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裡記錄UG99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點點滴滴!
Universal Generation 99 googol...
心隨法轉,勝解力行,心法相應,究竟菩提。
涓涓法音傳十方,謙謙如水受法義,
壯麗人生惠施德,及興隨順供三寶。
2007/09/17
2007/09/11
八關齋戒
- 摘自佛法要義日常法師開示
- 所以居士看見自己內心的行相以後,將來用功不是在生活中處處擋住它,而是短期的進修,如八關齋戒,那時一天一夜一定可以守得非常清淨。首先就要認識這些。 認識了以後,平常要多積功德,還是照樣的上班、研討廣論,要做什麼,就照常做什麼。平常的時候,早晚努力祈求、皈依。假定做得好的話,到時候,皈依的心就 開始不一樣了,皈依的心真正有的話,祈求的效果自然而然就產生了,這是眼前我們能做到的。然後,八關齋戒一次一次的來,這是眼前真正重要的。最好第一次一 定到道場來,有了一次、兩次的薰習以後,我們到台北或者什麼地方,遇到禮拜天,居士就集中起來受八關齋戒,那一天就好好的用功。如果這樣下去的話,效果會很快出現。...在家居士修學原則
- 八關齋戒就是在家居士的出家法 ... 所以持戒者,不是心裡好像老有一件事情在做,而是內心當中,會有一種警策的力量在。比如諸位來到這裡,內心當中不知不覺地就有個警策的力量,因為內心當中 對此有個嚮往、有個恭敬在,你就不會吊兒啷噹。為什麼同樣的境,一個境你會悠悠放任、吊兒啷噹;一個境內心當中就有一份警惕、恭敬的心?佛菩薩根本不需要 我們對他們恭敬,你吊兒啷噹,佛菩薩絕對不會因此而受害,他也不會生氣,可是對我們來說,這個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就是受戒後的隨行,總稱持戒。 ...「戒」的隨行
- 八關齋戒記上輯 下輯
2007/09/03
粗惡語
粗惡語。事者,謂諸有情能引恚惱。意樂中想、煩惱如前。等起者,謂樂粗言欲。加行者,謂以若實,若非實語,或依種過,或依身過,或依業過,或依戒過,或依現行所有過失,說非愛語。究竟者,《攝分》中說:「究竟者謂呵罵彼。」《俱舍釋》說:須所說境,解所說義。
2007/08/21
顯十業道而為上首
P120L8~P123L5
如是了知苦樂因果,各各決定及業增大,未作不會,作已無失。彼當先於何等業果所有道理發起定解而取舍耶?總能轉趣妙行惡行三門決定,三門一切善不善行,雖是業道不能盡攝,然諸粗顯,善不善法罪惡根本諸極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說十黑業道,若斷此等,則諸極大義利扼要亦攝為十,見此故說十白業道。《俱舍論》云:「攝其中粗顯,善不善如應,說為十業道。」《分辨阿笈摩》亦云:「應護諸言善護意,身不應作諸不善,如是善淨三業道,當得大仙所說道。「由善了知十黑業道及諸果已,於其等起亦當防護,使其三門全無彼雜。習近十種善業道者,即是成辦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種義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眾多門中數數稱讚。《海龍王請問經》云:「諸善法者,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為根本依處?謂十善業。」又云:「龍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業邊際,一切種子集聚,生一切穀,若耕若耘及諸大種,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處所。龍王!如是此諸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是故《十地經》中,稱讚遠離十不善戒所有義理,《入中論》中亦總攝云:「若諸異生諸語生,若諸自力證菩提,及諸勝子決定勝,增上生因戒非餘。」
2007/08/14
業增長廣大
P117L6~P120L7
是故微細黑白諸業,如影隨形,皆能發生廣大苦樂。當生堅固決定解已,雖微善業,應勵力修,微少惡罪,應勵力斷。如《集法句》云:「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又云:「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又云:「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本生論》亦云:「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若未修施尸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2007/07/31
正歸依是為法寶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舍而修正行,是為修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舍,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