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UG99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點點滴滴!

Universal Generation 99 googol...

心隨法轉,勝解力行,心法相應,究竟菩提。

涓涓法音傳十方,謙謙如水受法義,
壯麗人生惠施德,及興隨順供三寶。

2018/11/05

關愛教育

講次
0063  (2018/11/05 ~ 11/0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A 19:21 ~ 20:28
廣論段落
P1-L5 是無等師最勝子……禮阿逸多及妙音
手抄頁/行
1冊 P43-L6 ~ P42-LL4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43-L6 ~ P42-LL4 )
手抄段落
大悲,菩提心就是……佛法也是如此。

好,接著再聽下一段。

  大悲、菩提心,就是發救一切眾生心這個願力,然後在這個方面用種種方式、種種方便去幫助別人,所以稱為廣行。但是你單單發了這個心要去救別人,如果說沒有正確的方法的話,不行!所以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就是智慧。就像我們普通世間來說,每一個家庭當中母親都是無限地慈悲,她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好。但是這個母親,愛心是夠了,教導的方式不足,結果呢,溺愛,溺愛!這個「溺」愛,三點水一個弱,強弱的弱。寵愛反而把那個子女弄壞了,所以一定還要正確的指導,這樣。那麼這個正確的指導是所謂智慧,我們現在佛法也是如此。 [01′14″]

  在這一段裡邊,出現了「大悲」、「菩提心」、「願力」。注意!大悲、菩提心都是佛菩薩具有的,所以這裡邊說:「發救一切眾生心的這個願力」,然後發了之後,這個心是做什麼呢?就是由種種的方式、種種的方便去幫忙別人。他的方法和方式是無量無邊的,但是都從一個利益他人的角度,從菩提心、大悲心這個角度任運地流淌出來的,師父說這是廣行。
  但是我們單單發了這個心要去救別人的話,沒有正確的方法,師父接著說:「不行!」 [02′07″]
  那麼觀察一下我們自己:當我們現起了一個想要幫忙別人的心的時候,會不會很留心:欸,我有沒有正確的方法?我們會不會在方法上仔細地推敲一下,還是一股熱情就去幫忙別人了?但有的時候可能是越幫越忙,因為自己的方式可能是別人不喜歡的,或者不適合別人的,甚至是自己也沒有搞清楚的。所以師父說:「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正確的方法,師父說:「就是智慧。」 [02′43″]
  所以當我們生起了想要利他的願望的時候,一定要同時學習智慧。為了讓我們了解這一點,師父說:「在一個家庭之中,母親對我們的關愛都是無限地慈悲,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好。」但是如果愛心夠了,教導方式不足的話,提到了「溺愛」。其實現在有一些人感覺到好像媽媽沒那麼愛我;有些人是說:愛太多了。總之,這個愛心到底怎麼樣去搭配,才是對一個人心靈最好的灌溉?師父說:「一定還有正確的指導。」那麼對我們想要生起慈悲心,或者利益他人來說,這個正確的指導就是智慧。 [03′39″]
  我們都覺得自己很熟悉母親的愛,那麼如何去表達關愛?這個關愛得讓他體會到愛,而且有的時候可能是無條件的愛。因為這樣的話,他才會有安全感,才會在生命中建立了一個對他永遠不會變心的這樣一個母親的慈愛。那麼這個母親的慈愛還要智慧的引導,就是何者應做、何者不應做。有的時候應做的事可能是自己不高興,但是必須做;有的時候自己喜歡做的事,可能你的生命並不需要。所以我們在智慧的指導下,學會自律、自尊,要去知道何者對自己、對他人真正地有利,何者對自己和對他人是有害處的。 [04′28″]
  父母親在我們的生命中,一直關愛我們、又教育我們,這兩者有的時候弄不好就會導致家庭戰爭——爸爸媽媽吵架、孩子也會跟父母吵架,陷入一個很焦灼的矛盾之中。但是在這個焦灼的矛盾之中,只要想一想:是不是用關愛可以融化?所以師父就介紹了觀功念恩。我們可以每天、或者一週兩次一個家庭會議,在家庭會議大家都聚在一個桌子前,或者坐在沙發上,然後大家可以觀功念恩。比如說可以表彰一下這一週每個人對家庭的貢獻、心靈的成長,還有每個人美德的成長、自律性的成長。因為一個人的成熟跟他的自律有直接關係,不管多大,如果自律性不高的話,似乎還沒有成熟。我們是永遠需要慈悲智慧對我們心靈的灌溉的,所以師父在這裡邊揭示了這兩個問題。 [05′25″]
  比如有的人特別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愛,在心裡就特別特別想要關愛,但是是否會忽略對智慧的追求?還有一種情況,我們會特別特別希望小孩可以明辨取捨,在明辨取捨的時候,可能我們就教導得過分嚴厲,或者完全是理性,甚至是教訓的觀點比較普遍,就顯得關愛不足。這個時候可能有一些小孩就會逆反,因為他會覺得:見到你就教訓我,我做什麼都是不對的,你都不滿意!你都一直讓我做到一個很高的標準,我做什麼你都不開心!還有的小孩會變成一輩子努力就想要得到父親或母親的歡喜,他一直為此努力,也一直為此不安。 [06′13″]
  所以父母那一方面還有子女這方面,各自有各自的焦灼,但是無非是關愛和理性、智慧的調配,所以師父在這裡邊巧妙地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們是這兩者都需要的。把這兩者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就是佛菩薩,他們既有利益眾生、饒益眾生純潔無染的大悲心、菩提心,又有著最淨潔的、最徹底的智慧。這兩者達到究竟的完美結合,就是佛陀。 [06′47″]
  所以不管我們現在在一個什麼樣的次第:或者我費盡心機想讓小孩教育得很好,可能事與願違;或者有些小孩他會覺得我費盡心機努力,希望得到父母的讚賞,但是還是好像對我不滿意。不管我們在怎樣的過程之中,我們都必須去理解,在內心裡找到父母親對我們關愛的那個點,藉以溫暖自己,也溫暖整個的人生。因為這樣的話,我們才會在跟他人溝通啊,或者在這一生的努力之中,一直都感覺到父母的關愛是伴隨著自己的。 [07′25″]
  既要關愛,又要智慧的提升,這兩者在學《廣論》中,我們會不停地學習。我看到很多父母親非常辛苦地學習,他們要學習怎麼樣跟小孩相處,甚至小孩很大了還是有相處問題。這個相處問題就涉及到內心的種種習氣,有的時候父母的風格和孩子的風格是不一樣的,比如父母是很快的,小孩是很慢的;有的是反之。不管怎樣,大家都透過學習不停地擴大自己關愛對方的角度,看到對方很努力的那一點,或者理解對方的感受,藉以息滅彼此的誤會、瞋心,乃至悲傷、孤獨感等等。 [08′11″]
  如果我們能夠不停地在內心中努力地去關愛他人,提升自己心靈的溫度、關愛他人的廣度,而且在關愛他人的智慧上也努力地提升,這樣的話,實際上從家庭開始,慢慢地溫暖一個人,然後慢慢地溫暖周圍的人。 [08′30″]
  在這一小段裡,師父非常自然地把大悲心、菩提心和智慧融合在一起,然後舉一個在家庭裡邊的例子,讓我們感覺到實際上這都是我們生命所需要的,就是——慈悲和智慧。因為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例子,讓我們靠近去觀察和思考的話,我們會覺得慈悲和智慧是很高遠的,是佛菩薩才具有的功德。 [09′00″]
  師父的這一小段蘊涵的哲理還是滿深刻的,這裡邊可操作面也是比比皆是。比如說敬老事業呀、教育事業呀等等,在這一小段可以去鑽研很多很多。總之,師父用一小段,表述一個非常深邃的、非常深遠的,對我們人類教育體系的一個看法、一個見解,或者他的教誨。 [09′28″]
  • 湘庭的生命小書.....自小罹患遺傳性脊髓肌肉萎縮症的林湘庭,發願要磨光自己的亮點而撰寫「我的生命小書」,由於湘庭美麗發心以及認真實踐,獲頒「新北市一○○學年度優秀身心障礙兒童」表揚,希望自己的生命經驗,可以幫助別人生活更豐富、美好。


2018/10/30

改變別人先改變自己

講次
0060  (2018/10/25 ~ 10/2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A 15:51 ~ 17:17
廣論段落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1冊 P42-L1 ~ P42-L8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42-L1 ~ P42-L9 )
手抄段落
那麼這個三樣東西……第一個。

好!那麼我們再聽一段師父的帶子。

  那麼這個三樣東西,也可以說他身、口、意三業,也可以說他的法、報、化三身。這個「意」是代表了他的法身,「語」是代表了他的報身,「身」是代表了化身,一般來說,一般來說。因為意業本身的的確確它跟法是徹底圓滿相應,那個就是法。那麼他所現的身呢?那個現的身的話,就是他自己的是佛身,那是我們看不見。現在「妙善所生」,我們看得見的,那的的確確應個人不同的機所看見不同的。菩薩看見他的是報身,眾生還沒有登地之前,還沒有破無明之前,看見他的是化身,而這個化身有在四生、六道當中的。所以這個也同時可以說法、報、化三身。那麼總結起來,這就是我們釋迦世尊,這個是我們的尊主,這個就是我們的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導師。第一個。 [01′35″]

  在這一個小段裡,師父講了佛陀的法、報、化三身。對於新的同學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新的概念;對老同學來說,都知道佛陀有法、報、化三身。大家好好學,學到《現觀》第八品〈法身品〉的時候,這裡邊就介紹了法、報、化三身的功德,還有他們的差別。在前七品介紹了菩薩應該如何了解三智——一切相智、道相智,還有基智。那麼怎樣才能夠達到一切相智呢?就是修持四加行,然後去獲得法、報、化三身。佛陀的法、報、化三身是怎麼來的呢?在《現觀》裡邊就會有詳細的介紹。要發心去了解法、報、化三身的功德及其差別,乃至作為現在還是一個凡夫的我,如何去獲得法、報、化三身?這是我們在今天再次學習的意義。 [02′39″]
  在這裡邊師父說:佛陀會應種種的機,讓大家看到佛陀不同的化現。那報身我們能看得到嗎?登地以上的菩薩能夠看到報身,當然還有佛可以看到佛的報身,資糧道和加行道的菩薩是看不到報身的。所以師父在這裡邊說:眾生還沒有登地之前,只能看到他的化身。這個化身有在四生、六道當中,所以不知道有多少。不知道有多少化身這樣的一位佛陀,在陪伴著我們、在引領著我們,師父說:這就是我們的釋迦世尊,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 [03′32″]
  從前面讚美佛陀的意功德,現在又講了法、報、化三身,都為我們的生命打開了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視野,說:還可以有三身啊!意功德還可以了解一切,一切所知都可以知道,堪為心的對境的都可以了解。當然只有佛陀可以在一剎那間了解,我們就算是看見了可能也不知道、聽了也不知道。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學習,我們有學習的能力呀! [04′08″]
  通常人對於超越自己的事情,可能有幾種現象:一種就是很想了解那是什麼;還有一種就是我現在也不錯,不用去那麼費力地了解;還有一種是悲觀、失望──我了解了有什麼用,我也達不到!不管我們生命處在一個什麼的狀態,現在都聽聞到佛法了,聽聞到佛法,我們已經知道生命最圓滿的狀態是什麼樣。那麼對比自己現在,就應該發起一個精進的心,去成就這樣的功德;為了成就這樣的功德,我們就要累積很多很多的資糧。 [04′50″]
  所以能夠從內心裡邊了解佛陀的功德,哪怕只是在文字上了解一點點,甚至相對地去思考一下,比如說當我們跟別人爭論,不要爭論到白熱化,簡單地爭論幾句的時候,就想一下:欸!我了解事情的真相嗎?我這樣氣勢洶洶、煞有介事,甚至覺得真理一定在我手中這樣去爭論,我真的了解嗎?如果有一個念頭來反照自己的話,是不是就可以讓氣氛融洽一點? [05′23″]
  所以當我們仰望佛陀的時候,當我們拿善知識的法語來校對我們每天的行為的時候,我們就會不停地修改自己。而我們的心續不停地修改、不停地修改,讓它達到良善、達到越來越有智慧,甚至充滿慈悲的善念的時候,我們生命的質量也隨之提升,就沒有那麼多苦惱了。為什麼?因為我們不停地發現是我自己出了問題!如果是自己出了問題,自己改善就可以了;如果是別人出了問題,怎麼令他改善呢?可能很難哦!怎麼能令所有跟我們有緣分的人都得到那種改善呢?如果老是令別人改善,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改善,這到底是不是生命的出路呢?如果是的話,很多時候我們都想要改變別人,然後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夠改變呀,但是這樣的努力不是很多都令人失望了嗎? [06′25″]
  是啊,我們應該要改變!要改變這個世界,從哪裡做起?要從改變自心做起。那麼如何去改變自己呢?我們必須去了解自己的誤區、局限,或者說自己的顛倒在哪裡。如何去了解這一切呢?就要用一面鏡子來照一照我現在在何處?我在想什麼?我在說什麼?那麼那一面明鏡是什麼?就是法語──佛陀的法語、善知識的法語! [06′58″]
  每天能夠用這樣的法語來覺照自心的話,我們生命一定會慢慢地遠離很多迷惘,自己對內心覺察的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迅速,甚至次數越來越多、甚至是每天遍滿這樣對內心的覺察,我們就會避免自己走到錯誤的懸崖邊上才發現。我們很早就會發現:「欸!這個不可以。」然後就會遮止。遮止了苦因的話,將來就不會結到苦果,這也是我們生命最真實受用佛法的一點。 [07′31″]

2018/10/23

如何了解真相


講次
0058  (2018/10/18 ~ 10/2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A 13:40 ~ 14:58
廣論段落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1冊 P41-L1 ~ P41-L10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41-L1 ~ P41-L11 )
手抄段落
那麼他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種種毛病了!就這樣。

真正了解真相的是像佛陀那樣,對一切所知全部如實無餘地徹見,那叫了解真相,我們平常都是在局限性的部分。如果對這一點能夠得到一點定解的話,實際上我們在跟人相處的時候,會不會覺得自己是應該調柔、應該謙虛的?因為我畢竟不了解真相。比如說他人的心續,另一顆心到底是怎麼樣的?他是沿著什麼樣的續流在流淌的?他每天都在想一些什麼?就算是每天都見到、每天都聽到他說話的人,如果我們不花點時間去探索他的思想的話,實際上是不了解他的。只透過他說的或者看他走路的樣子,或者一些事情,我們也無法真正了解他。 [00′51″]
  所以這就涉及到:為什麼要特別注意訓練自己的觀功念恩?因為我們常常都忽略他生命裡很美好的那一面。特別是有的人總喜歡顯露自己不好的一面,所以我們看到那些之後,就會常常忽略他內心中的善意,尤其是那些可能掩藏得很深的善意,或者我沒有注意去往深了看的那種善意。這個在僧團裡可能是非常非常普遍的,比如說一個出家人,你看他平常就是按部就班地上早晚課,就做那些事情。但是有一天某一個鏡頭,你真正地去探究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的時候,實際上是非常非常震撼的!並不是像表面上那麼簡單,實際上他內心裡有一個很深的用心在裡邊,甚至他把這個用心在心裡想了很久很久,然後才會做這樣一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善行。 [01′54″]
  所以我覺得師父的這一段,是讓我們看一下自己的現行,非常非常希望啟發我們能夠去聆聽他人的意見、能夠去聆聽他人的心聲,不要著在「我」的感覺裡、著在「我」的認知裡邊,認為「我」就是那個了解真相的人。一定要不停地學習了解別人,別人的心對我們來說都像一本書一樣。人們之間為什麼會有誤會?為什麼會有爭端?就是大家都對自己看到的那一部分特別執著,而不去看一看可能那個人很善良,真的很善良,或者可能我看到的只是非常局部的部分,更深邃的東西我應該再給自己一點時間,再給自己一點時間去了解一下。 [02′37″]
  如果人們在碰到非常非常相反的意見的時候,能夠坐下來心平氣和地溝通,開始傾聽對方的想法。為什麼要這樣傾聽呢?因為我們可能不了解真相,因為我們需要學習。如果能這樣傾聽的話,家庭啊、工作單位呀,甚至如果我們能認真傾聽一下我們的身體,會不會我們的身體都會好很多?還有很多在心裡邊一直徘徊不去的那些思路,如果我們也能認真地去研究一下的話,甚至是看一下自己內心的真相,我們會不會就容易擺脫掉一些非常負面的思路?因為這種負面的思路不會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任何好的影響。 [03′20″]
  而我們能對我們的生命做這樣些許的改變,可能是源於善知識的啟發、源於這個偈子,由於師父講的這些話,我決定不要去相信我是徹底看到真相的那個人,我要好好地去學習。在跟他人的互動中,甚至在為家人、為這個社區、為整個社會的奉獻中,我要再再地去學習和反思自己,然後向所有的人學習。抱著這樣一個心態的話,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敞開、越來越敞開;敞開得越來越徹底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就會結交到越來越多的朋友。我們也會越來越能看到,很多人都在為這個世界變美好而努力,我們就不會把自己的努力看得那麼重要,其他人的努力都好像不存在一樣。我們會看到很多很多人,都在非常努力地貢獻於這個社會、貢獻於這個世界! [04′20″]
  一旦慢慢地習慣去簡擇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把那些負面的、非常毀滅性的思路,或者哀傷的思路、絕望的思路不停地對治掉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有一種光明的、振奮的價值觀,來看待自己的人生和這個世界。旦我們慢慢心理變成這樣的話,我們就會散發出一種振奮和光明的力量給自己的家人,給自己周圍的朋友們。 [04′48″]
  那麼我們要在哪裡弘揚佛法呢?家庭一定是一個很好的弘揚佛法的地方,因為家人每天都見面、每天都彼此相對,但是不一定都能夠很好地溝通。學了這個偈子,如果認識到這一點的話,就可以馬上把它用在跟別人的溝通上。但是不要一碰到釘子馬上就縮回來不幹了,要鍥而不捨地學習和訓練自己,因為自己可能並不是那個了解真相的人。 [05′15″]
  不知道你們覺得我說的有沒有道理?如果大家能夠用上一點的話,可以改善一下自己生命的現狀和家人的現狀,甚至健康的狀況。我們要不停地注意到自己的心在幹什麼?自己的心到底在做什麼?思想在想什麼?真的以為自己是徹底了達了很多東西嗎?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就要去學習、去了解、去傾聽、去擴大這個心的容量。要知道就像師父說的,我們是有局限的,有局限的話就有種種的毛病,這種毛病就會產生太多的誤會、不諒解,甚至悲劇! [06′02″]

2018/10/15

金剛力咒

佛法字紙、佛像、唐卡處理方式
【金剛力咒】兩種參考版本如下:
    唵 班紮 北 嘎瑪 阿扎嗎 吽
    唵 班紮 北 嘎 阿扎嗎 吽

尊已成辦眾生利
賜予相順諸悉地
現雖已至佛境地
祈願再度降來臨

農曆七月佛教稱為吉祥月,民間卻習慣稱鬼月,大規模的祭拜鬼神以祈求平安。
學佛之後,似乎有很多觀念跟以前衝突。
像是為往生者摺蓮花、燒紙錢、為了重病的人去宮廟求符佩戴,總覺得心裡卡卡的。
怎麼幫其他宗教信仰的亡者回向?告別式中為什麼是誦無常經…等等,好多問號啊?

「與善知識心靈對話」重製了一系列 如得法師的解惑答客問~讓您可以從問題與解答中,得到答案或是一種省思。那就來看看 如得法師到底會怎麼說吧!


2018/09/11

敬禮尊重妙音

講次
0047  (2018/09/10 ~ 09/1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A 06:26 ~ 07:13
廣論段落
P1-L1 ~ P1-L2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敬禮尊重妙音
手抄頁/行
1冊 P38-L3 ~ P38-L6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38-L3 ~ P38-L6 )
手抄段落
那麼這個論前歸敬……這個是歸敬的意思。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最近不知道你們都過得怎麼樣?生命中有很多歡樂、有很多痛苦、不如意的事情,但是無論怎樣,我們已經在這一期的生命中,值遇了宗大師的教法、值遇了師父!所有痛苦的根源,不像看起來那樣,存在於我心之外的境上的人和事。佛陀告訴我們所有痛苦的根源,在於心續上的無明。當這種無明沒有被破除的時候,我們在哪裡都會覺得不快樂,都會覺得有種種不如意。所以要像自己想像地那樣,過快樂無憂的人生,那麼就要終極地摧毀無明,因為無明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本。 [01′14″]
  所以不像我們感受的那樣,痛苦是存在於我心之外的一個人或者事上,因為那人和事如果變得好一點的話,好像我就會感受得好一點;實際上是我們的心上有這種煩惱的習氣和種子。從這樣的一個角度思考的話,正因為我們內心的無明是可以被對治的,所以我們的痛苦也可以由於找到苦因、結束苦因而結束。所以無論在生命中曾經發生怎樣傷心痛楚的事情,都因為我們遇到了大寶佛教而有無限的希望,而此時正是我們會遇這希望的時光。所以很希望大家能夠專注一心,一起跟師父學《廣論》! [02′03″]
  如果準備好了的話,我們就可以聽了,今天應該聽到第二小段。聽的時候大家不要走神,端正自己的意樂,要認真地聽。 [02′18″]

  那麼這個「論前歸敬」,這個也是傳統的一種,一個傳統、一個傳承。它的意思有好幾點,最簡單的就是求加被、除障礙,使得造論能夠圓滿。對我們學者來說,使得我們了解我們的歸趣——就是我們的宗致,我們的宗致、我們歸投、我們趣向;也同樣地淨除我們的障礙,達到我們得到究竟圓滿。那麼這個是歸敬的意思。 [03′08″]

  好,那麼現在大家可以想一下,師父在這一段,從兩方面講了「敬禮尊重妙音」的意思。師父說:「它的意思有好幾點,最簡單的就是求加被、除障礙」,就是從造論者來說,「使得造論能夠獲得圓滿」。 [03′34″]
  可以想見多偉大的上師們,他們依然是遵循著這樣的宗規向佛菩薩祈求。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習慣,雖然它是一個傳統、一個傳承,但也不像我們想像那樣,好像就只是一個規定。假如它是一個規定的話,在這樣的規定裡有怎樣的內涵呢?內涵是最重要的!內涵就是使造論者和學論的人都能得到利益。從造論者來說,就是他會求加持,祈求能夠去除造論的障礙。那麼對我們學習的人來說,師父說:「使我們了解我們的歸趣」,他用了「我們的歸趣、我們的宗致、我們的歸投、我們的趣向......」這裡邊幾乎全部都在談宗旨對吧?我們的生命將趣向哪裡?從造業的角度來說,我們生生世世強烈的那個業會趣向哪裡?我們天天在研討《廣論》之前,一定要一個大乘發心,也是要將我們的這一次聽聞《廣論》造集的業,一直朝向成佛的方向,而不要朝向背離成佛的方向。 [04′46″]
  所以成辦一件善事也好,或者寫這樣一部偉大的論著、我們學這樣的論著、我們現在來研討《廣論》,其實也會遇到障礙的,有很多障礙。那麼怎麼樣能夠隨時隨地淨除我們的障礙,也使我們了解我們的歸趣、不忘宗旨?所以,上師們給出的方式是——敬禮尊重妙音!禮敬佛菩薩就可以淨除我們學習的障礙嗎?就可以讓我們能夠憶念到我們的宗旨嗎?是這樣嗎?當我們在學《廣論》,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到要祈求佛菩薩呢?要禮敬佛菩薩呢?為什麼禮敬佛菩薩可以去除障礙呢?為什麼禮敬佛菩薩可以得到加持呢?當我們對佛菩薩擁有信心,有多大的信心就有多大的加持力,完全是觀待於我們的信心! [05′56″]
  那麼障礙這件事呢,有各種各樣的障礙,最可怕的應該是內心中生起各種煩惱的障礙。因為生起了各種煩惱的障礙之後,我們就會造惡業;造惡業之後,就會有更多的苦楚。所以我們能改變的、能操縱的,也就是自己的心念。遇到看似障礙的境界現前的時候,如果我們都能改變自心求得佛菩薩加持,來禮敬文殊菩薩、禮敬所有的佛菩薩,那麼每一次有障礙現起的時候,我們就禮敬了一次或者多次佛菩薩,所以這也是讓我們靠近佛菩薩一次一次的機會。 [06′42″]
  一旦熟練了這樣的一個方法,當我們感覺到很多事情不順、想去除障礙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在這些人事的是是非非裡邊一直糾纏,一直想要在這裡邊弄一個究竟。當我們發現,無論講什麼、做什麼都於事無補的時候,也不是就走投無路了,因為我們還有一條路——就是禮敬文殊尊、禮敬所有的佛菩薩,這也可以去除障礙! [07′08″]
  當然這樣講一講,如何去體會在我們遇到障礙的時候,我們祈求佛菩薩會去除障礙呢?就是要靠所有的修行者身體力行,真正地能夠記住上師的這個行誼和他的教誨。因為師父在這裡邊說的是我們學習要不忘宗旨,然後要去除障礙。師父通篇都這樣講。在看師父的行誼的時候,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說那個時候園區買地呀,還有像我們司空見慣的一些,比如說哪個有機的產品突然豐收了,豐收了之後短時間賣不出去怎麼辦?我看到師父,都是運用向佛菩薩祈求的方式。 [08′01″]
  這樣一位高僧他擁有洞悉很多很多事物的智慧,好像很多事情發生了,他都可以看到這個事情的本質。但是,即便我們看到的,已經不知道是怎樣行境的一位修行者、一位佛菩薩,他依然是去祈求佛菩薩!你說這是一種傳統、一種宗規嗎?是一種傳承!傳承的是什麼呢?當有大大小小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要去祈求佛菩薩,希望能夠得到佛菩薩的加被,去除我們的障礙。這樣的話,我們的善願就能夠圓滿,我們利他的心願,也透過一次一次地向佛菩薩的祈求和學習,調伏我們的內心包括我慢等等各種煩惱,更加趣向智慧。 [09′04″]
  所以,這應該是一個很美妙的傳規吧!當我們在念到《廣論》這句「敬禮尊重妙音」的時候,內心裡是否能夠進入到禮敬上師文殊的這樣一種續流中呢? [09′26″]

2018/07/10

如何聽廣論

講次
科判
( 成佛遠近二路 )
音檔
1B 15:52 ~ 17:30
日期
2018/06/25 ~ 06/27
手抄頁/行
1冊 P24-LL2 ~ P25-LL5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24-LL2 ~ P25-LL6 )
手抄段落
所以,如果說你們將來……好好地去看一看。

【聽聞前行】
  在研討《廣論》的時候,我常常都比較強調:希望大家能夠仔細地聽師父的錄音帶。因為在師父的講說中、在師父的語氣裡,還有他投入的情感,我們可以聽到師父比如說他特別贊同什麼、他特別擔心什麼,還有特別期待我們怎麼做......,好像師父是一位陪在我們身邊的善知識。聽久了之後,就不會產生那種疏離感。尤其是我們這些年輕一輩的,一開始有人會覺得聽師父的口音聽不懂,這是源於什麼呢?就是不太熟悉。其實師父的發音是滿清楚的,一旦熟悉了師父的語氣、他的表達方式之後,我們就會覺得講得是滿清晰的。 [01′01″]
  在聽帶子的時候,其實可以訓練我們一種專注的能力。因為我曾經問過一些廣論同學說:「你聽師父帶子的時候會不會走神呀?」問了很多人,都說:「會走神。」「那走神多久會發現呢?」常常說:「走了一大半才發現。」然後我說:「那你發現這一段聽了走神之後,你會不會補聽呢?」有一些同學就聽過去了,有一些會補聽,但是回頭補聽的時候又走神了! [01′34″]
  我們也在班上做過這樣的一個調查,就是同一段看你聽多少遍才會不走神。結果有一個同學聽七遍到那裡都走神,非常非常奇怪,一到那個地方他思想就飄忽了。他覺得很驚訝,為什麼這一段他反覆地都聽不到,就是到那一段,好像什麼東西障蔽住了一樣,後來就自己起名說「業障」。但是說業障就能聽到了嗎?所以在這個部分,大家聽聞的時候還是要聽仔細,因為我們很多人的習慣,就是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其實也是聽不仔細,通常就聽個大概,然後匆匆忙忙聽完了,就覺得領會別人的意思了。如果這樣學教典的話可能會滿吃虧的,所以大家要認真地聽聞。 [02′27″]
  所謂的認真,也不一定很吃力,只要把心專注在上面,養成習慣,慢慢地訓練自己,到後來只要師父的法音一響起來,我們就會全神貫注地聽。而且如果你累的時候,你真的可以緩解疲勞;如果你憂傷的時候,當你把心緣在師父的帶子上,你很快就忘記了你的憂傷;甚至有人病得躺在床上起不來的時候,我還建議他聽師父的帶子提心力,這樣他會有勇氣撐住在病床上的時光。還有失眠根本沒法睡的,他來找我說:「老師,怎麼辦呀?」我說:「那醫生都說怎麼辦啦?」他說:「醫生也都想辦法了,還是睡不著。」我說:「如果你也不願意吃安眠藥,覺得吃太久了也不行,那試試聽師父的帶子。」結果他就開始聽師父帶子,聽了一段時間,聽著聽著就睡著了,後來師父的帶子就變成他的催眠曲了!然後他就過來跟我說:「這樣會不會很有罪過?一聽就睡著了。」我說:「師父講的法就是為了安慰我們心中的各種痛苦。如果你有失眠的痛苦,那麼一聽師父的法就睡著了,你睡了一段時間、好了之後,你大概就不會睡了,所以就把它當做藥吧!」果然一段時間之後他好了,他聽師父的法就不會睡著。 [03′51″]
  很多人聽師父的帶子或者學《廣論》,感覺生命中有一顆偉大的心在陪伴。我們生命中有很多問題需要討論。有很多人很孤獨,沒辦法討論內心深處的問題,也不知道該怎麼討論;有的時候跟別人討論之後,還反而陷入更深的矛盾之中,所以也提不起來、也放不下,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時候很多事就不妨不了了之,就來聽帶子。聽著、聽著、聽著,可能是師父非常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他就熱淚盈眶或者痛哭流涕,突然觸及他內心深處最深的一個痛,別人也不曉得是怎麼回事,總之就是他被觸動了。 [04′35″]
  每個人都有可能在《廣論》中找到自己被觸動的點,或者自己心靈深處的傷被癒合或者被撫慰的那個點,其實那就是佛菩薩的慈悲吧!當接觸到這個偉大和慈悲的心的時候,我們的身心就會被那如慈母般的佛菩薩的慈悲所撫慰。這樣的話,我們在生命的過程中所受的所有創痛能夠早一點好起來,然後我們依然能夠健步前行,依舊可以給自他創造一個幸福的感覺、幸福的氣氛,甚至是為自他生命的提升帶來很大很大的饒益。所以大家要打起精神來聽帶子,然後聽帶子的時候絕對要努力——不要昏沉、不要散亂! [05′28″]
  雖然說這幾個字輕鬆地講出來:「不要昏沉、不要散亂。」大家都知道一聽帶就昏沉的人,真的是一打開帶子就昏沉,然後什麼時候聽完了,他就醒過來了。但是我們這麼一小段、一小段聽,應該你想睡的話,也睡不了多久就會被叫醒;散亂的話,也會被迅速地叫回來。所以慢慢地養成自己要知道自己的心在散亂、昏沉,「欸!我在昏沉!」要能覺察到,覺察到之後立刻就拉回來,立刻就把心力提起來。因為這樣的話,提升我們聽聞水準,我們就能夠更清晰地了解師父的心意。 [06′10″]
  所以聽聞要聽得準確,然後要反覆地聽、重複地聽是滿重要的!尤其是在這麼忙碌和浮躁的這種狀態之中,如果真能夠靜下心來,好像整個宇宙中只有師父的聲音,師父就坐在自己的面前——「如在目前、如對聖顏」,好像就為你講《廣論》一樣。那樣的時光也是滿美妙的。 [06′42″]
  我們生命的正在進行式,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是我們常常都會講的一句話。所謂的不如意,就會給我們的心中帶來很多失落呀、悲觀呀,還有焦灼、無可奈何、徬徨等等諸多的這些痛苦。實際上每一天、每一天,如果我們已經脫離孩童時代了,我們就將面對成長後的很多煩惱,這些煩惱有的也解決不了,就是一直在進行。那麼如果在這個心續之中隔出一個小小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就好像我們走進師父在鳳山寺的辦公室跟師父請益一樣。那個時光就是,我們突然從一個喧囂的塵世中走進了寺院,然後走到了一個非常非常親切、非常非常熱情、目光很深邃的這樣一位老和尚的面前,坐在他的面前聽他說法。 [08′00″]
  這樣的話,對我們的生命是不是一種充電、補給,還有靈魂深處的一種給予?因為你會發現師父他對我們最大的所求,應該就是希望我們幸福、希望我們快樂。他字裡行間滿滿的心意,都希望我們能夠剎那剎那都擺脫痛苦,達到一種無憂的生命境界。所以如果能夠常常感受到這樣一顆心,在這個宇宙間他滿滿的慈悲在關照著我們,一直在試圖跟我們的心靈對話,一直在講給我們聽,一直在講。這樣的話,是不是可以你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沒有那麼孤單和無助?因為至少會想起來:哎!我還有師父的法可以聽。在聽他的法音的時候,不管有多少難纏的心事,在那一刻都彷彿寂寥無聲,只有他的法音和我滿滿的信心。這樣的話,人生的很多問題看起來也沒那麼艱難了。 [09′19″]
  為什麼?因為「法」會提醒我們正念、正知、正行、正能量,會讓我們從情緒的陰霾中走到陽光下,聽一聽佛菩薩他對事情的看法,他對這個事情的思路是什麼。這樣的話,我們就隨時會調整我們看一件事情的角度,甚至每天都在調整。如果你憶念師父的法的話,每時每刻都可以調整自己的心,就像一個坐標一樣,可以幫助我們一直調整,因為我們會常常偏離,就要調整。調整到什麼方向呢?就是正確地離苦、正確地得樂,早一點把自己從非常負面的、很糟的一種心境中解救出來。其實沒有什麼比法更快的,或者說更實用的,而且也不需要費什麼代價,就只要心緣在上面就可以了!
  • 好好聽廣論──福智之聲第164期《師父開示》
    我建議你們,你們把那個廣論錄音帶,自己聽,這個非聽不可,如果這個不了解的話,我們真正來的目標,以及我們如何走法,我們根本看不清楚,宿生的善根會被 糟蹋掉了。也許你已經跟我一樣的清楚,或者你信得過我,至少我可以告訴你,沒有特別的善根,現在這個時代,連聽見廣論的名字都不可能。真正能夠學廣論而跑 到這裡來,這絕對不是三生、五生積累的,今天我先告訴你這個話,但願你總有一天,你會親自,不管理論上面,乃至於驗證有這樣的一個事實。我們在座的人,我 想絕對不是三、五生,說不定有很多人做過和尚已經做過很多生、很多生,將來總有一天你們會完全信得過這句話。那麼對菩提道次第廣論還有不清楚的地 方,不妨從頭開始聽,一卷一卷來

2018/07/06

在心上練功夫

講次
科判
( 成佛遠近二路 )
音檔
1B 14:38 ~ 15:52
日期
2018/06/21 ~ 06/24
手抄頁/行
1冊 P24-L4 ~ P24-LL3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24-L4 ~ P24-LL3 )
手抄段落
有這樣的因……在這兩部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

再問一個問題:有一條快路、有一條慢路,請問誰將走上慢路,誰將走上快路?這兩條路是給誰展示的?是我們,是吧!那麼誰將走快路、誰將走慢路,是誰在決定?是別人決定我離苦得樂的快慢,還是我自己決定的?如果我自己能夠決定快慢的話,我何必受那麼多苦呢? [00′46″]
  所以師父處處都在揭示:我們是否能夠明了我們要主宰自己的身心?談主宰太不容易!我們的心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很難控制,所以才會在悲傷的海裡不停地沉淪,主宰不了。所以才說佛法難,難就難在哪兒?開始對付心的時候,就沒有像聽懂感覺那麼好了!因為最先遭遇的就是先要認識到這個痛苦、這個痛苦對自己是有傷害的,接下來你要想離開它。 [01′31″]
  比如說壞心情,早晨起來你就莫名其妙地心情不好,由於作了惡夢、或者身體不舒服、或者其他的原因、或者今天的事情多等等,或者你突然想起了一段事情,總之就心情不好。那麼心情不好之後,是否延續一天?是否把這種態度帶給遇到你的所有的人?還有一種就是假裝很快樂,其實心裡那傷口越來越深,都是一種自我折磨的方式。但是我們是不是很習慣這種方式?還是習慣發現了自己的負面情緒和負面的思路——注意!我說「發現」兩個字——思路一出現的時候趕快停止它,這是不是最快速的當下離苦?當下轉! [02′20″]
  我再說一遍:如果能夠主宰快和慢的話,誰願意走慢路?那麼為什麼不能夠主宰?是天生不能夠主宰,還是缺乏訓練?武林高手是怎麼出現的?小的時候都有一段跟著師父非常艱辛的訓練過程,對不對?一般都出現什麼大雪的時候也練、酷暑的時候也練、被師父修理、什麼都學不會,然後冥思苦想武功祕笈......經歷那個過程,最後就練成武林高手了。沒有什麼其他別的東西! [03′04″]
  就像一個賣油翁,哎呀!那個賣油的人特別厲害,他在那個瓶口上放上一枚銅錢,然後他就把油從那個銅錢的孔——古式銅錢的孔,四方的那種,就透過那個孔,倒到買油人的瓶子裡去。然後那個銅錢的邊緣是不會沾上油的,厲害吧!有人問了那個賣油翁說:「這太了不起了!這是怎麼練出來的?」那個賣油翁說:「無他,唯手熟爾。」沒有什麼其他的,只是我熟練罷了! [03′44″]
  所以離苦得樂之路要從當下開始練起,不要讓壞心情、壞情緒、壞的思路牽絆你,一定要快點把它斬斷,快點離開它!真正地說,當煩惱生起的時候,我們要像抖落跑進懷裡的蛇一樣,可是有多少人把自己的壞心情看成是進入懷裡的蛇呀?有那麼害怕嗎?通常壞心情生起的時候,我們就待著、就靠著、就瞇著眼沉在裡邊;沒有覺察、沒有覺知、沒有覺照,所以就越沉越深。沉到很深的時候發現:哇!透不過氣來!再想跑出來,費盡了辛苦。所以速度,速度!最先覺知——看到它,然後扭轉它。 [04′41″]
  所以「速度」這兩個字,是不是我們這節課學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平常也學速度啊!但是離苦得樂的速度是什麼呀?就是要我們對我們的心快速地了知它在幹什麼。如果它在痛苦的話、在攪煩惱的話,那要停! [05′03″]
  有在聽嗎?有在聽嗎?要試著在苦樂上去獲得稍微一點的主動權,要試著去操縱這個方向。那些修鍊地非常非常成功的高僧大德,就是勤苦練習呀!師父在他的日記裡,每一篇都是勤苦地練功夫啊!所以在心上練功夫即是,不要慨嘆佛道難啊!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努力哦! [05′35″]
  好,師父舉了這兩部經典說有兩條路,就是快路和慢路、近路和遠路。那問大家一個問題:從這兒到某地某地,怎麼走是近的呀?我們去問路的時候會問誰呢?是問走過的,還是問沒走過的?一定是問走過而且很熟練的。他說:「我家就在那邊!就這麼近,你朝這條路走吧!」我們從小到大一定都問過路,問路的時候,有沒有遇過那種指路給你指說:「一直往前走,左拐、右拐!再向前走,再左拐、右拐!」拐拐你就迷失了,你就不知道怎麼走了。但是有的碰到好的指路的,他就給你講,講完他發現你一臉困惑之後,他說:「那我帶你走吧!」這個時候可能有人會跟著走,可能有人會害怕不知道被帶到哪去。但是給我們講這兩部經典的是佛陀,他已經究竟地離苦和究竟地得樂,而且他有慈悲心要幫我們,他的方法是正確的,所以跟佛去問怎麼樣成佛是快路、是遠路,應該是最好的。 [06′54″]
  所以走上快路和慢路最根本的那個條件是什麼呢?誰知道此路快、誰知道此路慢?一定是走過的人。那你說走過的人,他一定是走過了慢路,才知道那條慢路嗎?一定要被火燒到,才知道火會燒人嗎?遠遠地看著它烤就可以了吧!認知毒藥的人,你不能說被毒死了所以才認知,不是這樣的!因為聽爸爸媽媽說、聽老師說、聽科學家說這是有毒的,所以就不靠近。 [07′34″]
  姑且不討論這個。再問一遍:誰是知道近和遠的人?如果那個知道近路和遠路的人,決定要帶我們走近路的話,我們要跟著走嗎?當我們遠行、當我們不知道路,我們需要嚮導嗎?如果這個嚮導對我們伸出了慈悲的手,我們願意把手伸出去,跟著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