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UG99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點點滴滴!

Universal Generation 99 googol...

心隨法轉,勝解力行,心法相應,究竟菩提。

涓涓法音傳十方,謙謙如水受法義,
壯麗人生惠施德,及興隨順供三寶。

2010/10/17

隨念大恩恆勤供養

【◎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
第二就是要念三寶的大恩,因為念恩,所以應該要供養,而且要恆、勤,恆是不斷,勤是很認真、很努力。實際上真正說起來,供養最大獲益的是我們自己, 這一點初學的同學要特別注意,非常重要。供養分幾部分:第一、財敬供養,第二、身語承事,有了這兩個基礎以後,第三、依教奉行。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

佛弟子都承許:經是金科玉律,指出來的真相絕對絲毫無誤。經上說世間所獲得的一切好東西,都是由於佛的福德而來,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報佛的恩。為什麼 說是由佛的福德來的?因為世間一切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要想得到善果,首先必須有認識因果道理的智慧,進一步,去做的時候,如果供養的是福田,所感得的福報就大。世間最好的不外這兩種東西,而這兩個的根本原因都是從三寶而來,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所以才特別說明。
經上面是舉飲食為例,實際上我們所有的好東西,真正追究源頭,都是三寶的恩啊!

【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
我們了解了這點,要報三寶恩,願意很認真地去供養,那麼供養的方式,事相上應該怎麼做,內心當中應該怎麼安立?....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廣大供養就是前面所述說的,恆常以恭敬心去供養。這有七種:第一是眾多,然後是微妙、現前、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共七種而為供 養,這叫做廣大供養。供養時的意樂要至心歡喜,而且以對三寶功德的猛利勝解去供養,這樣一定會有絕大的福報,要把它迴向無上菩提,這才是真正的廣大供養。 這廣大供養是無窮盡的,對現在福慧兩樣都貧乏的我們,這一點非常重要。....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惜。】
古時候真正的好處都從田裡出來的,也有極少數人到海裡面去撈寶、開礦,大部分都是種田,雖然也有做生意的人,但如果沒有人種田,那還做什麼生意?換句話說,根本的好處都從田裡出來的。現在有一塊這麼肥的田,到下種的時候你不下,讓它任意荒蕪,長滿了草,那真是很不忍。我們平常看見世間小小的好處就拼命去爭,現在對我們有這麼大利益的福田,如果好好耕耘,所得到的果報,不管現在或未來一切善的、快樂的都能獲得。平常種田有季節性,春天可以種,冬天不能 種,現在這個功德田一年四季都可以「恆常無間」地去種一切善樂的種子。對這樣的福田,我們要用「信犁」去耕。內心的清淨是非常重要的,前面一開頭告訴我們 道的根本在親近善知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淨信心,現在一步一步學上去還是這個。所以假定遇見這麼好的大功德田而不去做,那非常可惜。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有這樣一塊肥沃的福田(大功德田),一般人因為條件太差不知耕耘,我們現在既然了解了,應該很努力地供養。如果能夠如法去做,在這殊勝肥沃的福田當中種善根,我們修學佛道次第的智慧力就能夠大大增長,這是總的。我們真正要想解決生死問題的根本,要正對治它最主要的就是智慧。有了智慧,依此如理行持, 自然種種功德都跟著出來了。
慧又分成聞慧、思慧、修慧,由於勤修供養,慧力會漸漸增長,本來聽聞不能持文的現象就會改善。「持文」 分 成兩種:有一種是要背卻記不住,還 有一種是對這個文的內涵不懂。聽懂了以後,自己好像有一點概念,可是認真去思惟,仍是摸不清楚,這是思惟不能解義。進一步即使思惟起來了,還要去修習;如 果修了半天,卻無法在身心相續中生起應有的證量,這是「修習相續不生」。這個時候是「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這個是大師提示我們真正的 重心。
「修習相續不生」尚且如此,現在我們是思惟不能解義,乃至於第一步聽聞都不能把握住,更糟糕的是明明三寶是個福田,大家不知 道;世間非福 田,大家卻顛倒地拼命去忙,把全部精神投注在裡頭。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是一個福田,我們應該種善種子,而很多人面對這個福田,竟然任意去造惡業,就 等於在最肥沃的福田種些有毒的、有刺的東西,長得遍地毒、遍地刺,世間的真相就是這樣。了解這一點我們特別應該策勵自己,這幾句話就是宗大師告訴我們的最中心的教授,我們要一切時處記在心中。
....所以我一直感覺到,我們往往自以為在學佛,實際上學的是「我」,學了半天, 學出來是自己想出來的佛而不是真的佛。這是對正法了解得太少....(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109L6~P112L5)

  • 共耘一畝麥田─根本道場小麥憶師恩 (福智之聲第180期)
    師父把最好的東西給眾生,根本道場第一次收割小麥,正好在浴佛法會之前,浴佛就是要皈依,看到上師三寶功德「由佛福德獲飲食」,透過小麥種植的過程,更感受到佛陀、師父的恩德。
  • 福智之聲第134-135期(92年1 月)編者的話
    去年新春,鳳山寺舉辦廣大供養,師父看著琳瑯滿目的供品,其中大部分是含有化學添加物的一般食品,里仁的產品卻為數極少,心有所感地說:「我們能否找些清 淨物品來供養佛菩薩?希望明年的廣大供養物品都能由里仁來提供。」 師父的話是加持,也是方針。去年慈心食品評鑑人員全力以赴,積極開發清淨自然的產品.....個中又以胚芽餅為代表,帶著師長的加持,與大家的祝福,它的銷售量引起業界矚目,也增加慈心基金會工作人員的信心,許多「清淨勝妙物」就此源源而出…… 清淨的善業網 已張開,背後都是師長、三寶的功德,確如廣論上所說:「由佛福德獲飲食」。詳 慈心事業紙上導覽健康食品好人生
  • 殊勝的廣大供養  (福智之聲第192期)
    由於事先聯絡時,有說明舉辦此次聚餐之意義,親友中有遠從花蓮、台中、土城、三峽等地到來,共來了五十餘位,我內心非常高興。在廣供開始之前,我先向大家 說明,今天的相聚不是來此吃一餐而已,而是用感恩的心供養三寶、師父,供養法界有情,為大家累積功德、資糧。同時隨喜大家願意享用素食,除了不造殺生的 業,間接的可以減少環境汙染。

2010/10/10

三種修行應學

【◎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

我們對聖像(就是佛的形象),不管它是畫的或是雕塑的,不管雕工、畫工好或不好,絕對不可譏毀,這是就我們的內心而言。還有,凡是聖像都不可以放在 很髒或不安全的地方,乃至於拿去買賣,那是絕對不可以的。凡是不恭敬、掉以輕心,乃至於毀謗,統統都不可以做,應該至誠恭敬的,就像是佛親自在這裡一樣。 下面舉《親友書》來說明,善逝就是佛,不管這個聖像是拿什麼東西雕塑或畫的,不論它的工好或壞,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應該去供養。這是大師引用古代祖師的教誡。

【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窩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窩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

下面舉個例子,阿底峽尊者主要的弟子大瑜伽師,有一次拿了一尊文殊菩薩的像給尊者,看看這尊像好不好,如果好的話,某人供了四錢的金,正好可以把它 買下來。阿底峽尊者馬上說:「不對!不對!文殊菩薩身相哪裡有不好的,絕對是好,是造聖像的工人技巧中等。」我們絕對不能說這聖像好不好,只能說畫的人、 雕的人的工好不好,這個應該注意。尊者說完了,馬上把聖像放在頂上,這是最尊敬的意思,所以我們對一切聖像都應該這樣。以上是修行應學中對佛的學處,下面 是對於法。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

對於正法哪怕只有四句偈,都應該至誠恭敬,斷除一切輕慢不恭敬等等。比如說抵押經卷,把經卷當成貨物,隨便放在地上或髒亂的地方,這都不可以;或者把經典和髒東西一起拿,這也不可以;從經書上面跨過去也不可以,我們要用很恭敬很珍貴的心情,恭敬經典等如法寶。

霞惹瓦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霞惹瓦是另外一位祖師,這番話對我們很重要。祖師指出我們對法根本不敬重,很輕易、很隨便,別的東西你可以玩,對於法千千萬萬不能隨便。或者我們隨便地去唸,或者拿著書本隨便玩耍,對經教三寶毫不在意,樣樣不敬的行為都可以做得出來。對法跟法師不恭敬是破壞智慧的因,也就是說如果不恭敬,將來感得的 果就是愚癡。現在反過來看看眼前的狀態,我們已經夠愚癡了,以前造了愚癡的因,所以今天感得愚癡的果,假定還繼續造,將來會是什麼樣子?所以祖師警告我 們,千萬不要再造愚癡的因,假定再繼續造的話,我們還有什麼能力能夠從生死輪迴當中透脫出來?智慧並不是說腦筋好,腦筋好是機伶,智慧是對正確的方法了 解,很機伶的人往往是最愚癡的人,造了惡業把自己毀滅,我們千萬要了解這個特點。所以要的不是了解很多,能說善道,重要的是內心當中是不是真正如法誠信恭敬地去依教奉行,這才是真正要注意的。這是皈依法的學處,下面是皈依僧的學處。

【◎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

對於僧伽或僅具出家形相的,絕對不要罵或毀謗;此外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分黨,像怨敵一樣分你我,應該敬重他人。佛走了以後,大家就分黨分派,這個 分有兩種,有一種是因為各人習性或喜好不一樣,所以所相應的學習方法也不一樣,因此而分出不同的宗派,這是佛所開許的。從這地方顯示出我們條件不夠,不能 整個普遍地容納佛的一切法,只能從自己相應的地方進去,所以更應戰戰兢兢努力拿法來提昇自己,而不是爭我的對、你的不對,這是絕對應該禁止的。對學其他法 門的人,我們還是很恭敬他。

我們也許在形象上面不會,內心中卻不知不覺排斥人家,特別是現在因為大師的教法剛進來,自然和國內的佛法有一些不一樣之處,我們很幸運能學到,要以之提昇自己,對於能相應的人,我們隨分隨力告訴他們。另外一點,各人有各人所相應的法門,我們彼此間應該互相尊重,因為有這些人從不同角度學他相 應的,才能把世尊的教法圓滿地留下來。我自己沒有能力把世尊全部教法承納下來,而有不同的人來承納,最後結果能夠把世尊圓滿教法撐起來,所以這些人豈不是 我們應該尊敬的?我們應該從這個角度去看。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教正次第。」】

經論上面告訴我們,既然希求好樂功德(指看見了三寶如是的功德而好樂),不但皈依而且住林藪(就是出家),千萬不可觀察別人的過失。出家以後淨化自己都來不及了,譬如你病得要命,拼命求醫生,救病要緊,旁邊的病人你管他做什麼!我們應該了解這特點。學法一定是先了解理論,然後照這個理論去修行,不幸 的是,我們理論了解了,以為我知道他不知道,然後輕視別人、笑別人,那根本錯了。中國古代有一句話說「太阿倒持」,太阿是鋒利無比的寶劍,本來該是自己拿 著劍柄刺向敵人,現在倒過來,把鋒利寶劍捏在手上,把劍柄給別人,結果是不是傷了自己?因為手一捏寶劍的話,馬上自己就受傷;人家看到劍柄,一把抓住劍 柄,輕輕一推,你也就送命了,這是古代的一個公案。

我們現在學了法,不能觀照自己而去衡準別人,還自以為聰明,這個是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大家一起學,自己若是學得好,這是宿生種了一點善的因,才能感得這個果,應該趁這個機會努力增上。假定你真正好的話,現在應該不是佛就是菩薩,但你還是個凡夫啊!只是腦筋比別人好一點,如果因此輕視人家, 結果自己吃了大虧,說不定將來他還比你強,就算眼前來看,也是五十步與百步之比,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自己覺得很憍很行,一有這樣的心,放逸就跟著來了。如果你真的聽懂了道理,拿來衡準自己,一對照之下差得不得了,慚愧都來不及,哪裡還會憍 慢?反過來說,之所以憍慢,是因為根本沒有以法衡準自己,所以也不知慚愧,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佛告訴我們永遠不要看輕劣苾芻,否則一劫就不能得解脫, 這麼嚴重,在世尊的教法當中清清楚楚告訴我們這個特點。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這兩位都是阿底峽尊者在藏地的弟子,敦巴仁波卿是傳承阿底峽尊者全部精要的人。因為藏系袈裟是用黃布做的,也就是僧的形相,所以哪怕一塊碎的黃布掉到馬路上面,他也很恭敬地馬上把它拿起來弄乾淨,放在乾淨地方,這表示出他內心當中一切時處都這樣恭敬僧。

如果我們自己能恭敬三寶,造了這個業的話,眾生也會恭敬我們。關於這一點,分兩點來看:第一點,假定真的希望別人來恭敬,我們應該造什麼 因,不是懂得很多而起憍慢,應該是去尊敬別人。進一步來說,真正一步步深入了解佛法特徵的話,人家的恭敬並不是我們所要的,但是他如果對我這個出家的清淨 幢相恭敬,由於恭敬三寶,他就會受用。我們前面說要悲愍有情,既然我是出家人,現在雖然不能像佛一樣幫他忙,可是我做得非常好,讓他看見了起恭敬心的話, 豈不是我對那些人盡了一份責任!不管是想讓人家恭敬,從自己這方面出發,或者真的學了佛,從他人那方面出發,恭敬三寶都是我們應該做的。接著就引經論來印 證。上面的部分是教授當中指出的別學,下面是共學。(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107L8~P109L3)

  • 調伏心性的良方 (福智之聲第167期)
    師父說:「皈依,真正皈依沒那麼困難。」我們看廣論,皈依以後要別學、共學,又要遮止應學,又要修行應學,共學又分六點、知勝利八點,攝分中出、教授分中出……皈依這麼難,可是師父錄音帶中說皈依沒想像那麼難,皈依就是:「學而時習之的內涵」。學而時習之難不難?論語‧學而篇第一則,可由孝悌做起,由孝順開始練習。

2010/10/04

常做善行總結

常做善行總結

  如果能夠定期做總結,對於緣念上師恩德會有很大的幫助。

  一般學佛久了,就會開始去找「如何解決我的問題?」可是在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兩件事:

  第一, 要多聞思,串習理路。平常疏於串習理路,對問題認識就不夠深,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了解不夠,所以想要解決問題就會變得很困難。

  許多人學佛後很懂得反省,很重視戒律,對所有的戒條也都能如數家珍;但是他不懂如何從戒條裡,找到讓自己不要犯戒的方法,於是就會堅守戒條,自律甚 嚴,到最後綁手綁腳施展不開。所以除了懂得反省以外,要學習多聞思,才能對自己的問題深入了解,找到問題的核心。有些人就算能找到問題的核心,卻不曉得解 決的方法,因為理路不夠多,只好陷死在問題裡面,這都是因為缺乏聞思的關係。

  第二個,要定期總結善行。有時候你會陷在自己未做到的問題點,不斷鞭打自己;可是實際上你也有做到的,甚至可能比你未做到的還多, 但因你沒有養成總結善行的習慣,所以,你只會憂悔、懊惱,不容易對人生起感恩心,更不容易對上師生起感恩心。也就是說,你可能已經花了九成九的心力努力完 成想要完成的事情,只有一分是沒做到的,可是你的眼光卻老是釘在那未完成的一分上面,於是,你的心裡很苦,路走不下去。如果養成定期總結善行的習慣,你會 發現自己身上也有很多值得隨喜的地方,更有信心繼續走下去了。

摘自 如法行持 大吉大利──如證法師2010新春團拜開示 ( 福智之聲第190期)

善行總結,對師長修信念恩對同行觀功念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