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UG99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點點滴滴!

Universal Generation 99 googol...

心隨法轉,勝解力行,心法相應,究竟菩提。

涓涓法音傳十方,謙謙如水受法義,
壯麗人生惠施德,及興隨順供三寶。

2014/08/10

觀自心捨自欲

【應觀自心,捨如是執。】
現在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進一步怎麼辦哪?欸,用它,馬上看看自己的心裡面—一看,很清楚,然後呢那個地方把它捨掉它。捨掉了另外一面,那個法就種到你心上了,那個時候我們就有希望了那個才是對的。所以:
【《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那麼現在這個正住,為什麼要正住啊?要去學。既然要去學的話,執著了你的,你不行。普通一般的人執著,大家起爭論,現在你要跟著人去學,你跑到這個地方的話,一定要照你的,那怎麼辦?那當然不行!所以,尤其是這個大乘戒,小乘還比較馬虎一點。換句話說,進來第一步就告訴你:「捨自欲」,把你自己心裡想的這種想法,你希望的拿掉、捨掉,要「敬」而「重」。「重」是恭敬,什麼啊?親教軌範,那個你所依止的親教師—常常說「和尚」,所以親教師,他的軌則、他的方法,然後呢,安住在這個上頭,這個才對,這個才對。

(p264) 所以我現在還記得,好有意思,那麼大概有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到一個地方去,我自己覺得,唉呀,這個地方啊,好像這個,總是有意見,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應該怎麼辦,應該怎麼辦。那個時候,我就遇見一個善知識,跑得來問我,他就說:某人啊,你這個意見倒是很不錯欸,可是你的目的,你是來教他呀,還是跟他學呀?」我想了半天,一點都沒錯,我是跟他學,我卻要求他這個樣,這不是很顛倒嗎!這不是很顛倒嗎!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是非常值得我們仔細檢點,來仔細反省的地方。而這個裡邊真正重要的,還是什麼呢?真正重要的還是概念問題,所以習慣改倒是容易,概念的認識就比較難(16A22'40"~25'0"~手抄第二冊p263~264)


2014/08/02

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上面這個引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這裡有幾個理由。第一個就是說明,用個比喻,就是修行一定要有依止;第二部分說止的條件是這樣;最後就說,萬一在末法的時候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說:至少要有八分之一這個八分之一怎麼個算法?這個就很難算了,一共十樣東西,你這個八分之一怎麼說呢?這個要了解,這個十樣東西當中有它必然的次第在,必然的次第在。就像我們造房子,這個八層樓,就是說,你反正造好了,你可以隨便挑一層,形相上面講的時候隨便挑一層,實際上不管挑哪一層,這個基礎一定在裡頭的。你挑八層樓的,下面那幾層都有,這個很明白。你挑這個第八最高一層,雖然你住是住在上頭,請問:那個第八層建立在什麼上頭?建立在第七、第六、第五、第四、第 (p241) 三、第二、第一、基礎。所以你不能說我挑了個八層樓,下面不要的,有這樣的事情嗎?絕對沒有!這個次第必定要懂得。

那麼這個次第當中,哪一個是根本啊?戒、尸羅所有的佛法都是這樣的,這個也為什麼我們剛開始就說尸羅。正因為如此,所以我處處地方告訴大家,講到戒總是提一下,因為很容易誤解,大家很容易誤解。說到那個戒總是:好,趕快剃一個頭,五戒;然後十戒;我求個菩薩戒,把那個衣服穿起來,我是受了戒的人!這個是結個緣,它有殊勝好處,我們讚歎不止。佛法真的美,千萬不要輕視它,不要因為我剛才說的這個話,大家就輕視它,那完全錯了。我們絕對地尊重,但是了解它真實的內涵,才是我們要學的。這是甘蔗皮,你沒有這個皮絕對沒有裡邊的,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皮吞下去了,甘蔗吐掉了,我們就是這個毛病現在,這一點是特別注意!特別注意!後面講到戒的時候,詳細的內容再來說它。

這個地方再簡單說一下,就是調伏,就是至少他能調伏自己。遇見事情的時候,平常我們講道理可以,遇見事情的時候,大家就煩惱生起來了。請問:你現在修學佛法要調伏煩惱,這個老師自己都煩惱,他怎麼告訴你?反過來說,你自己遇見一點點事情你就煩惱得要命,你怎麼教別人?是,我可以現在這個地方弄了很多錢,弄了很高的地位, (p242) 你聽我招呼,我給你錢,不聽我招呼我不給你錢,他只好服服貼貼地聽你,這個是出家法嗎?不是,這我們要了解,這要了解。所以你事業弄得很輝煌,喔,人家看見那個事業很輝煌,這個在播種佛法的種子方面,我們是非常讚歎,但是對佛法的真正的深廣的內容來說的話,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所以對別人我們絕不妄加是非,凡是他真正好的地方,我們還是去讚歎;可是對自己的要求的話,必定要從這個基礎上面步步提升,不要自己騙了自己,不要自己糟蹋自己。所以說這個「八分之一」。(15B15'20"~19'11"~手抄第二冊p240~242)

由善士十德思惟師父功德,生依師之心。
  • 黃金記憶-師在我心
    為了讓廣大福智廣論學員了解日常師父行誼,福智佛教基金會網站匯集了資深同學的分享...

2014/07/23

不鬥煩惱戒不能淨

If you do not struggle with the afflictions, you will not achieve a pure ethical discipline.
【不鬥煩惱戒不能淨。」】

是我們要作的。所以三十五佛當中有一個叫「鬥戰勝佛」,你們看看鬥戰勝佛淨的什麼?淨煩惱障,一點都沒有錯,他因地當中就是這樣的,所以他也拿這個加持我們。這個才是我們不能忍的,不要看見人家,啊!覺得無法忍,這個人家、跟人家,人家引發你內心的這個心理的狀態,這個是你才要看。如果人家引發你了以後,覺得你的歡喜:「哎呀,這個人成就我的忍辱!」你應該安住在這個上頭,上面告訴我們;否則的話,你覺得人家沒道理,你要給他講道理的話,這個你就錯了。這個才是我們哪,現在我們真正要作的,叫「內」,就是講這一點。「內、明」,反過來說,你對內心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你要使得這個內心要跟明相應,不要跟無明相應,佛法就是這個東西。

所以我們動不動說:「哎呀,現在那些不合理啊!」這句話本身哪,粗看很好,細看 (p203) 有問題,為什麼?就是,喏,你有沒有在內心上面照。外面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然後呢你內心對這個境界上面所產生的這個反應,什麼?這是什麼?識,我們認識的識心的這個識。然後這個識心本身現起來的是善、是惡、是淨,這個就是我們應該檢查的。檢查它是無明相應的,還是明相應的,我們修學佛法的要說明相應,這叫內明

我昨天晚上……就隨便講一個小故事。譬如說你平常看見蚊子,普通人嘛,哦,把牠打死;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把牠趕走;實際上,當然每一個人不同的,乃至於有人,就會哎呀,覺得牠是個善知識。這蚊子,同樣的蚊子,你打死牠順理成章,覺得「這個東西傳染細菌,你怎麼可以不打死牠!」欸,他有道理。現在覺得「我修學佛法了,不、不、不,我作好事把牠趕走。」也有道理。這個一個比一個進步了,這是沒有錯,但是他更進一步的話,說:「啊,好、好,牠是我的善知識。」那麼非常明顯,是非不在境界上面判斷,在哪裡呢?在哪裡呢?就是你的內心。注意喔!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情況。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現在於內要鬥煩惱,不鬥煩惱是戒不能淨,你如果不跟這個東西,跟它努力的話,講戒,那不行!

In which case, you will not attain the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that, respectively, suppress and uproot the afflictions. Hence, as the Buddha says, you will have to wander continually through cyclic existence.
【若爾不生伏斷煩惱,定學慧學,當須畢竟漂流生死。」】

(p204) 戒既然不清淨的話,沒有根本;沒有根本,定生不起來。由於戒所以能夠得定,定是什麼?伏煩惱。有了定得慧,慧是什麼?斷煩惱。所以斷煩惱、伏煩惱就生不起來,因為這個不能伏、不能斷,於是你永遠注定漂流生死,就是這樣。

Therefore, as I explained before, once you have identified the afflictions, reflected on their faults and on the benefits of separating from them, and planted the spies of mindfulness and vigilance, you must repeatedly fend off whatever affliction raises its head.
【又如前說認識煩惱,思彼過患離彼勝利,以念正知而為防慎。】

我們怎麼樣鬥法呢?你要鬥你要認得它呀!所以前面告訴我們要認識煩惱。不但認識,單單認識了沒有用,曉得這個東西有什麼禍害,以及離開了以後,把它淨化了,有什麼殊勝的利益。要不然你就說:「喔唷,這個好東西,好吃得很欸!」叫你不吃,你捨不得。現在告訴你:「哎呀,這個沒有意思啊!眼前給你一點小的甜頭,像個小騙子,然後把你害啊!」啊!你了解,離開了以後,儘管現在小小的損失,將來得到大大的快樂,這個就是勝利。嗯!然後你把這個概念擺在腦筋裡,以正念正知,然後呢謹慎防護,就是我們現在要了解的這個特質。至於作法呢?欸!下面這句話,

Further, you must see any affliction as an enemy and attack it as soon as it arises in your mind.
【煩惱稍出,即應用矛數數擊刺,此復自心隨何煩惱生己無間,視如怨敵與之鬥戰。】

這個煩惱一出來,這個「稍」字大有意義哦!剛剛一出來,你馬上就要跟它鬥。這個「矛」就是換句話說,你針對著要殺這個煩惱,我們要殺,殺無明縛,就是這個 (p205) 意思。這個真正我們絕對不能忍耐的,而且是剛一出的時候就要鬥,不管裡邊內心當中,任何煩惱一生起來,馬上,「生已無間」就是這個,「視如怨敵」。我們真正的怨家不是別的,是這個啊!這個才是我們的大怨家。所以這善知識告訴我們:「別人不能害你呀,真正害你的自己啊!」因為我們看見旁人總覺得,喔唷,這個傢伙怎麼,這個傢伙怎麼,對你不起,對你什麼。他怎麼能對你不起啊?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啊!你這跟著煩惱轉,你有什麼用呢?你如果不跟煩惱轉的話,哦,他成就來的消除你的業障,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精進,好得不得了耶!所以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而且呢剛一出馬上跟它鬥,這樣,絕對不停止!(86B12'28"~18'35"手抄第11冊p202~205)

2014/07/22

清淨幢相

【謂圓滿菩提廣大行者,必須轉經無量生世,此復進道若無圓滿德相之身,如現在身略有少相,縱勤修行實難增進,故須身德一切圓滿。】

是的呀,我們要想修行圓滿無上菩提,這個要行廣大行,這不是短短的時候可以成功的,要經過無量世、無量生。不但如此,而且這個無量生、無量世你在地獄裡邊,你在惡道當中,乃至於在天道當中,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這地方轉,沒有用啊!還要人道當中。人道當中還不行啊,還要修學佛法的所謂「進道」,要「圓滿的德相之身」喔!現在的身呢,欸,有了,但是啊還不圓滿,說「縱勤修行,實難增進」啊!這兩句話是絕大、絕重要的啊,千萬記住哦!你如果說不圓滿的,縱然努力啊,進步很少。其實眼前到處都是一樣的啊,不要說什麼難的事情,我們每天早晨要燒飯吧,拿一把刀,那把菜刀鈍得要命 (p170) 啊,你切就切不動。然後呢我們早晨起來啊,譬如說要刮鬍子,我今天就是那把鬍子刀沒有注意,刮了個半天,怎麼摸摸這個地方還有,就是沒有用啊!它就要這個圓滿的德相。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樣啊,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簡單的事情尚且如此,何況是修道啊!所以啊,要「身德一切圓滿」。

什麼是圓滿的身德,大家還記得嗎?大家還記得嗎?大家再重溫習一下,單單得到人身還不算,暇滿人身;暇滿人身當中啊,乃至於受八關齋戒、沙彌戒不行,還要比丘身。大家記得不記得?所以啊,他前面的特別說明,同樣發了大菩提心的兩個人,心是一樣的,一個在家人哪,他把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燈作什麼等等供養;一個出家人,點一個小小的燈燭啊,這個功德是超過了這一位在家菩薩,以這麼多……。他發的心是一樣的,但是供的內容是差這麼多,結果多的啊得到的功德反而少,為什麼?因為他修行的這個工具─圓滿的德相,這個就是絕大的差別,這一點啊我們務必要知道。

不過注意哦!這個不是說,「哎呀,我剃了個頭了囉!」然後呢跑到戒壇上面啊,頭上面燒了幾個疤了就算囉!不行啊!這是內心當中如理如量地相應的,硬是要把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撐起來。因為你是代表的清淨幢相,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圓滿的功德了。這個清淨的幢相啊,主要的在哪裡?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業,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業是 (p171) 什麼?一定是思,思已業,這樣。所以這一個道理,在將來啊,在這個菩薩戒,在這菩薩戒之前啊,說《在家備覽》當中會特別說明這個道理,我們務必要辨得清楚。(109B21'48"~25'43"手抄第14冊p169~171)

2014/07/19

萬善根本從師出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
我們要曉得,我們真正要想修行,求解脫的人來說,這個老師,這個尊重就是自己的師長,特別是我們依止的老師。現在我們平常不大重視,我要出家了,隨便找一個師父,然後剃一個頭,就反正他剃完了頭以後嘛,我自己受了戒,弄個道場,然後呢我跑著去可以啊,也可以闖一個天下。不是這樣,佛法不是。真正古代這個老師,他找老師很慎重,然後呢找了以後一生跟著他,他就是能夠把你從凡夫轉成聖人,這個才是屬於尊重。或者是你這個所謂親教師,或者是軌範師,或者是依止的阿闍黎,所以你的和尚,然後你的其他的阿闍黎,阿闍黎有好幾種,這一種就是我們所謂的尊重。要曉得這個是什麼?「究竟欲樂之根本」。平常我們世間求的快樂都是不究竟的,眼前得到一點小快樂,將來受大 (p234) 苦。而這個究竟的欲樂,就是眼前是要付出一點代價的,你必定要精勤努力地去學習,將來的話呢可以得到究竟解脫,這個完全靠那個善知識—自己的尊重。

【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
所以凡是要真正求解脫的人啊,那麼一定要去找所依的這個善知識,這個作為你的善知識。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應該了解啊,喏,所謂值得你依靠,能夠真正幫助你成就的,他應該有一些什麼樣的德相,這個時候要努力去尋求,尋求具這樣的德相的人。這是非常值得的,我們真正重要,真正要忙的事情,就是忙這個,就是忙這個。(15B0'0"~手抄第二冊p233)

2014/05/17

己過如山積不見

【離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

去做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說:「他教我這樣做,他自己還不是有毛病!」那個千千萬萬不可以—「不求過失」,不要求他的過失。要求誰啊?要求自己的過失,你求自己的過失,你就改善了,你就改善了。由此六事而正聽聞。

所以以前我在〈常憶念頌〉上面聽過一個頌:「己過如山積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我在這地方寫一下。我再說一遍,自己的過失,比山還要高,積得如山,積不見,看不見!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哪,一直在惑業當中,豈止山哪!像法界虛空一樣地這麼多,看不見!師過呢,老師的過失,秋毫一點點哪,你看得清清楚楚。法不相應實由此啊!我們修學了佛法不相應,原因就在這裡啊!勤加懺悔常憶念,常常擺在心裡面。

你能夠擺在心裡面,你就得到好處,就這麼一句話,就這麼一句話!你要常常擺在心裡面,這最重要的,只有這一件事情,你就得到好處,千真萬確的!你有多少時候能夠反過來看自己的過失,你看見了,那時候覺得:「哎呀,我自己修學佛法的人哪,穿了這件衣服,原來自己還這麼差啊!」那時候你就有希望了,你就有希望了!然後你把那個「師」字改一個「人」,那是更好。注意啊!就這麼一點點,佛法就這麼一點點,所以叫內學,所以叫內學,所以叫內學!外學,就是看外面的,內學就是反過來,反省自己的。(摘自廣論舊版音檔10B0'53"~3'9")

2014/04/14

如何學廣論?

日常師父開示──好好聽廣論福智之聲第164期
我建議你們,你們把那個廣論錄音帶,自己聽,這個非聽不可,如果這個不了解的話,我們真正來的目標,以及我們如何走法,我們根本看不清楚...更多

上師教授:聞法動機 ──走一條真正修行者的路 摘自福智之聲第202期
  為什麼每天聽廣論這麼重要?上師說,我們所以會造惡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無知。無知就是對境昧於取捨,還有散亂、放逸。如何對治?如果每個人每天早晨能抽二十分、半小時來聽一下師父的法音,只要一聽,我們的輪迴大夢就在覺醒,我們就會意識到:「我在生死輪迴裡,我不能恣意的享受眼前那一點芝麻綠豆的所謂的現世樂,不能因為這一點蠅頭小利,把後世的利益都丟掉了!所以,在我們對境的時候,有一個這樣一個正知正念的覺照力,全部都是由於聽法獲得的。
  為什麼一定要聽師父講的廣論?上師強調,因為師父講話有他特別的語氣,比如哪個地方特別加重、或是輕緩,那種語氣留在心裡的印象特別深刻。所以,當聽到師父的叮嚀,我們就會斷惡修善,就會想要使暇滿得到最大的義利,這就是一種精進!
  師父現在雖然示寂,但是他的願力,他的心,是沒有一刻離開關顧我們的。所以要珍惜師父講的每一個字、每一句,真的用在調伏心續上,為自己的離苦得樂,走一條真正的修行者的路!

  • 聽師父錄音帶的方法,則可先聽三至五分鐘之後,好好思惟,然後再聽。在這過程中,可自己做手抄稿、記重點或者聽後複述等,只要能幫助持文即可。而聞、思的步驟,最初可從自己較有印象的幾句話,漸漸體會師父所要表達的重點。而後反覆聽聞,掌握師父整體的理路,以及師父所引述的故事(喻)與廣論該段主題的關係。進而感受師父說法時的內心感受,將聽聞內容與身心相續結合,反覆觀察反省。 (摘自福智之聲第167期香港心靈提升之旅)
延伸閱讀
  • 聞多思廣修行深──聽抄博士 ( 福智之聲第187期)
    你能想像一位粗粗獷豪爽的小黃運將,每天安坐在沙發前,用著娟秀的小字寫了二十六本廣論手抄嗎?阿松有時也會有挫折感,覺得這麼做好辛苦,不要讀算了。然而每當這個念頭一上來,自己又會把它轉過來,心想:廣論是師父幾十年修行的心要,鈍根的自己雖然學得很困難,但慢慢去接受它,對自己的生命是很有幫助的;而且做聽抄,一個字一個字經過腦子再寫出來,多一層記憶,受用會比光聽還要更大。
  • 蔡阿嬤勤學記──福智之聲第194期
    蔡阿嬤雖有心想學國語廣論,但因國語詞彙不夠,常常聽不懂師父的開示,班上同學的消文也聽不懂,因而上課常打瞌睡,就這樣每週背著書包去,背著書包回來。日子久了生起了退心,心想:我還要學嗎?心中生起此念,一翻開福智之聲就看到師父開示:「不要說難!說我要學!」心中為之一震,師父怎麼知道我的想法?師父好厲害,有一種被了解的感覺。師父還說:「慢慢學、快快到」、「失敗為成功之本,我不是沒有失敗,只是不被打敗」。
  • 「但觀功德勿尋過」,初行人往往很難做到,常常會說:他明明有過錯,這也要曉得呀!學過了《廣論》後,了解事情的好壞往往不能從事相上去判斷,你的認識不同或所站的角度不一樣,對這件事好壞的判斷就會不一樣。事實上我們所判斷的,往往是自己內心的認識透過這件事情而反應出來,換句話說,我們內心投射在這件 事情上是這種狀態,並不是這件事情真的這樣。我們往往不曉得是自己的過錯而看成是別人的過錯,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 (摘自日常法師《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附二>三十八攝頌略釋)
  • 觀功念恩真歡喜
    每個人依著自己的觀念去看待人事物,因而產生恩恩怨怨。「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學習遇境時用觀功念恩角度去看,善於轉化,不但能改變心境,跳脫痛苦,還能增長功德,進而幫助別人。    
    「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人生在世都要靠很多人的協助,多看別人的優點及用心最幸福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