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8

念佛道理

【◎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遍。】

佛的意功德分智跟悲,其中智慧功德就是對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就是所有該知道的--佛沒有不知道的,而且知道的程度,就像看掌中菴摩洛果一樣。平常我們看東西,遠遠地看不清楚,拿在手上就能徹底看清楚。   

什麼叫「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呢?一個是講性空--真諦;一個是講緣起--俗諦。有一句話說:「人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人生,要想認識 無限的宇宙是不可能的」。通常世間人的看法是這樣,這是因為並不了解佛的功德;若能真正了解佛的功德,照著佛法去做,我們人人可以像佛一樣認識一切。我們 把一切法總括起來可以分兩種:一個是緣起相,一個是性空的部分。緣起就比如你用功讀書,將來就能得到好的成績等等,一切人事物都是展轉相關的。真正最究 竟、圓滿的緣起就是法界緣起,任何一樣東西要推它的原因,可以推到重重無盡,這就不是普通人所能緣得到的,但是世尊能夠緣得到,這是盡所有性。   

性空則是說任何一樣東西它的體性都是空,這叫如所有性。因為是性空所以是緣起,因為是緣起所以性空。佛對這兩個都能夠看得很清楚, 所以說「智無礙轉」,能夠沒有任何障礙地了知一切,所以世尊(能仁就是世尊)的智慧遍知一切,除了佛以外,其他的菩薩、聲聞就沒有辦法了解得這麼透徹。世間的凡夫那根本不必談,就算相似的認識了一點點,真正的內涵也不可能知道的。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

一切有情之所以不能自在,是因為我們有煩惱和業,而世尊煩惱、業都解決了,可是也有一樣東西綁住他--大悲。世尊由於大悲推動,使他要救一切眾生, 這令世尊不能自在。也就是說,世尊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眾生;我們只為自己而忙,但世尊不是,他所有的問題已經完全解決了,所忙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要救一 切眾生。所以前面說大師外支已成。見到眾生苦,世尊的大悲從來沒有間斷過,沒有一剎那停止過,永遠隨著大悲轉。他有悲心又有智慧,這是我們應該認識而不斷思惟觀察的。

【◎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一切所應作事。】

前四句是總的,世尊的身、語、意都是任運、無間地正饒益一切有情,不但願意幫忙一切有情,而且是正確無誤的。現在世間上也有人能夠幫忙我 們,可是並不普遍,而且幫忙我們的方法並不正確,所以沒辦法真正地解決問題;世尊卻不然,他幫忙我們有兩個特徵:一個是任運,一個是無間。任運就是自然而 然就是這樣,像前面說世間所有的眾生,每個人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他以剎那心相應慧,不須經過思考自然就能夠回答,佛有這種能力,而且這種能力從不間斷,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既然佛有這樣的能力,那豈不是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被他救出來了?沒有的原因其實前面已經說過了,大師外支已成,實際上是我們自己內支的問題。由於所化的眾生不同,只要因緣具足,世尊沒有不救他的,而且一定救到圓滿的程度,遠離真正的衰、損,一定會做所有應該做的事情。了解了這些,我們應該策勵自己,大師外支已成,問題是我們怎麼把貪著世間的心轉變過來,怎麼把眼前綁住我們的業,照著世尊告訴我們的方法一步一步想辦法淨除,這整個的內涵也 就是現在學的《菩提道次第廣論》。

【◎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這對我們非常重要,上面講的念佛道理是簡單的說明,假定我們能夠由各種不同的角度去憶念、思惟佛的種種功德,就能夠從很多方面引發淨信心,不但 「信」而且「淨信」,這個才是真正我們要的。現在我們普通人的信,可以說是不清淨的迷信,因為並不了解真實的狀態,只是人云亦云。假定不但引發了淨信,還能夠數數思惟的話,那這個信心的內涵會非常猛利。平常我們的信心很弱,所以擋不住煩惱,假定心很猛利的話,那一定可以擋住煩惱。平常我們聽課常常有人打瞌 睡,就是因為心裡並不猛利;假定我們多思惟佛的功德的話,一定不會這樣,這是我們眼前能體會得到的。能這樣的話,不但猛利而且是常恆相續。思惟佛的功德是如此,思惟法、僧的功德也是如此。(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101L9~P102L12)


日常法師開示──摘自福智之聲第 109-110期合刊

  • 逆緣的可貴──89.11.17皈依法會
    對學佛的同學來說,逆緣的增上需要很多條件,逆緣之所以能增上,是因為跟法相 應...所以對著逆緣的時候,如果你有方法使你的正念提起來的話,那逆緣就是幫助你提升的。
  • 悲智威德不思議──89.11.17皈依法會
    一切的障礙,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自己的煩惱,煩惱如果不能徹底淨化,本身就是一個麻煩,不僅會傷人,然後業回過頭來一定是傷害自己...平常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事情,學了佛以後第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標準放寬,代別人著想。這句話很容易講,其實很不容易做到,卻很值得我們去做。你用你自己的尺度衡量,那就是自己的執著,代別人想的話,執著就減輕了。
  • 點亮心燈──89.11.20圓根燈會
    今天晚上點這盞燈是什麼燈?我們說「心燈」--要照亮我們的心。為什麼要照亮這顆心?因為這心本身跟佛是無二無別的,我們稱為「佛性」--我們每個人都具 足的,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離苦得樂不是語言文字,我們一生是不是都是被離苦得樂這個力量推動著?但是內心雖然有這個力量,卻沒有朝這個方向去發展,所 以我們稱它為障礙,這個障礙分為煩惱障、所知障,我們整個的被困在這裡...假定我們看不見那個障礙,不拿掉那個障礙的話,心燈點得起來嗎?

2010/08/20

語功德

◎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應思惟此希 有道理,

世界上所有的有情在同一個時候提出不同的問題來,世尊當下就能以「剎那心相應慧」,不要經過思索地,馬上能夠把 握住所有的問題,而且他一句話便能夠 解答一切。妙的是,問他的眾生各各不同,用什麼語言問他,就聽見佛用什麼語言回答,問什麼內容,佛也回答什麼內容,不管深淺完全能夠回答。這是佛的希有功 德,我們覺得好像不大可能,實際上這是由於我們無明、福薄才會產生這樣的看法。就是世間的普通人,透過學習都可以多少做得到,的確有人可以一面跟人講話, 手裡還做著事情,腦筋裡又想著別的事情;或者是一面在打電腦或開車,旁邊有人跟你講話,你還是可以一方面眼睛看著前面,一方面與他應對。我們的確有這個能 力的,如果我們不斷地練習、增長,是絕對做得到的。   

在我小的時候,曾看見過做生意的帳房,他們都有這個本事,一手撥著算盤,一手記 帳,眼睛看著帳簿,跟他講話他也能應對,同時做好幾件事 情,別的東西可以做錯,帳做錯是非常嚴重的,真正有本事的帳房就是這樣。很多祖師大德也都有這種本事,但他們不會炫耀,因為佛法的中心是在業感緣起,而不 是這些神奇異能。憨山大師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位大師,他有一個很有趣的本事。他有一段時候很至誠恭敬地寫經,全部精神都貫注在上面。如果是我們全部精神貫 注在上面,旁人講話就都聽不見了,甚至會覺得人家干擾;他非常恭敬地寫,別人跟他講話他也可以應對,所以有人讚歎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也有人懷疑。曾經 有人想要試試他,一口氣找了好幾個人去,大師在那兒很至誠恭敬地寫經,好幾個人同時問他,每個人問的問題都不一樣,都是奇奇怪怪的,但是大家都感覺到,他 所回答的話就正如你問的,絲毫不差。平常我們在做簡單的事還可以回答,現在有好幾個人在同時間問,這是很複雜的,而且他又全神貫注於寫經,竟可以無誤地回 答。   

我舉出這些例證,是要告訴大家,如果你們真正透過正確的方法去練習,法爾如是,我們本身就有這個能力的。只是我們都被無明習氣所覆 蓋,自己還很執著,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所以《廣論》前面叫我們要斷器三過在《中庸》有兩句話「賤而好自專,愚而好自用」,我們已經這 麼差,卻還很執 著,不願意放下自己,好好地接受聖賢的教導,這個才是我們問題的根本所在。

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一剎那心遍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 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

世尊為什麼這麼了不起?因為他已經徹底解決一切問 題,圓滿一切功德,所以最殊勝的導師只有佛,二乘的聖者和菩薩多少也證得,但是證得最圓滿的只有 佛。他以梵音宣說正法,梵音就是清淨的音聲,他能夠善巧地轉種種的正法之輪。法輪有好多種意義,「輪」是轉動的意思,也就是說,佛把他體證的法經過語言轉 到我們的心裡,把我們的煩惱摧破、壓碎,煩惱淨化了,業就改善了,因此能夠「盡諸人天苦邊際」。在三惡道當中固然是苦,其實人天也是苦,但 是要跳出生死輪 迴,三惡道是沒能力的,只有人天可以。透過了世尊的正法,能夠把所有的苦究竟圓滿地通通淨除,那就是世尊的語功德。

【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 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 癡。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應如是念。】

《百五十頌》 當中說,世尊的形相無比的莊嚴,他說法的語言和美到極點,任誰聽見了以後,內心都會完全被他吸引過去,這是從表相上面說;進一步從內容 上面看,佛能靜息我們種種的煩惱毒,我們的貪像灰塵一樣無量無邊,不曉得有多少,佛就像雨雲一樣能止息它。瞋像毒蛇一樣,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蛇跟龍的剋星 就是金翅鳥,一碰到金翅鳥,他們就降服了。世尊也是一樣,能夠解除我們的瞋毒。還能摧壞我們的愚癡無知,就像日光照破黑暗一樣。我們還有一個大困難│我 慢,我慢如高山,而佛語就像金剛一樣,所有的東西都被他摧破,而且他真正能夠絲毫沒有錯誤地見到問題的中心,所以說「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 易解,尊語具善說」,他能非常善巧地解釋,如果不善巧的話,他講的雖然是正確的方法,但是因為義理非常深奧,所以我們不一定真正能夠懂,現在世尊能夠非常 善巧地把最深、最難的法表達出來,使我們容易了解,所以世尊講的法,真正是最究竟圓滿的,所以是「善說」。   

再進一步來說,世尊講話 的言音非常和美,因為他法爾具有這種功德,我們不管在做什麼,佛一講法,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整個心都會被他 吸引。至於所講的內容,假定我們照著去正思惟的話,一定會了解。我們不是不能了解,問題是欠缺去思惟,如果正確思惟的話,一定能把三毒淨除。我們覺得自己 很欠缺,現在得到了佛法,所以會感到慶慰,這也是放逸者的皈依處,因為我們原本好樂世間的種種,聽了他的話馬上生起厭離。「尊語相稱轉」,對於不同的根 器,佛能夠恰如其分、善巧地轉種種的法來淨化我們的煩惱。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聽見了佛語會無比地歡喜;中等智慧者聽了能夠增長智慧;「能摧下者翳」, 「翳」就是眼睛被遮蔽了,佛法能夠淨除我們的無明黑暗,這個就是世尊的語功德。佛的語功德無非只有一件事情--利益一切眾生,所以我們不但要知道,更應該 這樣去思惟,時時憶念。(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100L13~P101L8)

  • 皈依 歡喜行──2010年皈依法會 ──福 智之聲第192期
    淨明法師舉《百緣經》裡滿賢婆羅門遙請佛緣的公案,帶著大家領納佛的身語意種種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遙想有佛陀在的那個 美麗世界,多麼令人嚮往。比對於我 們的 生命,也因為遇到了如同佛陀一般,具備悲、智、力功德的師父,而變得光明燦爛,使我們隨業流轉的無明續流,因此而有機會改變。在對師父觀功念恩之餘,我 們 更應發起想要跟師父效學,以這樣的發心去皈依。
  • 我 的生命一定要改善──福 智之聲第167期
    我從師父的錄音帶當中找到下手處。舉個例子,在「能依學者之相」(二十九頁第三行):「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 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我感覺師父在這一段用很重的語氣說:「我 們常常走不上去,原因是什麼?我們不了解自己的狀況,沒有具備這條件,所以呢,不但學不上去,你沒有得到的,也得不到;你得到的,一定會退失掉,而且是不 知不覺。」聽到這一段我很震撼,我覺得我找到了為什麼學不上去的原因。

2010/08/06

如何皈依

※﹝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① 知功德,② 知差別,③ 自誓受,④ 不言有餘而正歸依。﹞

這裡是引《攝決擇分》當中所說的皈依的綱要,一共分成四個部分:要知道三寶的功德;還要知道三寶的差別,就是三寶各有什麼特徵;第三個自己誓願去受 皈依;最後是「不言有餘」,除了三寶再沒有其他的皈依處了。   

為什麼要先知功德?在前面提到,我們是因為苦逼所以求皈依,這是推動我們的力量,但如果對所要皈依的對象的功德不了解的話,我們就不會 去皈依他;或者理論上清楚了以後,如果不能透過思惟使內心當中真正改變的話,我們還是會隨順著自己的習氣。既然因為怕苦而找能解決我們痛苦的對象去皈依, 當然對所皈依的對象有什麼功德,我們一定要先知道。知功德跟知差別,就是確實了解所皈依的對象他具有什麼樣的好處,以及三寶之間的差異,這兩個條件具足 了,皈依的第二因才是真正地圓滿。   

下面講自誓受,既然了解了這一點,自然而然誰都願意誓願去皈依。願就是好樂心,誓願則是非常強盛的好樂心。我們是經過辨別了之後, 確信佛、法、僧才是救我們的。除了這個以外,其他不順這個正確的因的對象,當然就不願意去皈依。我們就是因為找不到離苦得樂的正確的因,所以才產生痛苦, 現在找到了,怎麼可能再去皈依別的?如果去皈依別的,真正的好處就得不到了。所以這裡是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皈依的原則。

※﹝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① 佛功德,② 法功德,③ 僧功德。今初分四﹞

大師告訴我們,真正重要的,不但要了解,而且要不斷思惟憶念所皈依處的功德,也就是佛、法、僧三寶的功德。先說佛功德,佛功德分成身、語、意、業四 部份,就是除了身、語、意以外,還要知道佛做些什麼事。

【◎ 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如云:「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 頂,為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 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遊行時,雙足如妙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

我們所以皈依他,是因為了解他有這樣特別的功德。就像我們為了要脫離三惡道苦而努力去思惟,就會有強盛的力量推動我們很想逃開一樣,現在也努力思惟 三寶的功德,透過皈依我們不但能夠逃得開苦,而且將來能夠像佛一樣解決一切問題,所以思惟對我們是很重要的。偈頌中所講的內涵,文字比較容易了解,了解了 以後,主要的還是在我們怎麼去思惟決擇。   

偈頌中只是舉出一部分身功德,實際上佛的功德是無量無邊,我們完全無法想像的。第一句總說佛的身功德。佛身有種種的相好莊嚴,其莊嚴是 我們無法仰望的,就如同萬里無雲的秋空,以宇宙間所有的星星莊嚴著一般。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八萬四千無量的形相莊嚴,佛身是所謂紫磨金色,這是我們 勉強以世間最珍貴的寶物去想,實際上,他比我們想像得到的珍貴,不曉得要超越多少倍。就像地獄的苦,我們世間再苦也沒辦法去想像地獄的苦;同樣地,我們世 間再好也沒辦法想像世尊的好。我們只能以世間最好的東西努力去想,來策動我們對世尊的仰望,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下面說佛身像金山的頂一樣,我們可以試著去想,人間所仰望的是不是金子?得到一點點金子就樂了;而佛像金山一樣,無比地光耀,無比地莊 嚴。先說他的面輪,然後說他的嘴、手、腳,也就是五官當中最主要的部分,這些我們都要好好善巧地去思惟,這是佛的身功德,也是我們眼根所對的。佛的身相還 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意義,除了無量莊嚴以外,任何人一看見他,就會產生無比的力量。所以我們如果了解了這點,就知道經論上所說的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佛身是無量的功德所莊嚴起來的,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如果我們要了解佛的身功德,就要閱讀經論然後多去思惟。(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98L4~P99L11)

  • 以法會友──全省廣論農友聯誼 (福 智之聲第189期)
    賴學長看到這群堅守慈心耕作的老朋友們,非常高興。他先感恩農友們為了承事師長而辛苦付出,再引用師父於東勢農場灑淨時的開示,重申師父辦慈心事業的意 義。看到現在社會環境污染及對健康的影響,更顯現師父的睿智,師父在十幾年 前,創辦法人事業,推展有機耕作,並不是為了做有機而做有機,真正的意趣是為三 界六道有情的安樂而推有機,他指出當今社會環境產生這麼多問題,一下子土石流,一下子風災水災等,師父早已點出這是人類心理出了問題,要正本清源,就得從 淨化人心下手。佛法要在十善業地基礎上生根,所以我們要把十惡業扭轉過來,造十善業。
  • 2009慈心週影片──從「共創健康和樂世界」到「三界六道有情護生計畫」的實踐

2010/08/01

為何皈依

「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又分成四部分:

※﹝初中分四:① 由依何事為歸依因,② 由依彼故所歸之境,③ 由何道理而正歸依,④ 既歸依已所學次第。今初﹞

趣入聖教的門是皈依,這種對三寶的信心不是普通的迷信,而是真正以智慧決擇的智信。既然是智信就要說明,為什麼要皈依的道理,因此先說「由依何事為皈依因」,以這樣的原因要來皈依。那麼皈依的對象應該是什麼行相呢?這也要把握得非常正確。第三是用什麼方法或者如何去皈依呢?第四,皈依以後又應該怎麼做呢?這四科我們雖然還沒有一步步深入地學,可是已經能夠從這個綱要上面把握得準,這個正是智信必須的條件,而不是含含糊糊地迷信。所以先把綱要把握住了,然後對每一個綱要再一步一步地趣入。現在看第一個「由依何事為皈依因」,為什麼要皈依?

【◎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

雖然皈依有很多原因,現在我們所學的,是要依據大師告訴我們的,從前面照著次第來,我們已經了解得很清楚,這一生很快就會死亡,根本沒辦法安住,死了以後不是沒有了,一定要有個去處,而這個去處也不是自己能夠把握的,誰做主呢?業。然而我們的業是怎麼樣的行相呢?大師引《入行論》來說明,實際上這也就是大師要告誡我們的。不但宗大師、阿底峽尊者、寫《入行論》的寂天菩薩,乃至從佛以來所有傳承的祖師們,也就是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這樣告訴我們,而且沒有一個例外,他們都是照著這樣做而解決問題的人。我們希望解決問題,豈不也應該這樣去走!

我們眼前有些什麼業呢?「如黑暗依陰雲中」,也就是說晚上再加上滿天烏雲,那是伸手不見五指,一點也看不見。「剎那電閃極明顯」,忽然之間一個閃電非常地明亮。就是說我們世間所有的人都在深厚無明的覆蓋當中,還要加上很多惡業的陰影,所以一點都看不見。這裡的看並不是指用我們的肉眼看,而是指有無慧眼去看。我們根本沒有力量選擇是非,我常常會引用《前世今生》、《新世紀的飲食》來印證,大家都說現代進步了,實際上即使以世間法來衡準都是一團糟,已經夠黑了,何況拿佛法來衡準。所以說黑暗再加上烏雲,唯一的光明唯有剎那閃電。「如是佛力百道中」,就是說唯有佛的光明在黑暗當中現起,我們才能真正看見真相。我們必須靠著光明認識是法、非法,才能照著法去行,也才能多少積一點白淨的福慧之業。實際上,我們都處在這種狀態當中,就算有機會看見光明,也非常短暫,像剎那閃電般。所以真正能造福慧的機會,也就非常微少。所以我們的善極為羸劣,微弱得不得了。平常我們真正做的都是重罪,不但重而且很強猛。

我們乾淨、清白的業少得不能再少,而黑業非常強大,既然如此將來一定會墮落。因為這樣而起大恐怖。我們不妨從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去想,早晨聽到打板聲,你是覺得生死輪迴很恐怖,一心求出離,還要救一切人,於是馬上起來,還是你想天氣這麼冷,再睡一會兒?這個自己心裡很清楚。起來以後到大殿去唱念也是有氣無力、打瞌睡,就算念咒,你是想為了救一切眾生,提起全部精神念,還是癡癡呆呆地念?你仔細想想,我們所做的好事,其中都摻雜了很多惡業。面對著三寶卻不恭敬,不恭敬是愚癡的正因,對我們也有損失。若是壞事,那更不用說了。所以稍微想一想,就會了解自己所造的業,了解了就會生起怖畏,既然害怕,就要去求救了。我們現在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因為沒有生起怖畏心,所以前面這段話就是策勵我們生起怖畏。由於害怕,就會想辦法去求救,尋求可皈依之處。


【◎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既然我們的現況是很快就會死,死了以後就被業所流轉。因此真正要去皈依的對象,他必須是這個問題已經真正徹底解決了,一切的過失已經徹底淨除,這是就離苦而言;此外,我們希望得到的一切功德,他已經究竟圓滿。這兩個是必須要的條件,前面是因,必然會產生後面的果,這點很重要。總之,我們思惟現生很快就會過去,而此生的一切到死的時候像作夢一樣,什麼都沒有。死了以後並不是生命就終止了,還會有下一生,下一生到哪裡是要看業來決定的。看到自己現在造的都是惡業,所以起恐怖而求皈依,既然這樣,要皈依的對象也不離開這個原則,他一定在這個問題上面已徹底地解決了,不會因造惡業使自己墮落。否則,若他自己不能解決,你去找他有什麼用呢!而且他的功德究竟圓滿,這兩個條件是必須要的。因此如果是自己真正有心,而且有智慧能夠辨別得清楚的話,那一定會皈依具備這二個條件的對象。實際上真正能夠解決我們的問題而應皈依的就是佛。「薄伽梵」是梵文,也就是佛。既然佛是我們皈依的對象,他為了救我們所說的法,當然也是我們皈依的對象之一,依照這個法去實際上修行的是僧,就是我們的同伴,這就是應該皈依的對象的行相。

【◎ 應歸之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

對於應皈依的對象,應該要很仔細地了解可以皈依他的原因,這分四部分來看:第一、他必須己經絕對地調伏自心,這個根本問題解決了,所以再也沒有任何畏懼了。我們是有畏懼而去求他,他本身如果還有畏懼,那他自己還有問題,就像找醫生,如果他自己也生病,更不知道怎麼醫別人,怎麼能救你呢?所以他自己本身先要解決。這樣還不夠,還要加一個條件,必須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去求他,他都能夠幫忙你,而且懂得各式各樣的方法。假定他沒有這個條件,他雖然自己問題解決了,可是怎麼幫人家他不知道,那還是沒辦法。就算他有能力也還不夠,如果他不願意幫忙,那還是不行。所以還要有大悲心。  

大悲的內涵就是他要幫忙一切眾生解決他們的痛苦,而且這個眾生並沒有任何限制。我們世間人也願意幫別人忙,但對象往往有一定的限制,譬如父母對自己的子女願意幫忙,乃至於子女對父母或親人也願意幫忙,但對其他人就不一定。對朋友可以幫忙,對冤家就不願意。所以不但要有能力,還要具足悲心。此外,還要有個條件,世間很多人,如果你好好地供養他、送他錢,他會幫你忙,否則不幫忙。現在這個條件是不管你有沒有供養他,對他有沒有恩惠,在任何情況之下,只要你真正願意,如理找他,他一定幫你忙。所以財供養他不要,「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為什麼要以正修行才能生喜呢?因為佛就是依著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現在雖然我們去皈依,可是如果不願意照著他告訴我們的正確方法去做,那還是沒有辦法得救。最後這一點就說明這個皈依的對象是何等地崇高、何等地偉大!具足這四個條件,那才是應皈依的境。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遍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

總攝起來,第一個,自己的問題解決了。第二個能夠幫助別人,能非常善巧地幫忙來求救的人解決問題。第三,他救的對象沒有任何限制,不管是親近的、陌生的、乃至冤家也好,他有大悲心,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救。從經論上我們看得見,世尊在世的時候有很多這種典型的公案。提婆達多一天到晚要害佛,佛則是大悲遍轉,從來沒有對他起一點點異心,對他和自己的兒子羅□羅同等看待。第四是「普利一切有恩無恩」。真正能夠具足這四個條件的,「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就是除了佛以外,再也沒有一位像這麼偉大的人了。  

在印度民間覺得最了不起的是自在天,我們民間也有各式各樣的神,但這些實際上都不是真正的皈依處。如果了解了佛法,真正說起來,我們現在得到暇滿的人身,遠比他珍貴,反而倒過來皈依他,那是非常荒唐、非常可憐的事情。就等於我們手上有的東西遠比他值錢,居然自己不會用而跑去求他,或者把自己的換給他一樣,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無明,現在我們學了佛以後,透過佛法才指出這個行相來。由於佛是所歸依處,所以佛所講的法以及照著佛講的法去行持的佛弟子眾(也就是僧),這些也都是我們應該皈依的對象。(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98L4~P99L11)
  • 如何運用皈依、業果 實踐善行 ──日常法師開示
    在善行實踐過程中,當你觀察內心的時候,一旦偏重在煩惱上,從個別去看,怎麼努力,煩惱也對治不了,於是心灰意懶,心就沈下去了。碰到這種情況,要從整體去看,當我們看到整體的時候,內心就提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