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
為什麼「隨念三 寶數數皈依」放在第一呢?因為這是根本,根本有了以後,正皈依是皈依法,如法去行持,但要去做需要有很多條件,我們現在福德不夠所以 要先供養,供養以後,再進一步去做的時候就隨念悲。大乘跟小乘的差別就在悲心,是只管自己還是像佛一樣兼顧別人,我們既然要學佛,佛的廣大功德是由悲心成 就的,因此我們不但自己要皈依,還要幫助一切人令得皈依,不但自己解決問題,還要幫助一切人解決問題。 既然自己找到了正 確的、最好的路,現在有能力了,馬上就要隨念悲,讓周圍的人跟我一樣,因為他們曾經都是我的父母!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這樣漸 漸增長的話,到後來進入中士,發起了出離心,那個時候我們自然很容易就想到旁人;否則一開始就只管自己,不管你做得多好,到後來要學大乘就困難了,因為習性一旦養成了要扭轉過來是很難很難的。這一點我們自己稍微反省一下,很容易就看得出來。所以才一皈依,剛剛從緣自己的顛倒當中出來學佛的時候,就應該把這 個種子就隨分隨力地放下去。這樣去做的話,一方面自己的福德會大大地增長,另一方面我們將來要走的路,順理成章地就是這條菩提大道。現在太多學佛的人,都在這點上面把握不住。因此,我們現在學佛了,也希望別人和我們一樣來皈依三寶。
【◎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既然我們皈依了三寶成為佛弟子,前面這個基礎有了以後,不管做什麼事 情,有什麼需要,真正做的時候,都應該要照著佛菩薩的方法去做。所以第一個先要 供養、啟白三寶。譬如做一件事情,先想想做這件事情是為了什麼?如果是為了供養三寶而做的。應該要依照佛告訴我們的方法,不照著世間其它的方法去做,這個是皈依以後應該學的;不管做什麼重要的事情,應該把以前世間的方法棄捨掉。前面已經說明過,假定需要世間的方法,請他為助伴,作為次要的,輔助的,這個可 以。因此大師在下面特別說明,在任何情況之下,不應依止不順三寶的邪道等儀。如果不是請他來做輔助,而是以他為主要的,那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可以,而是應 該以三寶為主;如果還需要世間的很多幫助,就照這個原則而請他來,這個我們要把握住。第四點最重要的是要至心歸憑三寶,所有一切作為應該依照三寶的方法去 做,這一點最重要。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分二:① 攝分所出勝利,② 教授所出勝利。﹞
【◎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單單皈依所得到的福,假定看得見,能夠衡量的話,這個福報以三界為容器都無法容納。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這個地球,只是欲界的一部分, 是很有限的,這個地球是人類以及畜生所居住的處所,地獄也在欲界當中。天有欲天、色天、無色天,也還在三界當中。皈依的福廣大得無法想像,以三界來衡量也 沒辦法衡量。就像你要去量大海水,用手一捧一捧地量,那是永遠捧不完的。假定你至心皈依的話,所得的福報即使以三界來衡量,也像用手掌捧大海水一樣,沒辦法衡量它的福,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我們最難生起的就是淨信心,淨信心非常非常難。我們現在信心是有一點,但很微弱,很多地方被無始來的習氣障礙住了,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必須努力克制。關於習氣,每個人只有自己認真去對境體會,就比較容易感受得到,否則習氣現起我們根本不知道,但願同學們以這一點來互相策勵。以上是第一個獲 廣大福。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 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
《念集》中說:如果我們白天晚上都能隨念佛的功德,皈依佛只有我們人 才能夠得到呀!這裡只引出皈依佛的部分,《念集》中對皈依法、皈依僧也同樣這樣 說。如果能夠這樣去想的話,就會增長歡喜。在我們的感受當中好像沒有這麼歡喜,至少對我來說一般情況之下沒有,但真正用心去想的話,一定會生起歡喜的。舉 個例子來說,假設你心目當中一直有個想要的東西,譬如在童年念書的時候,看見旁邊的小朋友有什麼東西,會覺得我如果也得到那多好呀!也許剛開始時胃口很 小,只想有輛腳踏車,一旦得到了,往往會歡喜得晚上睡不著覺。皈依三寶對我們有絕大的好處,只是我們自己的善根太差所以不了解,如果真正了解了,想到皈依 三寶有這麼多好處,就會越想越高興。這個是非常實在的,只要諸位願意去做的話,一定會體會到這個特點。
【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慧學而得解脫。】
皈依不是單單嘴巴上念一下,而是在我們內心當中。如 果你如法皈依的話,皈依以後一定會照著去學,因為皈依的原因是知苦,而且是非常大的苦逼,而你曉 得三寶是唯一的救護,所以一定會拼命認真去做;就像被毒蛇咬了,腳馬上腫,曉得要立刻找醫生否則一定會送命,你一定馬上盡力去做,這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如 理了解了皈依以後,一定會努力照著去做。照著去做福就一定會增長,然後腦筋思惟的全是佛的教誡。因為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所以平常掉舉、散亂的狀況一定會 減少,罪障漸漸淨除,念力慢慢凝聚。因為念力凝聚,進一步依法增上的話,不但會由念而得定,也能在定以後得慧,慧是解脫的根本,所以得到大清淨,以上是第 一個四聚。(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P113L4~P114L1)- 供養三寶大福田 集資淨罪福智行──如證法師開示 (福 智之聲第117期)
有時候你會覺得學佛學很久了,道理上也知道有佛的存在,也知道自己要成佛,可是想了老半天就是沒有感覺。沒有感覺並不是說你完全沒有善根,而是因為資糧不夠。...有時候我們對境也知道不能對別人起瞋心,然後透過佛法法理思惟也知 道,起瞋心的是這個「我」,不要被這個「我」傷害,可是你明明就有另外一個理由:「可是對方明明還是有錯呀!」道理都懂,心就是轉不過來,原因是在哪裡?因為資糧不夠!如果能夠透過眼前的這種供養承事佛菩薩,或是如理的懺悔,當資糧夠的時候,同樣面對一個境界,透過這樣的思惟,想:「這是我的錯呀!」你這一念現起來以後,你發現腦袋還能再想下去,內心就會有一種感覺:「這真的是我的錯,傷害的就是這個『我』!」這雖然只是一種感覺的轉換而已,但是就是資糧夠不夠的差別。 - 永懷阿媽
祈願 吾家傳承阿媽晚年堅毅不拔的學佛精神,永永遠遠,追隨師父學習佛法。
出了屋外,一進入田中小道,我笑了,對母親說「阿媽」啊!您真是佛啊!您說太陽不大,真得就不大.....棄自自在 - 永懷阿爸
阿爸,我從來沒聽您,講到過去被欺悔的代誌,雖然您攏是惦惦,但是我知道…惦惦嘛是一種慈悲,惦惦嘛是一種勇氣。
- 廣論P309L5如云:「不應自退怯,謂不證菩提,如來諦語者,作此諦實說。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彼發精進力,證無上菩提。況我生人中,能知利非利,不捨菩提行,何不證菩提。」(入菩薩行論第七品精進第17~19偈) 祈願以此金瓜蚊子因緣策勵自己精進向上,生生世世跟緊師父,證得菩提!
- 2007.4.24廣論上課分發名牌,期盼已久的名牌,終於到手,內心相當喜悅。接著上課內容是觀看如證和尚開示皈依浴佛法會的前行影片,和尚引廣論P113L9開示"第五由知勝利...."。當時的我還沈浸在拿到名牌的喜悅中,看著名牌上名字,心想得來不易啊! 回神到和尚開示的那頁內容,驚見"及興隨順三寶供養....",廣論課本上竟有我的名"字",真是妙哉! 難得的名牌因緣.....
- 《事鈔》云:『今略指宗體行相,令後進者興建有託。』
- 《資持釋》云:『興謂發心,建即立行,識體進行,成因感果,故云有託。』
因此在這個地方,略略地把這個宗體行相指出來了以後,令我們後面要想學的人 曉得:啊!原來這個是這樣的啊!策發我們的信心,使我們能夠了解,這點來說,就是 確立正知見,正確的知見。所以這個就是「興」字的意思。(日常師父開示備覽手抄稿第一冊65頁3B11'16"~12'14")
然後這個行持當中的一個標準,隨時看:「欸!現在我的心裡面是不是依照著正知見去行持?還是不是?」不是的,把它擋住,雖然你想做也 要把它擋住;是的,雖然你不想做的,也該去做。戒的真正的內涵在這裡,所以叫作「攝心為戒」。(日常師父開示備覽手抄稿第四冊208頁31A19'16"~19'40")
-->吾依正知見行持-->順心如意,興隆佛法。 - 《佛說興起行經》上、下二卷共十品,佛為舍利弗說十事宿緣:孫陀利、奢彌跋、頭痛、骨節煩疼、背痛等。如來眾惡皆盡萬善皆備,猶不免宿緣,故勵勸佛子當護身三口四意三諸業。
- 2018.3.24-25鳳山寺參訪《 活動報導-探訪心中的寧靜 青年寺院參訪 》
- 2018.6.30~7.4福智鳳山寺「探索生命營」歡迎青壯年報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