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31

殷重修起療病想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聽聞了要如法去修行,而不是停在文字上面,亦即修時要俱足正知見精進行

【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
所謂殷重,就是對於善知識告訴我們的道理(這個道理不外乎應取、應捨這二樣,就是我們錯誤的地方應該捨掉,我們要做而不足的地方,應該去取),應該照著他開示我們的如實去做,這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要修行,必定要先了解怎麼修;為了要了解,所以才去聽聞。既然如此,那麼聽聞了以後,我們就應該把所了解 的照著去做。所以對於所聽聞的道理我們應隨分隨力去做,能做多少就算多少。

【《勸發增上意樂》亦云:「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未獲根底極苦惱,此是愛著言說失。」又云:「如有處居觀戲場,談 說其餘勇士德,自己失壞殷重修,此是愛著言說失。」又云:「甘蔗之皮全無實,所喜之味處於內,若人嚼皮故非能,獲得甘蔗精美味;如其外皮言亦爾,思此中義 如其味,故應遠離言說著,常不放逸思惟義。」】
這一段一段都是祖師所著的論或語錄上面的教誡。假定我有機會實修而不去修行,到臨終的時候就會憂悔了,因為生前有機會的時候,沒有好好把握根本。我們修學佛法,最精要的是聽聞了如法去修行,而不是停在文字上面,這是最最重要的。假定生前不好好做,到臨終的時候就會憂悔、苦惱,那是因為「愛著言說 失」,在文字上空轉。這裡舉個比喻,就像去看戲,戲台上面演得好起勁,我們也能夠品頭論足,但是對自己沒有用處;假定我們在文字上面空轉,就等於像這樣一 樣。又像吃甘蔗,甘蔗皮是不能吃的,它是沒味道的,真正的味道在裡頭。假定我們吃甘蔗皮,那真是顛倒!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像前面的比喻所說的,我們要 吃的是甘蔗裡面的糖,千萬不要吃甘蔗皮。現在以甘蔗皮比喻語言文字,我們應該把聽聞到的道理仔細去思惟,體會它的內涵,這才是最重要的。假定我們吃甘蔗, 竟然把皮吃進去了,那不是笑話嗎?而我們聽聞佛法居然停在文字上面,那豈不等於吃甘蔗皮一樣!但就像吃甘蔗一定先要把皮削掉才能吃到肉,修行也一定要先從 文字語言的聽聞才能進一步思惟而深入其內涵,但是絕不能著在文字裡,所以真正最重要的是聽懂了道理以後要很認真去修行。(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19)
  • 對境練聽聞
    廣論上說「器過」有三:覆器、污器、漏器。覆器是隨習性來的,污器是隨見解來的,漏器則是隨我們的痴相來的。這三個我們都可以用功去練習,練習過程中看到 我們的病,我現在講的是比較高的標準,但是必須有一個標準讓我們去做,做的當中才知道我們做不到,而能生起病想,否則我們總覺得我們沒病;有了病想才知道 醫想,才知道藥品想,才知道殷重修、療病想;這時候在每一個聽聞當中,不斷的策發自己修習聽聞軌理。聽聞軌理要修什麼呢?修自己的習性、改自己的痴相。詳全文...
  • 未來法人事業整體策略方向
    師父非常強調,我們學了佛法一定要在自己的身心相續上受用。也就是說了解了佛法的理念以後,一定要很認真的去實踐,見跟行一定要搭配得上 ... 《廣論》「殷重修起療病想」大師說:「你聽了很多,結果沒做到,這應該要被喝斥!若聽得很少,但是做到了,這樣聽聞才算圓滿,可以被嘉許。」所以大師對於什麼是聞,是要聽了之後能做到,才叫做聞。詳全文...
  • 嫁妝
    在《死亡九分鐘》裡,李齊看到那片醜陋平原上爭吵不已的靈魂,其實都有善神守護,只 是他們顧著爭吵,滿腔積怨,根本看不到頭上的金光,難道,我也將成為那群悲慘靈魂中的一員嗎?在菩提道上,師父以《廣論》的萬靈丹,慈悲攝受,引導我增 上。如果我放縱自己的無明,如何能看到自己的病?如何能將教誡視為藥品?又怎麼可能用殷重修,療自己的生死大病呢?
    詳全文...

2008/07/24

自作病者想,極為切要

由病想至療病想,瞭知欲治無明大病惟依善知識,今能聽聞廣論,當勵力修,如瀑流水,究竟菩提,以報師恩。

日常法師開示
開始接觸佛法,我也念佛,而且念得相當得力。那麼,是什麼因緣使我從念佛到遇見廣論乃 至於全神投入呢?最初的轉變是我遇見了當代大德印順導師,他告訴我:「像你這樣念書識字的人,應該讀讀佛經。」起初,我讀起來覺得沒有什麼興趣,慢慢深入 之後,發現對念佛蠻有幫助的,於是信心大增,因而生起接觸經教的興趣。雖然侷限於念佛持戒方面的經書,但也是我深入經藏的淵源。
  另一個轉變是在二十年前,我到美國後所遭遇到的種種。未到美國之前,不管在哪一個道場,生活都很單純,除了念佛看書還是看書念佛,說起來很可笑,三年內總 共參加兩個法會,以致於佛事上的儀軌、梵唄等都沒有機會學習。到了美國之後,住在華僑圈子裡,為了帶動大家,樣樣事情要親自動手,這下可慘了,好在我的依 止阿闍黎--仁俊法師,他是我一直感念敬佩的師長,法師的法器敲得好,唱念更是第一把,我就在老師諄諄的教導下認真學習。由於參與各種佛事的因緣,擴大了 生活層面,涉獵的佛法也增廣了,除了漢系外,還接觸北傳的,如日本、韓國,南傳的,如泰國、緬甸等,乃至遇見西藏的藏系佛法。
  原本我對藏系有很深的誤解,但因為那段時期的接觸了解,讓我對藏系有個嶄新且深刻的認識。這或許和當地的民族融合性有關。紐約是個有名的「萬國博覽會」, 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此彼此相融,這種風格使人心胸開闊,進而以包容的心情與人相處,以欣賞的態度接納別人,我就在這種奇特的因緣下發現藏系有其殊勝的特長和內涵。如果我們不故步自封而能敞開胸懷,善學別人的長處補自己的短處,對我們修學的助益是不可小覷的。如果我們能全心全意為正法久住而努力不懈,即使是 末法時代,我們仍然有機會改善自己的「業」,這個概念是我轉變的重要推動力。因此我的轉變絕不是胡攪瞎碰,而是具足內外條件。外在條件是有師長介紹引導藏 系的內涵,其內涵包括了理論上的完整無瑕,實踐上的可修可證,讓我感到相應甚至完全信服。內在條件是自己肯不肯去除己見接納,及有沒有具足智慧辨別。
  內在的條件尤其重要,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非洲的稀有動物--犀牛,已經瀕臨絕種,很多國家就想盡辦法制定法律保護牠,甚至專門為牠設立一個「動物保護 區」,讓牠在保護區內安全的生長。於是,問題就出現了,捕捉犀牛帶至保護區的人,其動機是愛護犀牛免被殘忍的捕殺,但犀牛能了解嗎?不!以牠的「癡」性不 但無法了解,且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性,使牠一看到有人要捕捉牠,即本能的逃跑,甚至於頑強抵抗。我們仔細的觀察自己,是否也有這種心態?隱藏在我們八識田內 的觀念其實是涵蓋六道的,如果所遇的境和自己不相應,尤其貪瞋現起時,我們的反應和畜牲是沒有兩樣。這是一個多麼可怕愚昧的觀念呀!這種心態會阻礙甚至斷 絕我們進步的機會!我們要認真的思考,如果我們遇到一個人,看到一件事,是否也像犀牛一樣內心就生起排斥的念頭呢?
  今後,諸位善學廣論後,會發現廣論也明白的告訴我們:不是佛不救我們,是我們內心的障礙沒有去除,使佛沒辦法救我們,外支已成,內支不具呀!所以,現在回 想起來,自己在紐約能認識廣論,是因為沒有心生排擠,才能進一步認真學習,終至發現這個教法實在是美不可言。那時,再回過頭,看看我們漢系的教法,才真正 地有一番以前從未有過的了解,我終於體會什麼叫「末法」了。漢系、藏系本來都是佛的教法,經論就是經論,只是如果沒有師長教導是無法了解其中真實的內涵。 從此,我發現,以前我認為懂的其實不懂,不懂的也弄懂了,更重要的我一直無法在佛法上向前跨的難題也一步一步的解決,這真是讓我歡喜無比。
  我懇切的告訴諸位:我從我的師長及《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授得到太多太多的好處!所以才會盡心盡力的介紹給出家眾和在家眾!真希望你們一起品嘗甘露法味, 而後改善自己努力增上!現在我敘述一位廣論學員的心聲供諸位參考,這一位同學工作很忙碌,身兼數職,但是他對「佛法」很有好感,對廣論更是好樂,我問他: 「你為什麼能在百忙之中讀廣論呢?」他的回答是:他目前經營的事業當中,管理的理念,最精華的部分都在廣論中,他把廣論說的道理用在生活上,結果走得一帆 風順。諸位,佛法把世間的真相說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人對境時的起心動念,你們不妨努力,會有不可思議的感受!<摘自 「菩提道次第廣論」簡介
  • 從不識字到看懂廣論
    於是,我一邊聽、一邊寫,只要有空就聽師父講的廣論錄音帶,有時一天聽四到五遍,每晚工作結束後,店門一關,我一定再聽兩個小時,就這樣一年後,我居然也看懂了廣論裡邊的字句,因此我相當珍惜廣論的研討,非必要我不敢缺席。聽師父的廣論錄音帶,印象最深的是師父說過,我們都有病,假若沒做病想,師父也救不了我們所以行事一定要依法,不能依習性。若不善觀緣起,則會損惱別人,所以要數數思惟、數數觀察。至此,我才發覺自己是有病的,也更加珍惜這難得的因緣,時時刻刻都不敢懈怠。詳全文...
  • 承辦法人事業憶師恩
    賴學長說:「師父曾說過,他這一生最欣慰的事情之一就是創辦法人事業,法人事業分淨智、慈心、文教事業。淨智事業就像我們的眼睛,慈心、文教事業就像我們的兩隻腳,淨智事業建立我們正確的理念、知見,但是要有文教、慈心這樣的腳去實踐。譬如說廣論教我們要發菩提心,這是理念,要在慈心、文教事業去實踐,更重要的要依止善知識,從善知識的行誼去學習。」為了憶師恩法會,特別邀請在各法人事業的同修,談談他們一路走來如何學習與成長詳全文...

2008/07/16

斷器三過

由斷器三過,善諦聽聞,意思念之,得聞法大益。
《學佛之第一步──斷器三過》日常法師開示
  吾人學佛,首須建立正確知見,而知見之建立,又必須透過聽聞。然若未能把握正確聽聞要領,則於聽聞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換來種種過失障礙,阻斷修行之路。所以正確的聽聞之法,不可不知。《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一部清淨圓滿的論著,裡面便提出「聽聞軌理」一科,作為入道前行。今謹選述「聽聞軌理」之「斷器三過」部份,願有助於學人,得到聞法勝益。
  「聽聞軌理」中,先提出兩項前行,作為聽法前之準備:一者,思惟聞法的殊勝利益,將自己不喜聽法之心去除,代之以一心渴仰,好樂求法之情;二者,於說法師及所說之法,生起恭敬心。有此前行,自然推動我們,至誠前往聽法。然而,正聽時,尚須斷除三種聞法過失,否則不僅得不到聞法利益,反而會產生諸多過患。
聽聞時,會有何過失呢?《廣論》以三種器具作喻說明。第一種,為倒置之器具,其 口朝下,水永遠無法入內。第二種,器具正放,但內藏污垢,水雖入內,卻被染污。第三種,器具正放,而且潔淨,然底部穿漏,水雖入內,卻瀉漏殆盡。此三種器 具,皆因自身過失而不成作用,縱使費盡氣力,欲灌以甘露法水,亦是枉然。
  今以此三喻,對照我們的聽法狀態,便可知過失何在
第一種狀態:人雖坐於說法會場,但心不在焉,非散亂便昏沉,對於殊勝妙法,經耳而過,未入於心,等同覆蓋之器,滴水不進。
第二種狀態:心中存「邪執」,或「等起心」(動機)有過失,法雖入耳,但被己心所染污,甘露變污水。
   「邪執」即錯誤執著,例如心執欲參禪,則不喜其餘,遇說法師未述參禪法,心即不以為然,以排斥心聽法,便會扭曲法義。正確的「等起心」,(指聽法時)是為了想瞭解佛法,為了求脫苦,求無上菩提等之心理,一旦聽法者等起心有所偏差,即無法與所聽之法相順。如法師諄諄教示:「某人啊!你應如何如何……。」自 己心裡就現起:「法師,我尚是凡夫啊!」乃至於「你講得好聽,自己做到了嗎?」等等,以此等動機去聽,則不能將正確法義接收進去,陷在那種不正確、不善的想法中,清淨妙法即被染污,變成穢水矣!所以一個聽法者,正確的等起心非常重要。
  除了上述兩種外,尚有第三種狀態:聽進去了,但記不住,或不想去記,如同破漏之器,甘露法雨倒進去,隨即流失殆盡,則雖聞法,終難生起應有之大益。

  聞法者若有上述三種過失,將有何後果呢?《廣論》中說:「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則其聞法全無大益,故需離彼等。」意即以此三種狀態聞法,是不能得大利益的。既無大益,是否有小好處呢?有的!佛法之殊勝,實不可思議,即使因聞法過失而造謗法業,死後墮落地獄,當業報盡時,仍是賴佛法之力而回升人間,接觸佛法,由此入道;此即佛法之美!但我們學佛者,誰願聽聞佛法後,先下地獄再升人天而入道?何況回升人天後入道,仍需透過此關。因此必須除掉三種聞法過失。
  如何對治呢?《廣論》說:「此三對治,經說三語,謂善諦聽聞,意思念之。」 大乘經典中,有人啟發問題,佛總說:「善哉!善哉!」接著又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們切莫將此數語視作場面話、開場白,實有深刻內涵在。此善諦聽聞之語,若能如實做到,則能斷除聞法過失。
  聽法時,應當如《瑜伽師地論》所述:「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聽聞。」即精神貫 注,用耳傾聽,心意敬善,聽懂了牢記心頭,照著去行持。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指出:「專事聽法如渴飲,一心入於意語中。」貫注精神聽法時,其狀態正如口乾舌燥,奇渴無比,此時見一壺水於此,恨不得立即入口。果能如此,隨法師所講之處,即能把握,內涵了解,心亦與之相應。能如此,方為如理之聽法,聽法自然歡喜,且悲喜交集:悲聞法太晚,至今日始得以聞法,喜開始聞法,至今日終得以聞法。

  以上所述,乍聞之下,似無深理,卻是正確學佛者入道前不可或缺的一步,否則 但屬泛泛地一些口耳之學而已,《廣論》不即引入法義,而先聽聞之法,詳細敘述,此正《廣論》的殊勝所在;不僅最圓滿的中觀正見廣為抉擇,而且現前下手處亦不遺漏,如此次第井然,一步一步開出修學階梯,實為難得一見的寶典。有志學習增上者,不妨詳細觀閱,並尋找具傳承之善知識,誠心依止,在其指導下,步步進昇,則菩提大道可望矣!(原文摘自福智之友第77期)
時時檢查自己的心續,斷器三過, 做個好「杯」子。

2008/07/09

由聽聞軌理思惟健康飲食

由聽聞軌理思惟健康飲食之內涵。

思惟飲食 ,吃的究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身心自覺。由清淨飲食使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發「無礙妙用」,且得六根「互用自在」,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

清淨飲食得健康 清淨食品開發的心路歷程
摘自里仁為美...有機可尋.健康飲食

2008/07/02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

【◎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以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為供事,斷不尊敬。】

當我們真正對說法的法師生起恭敬心的時候,你不知不覺當中對他講的法也容易接受,在 這種狀態當中,聽的法對我們才會有受用。所以對說法的人起恭敬心實際上是對自己最最受用的

要「斷不尊敬」,這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我們心裡倒不一定會很輕慢,看不起他,可是我們很不容易提起恭敬心來,總是馬馬虎虎,真正想學佛,這一點要儘量努力改善。

【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謂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離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離輕蔑雜染者,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於彼二不生輕蔑。】

「雜染」就是不對的、染污的,我們要清淨、純淨的。雜染又分兩部分,一個是把自己高舉,也就是自己覺得了不起。我們平常不一定感覺我很了不起,但這裡邊有一個特點,一切眾 生無始以來最大的困擾就在我執,執著這個我,我執只要存在一天,它本身就有幾個特點:我癡、我慢、我愛、我見。慢,就是個高舉相,只要有這個「我」在,它 自然而然會這樣。所以聽法的時候會產生兩個毛病:第一個把「我」抬得高高的,第二個輕視法師跟法,這兩個都是錯誤的。   

「不應忿恚」,我們為什麼無緣無故會忿恚呢?這是有它的道理的,當然忿恚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有一點,因為法的特徵是對治我們無始以來的煩惱,煩惱主要的根本是我執,而講的法是要把「我」拿掉,你捨不捨得啊?捨不得。煩惱所現的行相是貪、瞋、癡,這個東西我要的就貪;叫你不要貪,障礙你的時候就會瞋;癡則始終都有。

現在的人,如果人家告訴 你:「某人你錯了。」你會說:「我錯,你就不錯啊?」我們會不會犯這個毛病?連世間要做一個好人,都需要周圍的人指出我們的錯誤,現在我們要求無上菩提, 對治三毒,假定不能認識正確的方法去調伏自己的話是不行的。

我們還有一個毛病,聽了法以後會說:「你講的都很有道理,你自己做到了沒有?」我們會找人家的過失。千萬不要找別人的過失,聽了 法反照自己是最。

由於我們之前有了不好的概念,所以直覺地只 去注意他的缺點,而不去注意聽他所說的法,這是最大的損失。舉一個比喻來說,你病得非常厲害,這個藥是一定能夠把你的病治好的,結果你一看裝藥的碗不好你就不吃了,對你的結果就是一條死路。又如這個屋子裡一片漆黑,裡邊有很多有毒的、害人的東西,只要點一盞燈,你看見了就能避開了。當然現在是用電燈,以前 用燈籠,也許那是個破燈籠,看起來一無是處,你會不會因為破燈籠而不要這個光明?

【如《本生》中亦云:「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外表處在低劣坐,內心 發起調伏德,聽了法拿這個法來調伏自己的煩惱,這個才是真正的功德,才是我們要的。

「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心裡好高興,「對!把 我這個煩惱病指出來!把我調伏了。」所以心裡面非常歡喜、非常高興,用這種歡喜的笑容來看法師,就好像我們飲了甘露一樣。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P.16)

透由恭敬心、清淨心、歡喜心聽聞佛法,調伏煩惱淨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