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UG99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點點滴滴!

Universal Generation 99 googol...

心隨法轉,勝解力行,心法相應,究竟菩提。

涓涓法音傳十方,謙謙如水受法義,
壯麗人生惠施德,及興隨順供三寶。

2007/12/18

莫因惡小而為之

P148L6~P149L4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猶如《菩薩地》中所說,犯根本罪,雖可重受菩薩律儀,而能還出,然於此生,決定不能獲得初地。《攝研磨經》亦云:「世尊,設若有一,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誹謗正法,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作是請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設七年中,一日三時於罪悔罪,後乃清淨,其後至少須經十劫,始能得忍。」此說諸惡雖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須經十劫,是故無餘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餘永淨,起道證等,極為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是故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若懺悔淨,與初無犯二無差別,是則無須如是行故,即如世間,亦可現見傷手足等,雖可治療,然終不如初未傷損。

影片「97年里仁年貨發表」之深層內涵
思惟飲食 ,吃的究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身心自覺。由清淨飲食使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發「無礙妙用」,且得六根「互用自在」,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


透由飲食造善業,莫造惡業。

2007/12/11

回向沈家楨老居士往生極樂淨土

美佛會- 佈告欄

美國佛教會副會長 沈家楨居士 往生. 華裔航業鉅子,佛教界長者,美國佛教會副會長 沈家楨 居士於 11月27日 早上8︰05,往生於紐約州莊嚴世界寓所,享年95高齡。 ...

回向沈家楨老居士往生極樂淨土

莊嚴寺創辦人沈家楨告別式,千人送行緬懷其恩德與善行!

【沈家楨老居士告別式相冊1】 http://www.flickr.com/photos/kagyu1188/sets/72157603352533892/
【沈家楨老居士告別式相冊2】 http://www.flickr.com/photos/kagyu1188/sets/72157603378506237/

---------------------------------------------------------------
沈家楨老居士去年及今年10月份的相片請看【福德海雙月刊相冊】:

【2007年第13屆藏傳佛教講習會】 http://www.flickr.com/photos/kagyu1188/sets/72157602827337754/
【2006年第12屆藏傳佛教講習會】 http://www.flickr.com/photos/kagyu1188/sets/72157603328694133/
【福德海雙月刊法務相冊資料庫】 http://www.flickr.com/photos/kagyu1188/sets/


【沈家禎居士簡介及演講集】

【甚麼是佛法】 http://book.bfnn.org/article3/2024.htm
【金剛經的研究】 http://book.bfnn.org/article2/1806.htm
【金剛經的研究(精簡版)】 http://book.bfnn.org/article/0044.htm
【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討】 http://book.bfnn.org/article/0704.htm
【觀世音菩薩修持方法及證悟過程】 http://book.bfnn.org/article3/2025.htm
【航運鉅子:沈家楨的度世情懷】 http://big5.huaxia.com/sw/szjy/2005/00300373.html
【沈家楨居士默默贊助聖嚴法師的故事】 http://www.baus.org/baus/newsletter/1998/nl56_merit_field.html



惡淨之理

P146L5~P148L5

惡淨之理者,謂諸能感於惡趣中極大苦因,或令變為感微苦困,或生惡趣,然不領受諸惡趣苦,或於現身稍受頭痛,即得清淨。如是諸應長時受者,或為短期,或全不受。此復是由淨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對治,圓不圓具,勢猛不猛,及時相續恆促等門,故無定準。諸契經中及毗奈耶皆說:「諸業縱百劫不亡。」意謂未修四力對治,若如所說而以四力對治淨修,雖順定受,亦說能淨。《八千頌大疏》中云:「謂若凡是近對治品,可損減法,彼由成就有力對治,能畢竟盡如金穢等,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說法,由此正理,則妄執心,所作墮處可無餘盡。諸經說云,諸業雖百劫等者,應知是說,若不修習能對治品,若不爾者,則違正理及違多經。說順定受,應知亦是如此所說。說不定者,雖不修習能對治品,然亦應知不定感果。」如是由悔及防護等,傷損能感異熟功能者,雖遇餘緣,亦定不能感發異熟。如是由生邪見嗔恚,摧壞善根,亦復同爾。《分別熾然論》云:「若時善法,由生邪見,嗔恚虧損,或諸不善,若由厭訶防護悔除,是等對治,傷損其力。彼等雖得眾緣會合,然由傷損,若善不善種子功能,豈能有果,從彼感發?由無緣合,時亦遷謝,豈非從其根本拔除?如經說云,受持正法,雖其所有順定受惡,亦當變為於現法受。又如說云,復次諸往惡趣業,此唯能感頭痛許。設作是云,若尚有果,唯頭痛者,豈是從其根本拔耶?諸惡業果,無餘圓滿,謂當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諸輕微苦,豈非即從根本拔除?於此略起頭痛等故,豈是本來原無果報?」雖未獲得真能對治壞煩惱種,然由違緣令傷損故,縱遇眾緣亦不感果,內外因果,多是如是。故雖勤修眾多善法,若不防護嗔恚心等壞善之因,則如前說。故須勵力防護嗔等,精勤修習不善還出。

2007/12/04

四力淨修

P143L9~P146L4

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理者,如《諦者品》云:「大王汝莫為殺生,一切眾生極愛命,由是欲護長壽命,意中永莫思殺生。」謂十不善及如前說,諸餘罪惡,發起意樂,亦莫現行。應修應習,應多修習,靜息之心。若未如是遮止惡行,雖非所欲,然須受苦,任赴何處,不能脫故。是故現前似少安樂,然果熟時,雖非所欲,淚流覆面,而須忍受,如是之業是非應作。若受果時能感受用無罪喜樂,如是之業是所應行。《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愛樂苦,於現或不現,莫作諸惡業。設已作惡業,或當作亦然,汝雖急起逃,然不能脫苦。任其居何處,無業不能至,非空非海內,亦非入山中。」又云:「諸少慧愚稚,於自如怨敵,現行諸惡業,能感辛楚果。作何能逼惱,淚覆面泣哭,別別受異熟,莫作此業善。作何無逼惱,歡喜意欣悅,別別受異熟,作此業善哉。自欲安樂故,掉舉作惡業,此惡業異熟,當哭泣領受。」又云:「惡業雖現前,非定如刀割,然眾生惡業,於他世現起。由其諸惡業,各受辛異熟,是故諸眾生,於他世了知。如從鐵起銹,銹起食其鐵,如是未觀作,自業感惡趣。」康瓏巴謂樸窮瓦云:「善知識說唯有業果,是極緊要,現今講說聽聞修習,皆非貴重,我念唯此極難修持。」樸窮瓦亦云:「實爾。」又敦巴云:「覺沃瓦心莫寬大,此緣起微細。」樸窮瓦云:「我至老時,依附賢愚。」霞惹瓦云:「隨有何過,佛不報怨,是方所惡,宅舍所感,皆說是由作如此業,於此中生。」

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如是勵力,雖欲令其惡行不染,然由放逸,煩惱盛等增上力故,設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須勵力修,大悲大師所說,還出方便。此復墮罪還出之理,應如三種律儀別說。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開示四法經》云:「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作已增長業者,是順定受,若能映此,況不定業。

2007/11/27

恆修異熟果

P142L2~P143L8

如《入行論》云:「苦從不善生,如何定脫此?我晝夜恆時,理應思惟此。」又云:「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謂既了知黑白業果,非唯了知即便止住,應數修習,以此是為極不現事,極難獲得決定解故。此復如《三摩地王經》云:「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可變餘相,然尊不說非諦語。」於如來語,應修深忍,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即彼經云:「一切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海問經》云:「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一法云何?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云: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於此乃是我等錯誤,全無解脫。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若校法時,與法乖反,猶如負屍,自妄希為法者、智者、淨者,極頂是為下愚。《集法句》云:「若愚思為智,說彼為愚癡。」故其極下,亦莫思為於法已解。又博朵瓦則引此《本生論》文觀察相續,如云:「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亦遠,東西二山中尤遠,凡與正法遠於彼。」此說我等凡庸與法,二者中間如彼諸喻,極相隔遠。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供千兩金,所受之法。朵瓏巴亦云:「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於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2007/11/21

八因三緣

P141L1~P142L1

異熟因分八:初者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又云:「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則當得長壽。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塊杖等,害眾生無病。」第二者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又云:「由依止無嗔,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妒果,當感妙同分。」第三者謂摧伏慢心,於尊長等,勤禮拜等,於他恭敬,猶如僕使。第四者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設未來乞亦行利益,又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第五者謂修遠離語四不善。第六者謂發宏願,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第七者謂樂丈夫所有功德,厭婦女身,深見過患,樂女身者,遮止欲樂,將失男根,令得脫免。第八者謂他不能作,自當代作,若共能辦,則當伴助,惠施飲食。如是八因,若具三緣,能感最勝諸異熟果。於其三緣心清淨中待自有二,謂修彼因所有眾善,將用迴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由純厚意,修行諸因勢力猛利。待他有二,謂見同法者,上中下座,遠離嫉妒,比較輕毀,勤修隨喜。設若不能如此而行,亦應日日多次觀擇所應行事。加行清淨中觀待自者,謂於長時無間殷重,觀待他者,謂未受行讚美令受。已受行者,讚美令喜,恆無間作不棄舍作。田清淨者,謂由彼二意樂加行,能與眾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此等是如《菩薩地》說,以釋補滿而為宣說。

2007/11/19

最精采的地方,最殊勝的好處

廣論教授53則 第四則

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現在舉個例子來說,就像做生意人一樣,你得到了這個做生意人的益,他把你要的東西送到你手上,派上用場,這個同時他就賺到了他的錢,這不是兩件事情。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也應該從這個地方著眼,否則的話,我們做一點點,自己覺得可以,稍微委曲一點就不行。要曉得你要嘛不做事情,要做事情是一定要委曲,這是第一個。而且只有在委曲當中,才能夠承辦事情,這個是佛法的特質!

  所以真正修學大乘佛法,在本論最精采的地方,不是一下就把大乘怎麼好、甚麼內容先告訴你,而是先告訴我們,你這麼做有甚麼好處?你不這樣做有甚麼壞處?把那個利害分析的非常清楚。當你體會到這個利害以後,便想那我要去做,然後呢?就告訴你去做的時候,從簡單的地方一步一步的來,增長你的能力,讓你體會到這個好處,也讓你體會到去掉壞處以後,能力增長了,體會加深了,慢慢的你走上去,成了!所以這個是本論最殊勝、最殊勝的好處

廣論P9L6,舊版錄音帶6A

2007/11/13

異熟果報

P139L11~P140L13

異熟果報分八:初者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第二者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第三者謂所勸教,無違敬用。第四者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第五者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第六者謂由營助一切事業,布施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第七者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又於大眾都無所畏,又與一切有情同行,言論受用,或住屏處皆無嫌礙。第八者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2007/11/06

云何作業

P136L9~P139L10

定不定受業者,如《本地分》云:「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作與增長所有差別者,即前論云:「云何作業?謂若思業,或思惟已身語所起。」又云:「增長業者,除十種業,謂一、夢所作,二、無知所作,三、無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數所作,五、狂亂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樂欲所作,八、自性無記,九、悔所損害,十、對治所損。除此十種業,所餘諸業。不增長業者,謂即所說十種。」

於相續中,現有眾多善不善業成熟理者,謂諸重業即先成熟,輕重若等。於臨終時何者現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則何增上多串習者。若此復等,則先所作,彼即先熟。如《俱舍釋》所引頌云:「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隨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2007/10/30

等流果

P135L2~P136L8

等流果者,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壽量短促,資財匱乏,妻不貞良,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貪嗔癡三,上品猛利。《諦者品》及《十地經》中,於其一一說二二果,謂「設生人中,壽量短促多諸疾病,資財匱乏與他共財,眷屬不調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多遭誹謗受他欺誑,眷屬不和眷屬鄙惡,聞違意聲語成鬥端,語不尊嚴,或非堪受無定辯才,貪欲重大不知喜足,尋求無利或不求利,損害於他或遭他害,見解惡鄙諂誑為性。」諸先尊長說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前所說者,是領受等流果。

2007/10/23

由意樂門故力大者

P133L13~P135L1

由意樂門故力大者,《寶蘊經》說: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須彌。於此諸塔,復經微塵沙數之劫,以一切種可供養事,承事供養。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僅散一華,其福極多。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勝劣,及緣自他利益事等意樂差別。

2007/10/16

由所依門故力大者

P131L10~P133L12

由所依門故力大者,謂如鐵丸小亦沉水,即彼成器雖大上浮,說智不智所作罪惡,而有輕重。此因相者,《涅槃經》說:諸愚癡者,如蠅粘涕不能脫離,雖於小罪不能脫離。由無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過,雖先有善為惡染污。故應現受異熟之因,變為極重那落迦因。又如少水投鹽一掬,則難飲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錢,不能還償,漸被逼縛受諸苦惱。又說五相,雖是當感現輕異熟,能令熟於那落迦中,謂重愚癡,善根微薄、惡業尤重、不起追悔、先無善行。故說輕微是指智者,能悔前失,防護後過,不藏諸惡,勤修善法,諸惡對治,若不修此妄矜為智,由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為尤重。

2007/10/08

十業道輕重

P129L5~P131L9
由無治故重者,謂不能日日乃至極少時持一學處,或亦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受持齋戒,於時時間,惠施修福,問訊禮拜,迎送合掌和敬業等。又亦不能於時時間,獲得增上慚愧惡作。又不能證世間離欲或法現觀

2007/10/02

嗔恚心

P127L12~P129L4

嗔恚心中,事、想、煩惱,如粗惡語。等起者,樂 打等欲,云何令其遭殺遭縛,若由他緣,或自任運耗失財產。加行者,即於所思而起加行。究竟者,謂於打等,期心決定或已斷決。此亦有五,全則圓滿,缺則非 圓。謂具五心:一、有憎惡心,謂於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二、有不堪耐心,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數非理思惟隨念故。四、有謀略 心,謂作是念,何當捶撻,何當殺害?五、有覆蔽心,謂於瞋恚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僅成損害心者,謂作是念:彼於我所,已作正作,諸無義事,故我於 彼當作無義。盡其所有幾許思惟,爾許一切皆損害心,如是願他現法,喪失親屬資財及善法等,及願後法往惡趣中,亦是損心。

2007/09/17

福慧居



2007.9/17(一)文智長老蒞臨福慧居,吾家同修請益:
原擬偈頌
涓涓法音遍傳十方
謙謙如水盡受法義
壯麗人生惠施修福

文智長老修改後:
涓涓法音傳十方
謙謙如水受法義
壯麗人生惠施德
及興隨順供三寶

感恩文智長老,賜此偈頌。

2007/09/11

憶師恩法會前行

2006年憶師恩法會專題<福智之聲171期>

本期憶師恩法會專題分六個單元呈現:瞻禮聖塔憶師恩、僧團法師憶師恩、承辦法人事業憶師恩、福智園區憶師恩、美妙樂音憶師恩、心手相連憶師恩。

八關齋戒

  • 摘自佛法要義日常法師開示
    1. 所以居士看見自己內心的行相以後,將來用功不是在生活中處處擋住它,而是短期的進修,如八關齋戒,那時一天一夜一定可以守得非常清淨。首先就要認識這些。 認識了以後,平常要多積功德,還是照樣的上班、研討廣論,要做什麼,就照常做什麼。平常的時候,早晚努力祈求、皈依。假定做得好的話,到時候,皈依的心就 開始不一樣了,皈依的心真正有的話,祈求的效果自然而然就產生了,這是眼前我們能做到的。然後,八關齋戒一次一次的來,這是眼前真正重要的。最好第一次一 定到道場來,有了一次、兩次的薰習以後,我們到台北或者什麼地方,遇到禮拜天,居士就集中起來受八關齋戒,那一天就好好的用功。如果這樣下去的話,效果會很快出現。...在家居士修學原則
    2. 八關齋戒就是在家居士的出家法 ... 所以持戒者,不是心裡好像老有一件事情在做,而是內心當中,會有一種警策的力量在。比如諸位來到這裡,內心當中不知不覺地就有個警策的力量,因為內心當中 對此有個嚮往、有個恭敬在,你就不會吊兒啷噹。為什麼同樣的境,一個境你會悠悠放任、吊兒啷噹;一個境內心當中就有一份警惕、恭敬的心?佛菩薩根本不需要 我們對他們恭敬,你吊兒啷噹,佛菩薩絕對不會因此而受害,他也不會生氣,可是對我們來說,這個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就是受戒後的隨行,總稱持戒。 ...「戒」的隨行
  • 八關齋戒記上輯 下輯

2007/09/03

粗惡語

P124L1~P127L11

粗惡語。事者,謂諸有情能引恚惱。意樂中想、煩惱如前。等起者,謂樂粗言欲。加行者,謂以若實,若非實語,或依種過,或依身過,或依業過,或依戒過,或依現行所有過失,說非愛語。究竟者,《攝分》中說:「究竟者謂呵罵彼。」《俱舍釋》說:須所說境,解所說義。

2007/08/21

顯十業道而為上首

P120L8~P123L5

如是了知苦樂因果,各各決定及業增大,未作不會,作已無失。彼當先於何等業果所有道理發起定解而取舍耶?總能轉趣妙行惡行三門決定,三門一切善不善行,雖是業道不能盡攝,然諸粗顯,善不善法罪惡根本諸極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說十黑業道,若斷此等,則諸極大義利扼要亦攝為十,見此故說十白業道。《俱舍論》云:「攝其中粗顯,善不善如應,說為十業道。」《分辨阿笈摩》亦云:「應護諸言善護意,身不應作諸不善,如是善淨三業道,當得大仙所說道。「由善了知十黑業道及諸果已,於其等起亦當防護,使其三門全無彼雜。習近十種善業道者,即是成辦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種義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眾多門中數數稱讚。《海龍王請問經》云:「諸善法者,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為根本依處?謂十善業。」又云:「龍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業邊際,一切種子集聚,生一切穀,若耕若耘及諸大種,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處所。龍王!如是此諸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是故《十地經》中,稱讚遠離十不善戒所有義理,《入中論》中亦總攝云:「若諸異生諸語生,若諸自力證菩提,及諸勝子決定勝,增上生因戒非餘。」

2007/08/14

業增長廣大

P117L6~P120L7

是故微細黑白諸業,如影隨形,皆能發生廣大苦樂。當生堅固決定解已,雖微善業,應勵力修,微少惡罪,應勵力斷。如《集法句》云:「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又云:「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又云:「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本生論》亦云:「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若未修施尸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2007/07/31

正歸依是為法寶

P115L11~P117L5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舍而修正行,是為修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舍,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2007/07/24

耕耘福田

P111L9~P115L11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灑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惜,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2007/07/17

隨念大恩恆勤供養

P109L4~P111L8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

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構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

2007/07/10

2007/07/03

恭敬三寶

P107L1~P109L3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2007/06/12

歸依已所學次第

P104L11~P106L13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深見過患,令意厭舍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悲愍有情者,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2007/06/05

數數思佛功德

P101L9~P104L10

博朵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2007/05/29

語功德

P98L4~P101L8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一剎那心遍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應如是念。

2007/05/15

思修三惡趣苦

P94L1~P98L3

以是因緣,思惡趣苦。
其中分三:一、思惟地獄所有眾苦,二、旁生所有眾苦,三、餓鬼所有眾苦。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恆常勵力修習。內鄔嗉巴亦云:應觀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便,隨力令發畏怖之心。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舍。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次乃遍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2007/04/24

皈依勝利

P113L6~P114L6

今日上課從班長手中接到期盼已久的名牌,內心欣喜,再見到如證法師開示皈依勝利的前段內容 ,更覺殊勝。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舍世間諸餘方便者。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影片:2007.4.24皈依暨浴佛法會如證法師前行開示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分二︰攝分所出勝利,教授所出勝利。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及興隨順三寶供養


【◎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
為什麼「隨念三 寶數數皈依」放在第一呢?因為這是根本,根本有了以後,正皈依是皈依法,如法去行持,但要去做需要有很多條件,我們現在福德不夠所以 要先供養,供養以後,再進一步去做的時候就隨念悲。大乘跟小乘的差別就在悲心,是只管自己還是像佛一樣兼顧別人,我們既然要學佛,佛的廣大功德是由悲心成 就的,因此我們不但自己要皈依,還要幫助一切人令得皈依,不但自己解決問題,還要幫助一切人解決問題。
既然自己找到了正 確的、最好的路,現在有能力了,馬上就要隨念悲,讓周圍的人跟我一樣,因為他們曾經都是我的父母!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這樣漸 漸增長的話,到後來進入中士,發起了出離心,那個時候我們自然很容易就想到旁人;否則一開始就只管自己,不管你做得多好,到後來要學大乘就困難了,因為習性一旦養成了要扭轉過來是很難很難的。這一點我們自己稍微反省一下,很容易就看得出來。所以才一皈依,剛剛從緣自己的顛倒當中出來學佛的時候,就應該把這 個種子就隨分隨力地放下去。這樣去做的話,一方面自己的福德會大大地增長,另一方面我們將來要走的路,順理成章地就是這條菩提大道。現在太多學佛的人,都在這點上面把握不住。因此,我們現在學佛了,也希望別人和我們一樣來皈依三寶。

【◎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既然我們皈依了三寶成為佛弟子,前面這個基礎有了以後,不管做什麼事 情,有什麼需要,真正做的時候,都應該要照著佛菩薩的方法去做。所以第一個先要 供養、啟白三寶。譬如做一件事情,先想想做這件事情是為了什麼?如果是為了供養三寶而做的。應該要依照佛告訴我們的方法,不照著世間其它的方法去做,這個是皈依以後應該學的;不管做什麼重要的事情,應該把以前世間的方法棄捨掉。前面已經說明過,假定需要世間的方法,請他為助伴,作為次要的,輔助的,這個可 以。因此大師在下面特別說明,在任何情況之下,不應依止不順三寶的邪道等儀。如果不是請他來做輔助,而是以他為主要的,那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可以,而是應 該以三寶為主;如果還需要世間的很多幫助,就照這個原則而請他來,這個我們要把握住。第四點最重要的是要至心歸憑三寶,所有一切作為應該依照三寶的方法去 做,這一點最重要。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分二:① 攝分所出勝利,② 教授所出勝利。﹞
【◎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單單皈依所得到的福,假定看得見,能夠衡量的話,這個福報以三界為容器都無法容納。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這個地球,只是欲界的一部分, 是很有限的,這個地球是人類以及畜生所居住的處所,地獄也在欲界當中。天有欲天、色天、無色天,也還在三界當中。皈依的福廣大得無法想像,以三界來衡量也 沒辦法衡量。就像你要去量大海水,用手一捧一捧地量,那是永遠捧不完的。假定你至心皈依的話,所得的福報即使以三界來衡量,也像用手掌捧大海水一樣,沒辦法衡量它的福,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我們最難生起的就是淨信心,淨信心非常非常難。我們現在信心是有一點,但很微弱,很多地方被無始來的習氣障礙住了,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必須努力克制。關於習氣,每個人只有自己認真去對境體會,就比較容易感受得到,否則習氣現起我們根本不知道,但願同學們以這一點來互相策勵。以上是第一個獲 廣大福。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 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
《念集》中說:如果我們白天晚上都能隨念佛的功德,皈依佛只有我們人 才能夠得到呀!這裡只引出皈依佛的部分,《念集》中對皈依法、皈依僧也同樣這樣 說。如果能夠這樣去想的話,就會增長歡喜。在我們的感受當中好像沒有這麼歡喜,至少對我來說一般情況之下沒有,但真正用心去想的話,一定會生起歡喜的。舉 個例子來說,假設你心目當中一直有個想要的東西,譬如在童年念書的時候,看見旁邊的小朋友有什麼東西,會覺得我如果也得到那多好呀!也許剛開始時胃口很 小,只想有輛腳踏車,一旦得到了,往往會歡喜得晚上睡不著覺。皈依三寶對我們有絕大的好處,只是我們自己的善根太差所以不了解,如果真正了解了,想到皈依 三寶有這麼多好處,就會越想越高興。這個是非常實在的,只要諸位願意去做的話,一定會體會到這個特點。


【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慧學而得解脫。】
皈依不是單單嘴巴上念一下,而是在我們內心當中。如 果你如法皈依的話,皈依以後一定會照著去學,因為皈依的原因是知苦,而且是非常大的苦逼,而你曉 得三寶是唯一的救護,所以一定會拼命認真去做;就像被毒蛇咬了,腳馬上腫,曉得要立刻找醫生否則一定會送命,你一定馬上盡力去做,這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如 理了解了皈依以後,一定會努力照著去做。照著去做福就一定會增長,然後腦筋思惟的全是佛的教誡。因為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所以平常掉舉、散亂的狀況一定會 減少,罪障漸漸淨除,念力慢慢凝聚。因為念力凝聚,進一步依法增上的話,不但會由念而得定,也能在定以後得慧,慧是解脫的根本,所以得到大清淨,以上是第 一個四聚。(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113L4~P114L1)
  • 供養三寶大福田 集資淨罪福智行──如證法師開示  (福 智之聲第117期)
    有時候你會覺得學佛學很久了,道理上也知道有佛的存在,也知道自己要成佛,可是想了老半天就是沒有感覺。沒有感覺並不是說你完全沒有善根,而是因為資糧不夠。...有時候我們對境也知道不能對別人起瞋心,然後透過佛法法理思惟也知 道,起瞋心的是這個「我」,不要被這個「我」傷害,可是你明明就有另外一個理由:「可是對方明明還是有錯呀!」道理都懂,心就是轉不過來,原因是在哪裡?因為資糧不夠!如果能夠透過眼前的這種供養承事佛菩薩,或是如理的懺悔,當資糧夠的時候,同樣面對一個境界,透過這樣的思惟,想:「這是我的錯呀!」你這一念現起來以後,你發現腦袋還能再想下去,內心就會有一種感覺:「這真的是我的錯,傷害的就是這個『我』!」這雖然只是一種感覺的轉換而已,但是就是資糧夠不夠的差別。
  • 永懷阿媽
    祈願 吾家傳承阿媽晚年堅毅不拔的學佛精神,永永遠遠,追隨師父學習佛法。
    出了屋外,一進入田中小道,我笑了,對母親說「阿媽」啊!您真是佛啊!您說太陽不大,真得就不大.....棄自自在
  • 永懷阿爸
    阿爸,我從來沒聽您,講到過去被欺悔的代誌,雖然您攏是惦惦,但是我知道…惦惦嘛是一種慈悲,惦惦嘛是一種勇氣。
  • 廣論P309L5如云:「不應自退怯,謂不證菩提,如來諦語者,作此諦實說。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彼發精進力,證無上菩提。況我生人中,能知利非利,不捨菩提行,何不證菩提。」(入菩薩行論第七品精進第17~19偈)
  • 祈願以此金瓜蚊子因緣策勵自己精進向上,生生世世跟緊師父,證得菩提!
  • 2007.4.24廣論上課分發名牌,期盼已久的名牌,終於到手,內心相當喜悅。接著上課內容是觀看如證和尚開示皈依浴佛法會的前行影片,和尚引廣論P113L9開示"第五由知勝利...."。當時的我還沈浸在拿到名牌的喜悅中,看著名牌上名字,心想得來不易啊! 回神到和尚開示的那頁內容,驚見"及興隨順三寶供養....",廣論課本上竟有我的名"字",真是妙哉! 難得的名牌因緣.....
  • 《事鈔》云:『今略指宗體行相,令後進者興建有託。』
  • 《資持釋》云:『興謂發心,建即立行,識體進行,成因感果,故云有託。』
    因此在這個地方,略略地把這個宗體行相指出來了以後,令我們後面要想學的人 曉得:!原來這個是這樣的啊!策發我們的信心,使我們能夠了解,這點來說,就是 確立正知見,正確的知見。所以這個就是「興」字的意思。(日常師父開示備覽手抄稿第一冊653B11'16"~12'14")
    然後這個行持當中的一個標準,隨時看:「欸!現在我的心裡面是不是依照著正知見去行持?還是不是?」不是的,把它擋住,雖然你想做也 要把它擋住;是的,雖然你不想做的,也該去做。戒的真正的內涵在這裡,所以叫作「攝心為戒」。(日常師父開示備覽手抄稿第四冊20831A19'16"~19'40")
    -->吾依正知見行持-->順心如意,興隆佛法。
  • 《佛說興起行經》上、下二卷共十品,佛為舍利弗說十事宿緣:孫陀利、奢彌跋、頭痛、骨節煩疼、背痛等。如來眾惡皆盡萬善皆備,猶不免宿緣,故勵勸佛子當護身三口四意三諸業。
  • 2018.6.30~7.4福智鳳山寺「探索生命營」歡迎青壯年報名!

思惟地獄諸苦極難堪忍

P89L4~P93L9

生死苦中,諸惡趣苦,極難忍受,其中復以地獄諸苦極難堪忍,於一日中,以三百矛,無間猛刺,所有痛苦,於地獄中,微苦少分,亦莫能比,諸地獄中,又以無間苦為至極。《親友書》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如是一切眾苦中,無間獄苦極粗猛。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喻非能及少分。」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勵,輕微惡行,莫令染著。即前書云:「此諸不善果種子,即身語意諸惡行,汝應盡力而策勵,縱其塵許莫令侵。」

2007/04/10

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P83L11~P86L9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須棄舍,況諸餘法。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舍我,我亦決定棄舍彼等,而赴他世。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系,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

2007/04/03

觀功念恩在僧團

影片:觀功念恩在僧團
從如證法師與淨遠法師對話中,觀師父功德,念師父恩澤,生起依師信心,同心同願,建立教法,正法久住。

2007/03/27

思惟死無定期

P81L4~P83L10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便專籌備久住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此事亦為善哉。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當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利。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親友書》云:「七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諸至極微弱人。」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而修正法。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實,病死衰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

2007/03/20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

P79L9~P81L3

《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故於眾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如迦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語。」非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不減壽量之時。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存之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峰墮時,未至地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此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此後日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峰墮地壞,豈於此空受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

2007/03/13

四大山王-老病死衰

P78L1~P78L7

【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卻。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卻。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靜息。」】

這段文是說「死」這件事情,我們是做不了主的,一切有情都沒辦法逃得了,不管用財物、咒、藥等種種的方便,都不能令死主退卻。「咒」的確有很神奇、不可思議的能力,世間也有很多東西很靈驗,但這些都沒辦法讓人不死,所以《教授勝光大王經》說:就如「四大山王」(山王就是山當中最大的),這四個大山王非常堅固,一點也不會被破壞,「觸天磨地」就是上面碰到天,下面觸及地,從四面八方過來,所過之處,小草、大樹,有情、無情,所有一切全部逃不掉。不管你有名、有財,或者懂得藥、咒,這四大山王來的時候都擋不住,那是非常恐怖的。
這四大山王比喻的就是前面說的老病死衰。「老壞強壯」這一點,你們還體會不到,我已經深深感覺到了,但願你們感受到的時候,已經有了修行,那就不怕了,否則到那個時候就來不及了。我常常跟諸位講,我當年也跟你們一樣靈活,即使是在很多同學覺得師父的腦筋這麼好,實際上我已經衰退很多了,很多事情剛剛講過就忘得乾乾淨淨,太多東西都記不住了。經上有提到老苦,我現在對裏面所講的內涵感受很深。它說老的時候有各種現象,譬如站起來像拔樹,坐下去像斷索的袋子。你們有時候到後山去出坡,要拔一棵小樹是不是感覺到很困難?如果拔大一點的樹就更困難了。老的時候,你坐著要站起來,就會有這種感覺,我想你們絕對想像不到,你們要站起來輕而易舉,從來不會感覺到有困難。我當年也無法了解,站起來如拔樹是什麼情況,而現在真的感覺到了,而且常常有這種感覺,實在是非常辛苦,老了就會這樣。
  坐下來像斷索的袋子是什麼情況呢?現在你們不大容易看得見那種袋子了,老一輩的人會用一種袋子裝穀子、米、麥等等,然後把袋口用繩子綁住,揹在背上,如果繩子一斷,袋子就掉下去,整個就塌下去。如果勉強講的話,就像牛拉屎,會一下子整個塌在地上一般,老的時候,坐下來就會一下癱在那裡。我第一次看見這些關於老苦的描述,是在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候的年紀已經比你們現在大很多了,我還是無法想像年老時這樣的情況,所以後面共中士道中說,幸好老是慢慢地、不知不覺中來的,如果是一口氣來的話,我們在座沒有一個人受得了。
病,我想你們都感受得到,原本生龍活虎,但病的時候躺著呻吟,動也動不了,吃也吃不下,平常高興的事,到那時候一點興趣都沒有了。衰也是這樣,本來是很強壯的身體,會變得虛弱、不聽使喚,最後就是死。世間就是這樣,沒有任何人或任何東西擋得住這四大山王。

原文出自 日常法師 所著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2007/03/06

念死勝利

P74L2~P76L10

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之時,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為一切衰損之門。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2007/02/13

密咒規

P72L3~P74L1

《定資糧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報樂,背棄諸攝持。圓滿信等財,敬師等於佛,具師教律儀,善勤於修習。瓶密諸灌頂,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語心,清淨成就器。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

2007/01/30

圓滿道次第

P70L13~P72L2

《道炬論》說:如是建立道之正體,故道次第亦如是導,大覺沃師,於餘論中亦嘗宣說。《攝修大乘道方便論》云:「欲得不思議,勝無上菩提,賴修菩提故,樂修為心要。已得極難得,圓滿暇滿身,後極難獲故,勤修令不空。」又云:「如犯從牢獄,若有能逃時,與餘事非等,速從彼處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時,與餘事非等,應當出有宅。」又云:「歸依增上戒,及住願根本,應受菩薩律,漸隨力如理,修行六度等,菩薩一切行。」又云:「方便慧心要,修止觀瑜伽。」《定資糧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報樂,背棄諸攝持。圓滿信等財,敬師等於佛,具師教律儀,善勤於修習。瓶密諸灌頂,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語心,清淨成就器。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

朝禮法會:93年
祈願法會

2007/01/23

真菩提心

P68L10~P70L12

故於下士之時,思惟自於諸惡趣中,受苦道理;及於中士之時,思惟善趣,無寂靜樂,唯苦道理。次於親屬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習,即是發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從此發生。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非是引導令趣餘途。

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於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次為此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歸依為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於諸學處應勵力學。次應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次應舍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餘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令有染,設若有犯,亦應由於如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為淨治。次應總學六到彼岸,特為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道炬論》說:為發通故,修奢摩他者,僅是一例,覺沃於餘處亦說為發毗缽舍那,故為生觀亦應修止。

2007/01/17

三士道引導之義

P66L1~P68L9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

如是雖說三士,然於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餘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或分或支。馬鳴阿闍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云:「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行,舍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諦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是故此中非導令趣,唯以三有之樂,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為自利唯脫生死,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將少許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導前行,為修上士道之支分。

2007/01/09

暇滿難得應速修

P62L13~P65L7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一欲樂,須思四法。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雖於現法定須修行,然於前前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總攝此二為應速修,作三亦可,是則念死亦與此系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生不待今生度
更待何時度此生

2007/01/02

暇滿義大

P59L2~P62L12

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蒙,而為重大?曾數馳奔諸惡趣等無暇險處,一次得脫,此若空耗仍還彼處者,我似無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門應數數修,如《聖勇》云:「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於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

敦巴亦謂慬哦瓦云:「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慬哦亦於每次修時必誦一遍《入中論頌》中「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於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而為心要,應如是學。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謂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辦,此諸道理亦應思惟。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義大之身。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壞,如至寶洲空手而返,後世亦當匱乏安樂,莫得暇身。若不得此,眾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誑?應勤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