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UG99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點點滴滴!

Universal Generation 99 googol...

心隨法轉,勝解力行,心法相應,究竟菩提。

涓涓法音傳十方,謙謙如水受法義,
壯麗人生惠施德,及興隨順供三寶。

2008/12/17

作師所喜

上課動態︰
1.消文P35L13~P36L9
2.下次上課預習P36L9~P39L3
3.祈願師長心願早日順利成辦

【◎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如《尊重五十頌》云:「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

親近善知識的實際行為應該怎麼做呢?   

我講一則小故事給你們聽,這個故事點出真正重要的依師內涵。有一位老和尚帶著一位小沙彌,照傳統的規矩小沙彌要侍候老和尚。因為他侍候老和尚已經做得蠻辛苦,所以做完了以後總會把好吃的給自己,一般小孩子就是這樣。拿佛法來說,應該把最好的東西供養給老和尚,差的東西自己吃,可是那個 小沙彌因為不太懂,所以他就反過來做,好的東西自己吃,壞的東西供養老和尚。照理說我們會覺得這樣好像不太對,可是老和尚說:「這樣對我很好,對我很 好。」這個小沙彌覺得很奇怪,不知道老和尚到底怎麼想,所以他有一天就反過來,把好的東西給老和尚,壞的東西自己吃,結果老和尚說:「這樣對你好。」這說明什麼?因為這位老和尚是一位真正的善知識,他的重心不在世間的好壞,而是看見那個小孩子能夠如理地事師,他就很歡喜,他真正歡喜的是這個。所以前面一再 告訴我們,絕對不是無條件地叫你一定要依止、承事,必須從前頭開始,首先要自己具足弟子相,具足了這個條件,我們才有能力去決擇什麼是善知識、什麼不是, 決擇了以後才去依止,而依止也要如法,這個時候才談得到正確的意樂和加行。   

【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霞惹瓦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這個是就學生方面來說的,這樣去做實際上是為了集聚最勝的資糧,也可以說是淨治我們的罪障。所以前面的故事中,那個小沙彌把好東西給他的師父,他的師父說:「這樣對你好。」因為這樣做對他來說是集聚資糧。但是對老師方面來說就不是這樣看了,好老師必須不顧利養,所以如果老師要求學生:「你要供養我好 的。」那這個老師就很差了;如果我們已經跟了他,那就算我們倒楣,如果你還沒有跟他,那千萬不要跟。

此處師、弟兩方面都談到,必須很清楚,做學生應該怎麼辦,做老師應該怎麼辦。下面再引一位祖師講的,好老師真正所喜好的是修行,看見弟子如法修行,心裡就歡喜;弟子有沒有財供養並不重要,乃至於全不顧慮,這個才是真正的尊重。如果不能把握這一點的話,那就不是自己修行所要依止的老師。   

所以我們去看《阿底峽尊者傳》或《密勒日巴尊者傳》,雖然弟子供養很多,像《阿底峽尊者傳》當中,尊者供養老師的時候,老師暫時收下,那是為了隨順這個緣起,讓他積福,供養完了以後就退還給他說:「這個東西對我一點用場都沒有,但對你還有好處,你還是把它拿回去。」密勒日巴尊者的老師也是一樣,他本身對財物根本無所要求,真正重要的是要透過這個讓弟子能夠成就捨心、集聚資糧、成就他的耐心等等,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35~36)

2008/12/10

隨念深恩

上課動態︰
1.消文P34L1~P35L12
2.下次上課預習P35L13~P37L8

【◎ 第三、隨念恩者。《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沈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前面說觀功,這裡說念恩,這兩者可以互通。長夜就是我們的心無始以來在無明的黑闇當中,造了種種的業而輪迴生死。所以這個長夜並不是指我們肉眼所見白天黑夜中的黑夜,而是指我們的心眼,要透過智慧去看,才看得見真正的光明;我們現在在愚癡當中,看不見事實的真相,這個才是真正的長夜。我們無始以來就 是這樣,因為看不見事實的真相,所以永遠在生死輪迴當中,完全要靠著善知識把我們找回來。我們被愚癡所覆蓋,像在睡眠一樣,也是善知識把我們叫醒。有海就 是指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一切眾生都輪迴在三有當中。貪瞋癡(就是煩惱當中最重要的幾樣)就像猛火一樣,而善知識能夠像天上的雨雲一樣把它息滅, 應該這樣去思惟。(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34)

  • 辭意解說(如清法師講述)
    一、宗大師祈請文—密集嘛
    二、皈依頌
    三、放生頌—小魚兒
    四、讚僧(一)
    五、搖籃曲
    六、上師頌
    七、祈請大師頌—我是那樣盼你來
  • 飽足的驚奇之旅
    我想人所能掌控的層面相較於生命無限的層面而言,真是微薄啊﹗如果沒有寬廣深厚的心靈,是無法澄清人世間種種因緣際會;如果沒有以歡喜的心境,去看待世間 生活中的遭遇,沒有以觀功念恩的心眼,去看待世俗的順意與不順意,是無法存取自己有愛的生命,何以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去感知那深層的生命價值呢?我非常 感動於「生命無限」的觀念,所帶來對生命真誠熱愛的那股願力,是積極以自己的願力來振作旁人那股心靈的愛,在相互激盪之中,能以美善和諧來收穫美的果實。

2008/12/03

思惟功德,莫觀過失

上課動態︰
1.消文P34L1~P34L11
2.下次上課預習P34L12~P35L12
3.虎尾里仁12/14正式開幕
4.成大福青社12/10~11有機.環保.真相展

【◎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如於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如是知已,便 能獲得歡喜踴躍,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猛利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 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 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總之,前面先告訴我們應該有的理念,再用種種經論來證成,無非是教導我們怎麼去思惟觀察善知識的功德;透過這樣認真去做,我們就可以生起淨信心來。這一點對師長方面還比較容易,而在這裡要與各位互相勉勵的,是我們應該儘可能的同學之間也這樣去思惟觀察,這個非常重要喔!我們不是要學佛 嗎?佛要救一切眾生,把一切眾生看為成佛的資糧田;成佛像菩提樹一樣,要用大悲水來灌溉,而大悲則要從眾生中來。換句話說,對於一切流落在世間,煩惱熾 盛、做種種壞事的那些眾生,我們應該以大悲心去看待。由於看到他們的無明煩惱,專門做壞事、造苦因,就能夠策發我們的悲心,所以是因為他我們才會生起悲 心;有了悲心,才能成就我們自己的菩提。就像一棵菩提樹苗一樣,經過悲心的灌溉,就能長成一棵菩提樹王。對於那些十惡不赦的人,我們尚且感覺他們有這麼大 的功德,何況共同學佛的同學;如果我們反而只看到他的過失,那豈不是顛倒嗎?所以我們能夠從功德那一方面去看,就能策發我們的淨信,因為這個淨信心,自己就能夠提升,自己提升後,別人也就能受用,結果是自、他都得利益。   

所以在這裡非常強調,我們下手的第一步是觀功念恩。有人把它說得輕鬆一點,說觀家有弟兄三個,一個叫「觀過念怨」是老大;一個叫 「觀功念恩」是老么;中間的叫「觀光」,就是無所謂觀功,也無所謂觀過,反正當做沒什麼事情一樣。觀過對我們絕對有害;觀光,無所謂好壞的話,好像還可以,但還是浪費生命;對我們真正有用的,應該是觀功。也就是說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都是觀過,這個是對我們絕對有害的,要想辦法漸漸地轉變成觀功,這樣才堪稱為學佛的佛弟子。(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34)

  • 傾聽來自精神原鄉的呼喚 ─聆賞福智讚頌合唱有感 (台大教授 黃俊傑)
    十九世紀德國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在一八三一年移居巴黎後曾說:「我們不能選擇地裡的故鄉,但我們可以選擇精神的故鄉。」是的,人一出生就受到時間與空間的制約,而在 時空交錯之中生死流轉、還滅;但是,人的精神卻完全自由、自主,可以追尋、安住在自己精神的原鄉。
    自從去年福智讚頌小組的三張合唱系列CD問世以來,開啟 了無數人的心靈的門窗,我是其中最受感動者之一。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裡,除了睡覺以及部分工作時間之外,福智讚頌合唱樂曲陪著我度過絕大部分的時間,使我身 心都浸潤在讚頌的曲調與歌詞所創造的精神世界之中。在聆聽讚頌時,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讚頌樂曲的音符好像化作活躍的細胞,從聽者的耳朵,滲透到身體與心靈的每一個角落,從聽者身心結構的最深處轉化聽者的生命。

2008/11/26

修信為根本

上課動態︰
1.消文P31L9~P33L3
2.下次上課預習P34L1~P35L12
3.2009年大專青年生命成長冬令營報名簡章
4.福智讚頌『心光大道』報名簡章

【◎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
關於「信」的內涵簡單說一下。我們能不能契入佛法,以及契入了以後能不能增長,完全靠信,所以在經論上面非常強調「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真正要進 入佛門必須要有信心,這一點跟世間是共同的,世間沒有一件事情例外,都有這個特徵。不過要細分的話,就有很多種,有的具有信的本質,有很多只是具有信的功效而沒有信的本質。什麼是信的功效或者信的本質呢?譬如我們看小狗,主人給牠好吃的食物,牠就會跟著,主人哄牠,牠會很高興搖搖尾巴繞著轉,因為牠相信主 人。所謂「信為欲依,欲為勤依」,相信了以後牠就跟著你,照著牠內心當中所接受的概念去做,這個是有了信心以後的行為,但不一定具足信心的本質。有了信心以後的行為是所有的有情所共,這個我們必須了解,後面會仔細說明這一點,但是信心的本質那就不一定了。特別是佛法裡所講的信跟世間的信很不一樣,有共通的 一面,也有不共的一面,為了避免跟世間的信混淆,所以簡單說一下。即使佛法裡面的信,假定我們停在這個階段沒有提升,最後也會走到迷信去。扼要地講,迷信 有二種:有一種是所信的對象是不正確的,還有一種是不論所信的對象正、不正確,但是自己內心對這個信是糊里糊塗的。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對於所信的對象是不是正確,我們不一定能夠了解,而自己的內心是不是純正也不一定;但是信了以後我們會步步地深入,把問題真正地解決,也能夠像我們所信的有究竟地認識、了 解,那麼這個就不太一樣了。
到底佛法信些什麼,什麼樣才是佛法所說的信心?真正說起來,應該分成三部分:第一個,我所信的是什麼,這是以所信的對象這一點來講; 第二個我以什麼心態去信,這是就自己的內心來講;第三個產生了這樣的信心以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譬如自於所不樂品,雖見具有眾多功德,然由見過心勢猛故,而能映蔽見德之心。又如於自雖見眾過,若見自身一種功德,心勢猛利,此亦能蔽見過之心。】
通常我們對自己不喜歡、討厭的東西,雖然它有很好的功德,但是因為自己見過的心很強,所以儘管它有好處,也都不願意接受。對自己則相反,雖然曉得自 己有各式各樣的過失,可是因為我們執著自己功德的心非常強,所以過失完全看不見。
一般來說對自己的老師容易生信心、容易尊重,可是對同學就不大容易了!這一點要慢慢地學,務必在我們的周圍不斷地練習,觸境逢緣,一遇見了我們就練習,儘量想辦法去看人家的功德。 經過不斷這樣努力練習以後,漸漸這個心就能增長,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而且要去看功德,就要用佛告訴我們的道理,也就是開始漸漸拿法來淨化我們自己的內 心。所以一方面你必須信了以後才會接受它;另一方面,接受以後漸次不斷地練習的話,你自己的淨信心也會不斷地改善、提升。修行本來就是拿這正確的方法不斷 地在內心當中去練習,漸次地改善的一個過程。   
所以這本《菩提道次第廣論》真正可貴之處,一方面它的內涵遍攝兩大車軌,所有修行次第都沒有缺少,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有了這麼好的法,我們要隨分隨力去學,照著去做,這是一開頭給我們最好的教誡。為了要去學,所以要想辦法在我們面對的每一個境上去練習,因此不但是自己的老師、 同學,乃至很廣泛地對所有的境,都要儘量地依法去做,朝對我們有利的那一面去增長它。   
修信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重新仔細地想一想,要修「信」,有一點非常重要--深忍。怎麼樣使我們能夠對所信的三寶、四諦等產生深忍?必須先要勝解,要得到勝解則要去多聞,聽懂了以後去思惟怎樣才是對自己有利、對別人有利的,反之,什麼是對自己有害、對別人有害的。(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31~33)
  • 新年新希望 修信為根本(如證法師開示)
    最後,我以「修信為根本」作為送給大家的新年禮物,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多對師父修信念恩,從法人事業的每一個境界、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同行身上,看到師父對我們的恩德、功德,並把所行的每一分善供養師父,再用這個功德回向在聞思修道次第的善業能夠增長、圓滿。
  • 走入「觀功念恩」的世界─生命教育師資培訓
    師父引導的觀功念恩方法很多,為了這次的培訓,法師先整理出一部分,收攝成為五總則:修信為根本、認清心和境、角度要寬廣、串習要足夠、因正則果圓;以及五別則:找功德、學念恩、勤修隨喜、轉過患為功德,這些努力的目標都為了建立正確的觀念和習性,看待所有的人事物。

2008/11/12

華嚴九心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九心攝之為四:

  1.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
  2.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
  3.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
  4. 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分六:
  1. 輪圍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惱,悉不能動。
  2. 世間僕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
  3. 除穢人心者,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於尊重應自低劣。如善知識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德水。」
  4. 乘心者,謂於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
  5. 犬心者,謂尊重毀罵,於師無忿。
  6. 船心者,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如世間僕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昔後藏中,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乾潔白土覆之,於依怙前作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
就像世間的僕使(就是佣人),一切都是為了侍候主人,不管主人要他做什麼,他都覺得是自己該做的,即使是最髒的事情,他都沒有任何慚愧、 懷疑地去做。現在我們親近善知識也是這樣,內心當中要無愧、無疑,如果我們做低賤的工作,覺得心裡很慚愧,這就錯了,因為佛法是沒有貴賤的。實際上那些尊者們很多都是王種出家,不但是最高貴、最權威,而且最有錢,但他們對做最下賤的事情,一點都不覺得慚愧,也不懷疑。現在我們做一點點,心裡就嘀咕:「怎麼 跑來做這個?」這就是我們跟法不相應的地方。我們現在真正要做的事就是積聚資糧,無論掃大殿或掃廁所,就想:「這是三寶所在之處,我在侍候三寶,我今天能 夠有機會來莊嚴道場,那是最了不起的事情。」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如果我們不斷地學習,一方面把自己的耐心提高,一方面把福德增長,然後事情看得清楚,智 慧增長,這樣不斷地增上,我們才真的有機會感得佛菩薩親自示現的善知識來攝受我們,那時我們要想成就就有希望了,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說要以毫無疑愧之心而能夠正行辦,一定要好好去做,不要做了一點點心裡就覺得:「我受了委屈了!」「我的壓力很重啊!」「怎麼這麼偏心,我一個人真辛苦啊!」應該覺得:「對!這是我的莊嚴,我希望能夠多承擔一點。」要不斷地策勵自己。不過,這裡要說明一下: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多策 勵,但不一定馬上去做,內心當中的意樂非常重要,要不斷去策勵自己,這樣去做時才不會感覺到有很大的負擔。當內心有很強盛的心力時去做,做的時候不一定要 百分之百。後面精進度特別告訴我們,一開始意樂若沒有建立好,就拼命去做,那是退緣;反之,我們不一定做很多,可是意樂卻不斷地加強,如果有十分的意樂, 去做三分、五分、乃至於七分的事情的話,資糧自然會增長。   
所以我建議各位同學,有的時候我們去後山出坡,自己若是覺得:「怎麼我分到這一塊地這麼大?為什麼我要多做?」千萬不要這樣想, 應該想:「我有因緣能夠多集一點資糧。」做完以後隨喜:「嗯!我自己曉得平常我只是偷懶,今天很高興能夠多集了一些資糧。」或者做前先想:「但願今天分給 我一塊能夠集更多資糧的地。」諸如此類,我們平常要多這樣去想。   
下面就舉實際上的例子,以前在後藏某個地方舉辦法會,很多大法師在此集會,那一次阿底峽尊者也去了。會場有個泥灘,一般人看見了 就繞過去不管它,有個人很特別--敦巴尊者,他看見了泥灘,把身上的衣服脫下來,把地上弄乾淨,然後用最好的乾淨白土舖在上面做一個供壇。阿底峽尊者看了 很歡喜說:「真好、真好!印度也有像你這樣的人。」這句話很有意思,表示在此之前尊者沒有在西藏發覺有像這樣具相的弟子,直到敦巴尊者出現。但願我們的同學包括我在內,漸漸也能學習做到,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阿底峽尊者絕對不是看重這樣的壇供,他早已成了佛,深知這世間是一無是處,他是看見居然有這樣認真學佛的弟子,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30~31)
  • 《義工心得》法人是我的家
    當我打掃廁所,就以「世間僕使心」--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漸疑而正行辦;如「除穢人心」--盡斷一切慢及過慢;如「大地心」--荷負尊重事業擔,今後莫 覺如擔,當為莊嚴,以此來策勵自己。這時就能體會到師長的用心及功德,創辦了法人事業,讓我們有淨罪集資的機會,所以當義工對我來講不再是付出而是受用, 我需要此資糧。
  • 是賺還是賠?
    幸好當下念 頭一轉,想到自己無始劫以來所累積的罪垢,比起這些衛生紙不知髒多少倍,況且順手做善行,給大家乾淨的如廁空間,不也可讓自己淨罪集資嗎?隨即又想到自己慢心重,如何能承事師長?腦海裡突然現起華嚴九心中提到「除穢人心」,正好可藉此機會養成好的習性,種下日後如理承事師長的因。於是便赤手將衛生紙丟進垃 圾桶裡,內心感到很快樂,因為我已向前跨出一小步。
以華嚴九心,於日常生活中一切時處歷事練心,增長福德智慧二資糧,感得佛菩薩親自示現的善知識來攝受我們。

2008/11/05

依師軌理

上課動態︰
1.消文P29L2~P30L8
2.下次上課預習P30L9~P33L3
3.98年教師營報名簡章

如何依師軌理
一、意樂親近軌理

  1. 總示親近意樂(華嚴九心)
  2. 特申修信以為根本:①修信勝利②如何修信
  3. 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二、加行親近軌理
  1. 供獻財物
  2. 身語承事
  3. 如教修行

【◎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

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如果覺得自己具足弟子相,堪為修學佛法的法器,應該到具相善知識處受取法益。要注意這個話喔!是自己要先具足弟子相,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怎麼學弟子相呢?雖然明文講的是這個,裡邊有更深一層的內涵,第一步是要由內心反觀自己。就算我們在很糟的環境當中,如果真的能夠處處反觀、淨化自己,我們就會找到好的老師;淨化得越好,老師出現的機會越大,等到淨化得夠了,就會發覺原來佛就在我們面前,從未離開過。

如果自己具足條件了,就要去找具相的老師。前面曾說,我們在淨化自己粗猛煩惱的過程中,對境的時候原則上不要去責備人家,因為佛法完全是內明,是淨化自 己。其實凡是談心性功夫的,不要說深奧的佛法,就以儒家為例,也是這樣。以佛法來看,儒家完全是世間的,然而孔老夫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 人。」古來的人求學是聽見了就馬上戰戰兢兢努力改善自己;現在的人是聽見後以這個標準去衡量別人。佛法的真實內涵,我們要從這裡想辦法趣入。的確,我們要找的老師不是普通周圍的這些人,而是需要找到具備特別條件的人,並且在這個環境當中不斷切磋琢磨淨化內心之後,此時自己也有智慧可以認識老師的功德,自己的福德、功德各方面的條件也夠,可以接受師長真正如理如量的傳承教法。若找到了這樣的老師,就要跟著他好好地學。

我們應該共同策勵:正因為過去沒有努力,所以淪落到現在,可是多少還有一點善根,還遇見這樣的法,就像掉到海裡,遇到唯一的救生圈一樣。此時你是認為: 「既然已經掉到海裡了,救生圈還要它幹什麼?」還是會拚命抓住這個救生圈呢?這個道理很明顯,你拚命抓住,不放棄,努力增上,就有被救的機會。所以我們現 在雖然在末法,比起大師時代已經差很多,但是只要有法,我們不放棄,總有一天會慢慢地改善增上。如果能夠改善到像宗大師時代那樣,那更好,因為實際上,宗 大師示現的是跟佛出世時無二無別的,這個特點我們要把握住。

要「棄自自在」,我們現在真的自在嗎?其實一點都不自在。我們自己覺得很自在,實際上是煩惱的奴隸,被煩惱緊緊地繫縛,又被煩惱覆蓋得什麼都看不見。我們 真正的狀態就是這樣。如果什麼都看不見、都不能動也還好,麻煩的是被煩惱耍得團團轉,一天到晚當煩惱的奴隸,這是我們最可憐的地方。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博朵瓦告訴慬哦瓦的弟子們說:「你們來修學佛法,能夠遇見像我的師長這樣的菩薩,是最大的福氣,千萬要依教奉行。」前面說過「莫覺如擔,當為 莊嚴。」祖師再提醒一次,意思是要我們常常注意,善知識在教導我們時,自己內心中的情況。我們常會覺得:「唉!一直叫我做,真是!為什麼不叫別人做?」這 是我們最大的錯誤,最大的損失。應該這樣想:「對!這是我的莊嚴。」這樣就不是一個擔子了。但這也並不是教我們馬上就做到,但要常常在心裡這樣練習。這一點很重要啊!內心要不斷地練習,事相上則隨分隨力,無論做什麼事就趁那個機會去加強它。(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29~30)

  • 浪子回頭
    「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我的生命如果不是遇到師父,將仍在黑暗的深淵中沉淪,永遠看不到光明與希望,不僅我自己痛苦不堪,家人也跟著受苦無盡。我觀察自己,必須從外相最粗猛的部分-菸、酒、檳榔,開始斷起...
  • 慈心有機農業推廣中心的啟建
    廣福處選擇福智麻園農場崙仔溪畔三號、四號共十三公頃的土地,籌建「慈心有機農業推廣中心」,期能成為有機農友中長期培訓基地,亦可舉辦短期營隊活動,兼對學員、福友推廣有機農業。(位置圖)
隨喜自己值遇師父,實屬大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