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0

觀自心捨自欲

【應觀自心,捨如是執。】
現在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進一步怎麼辦哪?欸,用它,馬上看看自己的心裡面—一看,很清楚,然後呢那個地方把它捨掉它。捨掉了另外一面,那個法就種到你心上了,那個時候我們就有希望了那個才是對的。所以:
【《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那麼現在這個正住,為什麼要正住啊?要去學。既然要去學的話,執著了你的,你不行。普通一般的人執著,大家起爭論,現在你要跟著人去學,你跑到這個地方的話,一定要照你的,那怎麼辦?那當然不行!所以,尤其是這個大乘戒,小乘還比較馬虎一點。換句話說,進來第一步就告訴你:「捨自欲」,把你自己心裡想的這種想法,你希望的拿掉、捨掉,要「敬」而「重」。「重」是恭敬,什麼啊?親教軌範,那個你所依止的親教師—常常說「和尚」,所以親教師,他的軌則、他的方法,然後呢,安住在這個上頭,這個才對,這個才對。

(p264) 所以我現在還記得,好有意思,那麼大概有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到一個地方去,我自己覺得,唉呀,這個地方啊,好像這個,總是有意見,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應該怎麼辦,應該怎麼辦。那個時候,我就遇見一個善知識,跑得來問我,他就說:某人啊,你這個意見倒是很不錯欸,可是你的目的,你是來教他呀,還是跟他學呀?」我想了半天,一點都沒錯,我是跟他學,我卻要求他這個樣,這不是很顛倒嗎!這不是很顛倒嗎!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是非常值得我們仔細檢點,來仔細反省的地方。而這個裡邊真正重要的,還是什麼呢?真正重要的還是概念問題,所以習慣改倒是容易,概念的認識就比較難(16A22'40"~25'0"~手抄第二冊p263~264)


2014/08/02

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上面這個引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這裡有幾個理由。第一個就是說明,用個比喻,就是修行一定要有依止;第二部分說止的條件是這樣;最後就說,萬一在末法的時候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說:至少要有八分之一這個八分之一怎麼個算法?這個就很難算了,一共十樣東西,你這個八分之一怎麼說呢?這個要了解,這個十樣東西當中有它必然的次第在,必然的次第在。就像我們造房子,這個八層樓,就是說,你反正造好了,你可以隨便挑一層,形相上面講的時候隨便挑一層,實際上不管挑哪一層,這個基礎一定在裡頭的。你挑八層樓的,下面那幾層都有,這個很明白。你挑這個第八最高一層,雖然你住是住在上頭,請問:那個第八層建立在什麼上頭?建立在第七、第六、第五、第四、第 (p241) 三、第二、第一、基礎。所以你不能說我挑了個八層樓,下面不要的,有這樣的事情嗎?絕對沒有!這個次第必定要懂得。

那麼這個次第當中,哪一個是根本啊?戒、尸羅所有的佛法都是這樣的,這個也為什麼我們剛開始就說尸羅。正因為如此,所以我處處地方告訴大家,講到戒總是提一下,因為很容易誤解,大家很容易誤解。說到那個戒總是:好,趕快剃一個頭,五戒;然後十戒;我求個菩薩戒,把那個衣服穿起來,我是受了戒的人!這個是結個緣,它有殊勝好處,我們讚歎不止。佛法真的美,千萬不要輕視它,不要因為我剛才說的這個話,大家就輕視它,那完全錯了。我們絕對地尊重,但是了解它真實的內涵,才是我們要學的。這是甘蔗皮,你沒有這個皮絕對沒有裡邊的,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皮吞下去了,甘蔗吐掉了,我們就是這個毛病現在,這一點是特別注意!特別注意!後面講到戒的時候,詳細的內容再來說它。

這個地方再簡單說一下,就是調伏,就是至少他能調伏自己。遇見事情的時候,平常我們講道理可以,遇見事情的時候,大家就煩惱生起來了。請問:你現在修學佛法要調伏煩惱,這個老師自己都煩惱,他怎麼告訴你?反過來說,你自己遇見一點點事情你就煩惱得要命,你怎麼教別人?是,我可以現在這個地方弄了很多錢,弄了很高的地位, (p242) 你聽我招呼,我給你錢,不聽我招呼我不給你錢,他只好服服貼貼地聽你,這個是出家法嗎?不是,這我們要了解,這要了解。所以你事業弄得很輝煌,喔,人家看見那個事業很輝煌,這個在播種佛法的種子方面,我們是非常讚歎,但是對佛法的真正的深廣的內容來說的話,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所以對別人我們絕不妄加是非,凡是他真正好的地方,我們還是去讚歎;可是對自己的要求的話,必定要從這個基礎上面步步提升,不要自己騙了自己,不要自己糟蹋自己。所以說這個「八分之一」。(15B15'20"~19'11"~手抄第二冊p240~242)

由善士十德思惟師父功德,生依師之心。
  • 黃金記憶-師在我心
    為了讓廣大福智廣論學員了解日常師父行誼,福智佛教基金會網站匯集了資深同學的分享...