的功德。啊,那個是佛法之美啊!前面已經告訴我們,那麼好!所以你看,到越向後這個越好,然後呢,你的煩惱自然而然慢慢、慢慢地淨化掉,淨化掉了。如果你能夠把現在這個東西,跟前面的再配合起來的話,哇!那運用得天衣無縫,那個是真的叫圓融無礙啊!你跑到哪裡,觸處體會,就問題解決。跟以前的圓融無礙,有個絕不一樣的地方,前面那個圓融無礙,那是個大雜燴,反正那就像說那個笑話一樣,哎呀,那個髒垢不分,統統混在一塊兒。現在不!每一個地方弄得清清楚楚,該怎麼就怎麼,觸處體會,觸處圓融,沒有一樣東西用不上,這個是真的美呀!
(p238) 繼續,
With respect to the benefits of love,
【勝利者,】
它有什麼好處呀?說這個修慈心有什麼好處呀?欸,實際上,我剛才說那個還是最起碼的喔,還是最起碼的。不過,我說的是我們眼前感受得到的,經上面可說得那不得了啊!
the King of Concentrations Sūtra states: Always offering to superior beings as many countless offerings as there are in billions of lands does not equal a portion of the benefit of a loving attitude.
【《三摩地王經》云:「偏於無邊俱胝剎,盡其無量眾供養,以此常供諸勝士,不及慈心一數分。」】
下面解釋,
It says that the benefit of love has far greater merit than continually making vast offerings to the highest recipients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此說較以廣大財物,於究竟田常時供養,其福尤大。】
經上面告訴我們,「普徧」是一無遺漏的,「於無邊俱胝剎」,哎呀,不得了啊!這不僅僅是說我們現在,只有南普陀,下面加上個正覺寺,等一下還有個慈善寺,那台中、那台灣,整個的我們這個地球,整個的銀河系,整個的無邊剎海當中,所有的最好的供養,你拿來供養一切佛,這個功德多大,不得了的!欸,「不及慈心一數分」,你產生了那個慈心,哪怕那很小一點點,欸,遠超過它!
上面引那個《三摩地王經》說,你看,這麼大的供養,那不得了的,那是不得了(p239) 的啊!但是,欸,不如慈心的一數分。你修那個慈心,很少一點點,你看看這功德多大!他一再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殊勝的利益,殊勝的利益。所以我們現在從兩方面,一方面嘛,像我剛才說的,眼前馬上讓你感受到。讓你感受到的話,你會覺得:「哎呀,這個的確這麼好!」心裡面就願意、樂意地推動。然後呢,再引佛經上面,所以原來實際上這個東西這麼個好法啊!這是雙重的力量。這我們平常你只要肯這樣如理去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大菩提心無有生不起的道理。因為這是這麼眼前的,這樣的一個好而又這麼現實的一個問題。(95B5'35"~10'36"~手抄第12冊p236~239)

2014/11/06

福智圓明寺


  • 文智長老功德圓滿安詳圓寂──福智之聲第218期
  • 感念文智長老深恩,福智虔誠誦經祈願──福智全球資訊網
  • 生命的導師──溯源尋根(之一)文智長老的功德──福智之聲第174期
    圓明寺的文智長老對日常師父很有信心,我們去拜託文智長老,請求將圓明寺借我們登記。當初講明是借,並不要他的廟,但是文智長老對師父很景仰、很恭敬,他一直希望圓明寺能夠出祖師,看到師父以及師父的弟子,他覺得可以信任,因此他把廟捐出來。
  • 福智圓明寺
      地址:高雄市橋頭區新莊里佛神路47-1號
        電話:07-6113554 

      文智長老

      2014/10/20

      觀世音



      有一種聲音,喚醒了溫暖的記憶,在心湖裡掀起感動的漣漪
      有一種守護,超越了時空的阻礙,在苦難中傳遞希望與慈愛
      如母喚子,尋聲救難,那是觀世音

      聽!! 那是幸福的聲音,一起邁向幸福
      黃乙玲 2014最新心靈讚頌 「南無觀世音」10/16 從心發行

      2014/10/04

      慈悲月 映人間


      2014.9.7中秋前夕,近一萬五千人湧進高雄巨蛋,福智讚頌天籟,撫慰人心。聖潔慈悲的音聲帶來上師的祝福,在面對困境時,我們可以傷心、可以難過,但是不能絕望。透過音樂的力量,讓我們走出傷痛,在貌似絕望的困境中,我們的心就是希望本身⋯⋯編者的話-福智之聲第217期

      2014/09/18

      修觀德心

      【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

      假定你心裡面有了這個認識,那個時候你覺得:啊,原來你所依靠的是佛,你對佛絕對不會去尋求他的過失,你只是思惟他的功德。這有什麼好處?請問:你去想對方過錯的時候,就算他真的過錯,就算你想對了,對你有好處嗎?這是個真正問題哦!所以你始終要記住:欸!我跑到這兒來幹什麼的?我是跑到這裡來,跟他像世間一樣的大家這個談是非的,還是我跑到來學佛的?你這個概念要把握清楚。如果你把握清楚的話,不管對方有多大的錯誤,你就不會想到他錯誤地方去了,這不是很明白嗎?他比你好,你跟他學;他 (p54) 不如你,你把他救起來。這不是很簡單嗎?你怎麼會想到他的過錯呢?(18A26'10"~27'14"~手抄第三冊p53~54)

      【於尊重所,特應棄捨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

      對於你的善知識,一定要棄捨一切看他過失的。「尋、察」是兩個。尋的話就是粗的;察是細的,察就是伺察。當你看見他的這個過錯,這個是尋;然後呢完了以後心裡面老還在那兒轉,越想越不對這個就是伺。這個都是對我們自己最大的傷害最大的損害是莫過於此。你因地當中養成功了習慣的話,你固然這個異熟果是一定墮落,這個一定異熟果是一定墮落。這個善知識你如果起了這個的話,一定墮落。然後呢等流果,最嚴重的還是等流果。等到你地獄裡面出來了,畜生等等轉了不曉得多少圈出來了,你那個等流心識還在那裡,一碰見的話你還是看他的過失,無始以來這個就是這樣。所以你眼前如果不修改的話,絕對不可能改變過來,如果可能改變過來,我們早就成了佛了,佛哪有不 (p58) 持我們?所以這個地方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怎麼辦呢?修觀德心,告訴我們。它用個「修」字,這不是講個道理,講了完道理以後要經過你自己的修、修改。就是我們以前一直在錯誤,現在從善知識那裡聽懂了,但是啊要透過如理地修習以後,才能夠真正地把這個惡習扭得過來。

      【此復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
      欸!懂得了個道理還要跟著它去做啊!他下面說:

      【「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眾過不成。」】

      你應該取這個你的軌範—軌範就是你的親近的師長—他的功德、他的德行,而不要看他的過失。你看他的功德的話,成就是你的;你看他的過失的話,決定不成功,決定不成功。所以這個〈常憶念頌〉那個頌子常常都記著:「己過如山積不見」自己的過失那比須彌山還要大,看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師長的過錯一點點,像秋毫一點點,你看得清清楚楚;「法不相應實由此」,常思己過,「勤加懺悔常憶念」。所以我們跟佛法上面不相應,為什麼呀?就是這個。我們怎麼曉得法不相應呀?其實心裡現在亂糟糟的那個樣子,就是這樣,亂糟糟的那個樣子,就是這樣,那麼清楚那麼明白。勤加懺 (p59) 悔」,好好懺悔呀!一直擺在心裡。(18B0'0"~3'10"~手抄第三冊p57~59)

      〈常憶念頌〉:「己過如山積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
      • 走入「觀功念恩」的世界─生命教育師資培訓
        師父引導的觀功念恩方法很多,為了這次的培訓,法師先整理出一部分,收攝成為五總則:修信為根本、認清心和境、角度要寬廣、串習要足夠、因正則果圓;以及五別則:找功德、學念恩、勤修隨喜、轉過患為功德,這些努力的目標都為了建立正確的觀念和習性,看待所有的人事物。
      • 觀功念恩 奇異恩典:從知道有教師營到報名成功,這條從疑慮到決定的心路,足足經過了十三年。
      • 觀功念恩真歡喜

      2014/09/12

      設修一分而未全修

      If you only meditate on one of them,
      【設修一分而未全修,】

      假定你單單這個修裡邊一部分,而並不全部修的話,對不起,你要求的這個圓 (p23) 滿的結果,一定得不到,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所以從這個地方,現在我們可以返回頭去,為什麼它本論一開頭,並不直接告訴你怎麼修,一定把那個次第讓你認得了清清楚楚,然後了解了再去修。就是你因地當中,必定要把你所學的內容,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本末在哪裡,次第如何,一點沒有錯了,然後你做下去的話,欸,非常省力,很快得到。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的的確確,是看起來比別人比較慢,也許是慢的時候,你慢了三年、五年,乃至於三生、五生,可是最後的結果啊,比別人快!快到什麼?快無量阿僧祇劫,這個裡邊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哦!

      所以諸位,如果說大家對這個概念弄不清楚,首先要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後,你們有時間的時候,譬如說今年,或者等《廣論》完了,或者假期裡邊,你們可以把好好地,《法華》、《華嚴》這種大經大論約略地看一看,那時候你就很清楚明白了。那時候你才會知道,為什麼善財童子一生取辦,為什麼大智如舍利弗,乃至於這麼多的大了不起的大聖者,沒有一個例外的,都要轉無量阿僧祇劫。而在這個裡邊佛一再說:「哎呀,我出世只有一個目的,就把佛的圓滿的這一個教法給你啊!我的目的就這一個啊,而且多生多劫就告訴你們哪!但是你們偏偏就沒辦法聽我的啊!」拿我們平常常常說的,我們不是來這裡學佛,來學「我」啊!那你怎麼用呢?所以佛儘管跟他講了,但是他只選他自己願意 (p24) 的,其他的他聽不進,那就害了!

      拿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我們眼前就可以看得見的,眼前就可以看得見的。平常我們在圓圓滿滿地講那個《菩提道次第廣論》,如果正規地學的話,我們一定把自己心裡那些東西拿掉了以後,然後一步一步要了解說,它論上告訴我們的什麼。就這樣!這個是正規的。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告訴我們什麼?要除掉我們自己內心的三過,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樣。除了三過還夠不夠?不夠。下面還呀,學的時候還要具三相。那個三過,第一個覆蓋固然不行,第二個呢,內心的等起有問題。現在這地方又可以重新溫習一下:覆蓋,不管你什麼,你沒有真正地能夠聽。第二種情況呢,你心裡面,你有你的這種相應的這個東西,聽見這個覺得歡喜,其他東西就算你不排斥,你聽了以後當耳邊風聽過了,所以它那個整個的全貌,你把握不住。乃至於弄得不好的,聽到其他的,你心裡面以你的概念排斥掉了,結果不行,這個圓滿的教授你就得不到!

      所以今天早晨,還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問我,他聽了這個以後說:「其中有一段我以前用過功,一天這個用多少功……。」他要問這個方法。我可以說用兩種心情:一個,很歡喜他來問;一個我自己覺得,就像剛才提這問題一樣,啊,他就完全弄錯了!歡喜是什麼呢?歡喜他肯來問,肯來問才能夠把問題指出來。他好的是他聽過以後,他很高興覺得: (p25) 啊!現在了解了。如果他不問的話,他就是執著在這個他的問題上。他問什麼問題啊?哎呀,說:「你以前哪,一天念幾萬聲佛,怎麼個念法?」這那時候我就了解了,他心裡面哪,他真正的心裡面就是什麼?他的等起呀,他自己有他的偏好,他跑到這裡只想念佛。聽見你說,喔!你一天念兩萬聲佛,他學到了,好了!其他的腦筋裡面耳邊風,就這樣。所以儘管有圓滿的教法擺在那裡,不行,眼前的事實就是這樣。

      然後我們引到經證上面呢,你就立刻了解了。那《華嚴經》上說得清清楚楚嘛,佛無量劫來就告訴我們這個東西,但是我們哪,心裡就只聽見、歡喜這種東西。如果你要參禪的話,你只聽見這個,然後你去參,別的你就聽不見!不但是《法華》,《華嚴》上面怎麼說?《華嚴》也這麼說嘛,說大智如舍利弗尊者,坐在那裡如聾如啞,為什麼如聾如啞?大家我們說:「啊,我們相信他。」這個不夠的呀!他後來又說得清楚,因為你因地當中啊,你沒有學這個東西,心裡跟它不相應。我們好像看那文字信得過,但是真正的行相不一定懂。

      現在馬上把眼前的狀態指出來,就是我們現在的學那個《廣論》,但是因為我們心裡呢,真正的心裡面所執著的什麼?你好參禪的,你聽見禪,聽得很來勁,別的東西你不排斥已經算滿好的。或者你在這兒想念佛,你又想念佛,聽到念佛的時候滿來勁。如果有 (p26) 地方不對勁的話,你聽不進,乃至於你排斥它,或者你心裡面更忙你的事情。喔喲!你正在一天到晚想著,叫你坐在那兒聽那個東西啊,你越聽越煩,對不對?所以說,這個不但《法華》,《華嚴》上面也說,說你本來的因地當中,你在這一方面,你就沒有在下那個種啊!你種子沒有的話,雖然那個土很肥沃,水、太陽擺在那裡,長出來的沒有用,長不出這個東西來,只是你以前下的東西長出來了,對不對?所以到這個地方,我們不但那個經文了解,而且內心的行相:啊,原來這樣啊!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了。

      所以這個地方,大家特別說一下,記住:大家跑到這地方來,你們一定要把以前內心那個垃圾,拿掉它!說我現在跑到這地方來的,先自己抽空,自己抽空。所以那個過失一樣,你不要把它這樣放,倒蓋不行,要仰上;然後裡邊我們的心裡這種東西啊,把它拿掉;然後記住它。那你就有用,那個時候有用了!眼前哪,花不了太大,將來是畢竟能夠快速地成就,完全靠在這裡。諸位呀─欲速,好啊,我讚歎!但是欲速要有速的方法,你如果要求快,而得不到快的方法的啊,結果下面什麼?欲速而不達。啊!可惜啊,可惜啊!所以在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單單修其他的一部分,這個不行的!(89B6'43"~14'20"手抄第12冊p22~26)

      2014/08/10

      觀自心捨自欲

      【應觀自心,捨如是執。】
      現在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進一步怎麼辦哪?欸,用它,馬上看看自己的心裡面—一看,很清楚,然後呢那個地方把它捨掉它。捨掉了另外一面,那個法就種到你心上了,那個時候我們就有希望了那個才是對的。所以:
      【《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那麼現在這個正住,為什麼要正住啊?要去學。既然要去學的話,執著了你的,你不行。普通一般的人執著,大家起爭論,現在你要跟著人去學,你跑到這個地方的話,一定要照你的,那怎麼辦?那當然不行!所以,尤其是這個大乘戒,小乘還比較馬虎一點。換句話說,進來第一步就告訴你:「捨自欲」,把你自己心裡想的這種想法,你希望的拿掉、捨掉,要「敬」而「重」。「重」是恭敬,什麼啊?親教軌範,那個你所依止的親教師—常常說「和尚」,所以親教師,他的軌則、他的方法,然後呢,安住在這個上頭,這個才對,這個才對。

      (p264) 所以我現在還記得,好有意思,那麼大概有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到一個地方去,我自己覺得,唉呀,這個地方啊,好像這個,總是有意見,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應該怎麼辦,應該怎麼辦。那個時候,我就遇見一個善知識,跑得來問我,他就說:某人啊,你這個意見倒是很不錯欸,可是你的目的,你是來教他呀,還是跟他學呀?」我想了半天,一點都沒錯,我是跟他學,我卻要求他這個樣,這不是很顛倒嗎!這不是很顛倒嗎!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是非常值得我們仔細檢點,來仔細反省的地方。而這個裡邊真正重要的,還是什麼呢?真正重要的還是概念問題,所以習慣改倒是容易,概念的認識就比較難(16A22'40"~25'0"~手抄第二冊p263~264)


      2014/08/02

      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上面這個引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這裡有幾個理由。第一個就是說明,用個比喻,就是修行一定要有依止;第二部分說止的條件是這樣;最後就說,萬一在末法的時候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說:至少要有八分之一這個八分之一怎麼個算法?這個就很難算了,一共十樣東西,你這個八分之一怎麼說呢?這個要了解,這個十樣東西當中有它必然的次第在,必然的次第在。就像我們造房子,這個八層樓,就是說,你反正造好了,你可以隨便挑一層,形相上面講的時候隨便挑一層,實際上不管挑哪一層,這個基礎一定在裡頭的。你挑八層樓的,下面那幾層都有,這個很明白。你挑這個第八最高一層,雖然你住是住在上頭,請問:那個第八層建立在什麼上頭?建立在第七、第六、第五、第四、第 (p241) 三、第二、第一、基礎。所以你不能說我挑了個八層樓,下面不要的,有這樣的事情嗎?絕對沒有!這個次第必定要懂得。

      那麼這個次第當中,哪一個是根本啊?戒、尸羅所有的佛法都是這樣的,這個也為什麼我們剛開始就說尸羅。正因為如此,所以我處處地方告訴大家,講到戒總是提一下,因為很容易誤解,大家很容易誤解。說到那個戒總是:好,趕快剃一個頭,五戒;然後十戒;我求個菩薩戒,把那個衣服穿起來,我是受了戒的人!這個是結個緣,它有殊勝好處,我們讚歎不止。佛法真的美,千萬不要輕視它,不要因為我剛才說的這個話,大家就輕視它,那完全錯了。我們絕對地尊重,但是了解它真實的內涵,才是我們要學的。這是甘蔗皮,你沒有這個皮絕對沒有裡邊的,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皮吞下去了,甘蔗吐掉了,我們就是這個毛病現在,這一點是特別注意!特別注意!後面講到戒的時候,詳細的內容再來說它。

      這個地方再簡單說一下,就是調伏,就是至少他能調伏自己。遇見事情的時候,平常我們講道理可以,遇見事情的時候,大家就煩惱生起來了。請問:你現在修學佛法要調伏煩惱,這個老師自己都煩惱,他怎麼告訴你?反過來說,你自己遇見一點點事情你就煩惱得要命,你怎麼教別人?是,我可以現在這個地方弄了很多錢,弄了很高的地位, (p242) 你聽我招呼,我給你錢,不聽我招呼我不給你錢,他只好服服貼貼地聽你,這個是出家法嗎?不是,這我們要了解,這要了解。所以你事業弄得很輝煌,喔,人家看見那個事業很輝煌,這個在播種佛法的種子方面,我們是非常讚歎,但是對佛法的真正的深廣的內容來說的話,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所以對別人我們絕不妄加是非,凡是他真正好的地方,我們還是去讚歎;可是對自己的要求的話,必定要從這個基礎上面步步提升,不要自己騙了自己,不要自己糟蹋自己。所以說這個「八分之一」。(15B15'20"~19'11"~手抄第二冊p240~242)

      由善士十德思惟師父功德,生依師之心。
      • 黃金記憶-師在我心
        為了讓廣大福智廣論學員了解日常師父行誼,福智佛教基金會網站匯集了資深同學的分享...

      2014/07/23

      不鬥煩惱戒不能淨

      If you do not struggle with the afflictions, you will not achieve a pure ethical discipline.
      【不鬥煩惱戒不能淨。」】

      是我們要作的。所以三十五佛當中有一個叫「鬥戰勝佛」,你們看看鬥戰勝佛淨的什麼?淨煩惱障,一點都沒有錯,他因地當中就是這樣的,所以他也拿這個加持我們。這個才是我們不能忍的,不要看見人家,啊!覺得無法忍,這個人家、跟人家,人家引發你內心的這個心理的狀態,這個是你才要看。如果人家引發你了以後,覺得你的歡喜:「哎呀,這個人成就我的忍辱!」你應該安住在這個上頭,上面告訴我們;否則的話,你覺得人家沒道理,你要給他講道理的話,這個你就錯了。這個才是我們哪,現在我們真正要作的,叫「內」,就是講這一點。「內、明」,反過來說,你對內心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你要使得這個內心要跟明相應,不要跟無明相應,佛法就是這個東西。

      所以我們動不動說:「哎呀,現在那些不合理啊!」這句話本身哪,粗看很好,細看 (p203) 有問題,為什麼?就是,喏,你有沒有在內心上面照。外面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然後呢你內心對這個境界上面所產生的這個反應,什麼?這是什麼?識,我們認識的識心的這個識。然後這個識心本身現起來的是善、是惡、是淨,這個就是我們應該檢查的。檢查它是無明相應的,還是明相應的,我們修學佛法的要說明相應,這叫內明

      我昨天晚上……就隨便講一個小故事。譬如說你平常看見蚊子,普通人嘛,哦,把牠打死;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把牠趕走;實際上,當然每一個人不同的,乃至於有人,就會哎呀,覺得牠是個善知識。這蚊子,同樣的蚊子,你打死牠順理成章,覺得「這個東西傳染細菌,你怎麼可以不打死牠!」欸,他有道理。現在覺得「我修學佛法了,不、不、不,我作好事把牠趕走。」也有道理。這個一個比一個進步了,這是沒有錯,但是他更進一步的話,說:「啊,好、好,牠是我的善知識。」那麼非常明顯,是非不在境界上面判斷,在哪裡呢?在哪裡呢?就是你的內心。注意喔!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情況。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現在於內要鬥煩惱,不鬥煩惱是戒不能淨,你如果不跟這個東西,跟它努力的話,講戒,那不行!

      In which case, you will not attain the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that, respectively, suppress and uproot the afflictions. Hence, as the Buddha says, you will have to wander continually through cyclic existence.
      【若爾不生伏斷煩惱,定學慧學,當須畢竟漂流生死。」】

      (p204) 戒既然不清淨的話,沒有根本;沒有根本,定生不起來。由於戒所以能夠得定,定是什麼?伏煩惱。有了定得慧,慧是什麼?斷煩惱。所以斷煩惱、伏煩惱就生不起來,因為這個不能伏、不能斷,於是你永遠注定漂流生死,就是這樣。

      Therefore, as I explained before, once you have identified the afflictions, reflected on their faults and on the benefits of separating from them, and planted the spies of mindfulness and vigilance, you must repeatedly fend off whatever affliction raises its head.
      【又如前說認識煩惱,思彼過患離彼勝利,以念正知而為防慎。】

      我們怎麼樣鬥法呢?你要鬥你要認得它呀!所以前面告訴我們要認識煩惱。不但認識,單單認識了沒有用,曉得這個東西有什麼禍害,以及離開了以後,把它淨化了,有什麼殊勝的利益。要不然你就說:「喔唷,這個好東西,好吃得很欸!」叫你不吃,你捨不得。現在告訴你:「哎呀,這個沒有意思啊!眼前給你一點小的甜頭,像個小騙子,然後把你害啊!」啊!你了解,離開了以後,儘管現在小小的損失,將來得到大大的快樂,這個就是勝利。嗯!然後你把這個概念擺在腦筋裡,以正念正知,然後呢謹慎防護,就是我們現在要了解的這個特質。至於作法呢?欸!下面這句話,

      Further, you must see any affliction as an enemy and attack it as soon as it arises in your mind.
      【煩惱稍出,即應用矛數數擊刺,此復自心隨何煩惱生己無間,視如怨敵與之鬥戰。】

      這個煩惱一出來,這個「稍」字大有意義哦!剛剛一出來,你馬上就要跟它鬥。這個「矛」就是換句話說,你針對著要殺這個煩惱,我們要殺,殺無明縛,就是這個 (p205) 意思。這個真正我們絕對不能忍耐的,而且是剛一出的時候就要鬥,不管裡邊內心當中,任何煩惱一生起來,馬上,「生已無間」就是這個,「視如怨敵」。我們真正的怨家不是別的,是這個啊!這個才是我們的大怨家。所以這善知識告訴我們:「別人不能害你呀,真正害你的自己啊!」因為我們看見旁人總覺得,喔唷,這個傢伙怎麼,這個傢伙怎麼,對你不起,對你什麼。他怎麼能對你不起啊?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啊!你這跟著煩惱轉,你有什麼用呢?你如果不跟煩惱轉的話,哦,他成就來的消除你的業障,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精進,好得不得了耶!所以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而且呢剛一出馬上跟它鬥,這樣,絕對不停止!(86B12'28"~18'35"手抄第11冊p202~205)

      2014/07/22

      清淨幢相

      【謂圓滿菩提廣大行者,必須轉經無量生世,此復進道若無圓滿德相之身,如現在身略有少相,縱勤修行實難增進,故須身德一切圓滿。】

      是的呀,我們要想修行圓滿無上菩提,這個要行廣大行,這不是短短的時候可以成功的,要經過無量世、無量生。不但如此,而且這個無量生、無量世你在地獄裡邊,你在惡道當中,乃至於在天道當中,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這地方轉,沒有用啊!還要人道當中。人道當中還不行啊,還要修學佛法的所謂「進道」,要「圓滿的德相之身」喔!現在的身呢,欸,有了,但是啊還不圓滿,說「縱勤修行,實難增進」啊!這兩句話是絕大、絕重要的啊,千萬記住哦!你如果說不圓滿的,縱然努力啊,進步很少。其實眼前到處都是一樣的啊,不要說什麼難的事情,我們每天早晨要燒飯吧,拿一把刀,那把菜刀鈍得要命 (p170) 啊,你切就切不動。然後呢我們早晨起來啊,譬如說要刮鬍子,我今天就是那把鬍子刀沒有注意,刮了個半天,怎麼摸摸這個地方還有,就是沒有用啊!它就要這個圓滿的德相。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樣啊,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簡單的事情尚且如此,何況是修道啊!所以啊,要「身德一切圓滿」。

      什麼是圓滿的身德,大家還記得嗎?大家還記得嗎?大家再重溫習一下,單單得到人身還不算,暇滿人身;暇滿人身當中啊,乃至於受八關齋戒、沙彌戒不行,還要比丘身。大家記得不記得?所以啊,他前面的特別說明,同樣發了大菩提心的兩個人,心是一樣的,一個在家人哪,他把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燈作什麼等等供養;一個出家人,點一個小小的燈燭啊,這個功德是超過了這一位在家菩薩,以這麼多……。他發的心是一樣的,但是供的內容是差這麼多,結果多的啊得到的功德反而少,為什麼?因為他修行的這個工具─圓滿的德相,這個就是絕大的差別,這一點啊我們務必要知道。

      不過注意哦!這個不是說,「哎呀,我剃了個頭了囉!」然後呢跑到戒壇上面啊,頭上面燒了幾個疤了就算囉!不行啊!這是內心當中如理如量地相應的,硬是要把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撐起來。因為你是代表的清淨幢相,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圓滿的功德了。這個清淨的幢相啊,主要的在哪裡?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業,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業是 (p171) 什麼?一定是思,思已業,這樣。所以這一個道理,在將來啊,在這個菩薩戒,在這菩薩戒之前啊,說《在家備覽》當中會特別說明這個道理,我們務必要辨得清楚。(109B21'48"~25'43"手抄第14冊p169~171)

      2014/07/19

      萬善根本從師出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
      我們要曉得,我們真正要想修行,求解脫的人來說,這個老師,這個尊重就是自己的師長,特別是我們依止的老師。現在我們平常不大重視,我要出家了,隨便找一個師父,然後剃一個頭,就反正他剃完了頭以後嘛,我自己受了戒,弄個道場,然後呢我跑著去可以啊,也可以闖一個天下。不是這樣,佛法不是。真正古代這個老師,他找老師很慎重,然後呢找了以後一生跟著他,他就是能夠把你從凡夫轉成聖人,這個才是屬於尊重。或者是你這個所謂親教師,或者是軌範師,或者是依止的阿闍黎,所以你的和尚,然後你的其他的阿闍黎,阿闍黎有好幾種,這一種就是我們所謂的尊重。要曉得這個是什麼?「究竟欲樂之根本」。平常我們世間求的快樂都是不究竟的,眼前得到一點小快樂,將來受大 (p234) 苦。而這個究竟的欲樂,就是眼前是要付出一點代價的,你必定要精勤努力地去學習,將來的話呢可以得到究竟解脫,這個完全靠那個善知識—自己的尊重。

      【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
      所以凡是要真正求解脫的人啊,那麼一定要去找所依的這個善知識,這個作為你的善知識。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應該了解啊,喏,所謂值得你依靠,能夠真正幫助你成就的,他應該有一些什麼樣的德相,這個時候要努力去尋求,尋求具這樣的德相的人。這是非常值得的,我們真正重要,真正要忙的事情,就是忙這個,就是忙這個。(15B0'0"~手抄第二冊p233)

      2014/05/17

      己過如山積不見

      【離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

      去做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說:「他教我這樣做,他自己還不是有毛病!」那個千千萬萬不可以—「不求過失」,不要求他的過失。要求誰啊?要求自己的過失,你求自己的過失,你就改善了,你就改善了。由此六事而正聽聞。

      所以以前我在〈常憶念頌〉上面聽過一個頌:「己過如山積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我在這地方寫一下。我再說一遍,自己的過失,比山還要高,積得如山,積不見,看不見!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哪,一直在惑業當中,豈止山哪!像法界虛空一樣地這麼多,看不見!師過呢,老師的過失,秋毫一點點哪,你看得清清楚楚。法不相應實由此啊!我們修學了佛法不相應,原因就在這裡啊!勤加懺悔常憶念,常常擺在心裡面。

      你能夠擺在心裡面,你就得到好處,就這麼一句話,就這麼一句話!你要常常擺在心裡面,這最重要的,只有這一件事情,你就得到好處,千真萬確的!你有多少時候能夠反過來看自己的過失,你看見了,那時候覺得:「哎呀,我自己修學佛法的人哪,穿了這件衣服,原來自己還這麼差啊!」那時候你就有希望了,你就有希望了!然後你把那個「師」字改一個「人」,那是更好。注意啊!就這麼一點點,佛法就這麼一點點,所以叫內學,所以叫內學,所以叫內學!外學,就是看外面的,內學就是反過來,反省自己的。(摘自廣論舊版音檔10B0'53"~3'9")

      2014/04/14

      如何學廣論?

      日常師父開示──好好聽廣論福智之聲第164期
      我建議你們,你們把那個廣論錄音帶,自己聽,這個非聽不可,如果這個不了解的話,我們真正來的目標,以及我們如何走法,我們根本看不清楚...更多

      上師教授:聞法動機 ──走一條真正修行者的路 摘自福智之聲第202期
        為什麼每天聽廣論這麼重要?上師說,我們所以會造惡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無知。無知就是對境昧於取捨,還有散亂、放逸。如何對治?如果每個人每天早晨能抽二十分、半小時來聽一下師父的法音,只要一聽,我們的輪迴大夢就在覺醒,我們就會意識到:「我在生死輪迴裡,我不能恣意的享受眼前那一點芝麻綠豆的所謂的現世樂,不能因為這一點蠅頭小利,把後世的利益都丟掉了!所以,在我們對境的時候,有一個這樣一個正知正念的覺照力,全部都是由於聽法獲得的。
        為什麼一定要聽師父講的廣論?上師強調,因為師父講話有他特別的語氣,比如哪個地方特別加重、或是輕緩,那種語氣留在心裡的印象特別深刻。所以,當聽到師父的叮嚀,我們就會斷惡修善,就會想要使暇滿得到最大的義利,這就是一種精進!
        師父現在雖然示寂,但是他的願力,他的心,是沒有一刻離開關顧我們的。所以要珍惜師父講的每一個字、每一句,真的用在調伏心續上,為自己的離苦得樂,走一條真正的修行者的路!

      • 聽師父錄音帶的方法,則可先聽三至五分鐘之後,好好思惟,然後再聽。在這過程中,可自己做手抄稿、記重點或者聽後複述等,只要能幫助持文即可。而聞、思的步驟,最初可從自己較有印象的幾句話,漸漸體會師父所要表達的重點。而後反覆聽聞,掌握師父整體的理路,以及師父所引述的故事(喻)與廣論該段主題的關係。進而感受師父說法時的內心感受,將聽聞內容與身心相續結合,反覆觀察反省。 (摘自福智之聲第167期香港心靈提升之旅)
      延伸閱讀
      • 聞多思廣修行深──聽抄博士 ( 福智之聲第187期)
        你能想像一位粗粗獷豪爽的小黃運將,每天安坐在沙發前,用著娟秀的小字寫了二十六本廣論手抄嗎?阿松有時也會有挫折感,覺得這麼做好辛苦,不要讀算了。然而每當這個念頭一上來,自己又會把它轉過來,心想:廣論是師父幾十年修行的心要,鈍根的自己雖然學得很困難,但慢慢去接受它,對自己的生命是很有幫助的;而且做聽抄,一個字一個字經過腦子再寫出來,多一層記憶,受用會比光聽還要更大。
      • 蔡阿嬤勤學記──福智之聲第194期
        蔡阿嬤雖有心想學國語廣論,但因國語詞彙不夠,常常聽不懂師父的開示,班上同學的消文也聽不懂,因而上課常打瞌睡,就這樣每週背著書包去,背著書包回來。日子久了生起了退心,心想:我還要學嗎?心中生起此念,一翻開福智之聲就看到師父開示:「不要說難!說我要學!」心中為之一震,師父怎麼知道我的想法?師父好厲害,有一種被了解的感覺。師父還說:「慢慢學、快快到」、「失敗為成功之本,我不是沒有失敗,只是不被打敗」。
      • 「但觀功德勿尋過」,初行人往往很難做到,常常會說:他明明有過錯,這也要曉得呀!學過了《廣論》後,了解事情的好壞往往不能從事相上去判斷,你的認識不同或所站的角度不一樣,對這件事好壞的判斷就會不一樣。事實上我們所判斷的,往往是自己內心的認識透過這件事情而反應出來,換句話說,我們內心投射在這件 事情上是這種狀態,並不是這件事情真的這樣。我們往往不曉得是自己的過錯而看成是別人的過錯,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 (摘自日常法師《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附二>三十八攝頌略釋)
      • 觀功念恩真歡喜
        每個人依著自己的觀念去看待人事物,因而產生恩恩怨怨。「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學習遇境時用觀功念恩角度去看,善於轉化,不但能改變心境,跳脫痛苦,還能增長功德,進而幫助別人。    
        「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人生在世都要靠很多人的協助,多看別人的優點及用心最幸福的是自己。

      2014/04/04

      為何要成立研討班?

      • 日常師父:設立研討班的意義(一) (二)
      • 《廣論》的簡介與殊勝──日常法師開示
      • 日常師父:恭敬就是一份善業──摘自恭敬法寶
      • 敬經帛之緣起──日常法師開示(2002.1.2)摘自《福智之聲》第122-123期合刋
        希望大家看到這塊「敬經帛」的時候,不僅僅是拿來包《廣論》,或者類似的經論而已,最主要的就是你相應的時候,這塊「敬經帛」就代表非常非常不同的意義。 它提醒我們:我們學了這樣珍貴的佛法,對我們這麼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應該以什麼心態來處理,而且把這件事情透過學習,跟我們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這是為什麼我每次開頭總是說成佛是苦樂問題,就是希望儘量的想辦法透過補充的方式,把日常生活與所學的道理連在一起,變成從心裡邊推動的力量,這個推動的力量對大家有無比的價值。
      延伸閱讀

      2014/03/28

      人生健康檢查

      忙汒盲...現在開始檢查這一生,下一步該如何走?看見光明希望!!

      1.青木純動畫:我就這樣過了一生
      2.人生歸向-人生何去何從?

      3.林同森醫師生命故事分享: 學習廣論後,如何轉苦為樂?
      4.快樂的學生:一群人的學習可以互相拉拔,長長久久....


      延伸閱讀

      1.如是我聞廣論學習心得
      • 聞多思廣修行深──自在與快樂 ( 福智之聲第187期)
        在台北學苑,常會看到一位默默進出,長得很像歌星黃乙玲的師姐,但無法確定是否就是她;爾後在法會中,又常看到她穿梭於人群中,有時會應大眾要求對義工們唱讚頌,表情十分自在,哦!果然是她。黃乙玲 感恩 日常師父
      • 聞多思廣修行深 ──改賺法財 ( 福智之聲第188期)
        李振興師兄從事重機具的維修買賣三十幾年,從小家境困苦,所以一直勤儉努力賺錢,不以為苦。自從太太上廣論班,接她下課接了三年,卻從不進廣論教室。直到有一天,太太要求結婚紀念日的禮物──請他去萬華教室做一天義工。振興師兄覺得很划算,一天勞力就可以省下兩萬塊,就一口答應,也開始接觸團體,到了第三次接觸,終於折服於師父的慈心理念和作法,而進了廣論班。
      • 聞多思廣修行深 ──愈學愈快樂 ( 福智之聲第188期)
        岡田健師兄是日本人,在日本一家橡膠產品公司當工程師,負責開發體育運動用品。他因為看到朋友學廣論以後,心情越來越好,所以很有興趣,想知道朋友的師父到底有甚麼力量?後來透過一位台灣朋友介紹他上廣論研討班...

      2014/03/23

      夢蓮花等在相約的地方

      堅持上《廣論》班,因為《廣論》班是師父留給我們珍貴的禮物,是師父深深的心意,一個人如果不堅持一個像上學的模式,沒有師法友的環境,是很難堅持十年、二十年以上的佛法教育的。像小孩子,如果你不把他放在學校裡,是很難完成學習的,師父把我們放進佛教學校,就是《廣論》班,為了自己的學習,也為了他人能夠進《廣論》班學習。(摘自上師教授:孕育蓮花的蓮花池)


      期待每週相約在研討班
      以歡喜心一起來學習
      共同打造一處心靈的家
      不管外面如何風風雨雨
      這裡就是我們的避風港
      讓我們的心在這裡
      互相關懷 
      學習成長
      讓我們的心在這裡
      得到快樂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