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4

三士道引導之義

【◎ 如是雖說三士,然於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餘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或分或支。馬鳴阿闍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云:「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 行,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諦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

雖然說是三士,但真正要引導的目標是上士,上士道也能夠把中、下士道的內涵都含攝在其中,因此中士道和下士道都是上士道(大乘道)的一部分。《修世俗菩提心論》是馬鳴菩薩造的。菩提心有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論上說:無害(就是不殺)、諦實(就是不妄)、與取(就是不盜)、梵行(就是不淫)、捨一切所執(就是布施),這五種是「善趣行」,也就是能夠脫離三惡道、得到人天善趣的根本,實際上就是前面所說的下士。雖然從惡道中出來得到人天身,但是還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須「遍觀生死苦」,因為生死的總苦尚未解決;進一步更希望斷除生死輪迴,而這必須修行真實的道,也就是苦、集、滅、道四諦當中的道諦,所以說「斷故修諦道」。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一切都是業感緣起,造了業一定會感果,造業是因為有煩惱,修了道諦可以斷除業和煩惱這兩種罪,這 就是「寂靜行」,共二乘的部分。前面所講這兩個內涵雖然是下士、中士,我們現在修菩提心也同樣要修這個,因為它是出離道的支分。   

我們要斷除煩惱,而煩惱的根本是無明,對事實的真相看不清楚,明明無我卻執著有一個我。我們最常犯的一個錯誤,是誤解無我所要遮的內涵。我們都覺得這個身心就是我,如果沒有這個「我」,那我這個身心算什麼?事實上佛法講的無我,不是沒有這個身體或認識的精神作用,而是說現在的這個 「我」是因緣條件和合所現起的,這個叫做假有或者世俗有,以世俗的標準來看不能說沒有,而且要肯定它有,可是這個東西是由種種因緣條件組成的。   

這個身心的存在有兩個條件:一個是父母所生之身,這個是物質的肉體部分;一個是自己的神識、業,是前生帶來的,由這樣的因緣條件而現起。有了身體以後就要吃東西,要各式各樣的條件,吃得好就長得胖一點,吃得差就沒氣力,飲食不當就生病,這個身體的存在都跟周圍這些因緣有關;至於心理方面,我們從小接受了什麼教育,就建立起什麼概念,自然就會這樣想,但如果接受另一種教育,則又是另外一種想法。所以會呈現出什麼樣的一個有,完全要看組成的這些因緣條件。這個「有」是肯定的,正是在這個緣起有之上才說它性空。現在這裡說「由達諸法空」,就是了解一切法的本性、本質都是緣起的,沒有一個真實的存在,這才是佛法講的空(就是空性)。因為它是性空,所以它的存在一定是由種種因緣而呈現,這叫緣起的有。   

講這個有什麼好處呢?我們現在這樣的「有」都是由因緣而呈現,這個因緣也就是業,所以這個緣起有的存在,完全是看你造了什麼業因而 定的。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們就會非常積極努力地造善業,也會非常仔細地注意自己所造之業將來會感什麼果,這才是講性空的根本原因。   

有些人認為:「既然是性空,一切都是空的,你何必去管它呢!」最糟糕的莫過於此,這是不了解佛法,這樣的空叫「斷滅空」。所以佛告訴我們「空」很難學,實際上空和有是分不開的,宗大師、阿底峽尊者都非常強調真空和緣有兩者絕對分不開,是一件事情的兩面,而我們應該從「有」趣入。執著 「有」雖然可能一時對空的真義不太清楚,但它還比較安全;如果直接從空趣入,學得不好就會落入「斷滅空」,如此則一定墮落,最可怕的就是這個。真正了解了 空性以後,一切的行為會很小心,因為這就是將來感果的業因;所以對空了解得越多,他的行為就越謹慎,一點都不敢馬虎。   

當我們講「我」的時候,在潛意識裡就覺得我是真實的,是可以作主的。大家都希望作主,你要聽我的,我要如何如何……。我們仔細想一 想,是不是內心都有這個感覺?稍微不稱心就覺得「我受處置了,你為什麼要傷害我,我要報復!」真正痛苦的原因都在這裡。當我們了解了性空的道理以後,就知 道原來一切都是業力所感得的,沒有能夠真正作得了主的「我」存在;因為任何東西都是由各種因緣組成的,而因緣隨時在變化,我們怎麼可能作主?所以「我可以作主」這個概念是錯誤的。既然這個東西是依因緣而存在的,所以「實在的」這個概念也是錯誤的,可是我們偏偏對這一點很執著。菩薩看見這個事實,了達了諸法 的空性以後生起悲心,覺得眾生真可憐,明明不實在的東西他卻很執著,想想自己就是這樣子苦過來的,於是推己及人想幫忙別人,所以「生悲眾生流」。   

就像我們小時候喜歡玩泥巴,長大後看見小孩子也歡喜玩泥巴,會覺得這東西又臭又髒,摸它幹什麼!我們會很憐憫他,想要幫他的忙。菩 薩也是看到眾生在無明中受苦,發起了悲憫的心,於是願意把所有的人都救出來。但救這些人要有種種的善巧方便,就像要幫助這些小孩子要有很多善巧方便,否則 直接了當告訴他,他會哭會鬧,不一定聽你的。現在菩薩救我們這些沉溺在生死輪迴當中執實的眾生也是這樣,要種種的善巧方便,所以說:「無邊巧便行。」這就 是菩薩最最殊勝的出離心。同樣的出離,只求自己出離是聲聞羅漢的出離心,而幫助一切眾生出離、成佛,就是菩薩殊勝的出離心。要修這個,必須取下士、中士的 法類作為菩薩殊勝出離心的支分。這是馬鳴阿闍黎《修世俗菩提心論》上說的。(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67L11~P68L1)

  • 性空緣起──日常法師開示
    性空、緣起就像兩枝筷子一樣,要想拿這筷子夾東西,少掉一枝還不行!

2010/03/17

三士道總攝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①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②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得到了暇滿,應該怎麼做才不浪費,才是我們要修行的精要?     

真正想修行了,那麼應該修些什麼內涵呢?這分兩部分:第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第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 理。修行才是真的有價值、有意義的事,在修道之前,必須先要對這個道的整體內涵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假定我們碰到了就去修,通常是根本修不起來,或者即使修起來也沒有真實的意義,而且會導致一個非常嚴重的結果-一生善行終成過失宿生種了善根,使我們也多少願意好好地去修行,但因為對這個道的整體次第不認識,不能遵照著正確的路線去走,碰到什麼就忙什麼,結果對自己要想修的那個善行反而是一個障礙。

※﹝初中分二:①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②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今初﹞

道的整體分成下、中、上三個次第,這三士道把世尊所講的一切教法都完全含攝在裡頭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顯示必須照著三士道的次第一步一步走上來的原因是什麼。現在看第一部分:

◎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  

我平時常建議大家看《了凡四訓》,上面提到:為了利益別人做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這件事情不好,但是結果是好的;反過來說,為了自己的利益,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做得很好,實際上結果並不好。所以《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做很多好事情,可是內心當中忘失菩提心,這是指已經發了菩提心,但是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忘掉了。為什麼原因不一定,不過我們凡夫很容易就這樣。除了這個以外,實際上要去體會一件事情:我們無始以來都是為了這個我,這個習氣非常強大,除非你發的心很強大,念念都能推動你,否則一旦這個心忘失掉了,不知不覺還是都為我。「我」是無明的根本,現在你做這件事情是以錯誤的動機去做,會有好結果嗎?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所以我們既然要學佛,第一件事情是要發心。實際上以《廣論》而言,發菩提心在很後面,前面要先學下士、中士,這都是發菩提心的基礎。

世間人為了謀生活,想得到較好的工作都要唸書,從幼稚園唸到研究所要二十年的時間。現在我們要修學無上菩提,總希望師父趕快教, 我們學一下就會了。如果這樣,不是佛來教我們,而應該是我們去教佛!佛要學三大阿僧祇劫,我們居然一下子就學會了,有這種事情嗎?所以實際上佛道是很長遠 的路,所以必須要積很深厚的資糧。如果單就成佛的難度來講,天下沒有一個人願意學佛的,因為太難了!但是對於學佛的利益和不學佛的過患,了解得越清楚、越徹底的話,天下沒有一個人不願意學佛的,因為這是唯一的一條路。  

從凡夫到成佛中間,要發心、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佛果,所有一切都是為了利益有情,所以佛說的法也統統是為利益一切有情。  

有很多同學常常會覺得:「道理懂了,也有心想做,可是對境時就是不聽話。」這是習氣使然,真正的問題還是在自己的決心不夠,如果決心夠的話,這個情況應該可以改善。通常我們常常會寬宥自己:「這是佛菩薩的境界啊!我現在還是個凡夫,怎麼可能做到呢!」我當年就犯這個毛病,我出家不久的 時候,依止阿闍黎常常糾正我,乃至於喝斥我,我不敢回嘴,可是心裡想:「法師啊!你講的道理沒錯,可是那麼高的標準,我是凡夫啊!」當時自己覺得很有道 理,但是過了若干年以後,自己想一想,真正的關鍵就在這上頭。仗還沒打,你已經先喊:「不行啊!這個仗我是打不贏的!」已經準備要逃走了,這個仗怎麼打 呢?   

當然並不是決心要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是如果你決心去做,就算失敗了,你也絕不服輸。那時會靜下心來仔細檢點失敗的原因,也會去請教師長、善友,或者會從經論上去找答案,或到佛菩薩面前懺悔、祈求。如果我們真的有這樣的意志力,沒有做不到的。所以千萬不要自己找退路,但也不要把自己逼得很緊哦!要給自己一股推動的力量,保持恒常不斷地向上。這是三士道總攝一切聖教的內涵。(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66L1~P67L8)

  • 道次第廣益上中下士──日常法師開示 福智之聲第118期 珠璣集
    廣論所以圓滿精彩的地方,是因為能夠依照三士道次第引導各式各樣的人,對於上品的人,不但如理如法的引導上去,沒有過失的步步增上,更要因自己成功走 過了,曉得完整的過程,進而善巧如理的引導下品的人,以自利利他。也就是讓每一個人找到正確的方法,沒有爭論的依循同樣的次第,走到最圓滿的路。

2010/03/10

珍惜暇滿

【◎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之欲樂,須思四法。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

總結來說,得到暇滿人身是為了要修行,所以要好好利用它,不要浪費時間做其他沒意義的事情,要專心為取心要而努力。怎樣才能夠產生這種力量呢?這裡 告訴我們必須思惟四點。第一、所有的眾生無一例外,大家都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了解佛法以後,知道要去掉痛苦、得到快樂,必須依靠正法去修行才有可能。所 以這是第一個要思惟的。第二、修行需要條件:外面要有引導我們的善知識,自己要具足暇滿的人身,齊備這兩個條件才行。第三、此世就要修,因為如果此世不修的話,下一世怎麼得到!今生所以得到暇滿是因為前生修行,如果現在得到了卻不修,沒有因怎麼會有果?第四、必須現在馬上修,因為無常不會等我們,我們並不曉得哪一天會死。

【◎ 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故應思惟如前所說。】

【若不能者則應攝為,如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

【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

單是要生到善趣,也一定需要持戒,而且得到善趣還不一定能修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暇滿的人身。下面這幾句話,對我們這一生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綱要, 但願各位一生記得。得暇身要很多的善根,當中有三個重點:第一,淨戒為根本,戒還要加上「淨」,要持戒已經很難了,持戒而清淨的話更難,這到後面講戒的時 候會講,這是根本。還要施等助伴,因為我們修行需要種種的資糧,你現在能夠幫助別人,將來修行的時候,很多順緣資具都來了。所以佛世有一個公案,「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有人證了羅漢,可是飯都討不到;證了羅漢還可以,我們現在什麼修行都沒有,如果沒得吃、沒得穿、沒得住,還能修行嗎?所以說要施等助伴。   

這樣還不夠,還要有無垢淨願,這個很重要。我們做任何事情,內心總是有一個期望,平常任何事情做完了以後要迴向,這就是我們的無垢淨願。可是我們是嘴巴上唸一下,還是心裡真的這樣想?這個才是真正的重點。但是也不要認為:「既然心裡不照著這樣想,嘴巴何必去唸它!」當然最好的是嘴巴 唸、心裡也相應;萬一做不到,至少嘴巴在唸,還能夠提醒自己正確的方向,這是靠外在的環境保護著。我們要從這個方面去看,然後不夠的地方慢慢再補足它。當 然前面也說過,假定只是嘴巴唱唱,心裡老是胡思亂想的話,那將來會墮落畜生,像隻鳥嘰嘰喳喳地叫,應該要一心一意從正面去發起「無垢淨願」。前面甲三說聽軌理中提到,講聽完了以後,要用很猛利殷切、強盛的心去迴向:我做這件事情是為了什麼?聽講的時候固然如此,其實平常做任何事情,心目當中也要有這樣的一 個方向。   

講到這裡,我也想起自己當年一個小小的體會。我剛出家沒多久就住在同淨蘭若,跟著仁法師。那裡的生活非常嚴肅,一天中大部分 的時 候根本不能講話,到要講話的時間,又不能不講話。實際上,那時候我們也沒講的份,他會給我們一點開示,其他時間就自己看書。他提醒我說:「看書一口氣不要 看太多,看累了應該合起來;再不然的話,固定一個時段,自己心裡大概有個準,時間差不多了,就出去走走,就算三分鐘、五分鐘也好。」可是我就做不到,要是 看得起勁的時候,一天下來看得頭昏眼花也捨不得放;如果看得沒有勁的時候,本來譬如說看一小時就停一下,我一小時之內卻要跑出去好幾趟,如果看見仁法師來 了,才趕快進來。出去的時候,看不出什麼名堂來還好,如果看到外面的風景蠻好的話就會流連忘返。   

可是很奇怪他老人家不會這樣,他的生 活刻板得像時鐘一樣。當時我始終想不透是什麼原因,後來才漸漸體會到,促成他這樣的主要原因 有幾種:第一,他心裡真正能夠生起這種很強盛的善法欲,自己可以把握得住,這是最好的一類;還有一類,譬如說像大陸上的叢林制度,我始終非常歡喜、非常讚 歎,因為它有一套軌則,就像佛經上面說的「出家五夏學律」,雖然道理不懂,先把你放在這個洪爐中去磨鍊。人家說「金山的腿子、高旻的香」,要把腿子練好的 話,一般至少需要練上個三、四年,而你如果在金山寺住上幾年的話,自然在不知不覺當中就養成這習慣了。所以我看見從叢林中訓練出來的人,有的雖然要談道理 好像談不出什麼來,也自謙工夫實在談不上(當然要有實證工夫的確不是那麼容易),可是他身上所呈現種種的威儀規矩,處處地方能夠恰如其分。所以有一種是在 內心當中能把握得很好,一種是已經養成了習慣,自然就可以做得到。後者就是靠外面的環境,也就是團體的力量,因此在修行過程當中,除了師、法以外,還要 「友」--就是一個如法的團體,這對我們非常重要。   

現在把三點總結一下:真正要想獲得暇滿的人身,「戒」是根本,還要其他的輔助條 件,這個「施等」不單單是布施,而是包括整個六 度,以此集聚資糧。有了這個條件以後,如果沒有無垢淨願的話,都是世間富貴之因,下一生就在人或天中享福,都是無暇之處,所謂「富貴之人學道難」。所以做任何事情,內心當中要有個宗旨--我是要求無上菩提、要跟隨善知識如法修行,心心念念都是強烈的這種念頭。因為覺得自己資糧不夠,乃至於去掃廁所,為大眾服務,心目當中都是這個「無垢淨願」。真正說起來,無垢淨願是最重要的,為了這樣的願望,所以才要去修學,從皈依開始然後受戒,集聚種種資糧,這個特點我 們要把握住。   

我們眼前就看得見,對於暇身的三因,就算道理知道了,真正照著去做的人很少,更進一步,就算去做也很不容易做到。以這樣實際上的 情況觀察思惟的話,會感覺到要得到善趣身,特別是暇滿身,真是非常難得。這裡的「總」就是得到善趣的人身,「別」是特別指暇滿人身。這是從因門去看,就是 因地當中需要什麼條件。

【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趣,亦屬邊際;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稀少。如格喜鐸巴云:「殷重修此,餘一切法由此引生。」故應勵力。】

最後是祖師鐸巴格西給我們的叮囑:要殷切慎重地修暇滿,這個如果修起來的話,自然會不願意浪費生命,一心一意如法修行,因此餘一切法會跟著來。實際上不僅是這位格西講,佛、宗大師也這樣講,每天早晚課當中也在策勵,例如晚課的警眾偈,無非也是要我們珍惜暇身。(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64L7~P65L7 ) 

  • 珍惜暇滿身 勤修菩提果──日常法師開示 福智之聲第117期 珠璣集
    想要得到大菩提果,根本在修行,修行的重心在菩提心,而發菩提心要靠暇滿人身,現在我們得此暇身,要趕快努力,絕不能浪費,更要策勵自己在正法上努 力。反之,如果沒有這種推動的心力,再高的大法擺在那裡,就是沒辦法修。
  • 暇身難得 應勤修證──日常法師開示 福智之聲第101期 珠璣集
    我們現在得到了人身,要趕快修學佛法,修行的次第是聽聞、思惟、修證...今天我們做這個不行,做那個也不行,就是尚未如量生起暇滿可貴之心,道次第真正好就好在這裡,只要內心如實生起以後,外面的零碎小事,被瞪一眼、少吃一點,就完全風馬牛不相干了,心怎麼會被拉去呢?
  • 生命的大關卡──摘自福智之聲網站生命大考
    有人因面對死亡而看到生命真相--無常,更能珍惜暇滿人身;有人藉由它,對人生有更深層的透視與反省,淬鍊更深沈的生命智慧。
  • 珍惜暇滿學廣論──2010春季廣論研討班招生中,詳洽各區學苑里仁門市
    報名表:北區 桃園 中區 雲林 南區 屏東台南

2010/03/01

暇滿難得

【◎ 第三思惟極難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故從善趣惡趣二俱難得。】

《事教》通常指的是戒經,就是經、律、論之中的律。戒經告訴我們,從惡道中死了以後繼續生到惡道的,像大地土那麼多,能夠離開惡道生到善道的,就像 爪上的一點點灰塵,爪上的灰塵與大地簡直不能比。同樣地,從善趣死了以後墮落到惡道的像大地土那麼多,能夠繼續保持在善趣的像爪上的灰塵那麼少,所以不管從惡道或從善道死沒,要生善趣都是非常困難的。

【《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若時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未能 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

《入行論》說:「以我現在這樣的行為,將來尚且得不到人身。若得不到人身的話,如何造善業呢?」 六道之中,只有人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能夠親近善知識、如理思惟。人身有三個特點很可貴--勇健、念心、梵行,而惡道眾生是非善惡都分不清楚,其它更不用 談。現在在人道能做善的時候若不做,將來墮落惡趣受極大苦,我還能做什麼?墮落惡趣以後,哪怕經過百俱胝劫,連善趣的名字都聽不到啊!一個俱胝就是一億, 百億年都已經極可怕,何況是百億劫!   

所以佛說人身難得,就像大海裡有一隻瞎眼的烏龜,而海面上有一塊木頭飄浮著,木頭上有一個孔。這隻烏龜一百年才從海底浮上來一次,浮上來馬上又沉下去了。當浮上來的時候,這隻盲龜的頭正好伸入那塊木頭的孔裡,這樣的機會幾近於零。這比喻我們在六道當中長劫沉淪惡趣,就如同那隻盲龜在大 海之中沉下去很容易,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有機會浮上來,這已經非常難得了,何況上來還要剛好套到木頭的孔裡,這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我們就像盲龜,在無明中 不知取捨,所以在輪迴當中墮落三惡道的時間多,上來的時間少。透過比喻,我們想想,這個人身是多麼難得啊!又如前面所說的,在很短的時間中所造的罪,就要 長劫沉淪於惡道,更何況我們無始以來不知已造了多少重罪。

【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云:「應略休息。」答云:「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為難得。」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瑪卡喀,甚為壯麗,次為敵人所劫,經久失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為主所得,自不能走,憑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 寧非夢歟!今得暇滿,亦應獲得如是歡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

這裡宗大師引各種經論和祖師的話,無非是要告訴我們,得到了暇滿人身以後該怎麼去策勵自己。   

我們要一直努力思惟暇滿的義大與難得,要到發起像那個老人一樣的歡喜心--高興得以為自己在作夢。真正生起這種心以後,會非常強盛地推動你步步向上。就像上高速公路一樣,上路之前,你可以隨便把車子停下來,當真正上路以後就不能隨便停了。譬如我們要到高雄,途中要經過新竹,並不是說到 了新竹你就停下來,看見新竹表示這條路是對的,但是你是不會停下來的,因為還未到達目的地,所以說「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得到了如是心,進一步仍舊要繼續不斷勤修增上。(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62L13~P64L7 ) 

  • 暇滿難得 應勤修行──日常法師開示 福智之聲第98期 珠璣集
    有了種殊勝妙菩提種子的難得機會,就好像得到一個最殊勝的如意寶珠,這個寶珠集種種的功德,能夠超脫生死輪迴。祖師菩薩一再的告誡我們,得到這樣的暇滿人身,而不好好的修行,那是自己欺騙自己,這是最大的愚癡,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了。
  • 逆境正是增上時── 福智之聲第139-140期合刊
    廣論中「暇滿難得思其義大」的義理,在這次本院治收疑似SARS病患及被隔離員工的處境中,再次顯現出來。常聽研討班同行說,如果換做自己,正好可定下心來好好修行思惟法義,期限一到,說不定反而能脫胎換骨,讓人耳目一新。平時不夠精進的自己,在此無暇的狀態下,才深刻體會到暇滿人身的重要,也隨喜法人同修勇猛用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